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如今的某些教育现象的?

此话题涵盖的内容太广了。仅从大学教育来讲吧。当前大学教育中有以下几个现象。一是老师缺乏实际经验。近些年来进入大学当老师的人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学历高,但大多都是纸上谈兵,缺乏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生缺乏现场锻炼机会。现在的大学不像过去行业办学,企业为了安全不愿意接收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为了保安全也不愿意让学生到外面锻炼。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


育人为本,重在师德,师者尊圣,在于以身作则。答疑解惑,良心授业才能有桃李天下。如果,以教逐利,变本加利。人心没了,还什么教书育人呢。比如,不让办(补习班)福利班了,改为让学生家长去买课外书籍和试题,必须是指定的书店,要的急,买的贵,隔三差五。这样名曰为学生,实者为挣钱。

清本正源,还师德圣心才能有教育的春天。师心净土,才可能育苗成林,桃李芳菲,人才辈出。


我的看法是,学校、家长过份追求升学率,歪曲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一、学校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多,拓展教材内容多,测试多等,竞争小升初,考名校。到了初中,可以说是老师更是作业加码,课外辅助教材、作业练习加载,到初三毕业班,师生都在拼命地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说学习近似“白热化”。

二、家长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学开始,举全家之力,投资找辅导班,没有辅导班请家庭辅导老师,为孩子购买各种学习材料,及练习题,可以说为孩子考初中,考高中,忙的不亦乐乎!

三、学校、家长重学习成绩,对孩子德、体、美、劳教育不够,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茁壮成长。造成心理脆弱,难承受挫折,经受不住意外打击。考试成绩一旦下降,或中高考落榜,心理接受不了,甚至出现些不良的后果。

如果不相信,可到学校实地私访查看一看,调研一下群众!

因此,学校、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落实教育部“双减”规定,正夲清源,让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当今之教育现象?这里以事实回答。以下事件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

一个年仅二十周岁的少年,因为人生的原因,对滔滔湖水作长辞之別,划上了尘世的句号。

后来,被水上派出所确认,可除了亲人的悲号,朋友的叹息,与乡邻的不忍还能剩下什么呢?

这里,不说故事,故事以外的东西才是发人深思的。一个刚刚步入人生的人,为什么会选择逃避,是什么原因让刚刚步入社会的人会对社会如此迷惘?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教育,央央大国似乎对教育抓的不错,很多人把教育分开为家教与普教,似乎人生的取向决定于一个家庭,决定于自己,但真的是这样吗?

假如,只是假如,教育机构多一些人性化,多一些生活方面的常识,把生活、学习、工作多做一些系统方面的优化,把家庭教育纳入教学统筹,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只因为对人生迷茫而选择逃避的机率一定会大大减少。

我们,以及我们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谁生下来都是无知的。而从无知到有知,只有两个字,“教”与“学”。教德学德,教与学是成因果关系的,父母之教固然重要,可父母之学来之哪里?难道只是祖祖辈辈的一家之说?

教育的普及应该是多向的,如何把青少年的生活体验,工作体验也纳入教学课刚,把农村与城市的教学模式与差距进一步缩小,并进一步优化,是要每代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的。

人,生下来究竟是为什么?活着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人说:命运的不同一般都以为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我总认为说这话的人并没踏入过社会。

因为能左右人命运的东西太多了。

人的承受能力也尽然不同,但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有几家训练这些方面的机构?

说迷惘,几千年文明中留下来故事太多,有的觉醒,有的觉悟,而有的终是了悟罢了。多种觉悟,也成就了多种人生。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沉寂、归寂。

只希望人人活得更好。

只希望明天不再有此类事件。

写到此,青藜不由一声叹息,希望这愿望不只是愿望。

点灯*宏愿

是年是月是日

*点灯:点灯客。青藜旧名。


原始地址:/dongtai/1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