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考试会有什么变化?

高考改革,考试会有不同的变化。全国各地高考的方案不同,高考考试的科目和选择也不同。有的地方实行的是3+3。即语数外必考,除此之外,在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政治,这六门课中任选三科,参加高考的成绩和语数外成绩的总和作为录取的成绩。

有的地方实行英语一年两考,把考生英语成绩最高的一次的成绩作为高考的成绩计入总分。

还有的地方降低了英语的分值,而提高了语文在高考成绩中的比重。

有的地方把学生高中阶段的政治表现,思想表现,作为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分值计入高考录取的总分,作为高考录取评价的体系中的重要参考。

总之不同的地区,高考综合改革的形式和评价体系是不同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综合改革的进程也是不一致的,因此没有统一答案。


1、考试时间发生变化,以当地政策为主。

2、考试内容发生变化,内容更宽泛。

3、成绩以等级呈现,再由等级换算成分数。


保持语数外分值不变,都是150分,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了两考,取最高分计入。政史地理化生,6选择3自由组合,适应合格性等级性两种考试。

高考命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高考命题也会加强这方面的考察,高考备考过程中,应该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考试,成长,各个方面紧密协调,不走弯路。


车轮照样向前滚


感谢邀请,优学优考策略和你一起关注高考!

高考改革成为今年高三学生关注的热点,谈到这个话题,高考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后哪里发生变化了?今天就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高考改革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增加学生选择权。首先是打破了文理界限,学生既可以选择文科也可以选择理科;其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英语这门学科三科可以选择两门科考;然后是学考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最后是试点省份的录取不分一批和二批等批次了,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上大学的选择权。

第二,破除唯分数论。因为分数只能片面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看不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看不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单凭分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做出合理的评价。

打破唯分数论,表面上看是不用分数来单方面评价一个人,实质上打破了人才评价的标准,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一个人。

其次,是高考的意义。白岩松曾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句话道出了高考的公平性,虽然高考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它是目前比较公平的一种选人才方式。高考改革主要是以下几个省份,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选择。

最近,教育部确定了这8个省的高考改革,确定了河北、辽宁、江苏、湖南、广东等8省市,这些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学生就开始实施这个政策。

大家需要注意,其中各省市绝大多数很可能会采用“3+1+2”模式。3指的是在语文、数学、外语这3门科目,将它们任然作为必须要考的科目。1指的是物理、历史作为选修的科目,但是学生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学习能力选择一门学习。2指的是生物、化学、地理、政治这四门科目必须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两门来作为选考科目学习。

甘肃也实行了高考改革的政策,从2019年秋季升入高一的学生开始实施。首先,统考科目改变为语文、数学、英语,每门都是150分;其次,英语给学生提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最后的成绩选择这两个中较高的计入总成绩;最后,从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这六门科目中选择三门学习考试,最后计入高考总成绩。

这样看来,新高考的改革,在某种层面上,给学生减轻了不少学习的负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而且也给老师减轻了教学的负担。但是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对此问题,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新高考,新选择

中国人讲究执两而用中,中华文化也绝不缺乏创新精神。改革是为了革除弊端,让事物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改革,“物有本末”,从基础入手。

毫无疑问,当前的教育改革正慢慢触及根本。但是,如果迟迟不能大幅度降低高考数理化的难度(经验之谈,此处不做论证),当然是在科学合理范围之内,那么,无尽的课外辅导便只能从地上转为地下,从线下转为线上,而且费用只能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负担也只会水涨船高。要知道,留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一定是对于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时的成绩。看看现在的小学生就一目了然。否则,对于学习的恐惧和厌恶必然会如影随形。这一点,看看高校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开悟了。

因此,轰轰烈烈的走班制可能最终只是解决了新高考学科选择而造成的教学保障问题。至于其它天花乱坠的美妙,也许只能是包装而已。

学科选择,“以终为始”,加强生涯教育。

新高考,新选择。学科选择选的是什么?学科选择选的是高中阶段的学业方向,选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学科选择影响着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应遵从职业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律和法则。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科选择决定了以后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却是本末倒置。

学科选择正确的方法应是“以终为始”。即,先基于个人的职业兴趣(内在的,非指表面兴趣)、职业能力(内在的,非指表面的一时的学习成绩)和职业价值观,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专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以确定学业方向,即学科选择。此处所涉及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均非表面的、一时的兴趣、成绩、喜好,而是深植于内在的,基于心理测量和专业解读所得到的结果。

符合内在特征的学科选择是学习者的原动力所在。相反,如果只是基于目前的成绩和所谓的表面的兴趣进行学科选择,不论走班与否,其学习的持久性和耐挫性是值得怀疑的。正如《大学》所言之为学七次第:知,止,定,静,安,虑,得。

道路千万条,高考第一条。

高考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其重要程度当然是不一样的。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个人,不论豪门学子还是寒门书生,高考之于个人的重要程度的观测点,都无法也不能离开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

高考恢复后的约二十年,基本属于人才选拔阶段,高考决定了人的身份,类似于科举。科举是中国原创的经由考试而分门别类进行人才选拔的重要人事制度,也是西方文官制度的老祖宗,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方案!当年的中专以上学历,可都是国家干部身份,即使后来改革了,这部分人的人事档案也是首先过渡到人才市场代管,而非劳动力市场。

在此之后,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从在象牙塔里的社会精英培养,一步步转变成了为各行各业进行高素质高知识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方向。换句话说,高考无非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于是,追求更高学历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不是因为真正在学业上职业事业上的伟大志向和浓烈兴趣,而更多情况下不过是为了获得被人雇佣时多一点优势。当然,高考也就必然是未来机会的重要敲门砖。

进入新时代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普通本科和职业学校的优化措施更加到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定越来越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国务院最近出台的相关文件可见端倪。

因此,新时代高考对个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以终为始”,不能及早确定更加具体的发展目标,依然以过来人自居,甚至完全以过往的经验来指导现时代的高考,到头来出现事与愿违甚至违背初衷的情况也就是不足为奇了。

总之,高考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当然的。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拥有了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客观实际的并且是相对具体的生涯发展目标。

结语:

目前,教育尤其是高考制度中最大的弊端是什么?新高考除弊的同时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新问题?相信高层设计者的头脑肯定比我们凡夫俗子要强大得多。但是,不论怎样,如果不从根子上深挖,而只在形式上修修剪剪翻新花样,也会初心不保,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教育改革更应该慎重行事。


原始地址:/paihang/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