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老祖为什么要用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三下?

提示他以后要三打白骨精!


在佛法中,迷惑佛性的唯有“贪嗔痴”。唐僧师徒取经目的,就是引进去除“贪嗔痴”从而真正觉悟的佛法。


菩提祖师是《西游记》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孙初期的本领都是他教的。他收孙为徒七年后,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但菩提祖师却要求孙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状况。他是一个精通佛道儒等诸子百家的世外大仙。

菩提祖师在教授孙七十二变之前曾敲了三下孙的头,然后倒背着手进了后门,但是把门留了一道缝。这是什么意思呢?

具体意思是这样的:在头上打了三下暗示今晚三更,倒背着手暗示从后门来见我,就是要今晚三更自己从后门进来见我,莫要声张。

为什么菩提祖师在孙上山七年后才教他道法呢?

因为孙本就是天产石猴,本身是一块好料,但具有一定的妖性,需要磨练。这七年里,菩提让他砍柴干活,听经悟道,以磨练他的心性。

孙不学其他道法,要学长生不老之术后,菩提祖师打了孙三下,关闭中门,从后门走了,这也是菩提祖师在试探孙的悟性。在孙晚上找到菩提祖师后,祖师假装睡觉,一直从三更等到五更,等不了准备离开后他才醒来。这就是在考验孙的心性。

如果孙悟性或心性不好,也就领悟不到菩提祖师这样做的深意,他当然也不会教这些法术给孙。


小时候看《西游记》,一直想不明白,菩提祖师在后脑上敲三下。怎么就是在暗示孙半夜三更去学习七十二变呢?现在才明白,以前是没文化,啥也不懂。万事皆有本,其实,《西游记》中这个情节源于一个典故。

佛教有一个派别叫做禅宗,据说创始人是达摩,传到第五代祖师弘忍,他就想找一个接班人,当时他的大弟子神秀地位最高,但弘忍打算来个广而告之公开选拔,人人皆有机会。此时神秀便写了一首偈语,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一看这偈语,觉得神秀没有悟彻佛法真旨。这时有个在庙里打杂工的和尚叫慧能,他便当场吟了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好弘忍与神秀到此,大家便问弘忍两首偈语境界,谁高谁低?

弘忍笑笑,说两个人都没见大道,实际上却颇赞许慧能,只是恐怕他人嫉妒加害——这段情节,在西游记中便演化为孙变松树,祖师便责怪猴子:“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后来弘忍便找到慧能,发现他腰系块石,正在舂米,弘忍问他:你为何腰间挂个石头。慧能说,我体瘦,怕耽误工作。五祖欣然笑道:为工作能不辞劳苦,为传法也可舍却皮囊了。五祖抓一把未筛检的米问道:都舂好了吗?慧能说,犹待筛检。五祖说:米要筛检,方为精米,人呢?慧能合掌道:待师傅印证!

于是,弘忍便拿拐杖在石墩上敲打三下,走了。三更时分,慧能独自来到方丈室,五祖为他开示如来正法眼藏,并传授衣钵——这段情节,便是西游记中“菩提走上前,将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的写照,而后来,孙也是在三更时分来到菩提老祖榻前,传授了神通。

由此可见,孙,还真是文化人啊,这都能理解,小时候的我,感觉神仙的世界完全不能理解,认为这或许是神仙界的潜规则,人人都明白的吧。没想到还是有出处的啊。


其实这段情节不是原创,此故事出自六祖慧能的故事。

六祖慧能早年砍柴为生,一日卖柴之后,听到有客人诵经,心有所悟。遂向客人打听,得知经文是五祖弘忍所传,于是前往五祖处拜师。五祖着其槽厂舂米。

五祖渐觉年迈,想传衣钵与弟子。便让弟子作偈语考核。

最终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胜出。但六祖是岭南人,客居于此。五祖恐弟子加害慧能。便说“犹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第二天,五祖来到碓坊,用杖子敲击了三下石碓,慧能遂心领神会,半夜三更进入五祖的住所。一番说教之后,继承了五祖的道统和木棉袈裟。

西游记中,有不少情节都是戏仿、解构佛家经典。拜师学艺可谓对禅宗思想的借鉴。

禅宗讲究顿悟。因此菩提祖师那三下,也是考验的悟性,要是悟不出,那真的是“”了。


所以孙也三打白骨精。学的。


我来回答。

话说美猴王离了南赡部州花果山水帘洞,飘洋过海去求仙学道,寒来暑往不觉已近十年。功夫不负有心猴,终于寻访到了西牛贺州的灵台山三星洞,拜在菩提老祖门下学习道术。最初的六七年间,孙并没有学到什么本事,每天除了向一众师兄学习基础文化课,闲下来做的就是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的笨力气活。

这个阶段,其实是菩提老祖在暗中观察他,按江湖的规矩,属于筑基阶段。孙访名师,菩提老祖也同样道不轻传,他也得考察一番孙资质如何,是不是可以传他衣钵。

这一天,终于等到菩提老祖登坛高坐开讲大道。菩提老祖讲得舌绽莲花、地涌金泉,深具慧根的孙在下面听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舞足蹈。这一切被菩提祖师看在眼中,于是斥责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诚惶诚恐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菩提祖师见他骨骼清奇、悟性不凡,孺子可教,有心成全他,于是故意问他究竟想学什么。哪知道孙对菩提老祖讲的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这些没有一点兴趣,一门心思要学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的道家秘术。孙初出茅庐本性朴拙,不知人心险恶,更不知天机不可泄露,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的道理。菩提老祖见他不上路,当下装作气恼的样子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他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孙惹得菩提老祖生气掉头去了,一众弟子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的出口埋怨。孙被三记戒尺打得心下顿悟,嘴上却并不解释,只是满脸陪笑。书中交待,菩提老祖用戒尺在他头上敲打了三下,是“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后来,孙每天半夜三更潜到菩提老祖的寝处,学习长生不老术,刻苦用功,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学有所成。

许多人读了原著,误以为这是作者有意如此处理。其实,小说这一段乃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一桩公案。

禅宗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宗派,初祖是菩提达摩。达摩身兼二职,既是西方禅宗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禅宗的初祖,因此在佛教中地位崇高,有“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之说。

东土禅宗的传承次序为: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在六祖之前,禅宗衣钵都是一脉单传,到了六祖慧能开始广收弟子,禅宗开始发展壮大,后来更是形成了“五家七宗”的兴盛局面。

六祖慧能是岭南新州人,三岁丧父,母亲靠织布缝补为生,慧能很小时候就每天奔波劳碌,送衣服拾柴割草。等到年纪稍大了些,又开始上山砍柴维持家用。岭南在唐初是穷乡僻壤之地,经济文化落后,但因是佛教来华的海路第一站,佛教文化兴盛,当地有许多寺院。因为母亲信佛长年食素,事母至孝的慧能就经常抽时间去听经(慧能是文盲不识字,故此只能听经),学会几句佛经就回家讲给母亲听。一天,慧能在金台寺外卖柴,有一居士在讲《金刚经》,突然心下若有所悟。当问明是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黄梅县东山寺(即五祖寺)宣讲此经,安顿好母亲后,立即前往黄梅学法。

《月明三更》剧照

据《坛经》记载,慧能到了五祖寺后,以行者的身份从事繁重的杂役——舂米。慧能辛辛苦苦劳作八个多月,终于有幸见到了五祖弘忍。

弘忍问道:“汝从何方来?何所求?”

慧能答曰:“从新州来,来求作佛。”

弘忍:“汝岭南人,无佛性也。”

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

见慧能对答如流,一直难不倒他,弘忍转而指着石舂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答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我们可以对比孙初见菩提祖师的情景,简直如出一辙。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弘忍一见孺子可教,当下也不多言,用手杖击碓三下拂袖而去。于是慧能“三鼓入室”,弘忍施展神通,用袈裟将二人遮围了起来,不令外人看到,“为说《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信。”的佛理。

弘忍一见之下,当即传与衣钵,将达摩带至中土的释迦牟尼佛袈裟传与了慧能。

仔细分析可知,孙拜在菩提老祖门下,三更学道的故事情节完全就是六祖慧能向五祖弘忍学法的翻版。这说明,《西游记》作者对禅宗公案相当了解熟悉,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此名著读来岂不快哉。

本文是问答原创首发,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抄袭。


三更教孙武功


原始地址:/dongtai/1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