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

在影片快要结束时,中川雅也饰演的柴田治与城桧吏饰演的柴田祥太睡到了一块。

他们同床共枕,头却朝着相反的方向。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画面固定了下来,以一个近景俯视着他俩。时值冬日寒夜,两人在温暖的被窝里背贴背地开始交心谈天。

闲聊几句之后,祥太像是鼓足了勇气似的,问柴田治:“听说你们本来打算偷偷溜走,不管我了?”

像是被什么刺到了一样,本来已经眯着睡眼的柴田治突然睁开了眼镜。一向擅长聊天的他突然陷入了一种沉默。是枝裕和的镜头没有变化,也没有做任何声效处理,任由这沉默发生。很安静,仿佛听得见两颗一大一小的心在跳动。

半晌之后,柴田治如实回答祥太,交待他们的确是这样打算的。随后,他向身旁的小男孩道歉。

接下来,银幕上的时间来到了第二天,祥太要回到政府安排的福利学校上课,柴田治送他坐公交。在祥太上公交之前,柴田治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舍的样态。可当祥太踏上公交车,头也不回地往后座走,柴田治才开始慌里慌张地隔着车窗往后走,眼神巴巴地望向车内,嘴里不住地喊着祥太的名字。

公交车启动了,祥太坐在座位上,车外面的柴田治颤抖着声音继续喊着祥太的名字,踉踉跄跄地追着公交车跑了起来。祥太没有回望,没有应答,直到公交车越走越远,已经离柴田治有一段距离了,他才回过头去,轻声地喊了一声“爸爸”。

坐在银幕前的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泪不自觉就涌了出来。

我觉得是枝裕和那个半晌的沉默处理得很好,用电影流走的十几秒时间,展现了一个心中有愧的成年男人内心的复杂。

男孩祥太理解的世界还是比较单纯的,他没有想过柴田治他们会弃他而走,当他从警察那里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是受伤的。而在他成为柴田治呼喊着的“祥太”之前,他也曾受过类似被遗弃的伤害,所以,那样一个消息,于他而言,意味深长。

柴田治也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对祥太造成的伤害,但他考虑的问题要比祥太多一些,他当然也为自己,但更多也为其他几个“家人”。可他内心也是善良的,所以才会有所愧疚。当祥太突然这么问起,他自然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沉默的时间里,他其实在做选择:如实告诉或敷衍了事——他选择了前者。

这个小细节是动人的,它让我们看到柴田治内心的善。而随后的公交站告别,则是催人泪下的,因为它用一种不舍和一句“爸爸”,将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联结在了一起。在此之前,柴田治像哄小孩一样坐在一辆破烂汽车里引导祥太叫他“爸爸”,祥太并没有给予他所期待的回应。

而今,当他们两个人就此别过时,祥太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但被公交车甩在身后的柴田治却并不知晓。

两人这一别,看似都将开启新的人生,实则迎来新的孤独。而他们各自的孤独也好,命运也好,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关心。

整个“小偷家族”被曝光之后,他们得到了媒体、警察部门、福利机构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非常短暂的。媒体将新闻发布完,警察部门将几个人的事情处理完,福利机构将祥太和由里安顿完,就很快散去,一切似乎又将回归到无人知晓、无人关怀的境地。

正如最后的最后,小女孩由里独自在走廊上玩耍,冻得通红的小手并没有谁来温暖它——而在这之前,当她还是“小偷家族”一员的时候,她会得到这些家人的保护与照顾,会被紧紧抱着,给了她一种家的感觉。

好像发生了改变,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变。这正是导演是枝裕和的厉害之处,也是电影《小偷家族》的厉害之处。

如果仅从影片整体的调性来看,要做一种比喻的话,我会说它宛如一条山间小溪:清澈,淡然,纯粹,看似平静流淌时,突然会像撞到一块石头那样,转弯回旋,在心里头激起一阵动人的浪花。

影片前面三分之二的剧情,便似平静流淌的小溪,它所展现的柴田一家像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一样,尽管生活艰辛,却充满了和谐的欢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依赖着“奶奶”的养老金以及时不时的“顺手牵羊”度日。他们虽然也会小有矛盾,但却很快就能抚平,彼此间相互照顾,一切看起来平静又祥和。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他们就是那种很和睦的家庭:夜幕降临后,“奶奶”在榻榻米的一头编织着衣物,“大女儿”柴田亚纪在梳妆台前梳理头发,“儿子”祥太窝在自己的小隔间里玩耍,“小女儿”由里被“妈妈”抱在怀里拨弄头发,“爸爸”靠在一旁翻阅杂志。

一家人在一个狭窄、简陋的屋子里和谐地生活着。尽管旁边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看起来繁荣而热闹,但柴田一家在昏黄的灯光下却显得更为温暖美满。

是枝裕和用他最娴熟的手法,将一个和谐家庭的种种日常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太多的戏剧性,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波澜,一切都如小溪平静流淌,淡然而纯粹,温暖又美好。

但随着后面剧情的发展,平静流淌的溪水像遇见了石头,激起波澜:这看似融洽的一家人,原来彼此并无血缘关系,甚至每一个人都藏着一种或辛酸或悲情的过往。影片就在一段看似平常的询问里,一层一层地将真相剥开,带给观众某种恍然大悟之余,同时送来触人心弦的感动。

影片的整个感觉就在祥太被抓那一刻起,或者更为精确一点地说,是从“奶奶”逝去那一刻起,开始转向另一种质地。无奈与感伤,成为了影片后三分之一的主要氛围。

安藤樱饰演的“妈妈”柴田信代不断用手抹去眼泪那一段,是影片最触人心弦的地方。努力抹去的泪水里,包含着太多太多,既有她不愿提起的心酸过往,也有她无力改变的现实困境,更有她割舍不掉的内在善良。

她以及他们这个“小偷家族”,就像繁华世界里不被人注意的阴影,从来无人知晓,也从来无人关怀。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愿言说的痛苦过往,每个人又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他们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在艰难中抱团取暖。

他们是做了一些不太阳光的“偷”的事情,但也都是为了活着。他们是做了一些不体面的事情,但内心又都有着一份爱与善良,比大多数人要体面。

若不是祥太不想让“妹妹”由里做“偷盗”的事情,于是才“故意”被抓,似乎整个社会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家庭”存在。当“小偷家族”被曝光,媒体、警察、福利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才蜂拥而至。

而他们的所有关注里,似乎又都冷冰冰。多数人都衣着光鲜、面容严肃,一切好像都只是按流程办事,并没有付诸关怀。该判罚的判罚,该送回家的送回家,该送到福利机构的送到福利机构,好像都付出了行动,但却都没有真正去关心他们本身。

“小偷家族”之外的人,或者社会,其实都是冷漠的。是枝裕和导演看似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但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小偷家族》有力的地方。

如果以这个层面来给这部电影打一个比方,那它其实就像是一把试图杀死冷漠的匕首。

是枝裕和导演用其一贯的手法,令影片拥有了淡然纯粹的气质。但又和以往稍有不同的是,这次的处理有一种明显的克制:实际上,这样一个聚焦底层人物生活的家庭故事,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做得更动人的,完全可以做得很煽情,但是是枝裕和导演并没有刻意煽情,反倒以一种克制的方式,让里头的情感自然流淌。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没有上天入地的特效,只有生活的日常,只有平淡的叙事,却依然充满动人的力量。导演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反映着底层生活的艰辛现实;又用精心的细节处理,传递着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粹的情感。

这情感不同于爱情,不同于亲情,也不同于友情,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却已然胜似爱情、亲情和友情,如同本来就有所关联一样,彼此就那么联结在了一起。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本片想要表现的情感,我会觉得那个词叫“羁绊”。

就像小女孩因为男孩不愿意把她当妹妹而有所失落时,柴田治摸着她的头给予温和的安慰;就像“奶奶”和柴田亚纪的交流,以及对她的格外关照;就像柴田信代抱着小女孩由里,小男孩祥太保护由里,以及之后的滚雪球、公交车追逐等等,都是一种“羁绊”关系的体现。

导演对细节的把控一如既往的好,“奶奶”在海边的那句“谢谢你们”,祥太在公交车送别时那一句轻声的“爸爸”,都足以温柔的击中内心。

而在这些平淡、细腻的情感表达背后,影片着重要传递的,便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揭露与批判,以及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关怀。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在日渐繁华的世界里,仍然有这样一群人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怀,是本片传递的一个重要内核。

演员们的表演也都很好,大到“奶奶”树木希林的娴熟拿捏,小到“由里”佐佐木美结的精准演绎,每一个演员都奉献了优质的表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女主角安藤樱,那一段抹泪的戏,实在叫人难忘。

如前所述,《小偷家族》就像一条山间小溪,它看起来有些平淡无味,但却沁人心脾,且具有动人的力量。观众需要多点耐心去品味和体会,或许也能收获一股温暖的感动。

但同时,它又是一把试图杀死冷漠的匕首。只是,能不能真正“杀死冷漠”,还要看观众在观影之后,会不会由此衍生出一些省思。现实生活中其实不乏类似被忽视的人或群体,多一些关注和关怀,或许就能带去一些改善。

这是我所理解的《小偷家族》。

感谢是枝裕和导演。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部分台词细节可能有所出入,因为都是凭前天办的观影团点映专场观看的记忆所整理,欢迎补充。


前两天,是枝裕和一部备受瞩目和好评的电影上映了——《小偷家族》

5月份的戛纳电影节,它战胜了隔壁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热门影片《燃烧》,荣膺金棕榈大奖;

不久前的上海电影节,它的单场票价被炒至上千元,微博上甚至有人叫嚣,要拿一间二手房换张电影票;

如今,它终于以白菜价格登陆国内院线,在《西虹市》、《狄仁杰》等片的夹击中顽强生存。

算起来,《小偷家族》在国内的实际票房和排片率并不是太高,可对看完全片的影迷们来说,这部电影,绝对是8月最美好的献礼:

“看完好久还在那种被温暖到鼻酸的情感支配着,不敢回味又忍不住回味。”

“看的时候平平淡淡地过去,看完后简直不能细想,越想越沉痛。”

“电影结束之后,并没有人离开座位,而是默默地擦开眼泪回味着影片中的场景——大概腐朽灵魂渗出来的柔和,最能安抚人心。”

它像是一道其貌不扬的家常菜,卖相搭配平凡,初初入口也并不惊艳,可就当你不以为然地放下筷子后,辛辣、苦涩、酸甜一时间都伴着咀嚼爆炸而出,冲入味蕾,让人回味且久久不散。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透,请谨慎下拉。

偷物

电影讲述的是东京城内一个六口之家的故事。

日本东京,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残存着一间破败的小屋,里面蜗居着看似平凡的一家人:奶奶、爸爸、妈妈、小姨、哥哥和妹妹——爸爸在建筑工地搬砖,妈妈是洗衣服女工,小姨从事色情服务业,奶奶专吃政府发放的养老金。

一大家子人,就靠这点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可这怎么够用呢?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出去偷东西......

爸爸说:超市里的东西,摆在那里,不属于任何人,谁有本事拿走,就是谁的。

于是我们看到,故事一开始,在这个家庭里扮演父亲角色的治带着扮演儿子觉得的祥太正在超市里面偷东西,他们看起来熟门熟路,配合默契。

甚至两个人满载而归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祥太还突然想起来:“哎?我们忘了拿洗发水”,语气就像是“我们今天忘了买洗发水”一样自然。

而爸爸哥哥合作偷完之后,妈妈、妹妹、小姨,就连满头银发的奶奶也很会偷东西......

游戏厅里,奶奶佯装打电动,眼角余光扫了一圈后,极其熟练地顺走了别人的东西,还会用身体掩护藏在游戏机里头。

这就是这家人的生活常态——偷东西是生活必需,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一件事。

偷人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家六口不仅会去超市、商场、游戏厅偷东西,甚至连家人本身都是“偷”来的——

“奶奶”的丈夫出轨组建新家庭,将她抛弃,是“妈妈”将她从街上捡回来;

“妈妈”自己曾从事风俗行业,因没法生育遭受家暴,联合身为客人的“爸爸”捅死老公;

“小姨”是奶奶丈夫出轨后的孙女,却因为父母的冷漠选择跟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哥哥”被父母遗弃在车内,遇上正在行窃的“爸爸”“妈妈”,得以救下;

“妹妹”遭到父母的毒打虐待,零下十几度的天气还被锁在阳台,“爸爸”和“哥哥”心生怜悯,把她偷回自己破旧的家。

这是一个偷来的家族。

从血缘、法律去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但从情感角度去看,他们却比很多靠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家庭,更像是一个家庭。

妹妹掉了牙齿,哥哥站在凳子上帮她把牙齿丢到房顶去;

妹妹尿了床,奶奶和妈妈一起给她晾褥子;

而当发现妹妹身上的伤口是遭亲生父母虐打时,没有生育能力的妈妈从背后用力抱住她,喃喃自语,“说我是爱你才打你的父母,绝对是骗人的”。

他们就像是一条条弱小的小黑鱼,用团结的力量,用彼此的爱和羁绊,活出了生活最本质最美好的模样。

而在这个家庭之外呢?

他们都是被忽视的人。小姨的父母声称女儿在国外过得很好,假装不知道女儿的离家出走;哥哥和妹妹失踪很久,家里却没有报案或寻找,好像这正合了他们的心意。

合法合理的家庭里没有爱,能给予爱的“亲人”却是不合法理的小偷和诱拐者,这或许是《小偷家族》里最大的悖论,很讽刺。

偷生

可偷来的生活,即使再美好,也有还回去的那天。

为了维系好不容易才支撑起来的家,他们必须如过街老鼠一般小心翼翼,苟且偷生,用相悖于世俗的一套道德观念构建自己家族的理想桃源。

所以爸爸教孩子如何偷东西,告诉他们商店里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

所以哥哥会对妹妹说:只有没法在家里学习的孩子才去上学;

所以奶奶刚去世,他们就挖坑埋尸,以便继续领取养老金;

所以在哥哥偷窃被抓后,他们举家逃跑,怕被发现“偷来”的妹妹。

但即便是如此自私、市侩,我们依然无法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去谴责这一家人。

因为他们表现出的鲜活而复杂的人性,和他们曾经建立并维系的脆弱亲情,都让见证这个家族一步步走向破裂的我们感到无比难过——

这一家人,看似各怀鬼胎,可其实,他们费尽心思想要偷到的是这个勉强拼凑却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家庭。

故事最后,妹妹还是被送回了家,继续过着没有阳光的生活;哥哥祥太被送到救助孤儿的地方去,剪短了头发,开始念书;而疼爱他们的妈妈却一人揽下了所有的事情,被判坐牢。

治(爸爸)和祥太(哥哥)后来去看监狱里的妈妈时,她把最开始捡到的祥太时的地方和信息都告诉了祥太,她还告诉治,光靠他们,是没办法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他还是要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那段最好的日子都像是偷来的,像是他们不配得到的生活。

可还是相信有一天,这个家族里的所有人都会念起那段一起相处过的生活,那些细节与善良,让他们在繁杂荒芜的人生旅途中保留对人、社会的希望——因他们都曾相互拯救过彼此的人生剧场。

一家人围坐在窄小的房间里吃着煮好的一锅热乎乎的食物,由里看到面筋站了起来。大家问她你是不是喜欢吃这个,她点了点头。于是奶奶和信代就抱过她喂给她吃。

-END-

今日荐书

《奇迹》

是枝裕和/中村航

推荐:这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当代小说家中村航所著的小说,原本是为日本九州新干线全面开通而拍摄的“命题”电影,但他们用孩子、成长乃至家庭这些最寻常的元素,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且难忘的寻梦故事。

长大成人的你,还相信奇迹吗?

下载“博库图书馆”APP,即可免费在线阅读~


觉得《小偷家族》的主题海报其实有点诡异,毕竟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这个光鲜亮丽的场景。海报中,每位角色都带着微笑,我们看见一个美好、和谐、完整及互相扶持的“大家庭”。是否真的如此?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涵意呢?当我们进入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后,却看到一连串简陋、不完全、自私和可悲,甚至可用“肮脏”来形容,而连系这个“家庭”的绝对不是血脉,而是一连串责任。

小偷或盗窃犯等看似可能不负责的人群,却造就出一种奇特的关系,就是一旦被抓到,他们逃不掉,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小偷有个心理因素,他们会对自己得来的利益负责,所以尽可能地消耗食品、利用有价物、转卖脱手有价物,就连照顾一位根本不是自己生的小孩也负责到底,因为他们将其带入这个循环中。

上述那张海报其实是在嘲讽我们,说我们不够负责,没有他们(小偷家族)来得高尚,因为他们是个完整的家庭,我们孤独的个体却是自私自利的,只会在一旁装清高、冷眼旁观,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则在控诉着一种冷血的旁观之眼。

“烟火”的镜头时常出现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短暂的绽放但具有绚烂的光辉,象征着希望,但这希望的存在却很短暂。《小偷家族》中也出现了,但我们看不见烟火,只看见这家人在小小庭院中仰望天空,听着远方的烟火声,自娱自乐。从那场烟火戏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道未缝合的缺口,观众的视角由上往下看,在夹缝中生活的他们是一群没有人爱、与社会近乎脱节的人,但我们得反问:又或者是我们与社会脱节了?


从戛纳满誉而归的《小偷家族》这个星期终于登陆国内的院线,早在上海电影节的时候,因为一票难求的盛况,吊得人们胃口十足。

但片子还是偏文艺一些,所以等到结局的时候,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这就结束了?”这是很多观众都有的感受,可能有些观众也会觉得电影有些难以理解。

但通过了解电影的一些细节,你就能知道导演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1、偷来的终究是偷来的,不是属于自己的。

这是导演最想要表达的,尤其是整个故事背景就发生在有小偷的家庭。

故事一开始就以偷盗为场景,介绍了主要的两个角色,叔叔和弟弟。偷盗结束之后,又带回了一个小女孩回到家里,这时候其他的主要角色也都登场了。分别是奶奶,姐姐、阿姨。

好心照顾小女孩之后,想要将其送回家的时候,听到了女孩父母争吵的声音,因为于心不忍,所以将女孩作为妹妹留在了家里。本以为会以小女孩为什么受虐为主线展开,后面随着剧情的展开,才发现原来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才明白《小偷家族》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偷来的”。

《小偷家族》的偷,不是偷东西,而是偷幸福。

妹妹体贴关心人,即便自己的父母每次争吵都说着不想要这个小孩,但还是很窝心,所以阿姨和叔叔从虐童父母手上把她“偷来”,弟弟是从赌博店外的汽车“偷来的”,姐姐是从奶奶前夫的继子家“偷来的”,奶奶是阿姨看她孤苦无依“偷来的”,叔叔也是阿姨偷人“偷来的”。

一家五口虽然过得清贫,偶尔还要靠偷盗来贴补家用,但还是很幸福。

所以一家人去海边的时候,脸上都是对因为彼此的存在感到开心和满足。

但就像片中一家人在一条狭窄的走廊上,仰头观看的没有烟花的烟花一样。一切都是脆弱且容易烟消云散的。

于是奶奶死去,女孩的事情开始暴露,所有人都被带到警局调查事件。

等到姐姐出来回到那个家的时候,推开门一看,黑乎乎的房子没有一个人。就像他们看到的烟火,都是光靠声音想象出来的。

所有人回到了该存在的地方,而那个地方不会是那个拥挤的小房子。

2、即便是干着坏事,也想要自我救赎。

小偷不是一个光鲜的词,更不应该拿来作为炫耀的事情。所以虽然叔叔对弟弟的教导里,认为所有摆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以拿的。但是弟弟还是认为这么做是不对的。

从故事的开始,弟弟在开始偷盗的时候,就会做一个动作,双手交叉,两根食指相互缠绕几圈,然后再亲亲自己的手。

像是一个仪式,弟弟做完以后,就会下手偷东西。后来妹妹作为帮手每次偷盗前也都会做这个手势。

虽然叔叔作为大人对于偷盗这件事已经得心应手,并且麻木不仁了,但是作为小孩子,内心依旧存在着挣扎,坏的就是坏的,手势就像一个自我安慰的动作,好说服自己,这件事是对的。

但是后来一次在一个老爷爷开的小商店里,妹妹虽然顺利的偷了东西,但是被爷爷警告,不要再让你的妹妹偷东西了。原来他们的一举一动,爷爷都知道。

再一次想要去老爷爷的小商店时,爷爷已经死了。弟弟一直以为自己的偷盗不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但却害得小商店倒闭了。

内心产生了动摇的他,在妹妹想要再一次偷盗的时候,用自己掩护了她。

同时因为他的受伤,这个都是偷来的家庭才开始分崩离析。而他在对警察交代清楚后的夜晚,也做了偷盗前的那个手势用来安慰自己。

除了弟弟的救赎以外,奶奶的自我救赎是想要把自己的养老金留给姐姐,明明是个精明的人,但是取养老金的时候都是带着姐姐,还会故意把密码说出来。

每个月去姐姐原生家庭的时候要来的钱,自己也没有花,而是放在了自己的假牙盒里,不单是为了姐姐,也是为了其余的几个人。

姐姐的救赎则表现在对客人的招待上,因为过去也有自我憎恨的时候,所以在碰见有相同情况的客人时,即使时间已经到了,但还是忍不住拥抱他,像是在拥抱过去那个不被喜爱的自己。

叔叔的自我救赎就是弟弟,而弟弟的名字就是叔叔原本的名字。叔叔对弟弟一直都那么好,也是希望对另一个自己好。

阿姨的自我救赎最明显,女孩是她收留的,奶奶也是她收留的,叔叔也是她收留的,弟弟也是她和叔叔一起捡回来的,所以她以一人之力,承担了所有的罪责。但她也明白这一切都是留不住,所有的秘密也都会有暴露的一天,所以她把弟弟捡来的情形告诉了弟弟,如果弟弟想要找回自己真正的父母,靠着这些信息就可以找到。

除此之外,还想要说说令我感动的两个细节。

一个是海滩游玩时,奶奶独自一人坐在沙滩上,看着在海滩玩的五个人,说了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感谢有你们。但是没有说出声来。

第二个是弟弟和叔叔从警察局里出来后,再次碰见分开后,弟弟等到看不见叔叔在追时,回头说了一句爸爸,依然是没有说出声。

没说出来,是因为这些话在心里的份量太重,光是默念,都觉得颤抖。

还有对于结局的片段,小女孩在走廊捡弹珠,一个个捡完后,看着外面的天空,这时天是亮的,影片到此结束。

很多人在这里都表示有种没看完的感觉。但其实这呼应了开头小女孩第一次登场的画面。小女孩第一次登场时,天是黑的,自己浑身是伤,其实也预示着在小偷家族生活的这段时间都要隐藏在黑暗里,不能有自己的名字,不能去上学,也不能受伤。

而在结尾,所有人都照着正常的轨道去走,弟弟可以念书,而她也学会了保护自己,知道怎么才能逃过挨打,所有人的未来的都是光明的。

用妹妹来做剧情的开始,也用妹妹来做剧情的结束。

虽然《小偷家族》很淡,连背景音乐都没有几段,但是画面干净的背后,是挣扎在最底层,所谓社会上的loser,他们对于幸福的渴望。是一个洗衣工阿姨想要听到一声妈妈,是靠着工伤保险想要多赚一点的叔叔想要听到一声爸爸,是奶奶希望子孙绕膝,是姐姐希望有人疼爱,是弟弟渴望有书读,是妹妹希望没人打。

他们想要的,就是这么简单的。


是枝裕和执导的《小偷家族》一举斩获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应该都会觉得这是实至名归的殊荣了。提到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作品,小影感受最深的还是里头透出的那份生活的况味,他的许多故事都聚焦于普通的家庭,通过这些家庭经历的或大或小的坎坷,去勾勒出不同家庭成员的形象,继而探寻他们对生活、家庭以及对自己的真实解读。然而这部最新的《小偷家族》却有点另类了,因为影片中的主角们并非真正的一家人:

这其乐融融的合照里,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不愿提及的辛酸回忆

在故事里,这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子偶然之下聚到了一块,维系这个临时家庭的最直接因素应该就是成员之间的利益牵扯了,比如柴田治和柴田信代对老人家退休金的依赖,而奶奶收留众人也是因为不想孤独离世,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才加入了这个临时家庭。而在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恐怕就是每个人对于家庭温暖的渴求吧,他们因为原本的家庭阴影而离开,就如同被遗弃的一份子,来到这个新家之后,心里自然更加珍惜这份温暖,所以也都尽全力地巩固着这个新的归宿:

柴田信代看着小女孩的眼神透出了满满的母爱

是枝裕和导演过往的影片里总能捕捉到家庭成员细腻而真切的情感流露,比如《比海更深》中老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海街日记》里同父异母四姐妹的手足情深等等。而更令小影叹服的则是他在《如父如子》里头所讲述的那两个相互抱错孩子的家庭,他们背景各异却又紧密相连,其中一方的男主人野野宫良多经历了换子阵痛之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亲情的真谛以及作为父亲的责任,对于他来说这一刻的顿悟不单是自己的又一次成长,更是让这两个面临共同命运的家庭渡过坎坷的关键:

野野宫良多走过岔路之后再度与儿子相逢,似乎也预示着父子的心重新交汇到了一起

而此次在《小偷家族》中,这个关系独特的家庭将呈现出更多层面的情感波折,导演在采访中也曾表达过:这部电影讲诉的是一个因为社会上种种原因所迫而聚到一起的家庭,他们散发着一般家庭所没有的光芒,镜头之下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更加具有社会性。是枝裕和是一位很注重剧本创作的导演,他会与主角们一起打磨剧本,通过主角们对台词时的声音带入,进一步对剧本精雕细琢,这样也使得演员和角色的形象更加贴切,可见这部电影在剧本创作上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此外,导演也会通过瞒着演员临时变更台词的方法来激发演员表演时的临场反应,从影片中安藤樱在审讯室里头演技爆发的一幕就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的效果了:

安藤樱在影片里的表现相当出彩

在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比如这回出演奶奶的树木希林之前就多次在导演的作品中出镜,演技已是炉火纯青。柴田治的扮演者中川雅也正是《如父如子》中那位和蔼的父亲,本次的演绎依旧精彩。松冈茉优与小妹妹的互动也相当暖心,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温情:

奶奶称得上是枝裕和导演作品的黄金标配了

柴田治喊着“儿子”的名字狂追不舍的这一幕实在令人动容

新家给姐妹两人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欢乐时光

而片中的两位小演员城桧吏和佐佐木美雪的戏份也很关键,他们也让这个特殊家庭的命运走向变得更加令人牵肠挂肚。如果说生活宛如一条长河,这部《小偷家族》就把这条时而恬静时而狂野的河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河流中这个特殊家庭的闪光点和不完美也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写到这里,小影依旧沉浸在这份思考和感动当中,如果大家也喜欢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那就一起来交流咯~

本篇回答内容全为原创,若转载须注明出处。


六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家族”,像一个完整的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枝裕和用最少的素材讲述了最复杂的社会群体。

《如父如子》探讨的是父子关系中,究竟是血缘联系着彼此,还是共同度过的时光更重要,而本片将话题延展到了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

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相互依偎互相取暖,不是家人却有着更深的羁绊,甚至为了对方甘愿牺牲自我,幸福却最终不能在一起。在这里,血缘成了反讥,小偷只是个标签,对传统社会伦理的突破和拷问才是核心。


他最擅长用平和温柔的方式讲述一个充满裂痕和隐痛的暗黑家庭故事。他的作品里很少出现眼泪,家庭的温情似迷雾将我们困住,我们逃出了,戏里的人逃不出。

有人说,每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时,总要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他所营造的平淡美感的陷阱之中。

就像他对自己的评价: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微信号:茶底西楼)

致力于小众好评电影的分享


对是枝裕和一直不感冒,并不是导演的作品不够好,而是不够友好。固定镜头、不按照观众习惯的故事逻辑讲故事、关注底层,节奏缓慢,并不是一个快节奏时代可以消化的文艺作品。那种日式缓慢流淌的小清新方式,一直有自己的观众。

《小偷家族》被认为是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加冕。看了是枝裕和那么多电影,如今终于可以在大荧幕一睹风采。鼓起勇气,提前睡午觉,终于买票进场。

坦白说,《小偷家族》比之前最负盛名的《步履不停》要友好。爸爸带着两个孩子偷吃的、偷鱼竿,妈妈带着孩子烧东西,一家人埋葬奶奶,包括最后的警察问询,妈妈流泪,父子分别,依然是有故事层面的表达意义的。这些如果换成另一个导演,应该会更为鲜明地表达作者喜好。但是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他用难以想象的克制来拍摄。

一家人,有被社会遗弃的,有家庭暴力受害者,有援交女性,有吃低保的老奶奶……六个人之间任何两人并无血缘关系,却比家人还家人地生活在一起,感受到彼此身体中的温度。这是被大社会抛弃和遗忘小角落里的小人群,也是对由血缘关系构建家庭关系的一种反思:到底什么是亲情本质?“生下来的那个就是母亲”,这个逻辑是否站得住?是枝裕和给出了一个个大大的怀疑。

最后时刻,男孩主动让自己被抓,妈妈告诉男孩自己的出身,这是一种回到社会秩序的无奈选择——仅仅依靠我们是不行的。他们可以苟且一段时间,但是孩子的成长教育必须依靠社会系统,哪怕他们再不愿意,做小偷一辈子是不可能的。这种选择必然意味着离开真正的家庭温暖,拥抱真实社会的残酷冷漠。最后,孩子对着爸爸口语的那一句爸爸,妹妹爬墙的一次眺望,是最后的告别。

《小偷家族》依然不太好看,需要细嚼慢咽。吃多了大鱼大肉,这一顿吃了也是清理肠胃,对大红大绿、艳俗世界的一次反思。你可能一次性看不完是枝裕和,但是看完了就不会忘记。


引用王芫评价卡佛的一段话:

卡佛是从生活中截取一段。这一段选得貌似非常随意,你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偏要挑这一段,但是你读了他写的这一段之后,你会发现你仿佛用放大镜把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重新认真看了一遍,同时你会发现你对他选的这一段和整体生活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这种颠覆感就来源于对局部与全体关系的重新发现。

我对是枝裕和也是这种感觉,看完他的电影,就获得了他的目光——至少在几小时之内,看周围的一切细节都觉得有了意味。一个人所有的具体细节都表达着经历和处境,甚至是愿景,观察生活中的种种是多么有趣,我想这就是诗意。


没看所以写不出观后感


《小偷家族》每个人的内心都注定孤独

首先说一下本电影的一些拓展小细节。

电影于豆瓣的评分8.7,属于难得的高分电影,并且荣得日本真人电影国内票房冠军。

或许有人会问,那银魂真人版呢?

不好意思,银魂真人版的票房是8100万,这部是9500万,并且因为成绩的火爆,上映延期至10月2日,成为内地最卖座的日本真人电影。

并且导演是枝裕和靠《小偷家族》入围71届戛纳电影节最终斩获金棕榈大奖。

影片将视点聚焦于一个日本社会底层的“小偷之家”,沉静的讲述着日本一户“非原生”小偷家庭的生活、家族的羁绊温暖以及他们背后隐瞒的秘密。

由于他早期从事纪录片工作,所以在剧情片创作上也往往采用记录与呈现的镜头语言,少了很多直抒胸臆和议论的成分。

这样的电影很难拍,因为很容易在节奏把控或者故事情节选择上出现披露而削弱电影的作品感。

同时如何通过这种克制的表达手段吸引观众并且引发观众思考,甚至呈现一些自己的观点也是需要导演极强的功力才能做到的。

所以说,小偷家族是一部大师作品。

本文将从叙事手段、影像风格、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四个方面展开,谈谈《小偷家族》到底是怎么的一部电影。

以下内容含有剧透,前方预警!!!

真实的生活本就是由点点滴滴构成的,载叙事手法上我真的很惊讶于他对生活真实细节的捕捉,通过对家族里生活细枝末节的细腻表达,去全方位立体的描绘人物,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生活环境。

整体的故事是围绕一家人捡回受到虐待的幼女百合而展开的,但叙事线却是以每个人为独立的一条线来推动发展的。

影片在前半段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在通过一些细节与对话一点一点的交代每个人物的背景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形成家庭的。

例如开头的征地员到访、信代与百合身上相同的伤疤、百合在“买”新衣服时询问会不会挨打、亚纪在风俗店使用妹妹的名字、初支在前夫儿子家的一些列谈话、在废弃车内治希望翔太叫自己爸爸……这些线索使故事像树枝一般伸展开来,牵扯出主线故事背后更庞大更完整的小小“家族史”。

影片整体节奏缓慢,但是每一个情节却做到非常的饱满,电影叙事感觉上自由散漫,但却没有一处闲笔,每一个画面都能直接投射到你的心里,大师的叙事从来不是浓墨重笔,而是浸润渗透。

影像风格上,这次出现了很多构图精巧且光线幽暗的场景,小男孩翔太和父亲治也往往穿着深色的服装穿梭于夜晚的小巷。整体色调呈现人为的黑暗寒冷。其实是枝裕和这次并没有用到自己电视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并没有用到太多的自然光,没有之前的去“电影化”的风格。

相对于之前的作品,这部也许更像一部真正的电影,电影的时间相对于电视纪录片太短,视觉上的电影化处理更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将观众带到电影的里面。这种影像风格上的改变,我觉的是一种升级。

人本身就是综合矛盾的生物,亦正亦邪。枝裕和理性与客观的去描绘人物形象比一般的演绎多了真实的维度。小偷家族里的人物在枝裕和的镜头下既是有爱的、温馨的,同时也是丑陋的、自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偷家族》中这一家六口大多数都是十分“不正面”的,他们之间既靠羁绊和利益连接在一起但同时心理上又是彼此鄙视、彼此嫌弃的。

其实他们彼此都有爱,都有感情,他们却从来都不愿意将心底的那份爱直接表达出来。他们互相之间心照不宣地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为了生存下去而维系的情感,可能也害怕投入真心吧,毕竟只是为了“利益”而住在同一屋檐下,谈情说爱反而显得矫情了。

《小偷家族》完成了枝裕和自己对于这个家庭复杂的情感的充沛表达,影片中的镜头冷静、克制,却也饱含温情,恰如这个家庭里隐忍克制的爱。

或许我们的内心都是孤独的,至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定是。


昨天和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影片朴实无华且触动人心,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这份“亲情”没有血缘,但却很深沉,一对生活艰苦的夫妇因为内心的善良收留了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几个亲人,影片并没有刻意煽情,更没有刻意地向我们讲述什么道理,而是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段故事发生在一件窄小的屋子里,这个屋子里的一家人虽然住的拥挤,却其乐融融,和以往的电影不同,《小偷家族》的主人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为穷困潦倒他们做着一些“顺手牵羊”的事情,这是一种无奈,但是这种无奈之下却有着一股温情!

当《小偷家族》男主人公被问及为何会教孩子们偷窃时,主人公沉默了几秒钟,低沉地说:“我又能教他们什么呢?”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和扎心,没有多大本事的男主最大的本事就是偷窃,他自知自己无法交给孩子们别的生存技能,但是年事已高的他总要教会孩子如何生存,这是生活,也是命运!

而被男女主公收留的儿子带着妹妹去一家杂货店偷窃时,杂货店的老板发现了他们的行为,杂货店的老板是一位老爷爷,他并没有责怪他们,因为他知道这不是两个孩子的错,杂货店老爷爷给了哥哥两个冰棒,告诉哥哥以后不要让妹妹再做这种事了!

哥哥被杂货店老爷爷的话触动了,哥哥已经十几岁,他对于世事的对错已经有自己的判断,他明白老爷爷所说的话的含义,妹妹还小,不应该被这样的恶习所侵扰,于是在一次“行动”中,哥哥为了阻止妹妹的这种行为故意暴露自己,在被抓捕的过程中摔伤了自己!

《小偷家族》的高潮可以算是从这里开始,当得知儿子翔太被警察送进医院时,男女主人公内心是纠结的,他们一方面不放心翔太,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家庭”的安危,这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当他们被警方抓获被各自询问时,影片由告诉了我们人性的脆弱!

女主人公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她主导收留这些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是她为了自己刚刚收留的女儿心甘情愿放弃工作,她抱着小女儿由里深情地说“他们一定不爱你,如果爱你的话就不会打你,而是会像我这样抱着你”,简单的叙述就交代了很多事情!

当女主人公被警察问及她收留的儿女都怎么称呼她时,她哭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叫过她妈妈,此时她用两行热泪诠释了悲凉,而影片的结尾并没有让这股悲凉侵蚀,但影片也并没有用一个庸俗的大团圆来蛊惑观众,大女儿独自一人回到了曾经的“家里”,影片只是用一个开门的镜头告诉了我们她对于这个“家”的热爱!

在寄宿学校上了一段时间的翔太抽空来看了男主,深夜两人背靠背而睡,沉默了片刻,翔太终于问出了那个问题:“你们当初是打算抛弃我吗?”男主沉默了许久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他没有欺骗翔太,但是说实话却比较刺痛人心!

当第二天天亮,男主送翔太来到车站,两人无趣地聊着天,当翔太上了车,男主终于忍不住地追赶,不断地叫着翔太的名字,而一直没有回头的翔太终于在最后那刻回头叫了一声“爸爸”!

影片的结尾给了妹妹由里,由里独自一人玩着玻璃球,那是曾经翔太爱玩的玩具,曾经由里认为玻璃球里有全世界,而此时她嘴里喊着女主教过她的儿歌,最后她站在板凳上看着阳台外的远处,影片便戛然而止!

影片的整体节奏很平淡,基本没有什么背景音乐,更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小小屋檐下的欢笑,整部影片就像是我们儿时经常听的故事,听完让人难忘,也让人怀念那纯纯的童真!


说实话,在电影院看小偷家族时,在剧情上并没有无人知晓给我带来的冲击大,甚至猜不透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当秘密一点点揭开,我甚至还在幻想他们能洗白,可是并没有。也许这就是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吧。

片子值得推荐,如果不能静下心专注的看就不建议了,用心感受藏在笑容和眼神底下的角色的内心。电影花了90分钟让我们进入到这一家族的生活之中,沉浸在对角色的担心;剩下的30分钟,又让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拆散。隐藏在沉稳叙事中的深深感情在后半段最终倾泻而出,无法抑制。昨天和一个肥宅朋友一起去看了,就感觉到了可以说前面有多温暖,后面就有多残酷,前面有多梦幻,后面就有多现实。

泪点隐忍而克制,所以我自己也是多次触动泪目,而并没有大哭。每个演员都值得称赞,信代在监狱被审讯那段我完全被她带入了她的情绪里,每个人物塑造得都很饱满,眼神很出彩,捕捉得很好,优秀。包括小由里最后趴在阳台上那抹眼神。

把这部电影好好仔细看一下,就可以看出导演结合了他无人知晓锋利的东西。说白了,我们看电影觉得小偷家族里面生存与爱。但换到现实生活,我们能看到小偷们生活不易与难言之隐吗?!再说啦,电影一点也没有美化小偷家族里的人!奶奶拿继子钱,妈妈爸爸东窗事发逃走。然后,最被嘉奖的信代表演高光时刻,也是最戳到痛处的反应。没有戏剧的任何煽情。看完一定要好好体会电影真实传达出来的东西。不要把导演作者性表达归咎于温暖感人。


“两个男人不是更好吗”

“这样由理也能做一点事情,她不是会更自在一点吗”

这是由理刚刚来到这个家,第一次参与行窃的时候,祥太和信代的对话。抛去行窃这个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信代这种细腻的关心像粘合剂一样,把这一群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紧紧地黏在了一起,建起了她心中理想的乌托邦。

《小偷家族》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电影,让人不断在平凡生活中体味到无处不在的艰辛与细小的温暖。即使生活再不堪,也要紧紧抱着彼此活下去。

今年大热的两部影片《小偷家族》和李沧东的《燃烧》都把镜头对准了—“隐形的人”这一群体,《小偷家族》里面改名换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和《燃烧》里被家人忽视,背负着卡债的惠美,都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小偷家族》里的人还可以相互取暖,而李沧东视角里的“惠美”则是被上层阶级的火焰烧的无影无踪。相较之下,是枝裕和的纪实般的手法显得温和得多,更像是“沾着玻璃渣的糖果”,让人思索。

电影里的选角也很到位,信代的饰演者-安藤樱演的是真好,外在的粗粝与内在的细腻都演出来了,那一场审讯室里的哭戏让人非常动容。

在电影的节奏上,是枝裕和也非常克制,没有过分煽情。但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惊涛骇浪。


和之前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无人知晓》,《奇迹》类似,是枝裕和不负小津继承者身份,拍了部优秀的家庭片。

在他之前讨论家庭关系的电影里,一个家的样子,那是该有一位狡猾智慧的奶奶,有精明市井的父母,和一两个爱惹事的孩子。

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有意打破人们对家庭关系的固有认知。他要告诉人们,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并不一定是血缘,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陪伴的感情。

还是要说,《小偷家族》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可能并不是导演最好的电影。而且说实话,最近看了去年一起入围金棕榈那几部电影,觉得在观感和深度上,《燃烧》和《野梨树》都要好过《小偷家族》。个人推测,戛纳之所以把金棕榈给了是枝裕和,也许是觉得是枝裕和之前的电影就该拿奖了。

戛纳该给李沧东一座金棕榈了。


❤️

细节满分。阿治那条受伤的腿,代表着天气变化,某种程度也能代表这个“家”的变化。初枝奶奶尽管每次去要钱,但是死后发现的三万三万的钱还在保留着,奶奶一边报复一边爱着亚纪。信代偷的那个假宝石,祥太当宝贝,有里也当宝贝。逃跑时,带了祥太的波波鞋。祥太和阿治再见面用力发出声音吮吸面条,为了避免不说也知道的尴尬。

穷不是做坏事的理由。祥太自从听了大和屋老爷爷的话“以后再让妹妹干这种事了”,会露出苦涩的表情,祥太不是像阿治那种。祥太为了保护有里,自己拿了橘子,那个时候,祥太一定内心知道老爷爷的话是对的。

父母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是人之间的羁绊是可以选择的。信代为了保护有里,坚定的把她留在身边。信代最后一个人抗下了所有,为了保护这个破碎的家。

❤️


《小偷家族》作为2018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过奖电影,再次把是枝裕和推入人们的视野。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家庭题材,但不同的是这个家庭中的人,并没有血缘关系。

在工地上当临时工的“爸爸”阿治经常带着“儿子”祥太到超市合作窃取生活用品,一天,两人带回一个快被冻坏的女孩由里。“妻子”信代起初主张将女孩送回她父母身边,但在女孩的家外听到由里父母的谈话而决定收留女孩,甚至因此丢弃了自己的工作。一家人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是奶奶初枝的养老金。

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家庭,虽然成员都有着各自过往的历史,但却在这个家庭中奇异地融合,互相照顾温暖。至此,看这个影片会感觉血缘不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情感才家庭真正的羁绊。

影片的转折在奶奶去世,祥太为保护由里受伤,由此逐渐揭开家庭成员的过往,这个“家庭”也分崩离析。

除了亲生父母生而不养,甚至伴有家庭暴力的女孩由里,小男孩祥太是在车里被阿治发现的,是否是被父母遗弃影片中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亚纪,她跟奶奶的感情最好,奶奶初枝是亚纪爷爷之前的老婆,亚纪自己的原生家庭家境不错,但爸爸妈妈却一直忽视亚纪,把疼爱给到了亚纪妹妹;

至于信代和阿治,阿治有过案底,数年前在与信代前夫争执中杀害了他,此后两人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影片中信代把所有的事情一力承担了下来,最终也被判处了监禁。

影片结束后,曾想过如果没有发生之后的变故,就这么生活下去,也挺好。但仔细想来,就这么生活下去,祥太和由里会得到怎样的教育呢,像影片中阿治对祥太说“只有在家无法学习的人,才去学校”无法入学受教育吗?教授他们偷东西的技能,并向他们传输“店里摆着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这种理念吗?

温情之外的一些社会问题,是否也该引发思考?亚纪父母对她的忽视,由里父母对她的动辄打骂,还有祥太,不知是被遗弃还是被阿治抱走,这些被忽视、虐待的孩子在这个不完美的小偷家庭里,得到温暖和照顾,又是不是一种讽刺呢?


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整个导演生涯中,他一直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骨肉情感(尤其是父子关系),他的作品就如同掌握了解读日本社会的钥匙一样,精确而发人深省。在是枝裕和的最新力作《小偷家族》中,他将社会的冷酷与低层阶级家庭的温情进行了对比。在这部电影里,对钱的渴望是如此迫切,所有获得它的方法都是被允许的,包括成年人教孩子们去商店“购物”。

《小偷家族》堪称是枝裕和对幸福和不幸家庭的又一个寓言,这一主题与其之前的作品《无人知晓》《比海更深》如出一辙,甚至是一次体贴的补充,这部电影里有令人难忘的角色和令人信服的表演,它静静地引导观众去不断反思当下日本社会的价值观。

还有谁比是枝裕和更出色呢?他是一名导演,从来不会在电影中声嘶力竭猛烈呼号,却总能捕捉到矛盾的核心问题。尽管,他的大多数电影都秉承了这种非常微妙的、非强迫的叙事方式。《小偷家族》叙事冷静,节奏缓慢,有时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快,但影片的后半段会让忠实粉丝们感到满足,值得电影节支持。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临时家庭的故事缓缓铺开。中川雅也扮演的男主角柴田修,和他年幼的儿子翔太在一个居民区的杂货店购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四岁的女孩在阳台上被冻得不行,柴田修带着她回家吃了一顿热饭。他的妻子信代(安藤樱饰)并不想参与这件事,因为她不想再给贫困的家庭添麻烦。他们多年来一直靠祖母的养老金和微薄的工资度日,偶尔靠打打辛苦的杂役来勉强生活。但是,当她看到小女孩手臂上的烧伤痕迹时,她改变了主意——她决定“收养”她,让她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没有人提出这是不是“绑架”的问题(从道理上说,这可能是事实),小尤里(佐佐木美宇饰)也感到非常幸福,她很快就和翔太打成了一片。信代从小尤里的身上找到了当母亲的感觉,而睿智的奶奶也对这个小姑娘很有好感。另一方面,在脱衣舞俱乐部里,在一面镜子后面工作的是尤里的姐姐,但她其实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

事实上,每个人都过得很开心,他们一起住在一所拥挤的老式房子里,周围都是无名的公寓楼。柴田修不自觉地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整个家里都充满了欢乐和无忧无虑。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逐渐加剧,警方也开始意识到小尤里的失踪。为了不让小尤里回去,家人们天真地为她剪掉了头发来伪装,还给她取了新名字。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他们过着小偷小摸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焦虑。尤里深深依恋着奶奶,与她所谓的父母柴田修和信代也有着更正式的关系。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半小时里,所有的秘密都被揭露出来,这是一个有着多重结局和情感方向的启示录式的场景,让人震撼。

就像导演2004年拍摄的《无人知晓》一样,在一间小公寓里,四个孩子留下来自己照顾自己。而《小偷家族》的故事还受到了当地新闻的启发。是枝裕和纯粹而灵动的导演风格和极其自然的表演,突出了日本社会弃儿的现实主义。

影片的矛盾核心在于,尽管很多人背后都有肮脏的行为动机——他们乐于通过任何方式获得金钱,不惜入店行窃抢劫、欺骗养老金,从远房亲戚和陌生人那里诈骗钱财,但他们创造一个更幸福、更理智的家庭生活,却让尤里感受到了心中不再有的爱——她有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可怕父母。

美丽的女演员安藤樱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角色,在这个妻子的带领下,父亲和女孩之间的表演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吸引力。作为一名“老谋深算”的老奶奶,树木希林扮演的又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她的出现也推进了故事情节的转变。

本片是枝裕和第一次与摄影师近藤龍人合作,创造了一种比他前一部《第三度嫌疑人》更温暖,也更复杂的影像基调。此外,影片中处处可见对比的意象,整洁干净的街道,两边排列着粉刷成白色的建筑,与繁茂的植被形成了对比。作曲家细野晴臣的配乐也十分出色,给人以一种近乎孩子气的感觉。


《小偷家族》是15年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上映的金棕榈大奖影片,上一部还是《钢琴家》。能够正式在大荧幕上观看这部电影而不是网盘见,芥末酱还是很开心的,终于可以还上是枝裕和一张电影票了。虽然删减了一些裸露镜头,但是经过导演的认定,并不影响影片思想的表达,所以并没有太大的遗憾。

作为一部文艺小众的影片,《小偷家族》的发行和排片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场场爆满。究其原因,与导演的制作功力和影片的主题“家庭”是分不开的,毕竟中国也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联系、血缘纽带的宗族社会。

刚看到主题海报,芥末酱猜测这部影片可能是一个讲述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温馨故事,海报上一家六口人在灿阳中幸福地微笑,平静而又美好,慈祥的奶奶、成熟的大女儿、可爱的小女儿、聪明的小儿子、温柔的母亲和父亲,他们物质上可能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相互勉励。但是当你沉浸在这样慵懒安全的日常中时,下一刻就会迎来隐藏在这个家庭背后冰冷的、清醒的、现实的冲击。

慈祥的“奶奶”初枝其实被自己真的家人抛弃,一家人都靠着她的养老金度日,经常假装吊唁前夫去前夫家打秋风。她的离世让这个家庭失去了庇护,开始真正的土崩瓦解。

“妹妹”亚纪实际上是“奶奶”前夫的孙女,离家出走后被“奶奶”收留,虽然“奶奶”常常去前夫家打秋风,但是却从来没有透露过“妹妹”的行踪。

“儿子”祥太小时候被大人所在车里,被偷盗中的治捡了回来,并带他一起在超市偷东西。为了脱离这个家庭故意偷东西时被捕,逼迫治把他回到原来的家庭。

“女儿”由里被亲生父母虐待和忽略因而被信代夫妇捡回家,细瘦的胳膊上满是伤痕。

“丈夫”治在工地打工,瞒着工友自己这个家族的真实状况。由于生活所迫,他带着拐回来的小男孩祥太去超市偷东西来贴补家用,并且为了留住祥太,瞒着祥太真实的家庭信息。

“妻子”信代是一名洗衣房女工,但实际上她小时候受过家暴,长大后做过擦边性服务。由于不能怀孕,所以对于母亲的身份格外看重。

片尾当这家人不合法的关系被揭穿,信代顶下了所有“诱拐”的罪责,那一句“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那不断抹去眼泪的手,晃动了每个人的心神。信代从来不会称自己是妈妈,正因为如此,当审问员逼问她“那孩子在家中是怎么称呼你的?”,信代的矛盾、委屈和压抑在那一刻克制地释放了出来。

这部影片是是枝裕和电影世界的最后一片拼图,它诠释了关于家庭最大的一个疑问:人与人究竟是靠什么维系才会成为家人?

当你认为是血缘的时候,家人们也是伤害你最深的人。当你认为是感情的时候,却又败给了基于血缘的法律的打击。虽然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但是你也能看到缝隙中透出的微光。祥太会牺牲自己保全由里;信代和治会抗下罪责,让祥太去寻找亲生父母;亚纪在奶奶去世后回家看看;治也明白了“爸爸”的真正意义。隐隐中会有一种感觉,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还会再相聚。

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感触呢?

你对家庭又有怎样的诠释呢?

期待各位的留言。

日本最全人气商品介绍,添加Wechat:monster_kong


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点。

奶奶留下十几沓3w元,很可能是留给亚纪的,也可能有部分是自尊心的阻碍让她不想花这种“施舍”之财,(毕竟她也不怎么缺钱)。奶奶过去每年都看的烟花今年没看成已在铺垫,烟花灿烂已然不见,人生光辉亦趋黯淡,全片极少的俯视镜头,虚设的烟花处视角也是上天的视角(此处构图极动人,屋檐下平行的一抹光亮中探出如同缝隙中的人,中国版海报画虚为实以乐衬哀有心了);海边的感谢是最终的道别。

亚纪的家庭很可能也是破碎过的,母亲只说父亲想大女儿没提自己,她倒是很疼小女儿。亚纪用的另一个名字纱香其实是她妹妹的名字,她的家庭中的位置已经被完美替代了——身与名俱灭。亚纪逃离的同时一直在进行一种广义上的自虐,心有不能言,遇哑客互舐伤口情方真切,遭监禁轻抚骨节血痂正艳。

“父亲”向祥太灌输未倒闭的店铺里都是无主之物的观念,“母亲”对此向祥太说那岂不是可以拿到店铺倒闭关门,之后祥太二人再去店铺真的关门了(两人太小不懂丧休的意思)。店主是曾经不惩其过还向他释放善意的好人,过去“他对我好,我就信他”的单纯因这善意产生了观念的冲突、心壁的裂痕,(自认为)店铺倒闭的现实如重锤凿击,从这破碎中看清了“父亲”关爱之下的那层私心的“小”,前面也有祥太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铺垫。“自取所需”的店铺关门也暗示着“自取所需”的家族即将崩解。

铃的道歉和坚决不道歉、没有人再陪她一起玩的弹珠、会一直相伴她的歌谣,这些细节是贯穿全篇的呼应。全片最后的镜头就是她凝立在窗台前、像放空眼神又像等待远方,无人知晓的混沌未来。这不是《海街日记》,没有姐姐接她回家善待懂事的她。

赞叹一下是枝裕和剧作表达的效率,几乎所有前置信息在后面都有所呼应,不仅几无废笔而且浑然天成。日与夜、室内外景的切换然后带动情绪基调的切换也制造了很好的剧情节奏。

最喜爱的是枝裕和特点是留白,比如亚纪再次回到曾经的“家”,几经犹豫后拉开房门,视线从屋内右侧慢慢扫向左侧正对里屋镜头位置,至此中断,没有给出任何她的情绪反应,而细心一点会想到那里是那个她最爱之人被掘出尸身后的遗留之所、双重意义上的巨大空洞。以及父子堆雪人,大多数作品里会被作为结尾部分的一个情绪高点,但是只给了滚雪球的镜头,那个完整的雪人未曾出现,再次出现时已然消融变形。两段都是靠高明的镜头语言很简洁有力的完成情感表达。

不止上面这几段例证,是枝裕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如同海上冰山,观众所能看到的大多只是水面上的一小块,他们的前史和内在都深埋于剧作之中,需要观众调动自己的观察力和同理心去深入挖掘。而人物塑造上贯穿的冰山法则又进一步成就了作品整体叙事和表意上的冰山效应,提供了更接近于真实社会的体验,让作品后劲绵长。能至于此,盖因其所谋者甚大,所求者甚远。

这不是一个能用温情、爱、社会批判之类的词能简单概括的作品,因为并非一个“一言以蔽之”式的主题先行的故事。爱与温情是真实的,那些相互利用、现实计算、报团取暖也一样是真实的,这些纠结编制出的整部作品的图貌也当然是复杂的。最后一幕的审问自然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那些温情外壳之下的东西本就是无法永远回避的,这一家人总有一天要面对内心的自我拷问,这是更深一层的必然。

所有的感情、价值、意义本质上都是用于自我完成的一种建构,如果不试图相信些什么,人类恐怕是难以安定活着。很多人嫌这太过赤裸裸冷冰冰不愿去剖开躯体分析,宁愿屈从于温情脉脉粉饰下的虚构。但也绝非要投靠虚无主义,如果硬要形容的话,大概是类似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样的感悟(这句话本身情绪基调是很平实客观的,不过很多人因为某仙侠小说先入为主理解左了)。

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和解”,有的只是看破、承认、接受,越清晰越痛苦,越能接受痛苦也就越能直面真实,指向的永远是存在本身。明明是第一人称的人生方能感受的真切,却能用一种第三人称般的冷静审视。是枝裕和不是在给观众指出出路,任何试图用电影提供确定的答案都是一种巨大的自负,而他是谦卑的,但也因此是坚定的,志不可夺、故而不惑。

PS:大概是真爱~


原始地址:/shenghuo/3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