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师从何人?

传说老子的启蒙老师是商容,相当于私熟老师,商容见老子十分聪明教了几年后推荐到周朝国都去学习,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吧,后来20几岁就留在周朝工作,管理图书馆。老子应该博学之人,应该有很多老师,读了大量的书,悟性极高,留有《老子》一书。这都是传说。目前老子的身份一直是个迷,没有具体记载,《老子》一书是不是老子所著或口授后人整理都有争议,所以老子的老师是谁也没有记载。


《老子与释迦牟尼》都是(师)从(自觉),只有(自我觉悟)的人才能展现出(般若真智)。《释迦牟尼》的(佛法)与(老子)的(道德经)都在开示众生回归(本源清净),但是大多数人喜欢玩(文字游戏)回归(本源清净)的即少得可怜。六祖曰:自性(本来清净~夲具万法~夲具智慧),众生即拼命搞(贪法)生(我见)染污(清净心)。(不明夲性~学法无益)反而会(障碍道行),若一味外求只会(浪费人生)机缘。


老子,要么来自印度的移民,要么就是留学印度的中国人,还有一些说法,话不多说,看图吧


有—种最高的智慧叫觉悟。这种觉悟,叫醒悟,叫领悟,叫自悟,叫感悟,叫顿悟,叫开悟。叫举—反三,叫知此及彼,叫—通百通,叫融合惯通。叫神通。这就是道玄,玄之又玄,叫通玄,也叫玄通。老子就是如此,叫无师自通。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后世对他非常尊崇,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都是非常闻名的。对于这样一个伟人,他的师父,也有很多人好奇。而关于老子的老师,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鸿钧道人。这种说法基于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基础。因为传说中的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刚出生就会讲话,毛发又是不同于常人的白色,当时老子故去之后也是飞仙而去。而在封神演义中,我们都知道,太上老君是鸿钧道人的大弟子,所以说,如果老子真的是太上老君的话,那么他的师父就是鸿钧道人。不过这一种说法具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所以并不是很可信。

另一种说法是老子的老师是常纵。这种说法也没有多少人觉得可信,因为常纵这个人在历史上几乎等于没有记载,原名不知道,生卒年份也不清楚,只留下了依据著名的成语——舌存齿亡。这样简单的介绍,甚至连他和老子的一点关联都找不到,连他是哪个朝代的都不清楚,更遑论讨论和他相关的人?所以大部分宁愿相信这个说法不过是为了解释老子的才学,才编造出来的罢了。由于以上两个说法都比较含糊,没有一个有实证,所以说,老子的老师到底是谁,或者说他有没有老师,都是一个未知数。虽然至今还是有不少人在钻研老子老师的问题,但是在没有史料的记载下,无论钻研出什么结果,也只能说是推测,所以,这一问题应该永远是个谜了。


图书馆管理员。一位每天都有机会阅读、编写,筑简的高级技师,懂多国文字,尤其精擅中医。在李耳九岁的生日当天他老人家一巴掌拍出了李耳老人家被妇产科医生丢落地下积蓄在颅内的死血,从此李耳老人家开口说话!


孔子对自己评价生儿不知,是后天学习的,孔子相传请教老子。由此,生儿知知还是有的,老子就是这样的人,从道德五千言就体现出来了。他是对天道的静心领悟,不出门就知天下事,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老子发挥到极致,从这看出,老子是没有师傅的。


先有老子后有天鸿钧老祖还在先,老子的师傅是鸿钧老祖,鸿钧老祖收了三个徒弟,大弟子就是老子,二弟子是元始天尊,三弟子是通天教主,一祖分三教老子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和老子同属一人,都是老子一气化三清演变而来。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等同于“道”,称其“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为先于天地的神灵。东汉时,张陵创立道教后,著《

老子想尔注

》谓“一(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把老子尊奉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为老子的神名。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三位神。


老子师从前朝历代有名无名的很多先贤大师。从大师的传说、故事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知。从大师留下的字、画、诗、文章中寻找真知。老子师从大自然,各种草木竹籐,山水鸟鱼虫兽……寻找真知。归纳总结形成德道思想,通过他的实践修炼,效果显著。这样,才能导致他写成道德经。


老子姓老,因为其著书《老子》,所以尊称其为老子,与孔子称谓相同。据长春大学宫玉海教授考古推断:老子是上古精于修道之术的老氏部落后人,其三十代后人与颛顼时代,著书《老子》这一道教经典。

李耳不是《老子》原著者:

既然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国的藏书管理员,就一定不是《老子》原著的作者。因为只有修道之人,才能真正理解《老子》五千言的真义,并能通过修行而悟道得道成仙,这个仙与佛就是同义,即觉悟者。这个觉悟具有两种能力,一是大智慧,二是特异功能。所以,真正的《老子》原著应该是道家修行的典籍,即《帛书道德经》或《竹简道德经》的《道经》,而后半部的《德经》可能是李耳所著,或者《德经》也是老子所著,非李耳。

这一点,如果本人是个真正的实修道者,就会知道《德经》与修行悟道无关。由此可以推想,正是多了《德经》才把道教的修行理论,添加了修身救世的内容。因此,作为道家传人的老子,不会是管图书的李耳。另有佛道两家都是以出家作为入门标志,也说明了,李耳著书前没有出家修行,就不可能是《老子》的作者。再有就是《封神演义》的周朝就有道术,也和春秋的李耳扯不上关系。

(《老子》改名《道德经》是因为汉文帝刘恒而改,而河上公是为汉文帝讲授《道德经》的得道之人。在关于河上公的传说故事里,也没有提到老子和李耳的关系问题。)

--2020.7.19


据传,老子曾师从商容。

商容,是齐桓公的大臣,曾被齐桓公派遣到宋国以劝导宋国归附齐国。

《高士传》卷上载:

商容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问道:“先生没有什么遗教告诉弟子吗?”

商容说:“回故乡到了村口要下车,你知道吗?”

老子说:“不就是说不要忘本吗?”

商容说:“见尊者要小步快走,你知道吗?”

老子说:“不就是说要尊敬老者吗?”

商容张开口,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还在。”

“我的牙齿还在吗?”

“不在了。”

“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说:“不就是说刚强的容易消亡而柔弱的容易生存吗?”

商容说:“呵呵!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

《吕氏春秋》载“老聃贵柔”,“贵柔”的思想是老子从商容那里学来的。

《淮南子》载:“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又说,商容教授老子只到13岁就感觉教不动了,于是把老子推荐给了他的师兄周太学博士。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子博览泛观,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如此,老子的学习过程大略为:商容——拜商容师兄周太学博士——入太学——任周守藏室吏——迁任周守藏史。

当然,自古有圣人无常师之说。像老子这种脑洞大的人,晚上抬头看个星星都是在学习。


原始地址:/paihang/2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