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好的阅读经验和习惯?

无论看书还是杂志,只要看到值得品味的句子就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品鉴。


先快速阅读一遍,顶多一天,读完!然后问自己,这本书值得再读一遍吗?如果是,那再精读一遍!大概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最后,过一个月,再读一遍,做笔记记下重点!


给自己定一个看书目标,坚持每天读一点

尽量克服自己反复阅读

要聚精会神的阅读,既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必须强化注意力

有目的的去读,不要去记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


其实我个人感觉看书还是粗略的去看就好,明白意思就行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要做什么阅读笔记啊什么的,可是这样做并不完全适合所有人,闲的时候可以好好品味,但是如果工作繁忙,事情多的话真的还适合这样阅读方法么?理解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够了,不一定要每一字每一句都去研究。

还有书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适量阅读心灵鸡汤,不要看太多鸡汤文,感觉很多鸡汤文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里面的例子完全不适合用在自身的身上,还有就是建议多读外国的书籍,外国的思维和观点可能会和我们有所差距,我们要的就是吸收他们不一样的东西


当读一本书时觉得晦涩难懂、读不下去时,与其硬逼着自己读下去,不妨搁置一旁,过段时间甚至是过几年再读。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曾就读书一事问过父亲的看法。

他说,自己平日里读书,对于书上讲的,常常觉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细思想起来,又没有什么心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曾国藩回答:

“朱熹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我在年轻时,读这两句话无甚心得,这些年来在地方办事,才知道在上之人必遵循于道,在下之人必遵守于法。我想你读书无甚心得,可能在涵泳、体察二语上注意不够。

所谓涵泳,是说读书要把书看作水一样,能使鱼和人得到快乐。也就是说,读书实际是一种对人的滋润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所谓切己体察,则是指读书要与自己在生活的真切体悟相联系,或者说要通过自己切身生活来体察悟解书中的内容。

曾纪泽当时之所以会觉得读书无所获,是因为他虽然勉强去读了,但由于没有到识力成熟的时候,没有切身实际的体察过书里的内容,所以始终不能领悟书中淡淡的滋味和作者已成熟的智慧。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经读过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当时通读完整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完全就是一本心灵鸡汤啊!看不懂也不想再看了。

三年后重新捧起了这本书,却发现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心坎里,叔本华真是人间清醒!

现在想想,之所以会在三年的时间里对同一本书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无非是因为毕业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在“切己体察”时,把自己近年来的所感所悟带入了书中,也就慢慢和作者达成共鸣,有所心得了。

类似的观点,林语堂先生也曾表达过:

“我颇以为读书也和婚姻相同,是由姻缘或命运所决定。世上即使有人人必读的书如《圣经》,但读它必应有一定的时期。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


阅读经验

(1)近期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梦游症的调查报告》集齐科幻,恐怖,心理,人性等层面,思维很独特。每一篇都像恐怖故事,高能都在结尾,写了很多至今还困扰我们的科技之谜。

(2)阅读习惯,挑书,选择速读,泛读和精读。除了部分小说以外,目前我还没有把一本书反复读的习惯。读书大部分只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抱着获取真理的目的去读。

在一个人读过的书里面,真正运用到的也许只是小部分。只有量大了,才能把小部分变多。

另外,读一个领域和行业的书,建议系统性的阅读。


关于读书的方式很多,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具体的内容或开始阅的读目的,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方法进行,其产生的效果的差异也不同。

首先,从书籍的类型上看,有学习类、了解类、怡悦类等,每个人对这些类型的阅读,要求深度不相同。

属于学习类的,如教学或专业类的书,一般以精读、重读的方式为主。读这类书一般都是学习知识或提升技能要求,所以要求对书中的内容不仅是看过或知道就可以了,而是要求明白、掌握其中的真谛,并能应用。

属于了解或拓展类的,比如案例分析、经验介绍、故事等书籍,可能用通读、泛读的方式进行。这类书籍很多是知识拓展或积累需求的普通需示,在当今阅读方式多样、碎片化、娱乐化的环境里,快速的通读、泛读是比较高效的方法。

属于怡悦类的书,比如心灵鸡汤、励志等书,这类书的营养成分比较少,更多的应用在调节情绪上,这种情况下略读、跳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其次,从阅读的内容上看,从浅显的略读到深度的精读中,阅读的方式在同本书籍的阅读中,也可能根据内容穿插、变转或结合应用。

一方面,如果在略读或泛读中发现启发性的思维和理念的内容上,这时就要将这部分类型转化重点阅读,可以增加时间和延伸深度进行精读、重读,并辅助摘抄、批注、记录等方式,将其化为已有。重点的、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要“精读、重读”。

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原本要深度或精读的内容低于预期时,这时可调整为快读或跳读的方式进行,提高效率,找到需要重点阅读的内容。

总之所谓的精读、快读、跳读等之类的方法应用,应该根据内容随时做调整,这样阅读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和效率。

最后,无论是根据书籍的类型或内容,还是阅读中出现需求变化。都应该事先建做些规划,有比较好的计划或目的性展开,阅读过程中紧扣目的进行。即使常说的随性阅读,也是有一定目的需求的。比如我们常说的轻阅读、休闲阅读等,都常有很明显调切快速工作节奏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需求,选择专业性书籍阅读并配以与内容有关的精读、重读的学习方法;可以根据拓展视野或提高情操素养的目的,对经典名著、文学哲学进行通读或选读;可以根据教育或生活的需要,选择美食、厨艺、摄影、游行等相关书籍,结合实践过程,进行体验式阅读。让阅读有一定规划,有相应的目的,和生活、工作、学习相结,增加阅读的乐趣和情趣,使我们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并建立个人爱好的阅读方式,使阅读成为我们人生常驻的活力。

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形式也多样,每个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的内容,配以适合自己的喜欢、有效的方法,总结和找到个性的阅读习惯,而不用一味追求阅读方法本身的条条框框。


愿意分享我的阅读经历,我的阅读习惯源于父母,他们是小学教师。

从刚认字时候开始,母亲一直给我订2到3种少儿报刊。稍大一些,父亲开始给我一摞一摞的借书,没有任何选择的,什么内容、类型都有,我记得最离谱的一本书是《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书名或许有出入)!他对我的疑问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你随便看,不爱看的,我还回去就是了!”我曾长期不解,后来我觉得这是父亲故意的,他只是想让我自己发现我的兴趣。父亲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高中毕业,我母亲怕影响我高考,多次怒斥父亲,父亲照旧我行我素!父亲借书的主要来源是学校的图书馆,以及他的朋友们家里的书(他的朋友们都踊跃借书给我)。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母亲即便能阻止父亲也没啥用了,因为,我早已自己找书看了!

阅读,是无尽的旅行,只要开始了,就根本停不下来。隔三差五,就得逛逛书店,出差到外地,更是必须逛当地的书店。

可能就是当时父亲一摞一摞地给我借书,使我形成了多本书同时轮番阅读的习惯,而且深感有益,所以,强烈推荐。

父母当年的做法,想必是让我有出息吧,结果是,给了我这个终身的快乐!至于出息,没有就没有吧,管他呢!


原始地址:/shijie/1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