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2023高考恢复41年,你还记得你那年的高考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记得,父母给了点生活费,一人去报考填志愿,和同学一起去考场,父母就这样的话,考取砸锅卖铁都供完大学,考不取,就参加工作。我是八五,八六年参加高考。如今独生子女参加高考真是太幸福了。惯坏的一代的


1977年我正在部队,驻守在长白山下,没有机会去参加高考。

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但是我从来没放松过学习(把部队当作大学),自学了一些书籍,如:刘大年的《中国文学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欧州简明哲学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形式逻辑》等等。后来又自学了简装本的《史记》、《汉书》、《自治通鉴》、《隨书》、《宋史》以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明清小说等等。再后来又自学了《论语》、《孟子》、《韩非子》、《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等,《道德经》和《易经》至今也没学明白。再再后来又自学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由于学的不错,被大连陆军学院聘为政治经济学讲师,被地方评定为高级政工师。发表过数十篇文章,出版过近十部专著。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学术著作奖。

我认为,虽然没参加过高考,没念过大学(这是很大的遗憾),但是只要刻苦读书,不懈努力,照样可以取得研究成果。我说这些不是表白自己,更不是不谦虚,因为我的经历就是这样。诸位见笑了。


89考的,从厂矿子弟学校出来,进入全省百名,从此与十一年的同学走上不同道路,他们多数都又回到了生活几十年工厂就业、生存。至今回想,高考仍然是一块净土,一点明灯,值得所有人呵护。


14年高考,正好赶上各本科录取分数线降低,心里五味杂陈,报一个好专科还是坏本科,最后选了好的那个,听说这两年三本并入二本,我笑了,可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但质量呢?

接着我报考后,看了三个月的好声音,有张碧晨的那季,和三个月的非诚勿扰,,没谁了


86年高考,在那个录取录不到10%的年代里,只有靠高考改变命运,我的心里压力之大,高考三天三个晚上失眠,哦,对了,那时高考先要预选,50%的人没有预选上,读了十几年的书连进高考考场都没进过,真遗憾!不过,我还是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从此成了一名国家干部。我还是要感谢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16年高考,安徽,刚好赶上改革考全国卷。英语没有了选择题让我松了一口气。但是又害怕出其不意,又很紧张。高考的第二天下着大雨,伴着叮叮咚咚的声音我做完了最后一门英语试卷。三个监考老师收完试卷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对我们说,毕业快乐。那一刻没有解放的满足和兴奋,我脑子里闪过高中同学的欢声笑语,鼻子酸酸的,很难受。走出考场,老师等在学校外面,给了我们大大的拥抱。我计划过无数次高考结束的夜晚,疯狂的喝酒,在KTV包夜。。。都没有,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吃了一顿饭,十一点就各回各家。晚上我和我的闺蜜缩在床上重温了睡美人,聊了很多,谁也没有提到将来。六月的一场考试把班里同学分到了天南地北,我最好的三个朋友,一个选择了复读,一个去了武汉,一个去了合肥,而我则去了上海。22班再也没有凑齐过。


96年高考,那时还是3+2模式,我们美术生不用考数学。现在说起来令多少美术生羡慕,但我们当时少一门科分数线并不比现在低。那时学美术的很少,大学一届才25人,后来99年扩招一下子翻了4倍,美术系就成了大系。扩招的粗制滥造后遗症一直延续


我是文革前参加高考的。高考恢复后的那些年,我是当监考员的。记得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监考的时候,一个考室,是两个监考员。但是试室里面的比较拥挤,人比较多,不像规范的那种30个人。那年高考政治科是开卷考试的。考生带来了很多报纸刊物等等,可以随时翻阅、抄写。他们动作大,动静也大,所以考试的秩序不容易维持。当时的试题比较浅。例如数学有一道大题,题目是”叙述并证明勾股定理”。有些考生用余弦定理来证明,就捡了一个大便宜。当年的数学题,平面几何占了大概20%的样子,初中部分基础的内容还是占了一定的比例。这都是因为文革十年把大家的学习都耽误了的原因。尽管试题比较浅,考试也能挑选出相对比较优秀的人。是年高考报名的人非常踊跃,而他们的年龄之间非常参差。这四十年以来,高考成为了我国社会上所有的人才选拔中最公平公正、影响最广泛深入持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这四十年的高考,为我国改革开放选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是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全民素质、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国家建设、发展、民族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大环境没有重大突发事件、世界科学技术未有突变的情势下,我们坚持这四十年里行之有效的高考制度,坚持选拔优秀人才,以支持我国各项建设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性举措。


说来惭愧,我的高考故事又狗血又励志。高考差点毁了我,但也成就了我。我可能是最不被考神待见的倒霉孩子,真是说来都是泪,那是一段长长的悲催加苦逼的故事。不过还好,现在回头看去,就如苏轼词里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90年代,高考被称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我考了两次高考才考上,而且还阴差阳错填错了志愿。

1991年,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老妈算着考试那几天正好是我来大姨妈的时间,为了让我好好发挥,就去医院注射了可以延缓大姨妈的黄体酮。谁知不打针还好,这一打针,正好在试坐那天下午大姨妈就来了。汗!不知道现在的高考女生可曾面临过这样的尴尬。试坐晚上回到家里很不舒服,考语文的前夜,痛得辗转难眠,我基本上就没有睡着,早上起床,眼前都是金星。没有办法,还是吃了药强忍着不适去考试。还记得那次考的作文题是就“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议论文,不过我写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只是稀里糊涂地考完试,感觉前途一片漆黑。更可气的是,我老妈居然还做了个梦,梦到我考试的成绩没有上线。她把梦到的分数写了一张小纸条压在书架下面,说出了成绩看看准不准。不幸的是,成绩出来了,我果然真的没有上线,居然跟我老妈梦到的分数只差一分。那时在我心里,我老妈简直就跟白雪公主的后妈一样,是个可怕的巫婆。

第二年补习了又去考,这次终于没有跟大姨妈撞上。然而,不幸的是,我又因为粗心少答了8分的大题,也是够悲催的了。更不幸的是,当年填志愿时再次犯傻,居然把第一志愿填成一个不在我们当地招生的学校,基本上就等于落榜了。本来,我老妈是老师,如果我第一志愿填师范,还可以享受加分待遇,考个四川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都完全够格。但我因为不愿意做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老师,不愿意重蹈我老妈的覆辙,所以坚决不填师范专业。这下倒好,第一志愿填错了,连师范本科都没戏了。好在唯一英明的是,我在我老妈的劝说下,填了一个服从调配。于是,当我经历了很多天的痛苦绝望之后,居然收到了专科的调剂志愿,一个师专的录取通知书!这就是我不想当老师,不填师范本科的报应,最后居然被师范专科录取了!!!我的故事被同学和老师们笑惨了,简直就是个典型的倒霉孩纸嘛。

不过,这个故事还没有完。当我走进那个师专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分数是全年级最高的,而那个师专的教育口号是“培养农初师”(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额的个神啊!整个大学我都是在文青式的叛逆中度过的。毕业实习时,我在一个郊区中学的黑板上写下了:XX教授公开课:文学是狂人梦。我当时就发狠了:哼!如果我命中注定一定要当老师,那我以后也一定要教大学,当大学老师!

此后的故事更曲折了,反正,我终于兜兜转转地考研、考博,最后终于当上了大学老师,也算是实现了我当年的梦想,而且还是我那班大学同学里唯一的博士和大学老师。所以,分享我的经历,其实是想告诉童鞋们:别把高考当做生命的唯一。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从来都不会一锤定音,你的成败并不在一朝一夕,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再远的目的都可以达到。

这是当年我跟我老妈在大足石刻的照片。我老妈说,让菩萨好好保佑你考个如意的学校。呵呵,人倒霉的时候,求菩萨也然并卵,最靠谱的还是自己永不言弃的努力。


高考对每个中国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忆,那能忘啊。即便是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估计也能说出不少有关高考的事。我呢,不怕大家笑话,参加过三次高考,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的政治经济系。

1992年,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参加第一次高考。我理科很差,数学完全不行,看到高考的题目,完全懵圈了,没感觉。反正离录取线还是有段距离的。说句实在话,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不算差的。我们是整体差,全班只有一个人考了个专科。他可是我们班里公认的学霸,但也只能考个专科。可见,我们的整体教学质量是不行的。但我们读书的那个用功劲可是不低的,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功夫没有用对地方。

考不上大学,被老爸臭骂了一顿。我自己也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于是就想着去打工。那个时候,我不少小学、初中毕业就去工作的同学,还有一些高中没读完就去打工的,都开始赚钱了。而我还在消耗家里的大米和父母的血汗钱,惭愧呀。于是,我也去打工了。打了一段时间工,发现这不行。于是,去高复,找了个高复班。不曾想,没几个月,那个高复班办不下去了。断断续续,还是没找到状态。时间过得倒是很快。1993年的第二次高考来了。结果不太理想,上了录取线,但都是很差的学校,还要交很多的钱。记得那一年开始有所谓的自费生。自然也就没去。

经过这么一折腾,想着还是要静下心来好好参加复习,争取考个大学。于是就报名参加了县里最好的高中办的高复班。就是淳安一中办的那个高复班。中间也有些波折。1994年上半年,正儿八经地高复了半年。那儿的老师还真不赖,我考了个杭师院政经系,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现在大家调侃马云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师院。说句实在话,在他那个时候,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1998年高校扩招以后,考个大学变得容易多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作为一个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苦逼孩子,经历三次高考,可真是血泪史。不过,考大学的这种经历,对自己的成长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


1995年夏天参加的高考,文科。其实高二为考文科还是理科纠结了一个暑假,后来一咬牙把理科资料书都送人了,断了后路报文科,因为数学英语好考文科占便宜啊,所以我天天趴过道看着之前同班同学愁眉苦脸测试数理化,自己悠哉悠哉过得自在,感觉特别爽。

高考那天,我父母还算淡定,不像别家父母,给孩子准备一堆补营养补脑等些个没用的东西,当天去考场都是自己去的。

虽然自信满满,还是有点小紧张,看到有电视台采访,赶紧绕道走,我觉得考前采访挺打扰学生的,万一考不好,多丢人啊。

当时高考还是7月份,海南是高温期,我被风扇吹得晕乎乎的,考数学的时候我写了一半后还小睡了一会儿,醒了接着考。

这个睡觉事件让老爸大大降低了对我成绩的预期,以致于报考志愿的时候以防万一的勾选了提前录取。结果我考了本地文科第一,悲催的被提前录取了,跟心怡的北师大失之交臂。后来录取我的老师成为我们班主任,说我名字好分数高,就第一个录取了。为此我哭了一天。其实大学四年还是过得挺有意思的。这是后话。

那时,分数没出先报志愿,相当热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好几个回合的拉锯。

我:报吉林大学,18岁前没见过雪,必须去东北

我爸:你身体不好经常咳嗽,去东北还不得冻死撤回;

我:好吧,那我报兰州大学,想看大漠敦煌

我爸:其实就是漫天黄土,条件艰苦,撤回

我:好吧,去成都,美食多,总可以了吧

我爸:海南人吃不了辣,嗓子不行,撤回

最后老爸只让选北京学校,于是就选了北师大和人大,结果最后交上去前,老爸担心我万一考试没正常发挥留条后路,勾了个提前录取。

因为是村里第一个的女状元,回家乡祭祖,家族还奖励了一头猪,族谱上也把女孩子的名字加上了。之前村里很多女孩子按规矩吃饭都上不了桌,也算为男女平等做了点贡献。

看了上面都想骂自己,很装逼的回忆,可是年轻时候就是谁不装逼啊。

最后送上高三毕业晚会旧照,纪念我们的青春岁月,1995年高考生。好老!


2013年六月,这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在高考这紧张的气氛中所有人都在备战高考,而我却在思考人生,这三年我都干了什么,我恨这个地方,我恨这里所有人,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是人生最阴暗的时候,或许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考试,坐在高考的教室里,别人都在埋头答卷,我望着窗外,虽然是夏天,但却感觉似乎是秋风扫落叶的凄凉,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


2005年的高考,数学一直跛腿,加上高考时候莫名的紧张,监考老师发了数学卷子后脑子一片空白,汗不停的流,手不停的抖!持续了大约半小时,反正数学考完后我就不太想考试了,后来老爸一个劲安慰我,使我有勇气考完了剩下的两场,后来预估分数,拿到高考答案后,我数学预估了个50分,感觉上本科无望,就出去打工了,填志愿也是随便填了几个自己都不知名的学校,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真的对学校、专业什么都不懂!所幸的是,后来还被一所安徽的学校录取了!


我记得2012年的高考

我记得考试前几天的闷热

我记得考前几天的紧张煎熬

我记得实验楼的变异绿色苍蝇

我记得我姐姐挺着大肚子去陪考

我记得高考时面对弱项数学的苦恼

我记得语文试卷写完后的大片空缺时间

我记得英语考试时的昏昏欲睡和无精打采

我记得那时高考后的兴奋、释然、迷茫和委屈


我是2011年参加高考的,我姨妈是80年高考的,那个时候他们读个大专都觉得很不错,现在这个世道,本科都不行了研究生满大街都是


2000年新世纪初参加的高考,那个时候还是估分再填志愿,所以从考试到填志愿都是赌博,而那时的选择影响我的人生至今,也许今天的我会换一种方式对待高考,可人生不重来,只能告诉自己,每一天都是剩下最年轻的一天,尽量把握!


谢邀,我是1998年的高考生,现在留下印象最深刻是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晚。那时候没有网络查询,用的是固定电话查的分数。标准分啊。

当时我住姨娘家,白天在电脑学校学打字,晚上很早就睡下了。半夜却被姨姨娘叫醒,她跟我说,分数查出来了,但是有一些很奇怪分数。语文700多,数学600多,英语600多,政治700多,历史700多。总分竟然才700多,这是啥意思,她懵圈了。我说分数没问题,但是当时很难给她解释标准分是怎么算的。

好多省份用的就是标准分吧?3+2,一共5门课,每门课卷面满分是150分,但折算出来的成绩满分是900分。5门课总分750分,但折算出来的满分也是900分。

计算公式如下:

(1)Z=(X-X_bar)/S

(2)Z′=αZ+β

(3)T=500+100Z

请不要让我解释上面的公式,我是文科生。

高考后近20年来,很多人都问过我高考考了多少分,我答730。他们都惊为天人。^_^

其实真正的牛人都是850以上的呢,呵呵~

直到现在我不知道我的高考原始分是多少,:(

可以看看下面深圳市的高考单科状元13人的成绩单


我的高考是2016年,那一年的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也算是真正经历过高考的人了,里面的艰辛没有经历过得人是不知道的。那一年做的最多事就是:“刷题”刷题刷题,刷的简直走火入魔,因为所有老师都说“题海战术”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除此以外,还有一点让我印象也很深刻——(珍惜时间),在那个时候,尤其是离高考越来越近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把高考前的时间当成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时间来过,晚上节省时间刷题,白天节省时间考试,这也就是我在那段时间的主要生活。记得离校的时候刚做完手术的班主任给我们开完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哭着走了,我们哭着离校……


87年高考,农二代,华中区某市的省级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全班第三,全校5个班中约十几名,那时我省约招2000+重点(那时重点基本就是现在的985学校),按往年经验可考个较好的重点。心里有底了心态也轻松,晚上9点多就睡(后听说有人紧张的难以入睡)。第一天考完语文和化学出来,突然看见父亲来看我并送点菜过来,我告知正常,并让他快离开校怕影响大家。总分710分,考完后二三天估分,看着标准答案还记的很清楚,我估564至573之间,问上次的期中第一名H生,他说550至560之间,我说我也差不多。报志愿时我报Z大,他报天津的NK。等了20多天成绩出来了,我班第一560+(语88政80英79数98理74化94生56,单科中语数班第二,物化班第三),H第三550+。我俩估分很准,我估的数学化学英语一分不差,语文物理各少估2分。校第一600+清华,第二590+北大,第三570+,我是校第四大约全省一二百名。全校前12名(&;=539分)我班占6个,让班主任风光了好几年。很感谢高考让我跳出农门上了名校,现在考分出来有了全省排名再报志愿,比以前估分报志愿风险小多了,祝愿后来者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2003年的高考,注定是要载入历史史册的:有两个第一,第一次把高考由每年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第一次又带着口罩、测量体温才能进考场,对就是因为非典。

简单一算,我的高考距离今年已经整整13年。

我的高中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刚过完春节,正准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高考的备考中,忽然听说非典来了。2003年,疫情便在全国蔓延,尤以北京为烈,紧邻北京的天津所受的影响自然也很严重。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APP和朋友圈,报纸是每家每户都必读的刊物。每天打开报纸,第一眼先看今天北京感染几例,死亡几例,天津感染几例,死亡几例……

恐慌的气氛越来越浓。

口罩成了大多数人的必需品,金银花板蓝根供不应求,体温计也成了大家每日必用品。我们那虽然远离北京,但是也有几个同学冒死从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回了老家,一时间,小县城也气氛可怕。

我们每天都要测量体温,上报数据,一旦有体温不正常,就如临大敌。

学校还有个硬性规定,学生每天从家出门前都要量一下自己的体温,填一个当日体温记录表,体温正常才能去学校,到学校像交作业一样,把体温表教给班委。学校对疑似感染或者可能会感染非典病毒的学生非常警觉,毕竟学校人太多,一人感染就意味着很快有更多人感染。

现在想来,那段时间虽然学业很紧张,身体也很紧张,但是高考悄无声息就到了。

6月的南方已是炎热无比。高考的两天,都是烈日当空。

现在对考题都已经有些恍惚记不得了,但是却清晰地记得母亲打着一把小花伞在校门外顶着烈日等我的样子。

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一心想进京求学的我,把所有的第一志愿都写满了北京的高校,其余的志愿也是乱填一气。我们班一个女生想去上海,她把第一志愿写满了上海的高校。

放榜了,阴差阳错,我没能去北京,她也未能去上海,我们都通过第二志愿调剂到了武汉的一所高校,又成了同班同学。那一年,这所高校在江西招收了4名文科生,其中3名是新闻专业,我俩便是其中之一。


原始地址:/paihang/1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