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渊源?

应该伴随着文字的诞生


音容笑貌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现在人见到“急急如律令”这句话,一般都是在神鬼影片里看到的!道人昨晚法以后会喊一句“急急如律令”或者“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其实这句话的来源在历史上有两个说法,其一:在汉代的时候这句话经常用在公文的结尾,意思是公文上的事情要像律法一样快速执行。差不多就是加急的意思。

其二:这个说法属于民间神话故事,《搜神记》里记载,律令是周穆王时候的一个人,这个人跑起来非常快,死了之后为雷部效力。《幼学琼林》里也记载“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就是说雷部最快的鬼是律令,而道教的道士做法念咒后“急急如律令”就是结束语,咒语是用来沟通神灵的,而“急急如律令”其实就是让请你快点的意思!比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意思就是太上老君请您快点像律令一样助我!

这两个说法虽然出处不一,但是意思其实就是一个意思!都是要快速的意思。


勅令的意思。


像是一句话的词缀用在咒语后面说一段咒语然后加上急急如律令意思快一点去实施这个咒语


通俗的说,赶紧按照符上的指令执行


急急如律令,是一个命令


就是按照法规条例立即执行命令的意思。


不懂!慎言!


所求之事马上就办,立即办,不得迟缓的意思。


我们经常看电影会看到急急如律令这一句,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意思呢?

首先急急如律令是一句咒语的结尾,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很急,需要按照律法火速办理,这句话一开始是古代公文所用结尾,后被道教引用,还有一句是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一句是说,这是太上老君的命令,必须快速按照律法办理,当然这个结尾是在你所需要的符咒焚烧后,配合咒语的结尾,符咒就像是公文,执行的神将需要咒语驱使还需要你的文档备存,是个很严格的程序。

首先这句咒语结尾不要尝试着去念,因为这咒语是太上老君专供弟子使用的,你没有授权不要随意念动,以免神仙生气,一定要有师承入教后方可修炼,这句咒语结尾一般在起坛做法时,所求之事的符咒焚烧后,咒语念完结尾时使用,他的能量很大,超乎你的想象。

总的来说,太少老君是很关照门内弟子的,从这几个字就能明显看出来,以下以驱鬼为列。

一般起坛做法,如果驱鬼,都是采用借助神仙的力量,当然都是一些基层的神将,但别人也是神仙身份自然不言而喻,但是,道教则不同,佛教是请求菩萨保佑自己,道教则是命令,是的,命令,太上老君给了门下弟子一个很大的权利,能调动不少神仙,一般符咒开始都是敕令,法旨,下面是需要的神仙及你该做的事情,最后急急如律令,你赶紧的麻利的办,就是这么任性,当然神将们并不会责怪,并会依照律令行事,第一,这就是以太上老君名义而发出的法旨,第二,驱魔除鬼本就是他们的职责。

所以道士牛人家是有资本的,毕竟能调动神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不过只要是降魔除妖,主持正道,那么他们在我们眼里本就是一位神仙。


首先须搞清"律令“是什么意思。隋唐时期,法律和行政文书实现了规范化,形成了4种体式,即律令格式,律是法律条文、令是政府制度规章、格是防止犯罪的各项禁令、是对律的补充,式是对令的解释和细则(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所以律令是指法律和行政条令。现今保存的巜唐律疏义》是东亚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急急如律令"即"紧急如法律和行政条令的传达执行“。这句话一般在最后还加一个“敕"字,敕是皇帝的诏令,加一敕字,表示其如皇帝亲自下诏一样重大和紧急。在汉代,官府行文,一般加上“急急如律令",并形成公文定式。

符咒是道教作法的重要手段,道教各流派中就有正一派即符录派。道士在画符作法后,借用官府文书中的“急急如律令“,是强调其权威性和紧急性。因为官府文书表达的是皇帝诣意,皇帝为天之子,神灵也必须服从。


表示很着急,不能怠慢,如军令如严法必须执行。因此其完整表述是:“急!急!如律令!”反正神仙也不了解情况,一听着急那就赶紧去办吧!既然如同律令,当然一定要办好的。说了半天这是什么呀?是道士作法事念符咒向各路神仙搬救兵,念完咒发贴最后的一段话。也是其民间信徒用来保佑用的护身符里最后一段话。说历史渊源?没见过记载。如果这是道士转入民间以后,在被打压的东汉三国黑暗年代形成的,恐怕更没记载可寻。他们创立之初夺政权失败后,经历过这么个黑暗时代。不过,这似乎也很自然,任何一个宗教组织都有这类用语。比如“无量天尊”,“阿弥陀佛”,“祷告是奉耶稣基督的名”“阿门”。这些宗教的这些用语有什么渊源,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对于一个宗教信徒而言,也是很自然的。信的人必须有这些礼数,如果查出具体开始时间,那这个时间前人可以不这么作,凭什么现在我们一定要作?反而失去了严肃、庄严、庄重。所以,不知道好,不问好。


急急如律令,本是汉代公文的一句结束语。律令,有一种说法是雷部一种奔走如飞的小鬼,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像奔走如飞的律令一样去执行公文的内容和要求,这样表现出古代公文处理的严格和落实的迅速。从古到今公文的传递和落实都有很明确的要求,这其实是治国理政的要求。

后来道教在书符念咒的时候也经常用到这句话,因为道教就产生于汉代,所以把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引入了自己的符咒体系。公文的结束语竟然被作为一句咒语使用,的确有点出人意料。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最高信仰是“道”,东汉末年出现了道教组织,有五斗米道,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正是创立了道教教团组织,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奉老子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

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家思想和佛教一起,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修炼成仙的方法,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羽化登仙。

到了魏晋时期,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隋朝时期,采取对佛教和道教并重的政策,隋文帝杨坚的开国年号“开皇”就是一个道教名词。

到了唐朝,道教更加兴盛,皇帝姓李,于是就宣称老子是李氏皇族的祖先,以此来抬高身份,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找理由。

而唐高祖李渊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也就是强调自己是老子的后人,老子当过周朝的柱下史,他还夏凉广泛搜集各种秘密流传的道教著作大量印行。

唐高宗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有唐一代高道辈出,特别是药王孙思邈,在推动中医药学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李淳风在天文历算方面成就很大。

到了北宋,道教的地位依旧很高,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还下令刊刻道藏,这个负责校对刻印工作的人叫黄裳,他把这部道藏细读一边,竟然悟出了上乘的武功。

从一个文官变成了身负绝世武功的武林高手,在和明教的斗争中,打死了许多明教高手,明教中人前来寻仇,黄裳寡不敌众逃走,家人被杀,黄裳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写成了一部书——《九阴真经》。这个故事被金庸写进了小说之中。

金国统治时期,出了个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后来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曾以74岁高龄远赴大漠觐见成吉思汗,劝他少杀人,留下了一言止杀的佳话,在元代,全真派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金庸的武侠小说把这两个人物都写进去了,而且都是武林高手,不过王重阳真的中过武举。在《西游记》的研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游记》就是丘处机和弟子赵道坚去大漠觐见成吉思汗的过程中写下的。

到了明朝出了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张三丰,传说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到了明朝出了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张三丰,传说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道教的发展和民族兴衰息息相关,道教本身就是本土宗教,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连咒语“急急如律令”都来自汉代公文。


“急急如律令”原为汉代公文结尾的常用格式,也用“如律令”的格式。后来,以我国以道教为主的宗教借用为咒语和符箓文字,用于末尾。其使用的目的就是勒令所谓的鬼神,按照符令执行。

(汉代公文)

如律令历史渊源

我国的道教虽然发源比较早,历学上普遍认为是先秦时期,但是真正定型的时间为汉代。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道教为学派,即百家之中的道家。道教的教团组织到了汉代才正形成。因此,道教文化自然也就受汉朝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保留了汉朝文化的基因。

如律令就是来源于汉朝时期的行政公文的格式。

《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东汉末年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如律令之意,就是依据法令执行,语气要轻缓一些,而急急如律令之意,则是比如律令在时间上要紧急,意思为立即或马上按法令执行。用在道教的符箓上,就是符到马上奉行。南宋赵彦卫撰写的《云麓漫钞》一书,对急急如律令的历史渊源,在此书中的卷七解释得非常清楚: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民间对“急急如律令”的说法

大约在唐宋时期,民间将“急急如律令”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认为“律令”是一个神的名字,属于雷部。传说律令跑得特别快。如清代顾张思所著的一部辞书,书名为《土风录》,书中对“律令”一词解释为:

“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

(古代驿传骑手)

这样一来,“急急如律令”的意思就是像律令的速度一样快。这样说法在民间,甚至在道教内部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一种主流说法。

从历史的真实历史渊源来说,当然是受汉代公文影响,并沿用汉代的公文这一说法最靠谱。

“急急如律令”的使用

一般人认为,“急急如律令”使用是道教的专用词,其实不然。只能说,“急急如律令”首先使用的是道教,后被民间的法教也广泛使用。

法教是什么呢?法教我国民间的原始宗教,其起源早于道教,脱胎于古代的巫傩文化,但因其成分复杂,教派繁杂,没有形成统一的教义和组织,在民间一直以师徒相授,口口相传,以讲究实用为目的。

法教之名只是一个总称,历史上从古至今一直活跃于民间。既保持了原始祖先的崇拜的巫傩特色,又认可道教之神,同时还融合了释教和儒教,以及民间的一些其他原始宗教。

因此,道教和法教同时使用“急急如律令”咒语和符箓文字,使其影响在我国民间非常大,尤其是过去法教比较盛行的南方地区民间,影响更深。

“急急如律令”的使用,一般在“急急如律令”的中间或者前面,加上神的尊称,如道教常用的方式是:

“急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律令”、“急急如元始度人律令”“急急如长生大帝律令”等。

道教一般神名放在中间位置。而法教的用法就比较复杂,有的按道教方法使用,有的则把神名加在“急急如律令”前面,如“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

“急急如律令”的使用上,自古以来就有严格规矩,道教之人未得师父传授,法教之人没有“过法”,不可随意念诵,民间之人就更是如此。


急急如律令,一老题。至于它的历史渊源,有多人都扒岀了各类典籍,再重复也无新鲜感。

今就急急如律令一词,作一不同于他人的阐述。

这句词语,总体来说,它是属于道家词汇,但后人早已演义的也把它容入到了佛教之中。是为佛道共用词汇。

这句词汇实为佛道的书符画咒之词语,而书符画咒是为镇压妖魔鬼怪之邪恶做崇人间时用的一种镇压驱邪手段。而这种手段,一般不为人用,在古代时,唯有民间有功德法力之人才可用的起。而这种功德法力之人在过去人称法官。他有除恶避邪和驱驶诸神与鬼怪的佛道之法力。

(说到此题,因题目本身就含封建迷信色彩,那既要答,不可能不涉及封建之词语)

单说急急如律令一语,是执法官(简称法官)在镇压驱邪之前,书写的符咒图画上配写的文书或律令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这句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并不是法官自己的命令,而是法官们的请求下旨准行令。奉者,恳请,急求,之意。

这句话旳原含义即是:今天我来到某地某府,为解襄镇降某凶怪恶鬼等,今特书符咒上达太君,恳请您速速批准下令吾施功法诛杀某鬼等。

法官的法力越不过权力,他想诛杀任何邪恶等也必须请求太上老君的批准与号令,否则符咒不具法力效率。等于是白书符咒而不起作用。老子不批准法官属于白忙活。

注(本人承认此回答含封建之义,但题目如此,不得不如此回答)。


对于问题中所提到的“急急如律令”这句话,一般来说指的是源自于道教的一句咒语,寓意情势非常紧急,多被道士或者巫师用于符咒的末尾。

比如出自道教经典《道藏》的《太上三洞神咒》,其中记载的许多咒语的末尾就有“急急如律令”这句话。

而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急急如律令”这句话也有出现,比如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在打开乾坤圈时,所念的咒语:

“日月同生,千灵重元,天地无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

但我要做说明的是,咒语并非是迷信,而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

那么“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了?这句话又有什么历史渊源了?

首先对于“急急如律令”这句话,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指如同法律命令一样,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因为这句话中的“律令”二字,指的是法令、法规、规律的意思。

而另外一种解释则是:要像“律令”一样迅速。

因为在一些古代辞书中,如《土风录》有云:

“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

又或者在一些考据辩证类笔记中,如在《资暇集》卷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律令’是雷边捷鬼,学者岂不知之,此鬼善走,与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

也就是说,“律令”也指鬼神名。

所以,“律令”在道教中被称为迅速善走的神。若用之于符咒,就是命令鬼神迅速执行的意思。

而对于“急急如律令”这句话的历史渊源,则要从汉代朝廷发布的公文格式说起。因为在汉代的一些诏书和檄文的结尾处多用“如律令”一语。

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三王世家》中就有相关描述:

“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因为“如律令”的意思是说按法令执行,故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

而这种申述当时朝廷法令、政令权威的官方语言,先是被当时的民间巫师所引用,后来又被道教所吸收。

这一点从一些古代的典籍、资料中就可以看出。

比如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一书中写道: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不过道教在吸收“如律令”这一句式的同时,也对该语句产生了一些变格,较为常见的就是在句式中嵌入神名。

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

又或者是在咒语中加入“急”、“疾”等字眼,再以“急急如律令”结尾。

这一点可以通过《太上三洞神咒》所记载的一些咒语就可以看出:

“东甲乾元亨……急降急急降,急速现真形。急急如律令。”

文章写到这里,我也不得不多提一句,尽管“急急如律令”这句话经常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有时候甚至会拿这句话来开玩笑。

但“急急如律令”作为道教的咒语,普通人最好还是不要随意地去念。这也并非是迷信,更多的还是出于对道教的尊重。

因为在道教看来,咒文代表了三界诸天上帝的威灵,必须是受过法箓、道戒,有相应法职的道教法师才能够如此向鬼神发号施令。

所以,对于“急急如律令”这句话,我们除了应该客观的去看待以外,还应该有一些避讳。


急急如律令属道教词汇,原为公文用语,后成为道教驱鬼用语。

律令是周穆王时期的人名,因为走路很快,死后在雷部做小鬼。

此句最早出现在汉代公文的结语,意思是形势紧急,需要像法律那样迅速执行。

此句为道教词汇,因为道教兴于汉代,因此在汉代的公文和檄文中都能出现这一词汇。

后被民间巫师所吸收,比如东汉时的墓门解除,解除文是“百解去,如律令!”

后又被道教所吸收,发生变格,主要是潜入神名,比如太上老君,有的在后面加上摄、敕、疾等字,比如

“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


急急如律令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其实单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急急就是快速,然后像律令一样执行。

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小说之中,道教修道之人念完咒语最后都会加上这一句,急急如律令,比如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吾奉太上大道君急急如律令,吾奉东厨司命君急急如律令,吾奉东极青华大帝急急如律令,吾奉飞銮迎驾天尊急急如律令,吾奉灯光普照天尊急急如律令等等……

念完咒语,然后说吾奉谁谁谁急急如律令,就是说,这咒语是所奉的这位神的旨意。

那这律令到底什么意思?

这就牵扯到道教神话的一个单位律令部,以及律令部之中的律令神。

那这律令神是怎么回事?

其实律令是一个人,先秦时期的人,春秋还是战国忘记了,因为天他生前跑得非常快,死后就被封为律令神,管理律令部,律令部就负责传达各位神众的指令,就好比雷部负责雷雨一样。

比如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驭使雷霆。

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鸣。

洞慧交彻,五炁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急急如律令。

这是金光咒,急急代表火速,快速,律令就律令神。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影视作品中会出现“急急如律令”这个咒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对历史有了解的人会知道在古代的皇帝或者官员在命令兵将的时候叫做下令,令就是命令的意思。律令就是按照某一些条款、条约、规矩而规范行使权力。“如律令”的意思我说的话就像律令的意思,加上急急这两个字就是要马上、立即、快速的去执行这个命令。我们最常见的《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意思就是我是行使太上老君给予的权利而去驱使鬼神兵将等等,这都是道教仪式上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和吾奉太上法旨的意思差不多,也和传皇帝口谕的意思差不多,这样会比较容易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宗教中这句话具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也非常受宗教人士重视,这一句话就可以代表了神仙的本尊,所以大家平时千万不要拿这句话开玩笑,以免显得对哲学的不尊重!


“急急如律令”,就是奉太上老君之命,速速前去驱使鬼神兵将的意思。是道教仪式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常见的话是“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那么,这句话里的太上老君是谁?吾指的又是谁?为什么太上老君要派他去行使权利?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

(道教始祖元始天尊)

关于“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中的吾,有一个的传说。

其一,据说,律令本来是周代时期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生着两条飞毛腿,跑的特别快,他死后就变成了雷部的神。其二,传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状如马,但是足不着地,其行如风,这个神兽就是律令变化而来的。

因为律令跑得快,所以,太上老君才把这么行如风的任务交给律令去办。

后来,律令就成了古代命令兵将的代名词。大家知道,命令兵将的时候叫做下令,令就是命令的意思。律令就是按照律条执行命令。

急急如律令,的意思就是说要立刻马上快速的去执行这个命令,和传皇帝圣旨的意思差不多。

小时候,看影视剧,不知道“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好玩儿,还经常用这句话和小朋友搞恶作剧,喊上两嗓子。

现在想想,这句话在宗教人士看来,其代表的是神仙的本尊,也是非常严谨的哲学态度。


原始地址:/faxian/1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