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上不了台面的诗叫“打油诗”?

古体诗比较高雅,用词优美,多用赋比兴的手法,文学素养较高。而打油诗则哩俗,诙谐,用词比较口语化,文学素养较低,市井百姓皆可以创作,有点编顺口溜的感觉。像山有木兮木有支,心悦君兮君不知。如果是打油诗的话就会很直白,很口语化吧,山中有树长新支,我很爱你你你不知。一个很书面,一个很口语,一个高雅,一个通俗,一个用词优美,一个简洁明了。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人说话可不这样,说的可能是某个地方的方言,古汉语,但不是这么简洁,书面的,有人总结和加工。两者一个可作为文学来研读,一个作为市井小调来娱乐。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不知道大家对《咏雪》这首诗有没有了解,“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很奇怪,这首诗里面没有一个雪字,但是你细细品味就是可以感受到,它就是在描写雪,你会发现他写的非常之精彩。

如果要是硬扣他的平仄韵律,肯定是没法和大家们写的诗词进行比较,但是不得不说,虽然只有这么几个字但是已经把雪的全态描写出来,并且会让你感觉你自己就身在其中,让读起来朗朗上口。

虽没有一个雪字,但是形态、神韵都描写得很细致,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可读性很强。随着时间的流逝,打油诗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它不仅是在内容有所不同,在题材上也做出了改变。它现在开始更多地反映生活,带有时代特点,同时还会警醒世人。

这也是为何打油诗上不了台面,却总能博人一笑的原因。就像鲁迅先生曾在一本书中就引用了一首打油诗。说的是知县老爷探梅花。但是他借用这首诗来暗指了知县的风流。打油诗是通俗文学,有人会把它当作旁门左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文学界也是有相当地位的,并且大众都可以看得懂,更具有趣味性,会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传。所以它也是屹立在诗界不倒,让人一直喜爱。


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历史由来:

由来之一: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由来之二: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兴起原由: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打油诗的历史由来?

故事一:唐代,有一个不出名的人士,名叫张打油,突然有一日他写出一首诗,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凭此诗得以名垂青史。那首诗叫《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是歌咏雪景的,由全貌、特写、颜色、神态各方面描述,但通篇看不到一个雪字,而雪的形神兼备。十分贴切生动,风致别然,诙谐幽默,轻松悦人,流传很远。

故事二:唐代,有一大官去宗祠祭奠的时候发现有人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下令抓写诗的人,于是张打油被带来了,大官要求若能即兴再做一首就放了他,结合当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他脱口即出“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一下子逗乐了所有人,大官也不责备他了。

经此二事,张打油名声在外,后人常把这种俗名入诗,不求对仗的诗作,统称为打油诗。现代的打油诗是更具民间小调,和当地的风俗,人们脱口编出来的话,通过押韵的谐音来连接。有的是搞笑的,有的是歌谣还有的是讽刺性的等。生动形象描述时代的转变和一种社会现象,不必深究。

关于打油诗的故事: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学士们喝着小酒,诗兴大发,大学士们提议以《金鸡报晓》为题,一起作诗。大家作完诗,偏有个不长眼的不知道朱元璋不会诗词,非让他也作上一首。朱元璋不想输了面子,加上有酒助兴,便作了下面这首诗: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留下几首打油诗,大家雅俗共赏:

《无题》

仿佛昨天才恋爱

转眼青春就不在

当年那个万人迷

如今已成老太太

一条大河向东流

滔滔江水惹闲愁

我敬岁月三杯酒

岁月何曾回过头


以“上不了台面”为打油诗定性,我觉的是不准确的,打油诗的特点就是比较率性自由,不囿于格律对仗的制约,以日常口语随情顺韵即自由吟诵的民间诗体,但在诗文中并非下品,好的打油诗亦名贯今古。


上不了台面的“诗”,应该不能叫做“诗”。其实从唐朝第一首“打油诗”开始,大家都对此种形式的文字有误解了。打油诗讲究风趣幽默,虽对平仄不太严格,但许多打油诗还是讲究押韵的,读起来既感到顺口,又能博人一笑。一般人还写不出一首好的“打油”呢。(我就写不来)


“打油诗”并非全都是上不了台面。判断打油诗的标准也并非以是否上不上台面为依据!之所以称打油诗,是指词句多用口语俗语,不求格律。风格风趣幽默,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流于粗俗油滑,基本合辙押韵。人们往往把这类语言通俗,格调诙谐,有时暗含讥讽或自我解嘲的诗称打油诗!

相传唐朝南阳有个读书人叫张打油,他喜欢民间俚语,也爱好用民间俚语写诗.某日天色骤变,大雪纷飞.他望着窗外团团飞舞的雪花,不由得诗性大发,吟了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有人认为打油诗起自于张打油!


為什么说“打油诗”登不了大雅之堂呢?不是因为它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粗俗,没有“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高雅,而是因为它的格律要求低,只要是顺口溜就可以了。文人雅士,多作格律之詩,“打油诗”只是

丰富多彩的诗歌天地的一部分。

“打油诗”的名字,是因为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诗人发明的。很多朋友与张打油赏雪赋诗时,张打油是这样写的《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张打油用这种诙谐的语言,描写出了一个银色的世界。张打油也因为这首打油诗而出名。以后凡事不求高雅,语言诙谐,属于這一类的詩,我们就称之為“打油诗”了。


话说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有一天,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叫《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短短四句,诙谐有趣,生动而形象。从此张打油和他的打油诗名传千古,后来者们夫把这一类随意俚语不讲究的诗就称为打油诗,而张打油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打油诗的师祖。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打油诗它是押韵的,而且是124句押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形式上更容易流传。

在唐朝的时候,诗最初是拿来咏唱的。而且那时候造纸术也不十分发达,依然有人用竹片写字,当然,也有人用昂贵丝帛写字,但丝帛的价格太高,一般的平民百姓用不起,只能靠口口相传,如果你写的不押韵,就不便于记忆,很难以广泛流传下来。这首诗通篇写雪,而不见雪“字然而雪却形神却跃然纸上,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意境深远。在这里肿,这个字就是诗眼。诗眼就是使整句诗都活起来的那个字。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是诗眼。

有趣的是,历代不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大长脸,芳小妹仍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芳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说的那么好,为什么又说它上不了台面,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以诗取仕的朝代,在那个全民作诗的年代,他的诗歌创作无限繁荣昌盛,只要是识字的人都会来两句。唐朝是一个缺什么都不缺诗歌的朝代,所有非正统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


其实打油诗也有一些可读的(幽默,调侃之类),莞尔一笑,也不完全是一无是处。诗歌,我们说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按照闻一多先生诗的“三美”说,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歌是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欣赏的,是阅读经验甚至是加上生活体验才能欣赏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打油诗缺少美感与生命体验,所以我们才说,其上不了台面。这里需要补充一句,并不是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诗歌就是打油诗,如我们孩子都会背诵的诗歌(静夜思,悯农)等,都是经典诗歌。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民间,一般通俗易懂,富于趣味性。“打油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出语俚俗、风趣逗人,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的嘲弄讥讽。“打油诗”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拘泥于平仄对偶,所以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里是不精致,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但“打油诗”用字贴切、格调别然、轻松悦人、妙趣横生、本色拙朴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广为传播,深受大众喜欢。


谁说“打油诗上不了台面!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正的大众文学。但是要写好谈何容易。例如:

《养老歌》

当年我养儿,如今儿养我;

我儿饿我由他饿,我怕孙儿饿我儿!

多么洗炼,多么精典!构思多么巧妙!你能说它上不了台面?


要想回答您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打油诗?

打油诗(doggerel),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有人讲的上不了台面,可能你指的是那些自以为是“正统”的文人墨客吧!

但是更多的老百姓却是喜闻乐见,有很多名人对打油诗的看法也持肯定的态度!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

诗以咏志,打油诗也好,正统诗也罢都是劝人为善,讽刺也好,挖苦也罢,都是教人改过自新!

上台面,还是不上台面,只是名而已!只要能打动心灵,让人有所启迪,教人改过警醒,此乃诗之道也!

有位张打油,无名一小卒

一首咏雪诗,名垂到千古

咏雪写的啥,我来讲一讲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写雪景,全貌与特写

颜色和神态,诙谐又幽默

叫人一个绝,从此打油诗

口口来相传,老少皆欢喜!

这首打油诗,我来送给您!

健康与欢喜,永远伴随您!


不是‘上不得台面’,是不守规矩。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他根本不懂写诗的规律,只单独追求写诗的风光彩头。既然不入流,那就打打油吧。

一种是本来懂规矩,也有能力按规矩写诗,却偏偏‘逆行’,这样的打油诗,其骨子里还是很有内涵的。看看那个‘张打油’写的吧: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写雪盖大地是多么地传神啊。遵从写诗的规矩,对他来说真的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所以,打油诗是诗歌领域的‘下里巴人’,但对于下里巴人,我们可以具体分析。


古人喜吟诗作赋,不过一般都是比较高雅的,用我们现在的高端形容也没有错,不过还有一种诗也是大家很喜爱的,那就是打油诗,它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一个叫张打油的第一次作的,故而称之为打油诗。打油诗这种诗体与平常的不太一样,它比较幽默,让人喜欢阅读,是大家闲暇时比较喜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打油诗也不断发展,现在它不仅是内容有所不同,在题材上也做出了改变。它现在开始更多地反映生活,带有时代特点,同时还会警醒世人。这也是为何打油诗上不了台面,却总能博人一笑的原因。打油诗是通俗文学,有人把它当作旁门左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文学界也有相当地位的,并且大众都可以看的懂,更具有趣味性,会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传。这也是它迄立诗界不倒让人一直喜爱的原因。


打油诗很像今天的顺口溜,也有点像人们非常熟悉的三句半。

这种诗格式不太严谨,不太讲对仗。但很注重韵脚。读来风趣,幽默,有讽刺性。

至于来历,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是,从前有个人姓张,走街串巷卖油为生。因为他读过几天书,脑筋又灵活。所以,经常的即兴吟诗一首。往往博得一些掌声,顺便也多卖了一些油。一来二去,人们就叫他张打油,他的诗就叫打油诗。

因为,接触的都是市井小民,鄙俗者多,高雅者少。所以,张打油的诗都是很贴近生活的,或者,坊间流传的一些稀罕事儿,不平事儿,他給加工创作一番,就成了一首小诗。

据说有一次大诗人孟郊出游,偶然看到庙宇的一面墙上写了一首诗:寒冬雪飘飘,仙女下琼瑶。明早天一晴,还得挥鎬锹。

孟郊苦笑,说是诗吧!不够文雅。说不是诗,还有那么点意思。问左右,何人提的诗?左右说是张打油,孟郊有点惊讶。我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个人,看来有点来头。于是吩咐下去,请来。

张打油见多识广,面无惧色。如实汇报孟大人,我是会写几句,但这不是我写得诗。孟郊命他做一首看看。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于是张打油脱口而出:

百万贼人困南阳,不见救兵不见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孟郊听后点点头,赞叹道:虽然显浅。可也算忧国忧民。你的诗可以自成一体,就叫打油体吧!

打油诗运用字词不是太考究,随手拈来。有一些很有名的大诗人也喜欢写写打油诗,就算是生活的调味剂吧!比如,宋代的苏东坡。在流放期间就经常与一些高僧雅士交流心得,其中打油诗就层出不穷。原因不在乎上面那些。所以客观的说,打油诗并非上不得台面。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打油诗的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相较于传统诗歌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我是野山楂7072,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感谢提问者的提问。

打油诗是唐朝诗人张打油在长期的学习生话中积累的经常运用的一种自由诗的文学形式。

打油诗一般不太讲究平仄押韵,它源自于生活,有深深的领悟性。它大多比较随性、贴进生活,用的是诙谐幽默表现形式,可以使紧张的气愤活跃起来。

我认为打油诗虽不象古诗那样正统,但它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魅丽在于它有着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更能反应人当时的心情。一首好的打油诗就好象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足以让人会心一笑,拍手称好。

记得郑板桥有一次因得罪了上司,索性辞职回乡,因为他为官清廉只带着一条狗和兰花一盆。

在一天夜里,天冷风大,还下着雨,郑板桥听见小偷进来了,翻了个身吟到[细雨濛濛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走进床边,闻声暗惊。接着又听到床上继续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一听这么穷呀,转身便溜,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还有明朝的解缙,走在大街上滑倒在潮湿的地上,便有了:[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生活,各位诗友欢迎评论,留言,也作上一首打油诗分享一下此刻的心情。


所谓打油诗,就是一些不合平仄,貌似格律诗和古风的民间诗歌。至于上不上台面,要看诗的内容,真正有水平的打油诗是可以上台面的。打油诗的特点是不受格律约束,字数、句数、用韵不受约束。并且用韵也比较随意,近韵、邻韵都可以用。打油诗的风格一般来讲,具有幽默风趣、诙谐开心的特点,常常能起到活跃气氛、融洽关系的作用。打油诗反映的内容与格律诗和古风类似,什么都可以反映,因为不受约束,又具有快速成诗、出口成章的特点。打油诗的语言相对来说浅近、直白、简单甚至脱不了粗俗、庸俗和低级趣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打油诗在民间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民间有它生存的土壤。它的清新、幽默,易于为民间接受的特点值得格律诗和古风学习、借鉴。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张打油是唐朝诗人,喜欢写诗,诗体自由,不拘泥于形式。唐朝诗人何其多,有才华的也不少,因此张打油即便是有才也不好出头了。不过,正是因为他的别具一格,才让自己的诗世代流传。

据说,大雪之日,张打油和朋友一起赏雪赋诗。轮到张打油,他马上写出了那首有名的打油诗《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他的诗一出口,众人大笑不止。后一琢磨,又觉得写的很有道理,于是纷纷向张打油道歉。

张打油以自己的体会观察写诗,不像别人一味追求风雅临摹古人诗词,有的还强行换字词。现在来看,坚持原创的张打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张打油的诗歌谈不上有多出彩,有多优秀,但可贵的是诗歌中提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真实感。

他的诗口语话,老少皆懂,富有生活气息。

后来人们便把不入流,没有文采意境可以诗歌叫作打油诗。现在看来,后人着实委屈冤枉了张打油。


原始地址:/remen/1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