劳动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重要,很重要!培养吃苦耐劳,集体主义思想,最主要通过劳动可以获得最原始的快乐,身心有益!


智慧来源于生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是根基,如同鱼儿离不开水。


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密集的城市化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变化,劳动教育在现今的教育构成当中,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忽视和省略。

早在三十年前,70,80后人成长的少年时代,教育的口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现在的教育,体美劳已经被直接忽略,就连德育的重心和主体,也已经转接到了家庭教育当中,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以书本化的知识教育为重中之重。

关于教育中的德智体美不谈,只说劳动教育。

城市当中很多70,80年代的父母们,大多农村出身,有着丰富的被劳动教育的机会和大把时间。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在当时是六周岁提早入学,入学之前的芒种麦收时,身为中学老师的父亲给我一把镰刀,连哄带骗加强制任务的让我自己一人割完了一垄大约有50,60米长的麦子,成为村里年龄最小的麦收劳力。小学以后,放学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趁天黑之前,上山(田)割羊草,胶东农村的弯把背筐,个头很大,装满青草差不多与自己的体重相当,一路上根本就背不上肩,全凭拖拉硬拽,在地上的一道印痕当中每天都会完美完成任务。相比较挤五六只羊的羊奶,我觉得倒是十分轻松。

80年代的农村学校,每年都会放两个特殊的假期,一是麦假,一般10天。二是秋假,为期15天。因为那时候农村学校的上至老师下至每一位同学,在这两个关键而特殊的时期,都要全力以赴参加农忙,关键放假还带布置作业的,作业通常分两份,一份是书面的学习作业若干,另一份则是对应的季节,名曰勤工俭学的任务,或每人要上交学校麦子20斤,或交剥好的花生10或15斤。原则上都需要学生们到收割之后的农田里拾麦穗,揽花生,不得直接依赖家里的丰收成果。

在农村,劳动是生活必须之事,从孩子们可以动手之时,家长们都会随其自然的安排孩子们做适当的农活。没有哪个家长和老师觉得不合适的。虽然现在回味过来,自己小时候所干的已经不是适当了,完全超龄超标。但小时候的不情愿和忍耐的劳苦,现在回味时却有着不尽的甘甜。

劳动教育是一项对孩子的良好教育,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也是每一个孩子所必须经历的成长。

因为自己有了小时候劳作的经历和现今的感受,三十年斗转为人父后,也从不溺爱儿子,不放过任何一次让孩子劳动的机会,当然,现今的劳动强度,在我当年的经历当中,只能算作轻度的锻炼和健身吧。

我常常教育儿子说:身为家庭的一员,劳动是份内之事,大人干重活,小人儿干轻活,合情合理。就这样,我把劳动教育渗透到了生活日常,让孩子把劳动当成生活日常,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完整的成长。孩子到了幼儿园,精力过于充沛,常常中午不午休,于是就成了班里老师的小帮手,打扫教室布置桌椅,孩子把劳动当玩耍一样喜欢,老师自然也喜欢这个买蛮力的傻小子。上了小学之后,小同学又继续帮老师搬书本,搬加餐等,虽然是班里的年龄最小的学生,却总喜欢干最重的活。劳动教育的增值部分,是人格与人际的拓展。这是预料外的收获。

劳动教育的意义,一定不在眼下当前,因为人的本性都更趋于舒适,更不说未成年的孩子。但作为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与劳动。或许对于每个孩子而言,成年后的未来或许无以天降大任,但让孩子们适当而适时的离开舒适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体验一下劳动的教育和成长,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可以起到适度的锻炼,更主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与精神。这是中国人一代代秉承不舍的精神。不能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事事由父母们为孩子代劳,为了让孩子多一些读书学习的时间,父母把包揽了所有家务,以及孩子们理应劳动的部分。

城市化的生活当中,孩子们有太多太多回避劳动的理由,就连在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当中,孩子也越来越趋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实最基本的家庭劳动,是需要由孩子们承担相应的一部分的,比如清扫整理,搬运,帮厨等,这种简单且强度不大的日常家庭劳动,就必须有孩子们承担的一份。

另外,有部分家长还有对孩子的家庭劳动,付以一定的报酬,我倒觉得这种行为非常不妥,如此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主动性,这种行径有违劳动教育的初衷,甚至会事得其反。

鼓励孩子参与劳动,给孩子合适的劳动教育,养成爱劳动,不怕吃苦的良好品格,是孩子们成长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组成,也是将来成人步入社会后,就成事业的敦实基石。


孩子在成长中,一般是接受两个教育:学习知识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教育是兼两者有之,一来给予孩子学习的机会,二来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劳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智慧来源于生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是我们教育的根基。

通过劳动我们获得知识,经验。

通过劳动我们获得财富。

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原始地址:/wangluo/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