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谈到诗词都指唐宋两朝,名人辈出,明朝有哪些伟大诗人?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怎么样?很好吧?非常著名的明代唐寅所作,就是点秋香的那个唐伯虎。

“暮色动前轩,重城欲闭门。残霞收赤气,新月破黄昏。已觉乾坤静,都无市井喧。阴阳有恒理,斯与达人论。”也很好吧?明朝皇上明宣宗朱瞻基所作。

下面这首你肯定听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所作。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汤显祖所作,听说过这个人吧?《牡丹亭》的作者。

别以为朱元璋就是一老农,你读读他的咏竹石:“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还行吧?

你看,明代诗人也是很有作为的!


【明初诗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汉族,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友“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杨基(1326~?)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被扔到长江里淹死)。

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著有《静居集》四卷。

徐贲(1335-1380)明初画家、诗人。字幼文,祖籍巴蜀(今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号北郭生。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贲与张羽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吴兴)。洪武七年(1374),被荐入朝,洪武九年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93年)大军征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洪武十三年,以“犒师不周”处死。

【明前期诗人“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台阁体是指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杨荣(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属福建)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明中叶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明中叶诗人“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徐桢卿又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合称“吴中四子”)、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主张诗必盛唐】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明中后期诗人“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1-2]。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明后期诗人“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晚明:复社诸才子

明代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也都是名诗人


明代的诗人有于谦,杨慎,唐寅,夏完淳,李梦阳等。

于谦的代表作有: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幽深的山里经过了无数次的捶打开凿,被熊熊的烈火焚烧只是看作很平常的事情。即使粉身碎骨也浑然不怕,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身影。

《除夜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寄语远方的人,轻微的寒冷何用愁。春风很快吹来,就在房屋东头。

杨慎的代表作有:

《出郊》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高田如层层向上的楼梯,平田如星星点点的棋局。白鹭忽然飞来,打破了水稻秧苗绿意盎然的静谧。

唐寅的代表作有:

《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头上的红冠不用裁剪,全身点缀着雪白的绒毛到处徘徊。平常不敢轻易言语,一旦鸣叫众多人家的门户全被打开。

夏完淳的代表作有: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三年来身为异乡的旅客寄居在他乡,今天又被囚俘。面对大好山河,我泪流不止,是谁说的天高地宽!已经知道黄泉路在向我逼近,想和故乡告别却难如登天。坚毅的魂魄归来之日,请朝空中的魂幡看。

李梦阳的代表作有:

《汴京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中原地区的青年换上新妆,郑女燕姬的技艺压倒全场。一起合唱周宪王的《春乐府》,金梁桥上皎洁的月光如洁白的霜。


明朝诗人:

边贡曹学佺陈嘉谋陈子龙冯梦龙冯小青高启何景明呼文如季贞一解缙景翩翩瞿佑李梦阳李攀龙梁玉姬林鸿凌蒙初刘基明无名氏戚继光齐景云沈泓沈谦汤显祖唐寅王过仁王媺王磐王世贞王叔承吴承恩吴静婉夏完淳谢榛徐渭杨基杨慎于谦袁宏道张红桥张煌言张家玉周在


边贡曹学佺陈嘉谋陈子龙冯梦龙冯小青高启何景明呼文如季贞一解缙景翩翩瞿佑李梦阳李攀龙梁玉姬林鸿凌蒙初刘基明无名氏戚继光齐景云沈泓沈谦汤显祖唐寅王过仁王媺王磐王世贞王叔承吴承恩吴静婉夏完淳谢榛徐渭杨基杨慎于谦袁宏道张红桥张煌言张家玉周在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唐宋两朝在诗词方面,绝对是发展最好,创作水平最高,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名人辈出,流传最为广泛的时期。

人们谈到诗词必然会想到唐宋两朝代,这是自然的,但说明代诗词创作不如唐宋两代,却也有失偏颇,明代也出现了一批诗人和词人。作品也一样深受人民喜欢,只是在数量上和流传的广泛度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罢了,比如明代的小说也开始兴起。相对的人民的选择性可能也多了。

比较有代表性的杨禛,唐寅,冯梦龙,汤显祖

等等。


说在前面

提起明代文学,我们能想到的首先是“四大名著”:《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前三部都是明代产生的,只有《红楼梦》是清代的。其实明代还有一部小说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金瓶梅》。我们还能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想到“三言”,想到“二拍”。但让我们说说明代的诗人,可能半天都想不起一个来。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明代的诗人创作成就不高,质量不行;第二个原因是明代的诗人都是以群体出现的,个人独秀的几乎没有;第三个原因是小说戏曲创作太过辉煌,诗歌相较之下就黯然失色了。

题主问:明代有哪些伟大诗人?小锅只能说:有诗人,但没有伟大的诗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这跟明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有莫大的关系。科举让我们中华民族变成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但读什么书,与科举的内容密切相关。明代科举受程朱理学影响重大,科举取士重经术,轻词赋,大兴八股文,诗文地位急剧下降。这就造成许多读书人不愿写诗的事实,况且还有一些人因写诗遭到排挤打击,写诗就更难了。下面我就把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简单介绍一下。

“吴中四杰”之高启

明初搞一个“吴中四杰”出来就是为了比拟“初唐四杰”,但这成就就悬殊了。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大全集》提要中说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有反映战乱生活的诗歌,如《吴越纪游》之《过奉口战场》:

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不知将军谁,此地昔战奔。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登高望废垒,鬼结愁云屯。当时十万师,覆没能几存。应有独老翁,来此哭子孙。年来未休兵,强弱事并吞。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有表达自己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诗歌,如《青丘子歌》。还有登览怀古的诗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他的代表作: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茶陵派之李东阳

李东阳是台阁重臣,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声望,提倡诗学汉唐,是个复古派。其实明代很多的文学流派都挂着复古的旗子,做创新的事情,这个茶陵派也是一样。看一首表现他个人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的诗《除夕》:

独吟孤坐总伤神,谁伴长安守岁人?卦数已周无那老,年华初转又逢春。思亲泪尽空双眼,哭女声高彻四邻。还向灯前添旧草,拟从新岁乞闲身。

前七子之李梦阳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核心,也主张复古,有大量的拟古之作,没啥新意,质量不高。这里录一首感时纪事的作品《自从行》:

自从天倾西北头,天下之水皆东流。苦言世事无颠倒,窃钩者诛窃国侯。君不见奸雄恶少椎肥牛,董生著书番见收。鸿鹄不如黄雀啅,盗蹠之徒笑孔丘。我今何言君且休!

后七子之王世贞

后七子也是个复古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王世贞是名声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位诗人。他创作数量巨多,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这里录一首他的五言古体《伤卢柟》:

北风摧松柏,下与飞藿会。词人厄阳九,卢生亦长逝。桐棺不敛胫,寄殡空山寺。蝼蚁与乌鸢,耽耽出其计。酒家惜馀负,里社忻安食。孤女空抱影,寡妾将收泪。著书盈万言,一往恐失坠。唯昔黎阳狱,弱羽困毛鸷。幸脱雉经辰,未满鬼薪岁。途穷百态攻,变触新语至。词场四五侠,往往走馀锐。大赋少见赏,小文仅易醉。醉后骂坐归,还为室人詈。我昔报生札,高材虚见忌。自取造化馀,何关世途事。呜呼卢生晚,竟无戢身地。哭罢重吞声,皇天有新意。

公安派之袁宏道

公安派是晚明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是首要人物,主张“性灵说”,反对拟古,与之前的文学流派不一样。简单录一首袁宏道的《初至绍兴》:

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

明末陈子龙、夏完淳

陈子龙也主张复古,创作以诗见长。《秋日杂感》十首是其代表作,录一首如下: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夏完淳是陈子龙的徒弟,在诗歌创作方面,为人所称道。录一首他被清兵逮捕,诀别家乡时写的《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总结

明代有许多人企图在诗歌创作上重回唐宋高峰,所以出现了许多复古派,但最终的实践与自己的理论差了十万八千里。复古的陷入拟古的泥潭出不来,不复古的如公安派最后又走在了肤浅艳俗的道路上,反正没一样能成功的,所以明代也就没有伟大的诗人,不过到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谢谢邀请。明朝没有伟大的诗人。明朝一流的诗人放在唐朝连一个三流的诗人都不如。有一个可靠的指标是后代人记住了前代诗人的多少诗句。我们记得明代诗人的诗句少而又少。只有伟大的时代才产生伟大的诗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明朝是一个没落的时代。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问题:众人谈到诗词都指唐宋两朝,名人辈出,明朝有哪些伟大诗人?

前言

诗必唐,词有宋,诗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顶峰,词在宋朝也达到了一个顶峰。经过几代人的继承与发展,诗词在唐宋体制完备,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后人已经没有了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但并不是后人就写不出优秀的诗篇了。

下面,一起看一看明朝比较有名的几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一、高启

说道明朝早期的诗人,不得不提到高启(1336-1373)这个名字。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他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时人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

明初,吴下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称四杰,以配唐王、杨、卢、骆云。《尧山堂外纪》

高季迪《赋得寒山寺送别》云: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酒,乌啼时候与君违。

可惜高启年仅39岁,因文章获罪被腰斩。

二、“前七子”之:何景明、李梦阳

“前七子”之一,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明弘治十五年何景明20岁进士及第,他即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

何景明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倡导了明代文学的复古改革运动,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号称不读唐以后书。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明史》

《长安驿》(明·何景明)

暮雨萧萧云黯然,数家山下起炊烟。窗闻早雁秋多思,门对寒流夜不眠。

远使正持三楚节,旧游曾扣九江船。驿程南去无穷路,来往风尘阅岁年。

何景明早前推崇学杜,后来又认为老杜的诗没有韵味,反不如初唐四杰的好。于是和李梦阳的诗歌创作主张发生分歧,两人从此反目。

李梦阳尝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

《出使云中作》(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三、后七子之李攀龙、王世贞

上周去济南出差,特意去了趵突泉公园,公园内参观了李攀龙的纪念堂。

李攀龙是山东历城(济南)人,字于鳞,号沧溟。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称“五子”,加上吴国伦、徐中行被称为称“后七子”,其持论诗不读盛唐以后人集,文不读西汉以后人作。

寄许殿卿(明·李攀龙)

漠漠雨如沙,翩翩燕子斜。官贫轻逆旅,乡远重携家。

昨夜怀人去,春风抚岁华。独行临御水,问使到梅花。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是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曾因得罪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东山再起。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后无人肯出版。后来找到王世贞帮助写了序言。王世贞被李时珍所感动,还作诗一首以赠:

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很多年以前去济宁时,见过运河边的太白楼,王世贞曾经写过一首《登太白楼》: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济宁在鲁西南,离海边几百公里,当然望不到大海,读到“白云海色曙”可知,古人写海未必在海边。

注:这个王世贞和清朝的王士祯可不是一个人,不要搞混了。

四、于谦

这个于谦当然不是德云社给郭德纲捧哏的“三大爱好”之人。于谦最有的诗当然是《咏石灰》了: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戚继光

抗倭名将戚继光应该如雷贯耳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那种读一遍就忘不掉的佳句.

戚继光《韬钤深处》: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

六、师徒抗清英雄:陈子龙、夏完淳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诗风或悲壮苍凉,被公认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秋日杂感(明·陈子龙)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明·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读陈子龙诗词,可信李清照所言:词别是一家。同一个人,诗风、词风宛若两人。

夏完淳是陈子龙的学生,其父夏允彝弘光元年在江南领兵抗清,战败自杀殉国殉,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老师后来兵败投水而死。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夏完淳泅水脱险。但是不久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

夏完淳这首《别云间》好像入选了学生课本: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结束语

除了陈子龙的词以外,明词还有不少佳作,篇幅有限,就录入最有名的杨慎这首《临江仙》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街味道


原始地址:/paihang/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