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有人说要先做人后写字,这句话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俗话说:没学会做人,如何去做事?书法也是一样,否则,你写的书法给谁去看,谁会去欣赏?


字如其人吧先做人这件事不只书法界活着就得先立身做人在去对待人事物是一种人生态度吧


道理是这个道理。

不过,如果仅把“写字”

当作闲情逸致

似倒也不必如此“背负”。

如果,如果,如果,一定要钻这个牛角尖,或许,先有“人生”,后有“落笔”。


书法界有人说要先做人后写字,这句话有道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我的书法学习经历经历来谈,在我接触书法到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觉得有道理,写个字怎么会扯到做人?对这句话感觉到不以为然,纯属扯淡。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

在初学时,拿起毛笔夜以继日地临摹,从笔法到结构,反反复复,不眠不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疑问。那时候就有关于先做人后写字这个思考,问过老师以及同学,但都回答的模棱两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后来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大学时期,接触到国学之后才渐渐明了。

先做人后写字

先做人后写字是有道理的。做人为什么会影响到写字呢?第一,这就像我们平时做事,要求我们要端正,事情才能办好,写字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那写出来的内容就很轻浮没有内容。古人常做的一件事,书前沐手焚香,以足够的敬意去书写,端正了自己的态度,才能够写出好的内容。

第二,书法中常强调的格调是由人这个本位来决定的,格调是什么?那是字的气质,一个人的内在是可以影响到书法气质的,比如一个豪放的人书法往往是大气磅礴的,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书法也会很狭隘,这种气质是无法训练解决的。这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书法里一些比较玄之又玄的东西需要人生经历和书法历程慢慢的悟,总有一天会明了的,包括“先做人,后写字”这个观点,虽然已经说出来做人与书法格调有关,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不以为然的,只有自己经历到那个阶段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瞬间开朗。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德邻馆


中国书圣王羲之说“心正笔正”,心术不正,何以为书!书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讲求修养,讲求境界。假如修养不好,写出的法帖就境界不高,顶多只能算做是写字匠。

有人说,秦桧、蔡京的书法很好,怎么还成了大书法家呢?他们二位也曾是青年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那时就把基础打好了,如果没啥本领没啥特长怎么会位居高位呢!位置变了,环境变了,人心也就慢慢变坏了。奸臣不是人人想当的,是人都不想当奸臣,那是世代留骂名祸及子孙的。身不由已?反正秦桧蔡京成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奸臣了,虽然书法了得,也无法抹去奸臣的头衔,所以,学书法得从做人开始,基础不稳,越走越远,越走越歪,不可不慎!


当然。功夫在字外。


心正则笔正是有道理的。


甭管是谁生活在世上,第一要务就是学做人,但是字写的好与不好与此没有关系。所谓字如其人是指人的性格与的字有一定关系。


这个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道理。传统的说法,文如其人,没听过字如其人。

当然中国传统美德都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用与时俱进的眼看当下书法,它以无实用价置。只作为一种艺术品而传承汉字的文明而矣。只要看一看现在拿毛笔练书法的青年人都是那个群体,就一目了然了。它和广场舞,自乐班一样潮流。在农村真正苦于耕耘的农民那有宽余而去为之。

这是现实。


树人为大节,作书是小艺。艺因名贵,字因人贱。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风流千古。苏为东坡,黄乃山谷,米字元章。独那蔡氏有争议。原为蔡京,后世恶其为人,便改为蔡襄。看来立身第一,立术次之。


人活在社会上人品很重要。

先做人,后写字,就是这亇道理。

不光是书法界,其它行业照样如此,如教师,医生,武术等等。主要强调一字一一德。

德艺双修才是一亇称职的专业者和艺术家。

无德之人即使才高八斗,也将受人卑视,被社会抛弃。


这句话只有一半是正确的,还有一半叫错误。做一个“好人”确实非常重要,德性不好,再有才有本事,大家都会鄙视厌恶痛恨你。关于书法,给大家提两个人吧,一个是秦桧,一个是蔡京,这两个人的书法那是一流的,但是人们都知道他们是“坏人”,却不一定知道他们是大书法家,书法界都知道宋朝有“苏黄米蔡”,前三个是东坡、山谷、米芾,后面的“蔡”就有故事了,原本就是蔡京,蔡京书法和文化怎么样?说一个典故就知道了,北京有个著名商业字号叫“六必居”,相传那字就是蔡京所书,而且,那原本叫“六心居”,是六个股东合作的,意思是六人一心,老蔡建议说“六心”有歧义,容易想到六人六条心,就把心字加上一撇,叫“六必居”,又雅又好。所以说这个蔡京还是有才的。但是蔡京为人实在是缺德,《水浒》的故事就与他有很大关系,他非常被人们痛恨,所以他一倒台,人们就赶紧把他从“苏黄米菜”中踢出去了,换上了另一个蔡氏,即蔡襄,可见人品有多么重要。据传蔡京倒台后沦落为乞丐,呵呵,写得一手好字,却不能卖了换一碗饭吃,只能搞乞讨,惨啊!

不过,关于功夫和技术,那确实又是不可不服的,人品不好而本事大,那也是真功夫,学术上是不可否定的,德性不好而本事超强的确实大有人在,也真的不可小看,如果真刀真枪比试,那是可能被他一剑封喉的。说一个妇孺皆知的人就很能证明这一点,三国时有一个天下第一武将,叫吕布,字奉先,这个人名声是相当的臭,人们公开骂他是“三姓家奴”,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闭月”貂蝉的故事,就发生在董卓和吕布之间。这个吕布没有人格,但是他那武功绝对天下无敌,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那可是扣人心弦,关羽张飞是刘备五虎大将中的根本,三国超级名将,可惜在虎牢关拼杀时,关羽张飞二人联手,然后刘备又拿起双股釵混入其中,三兄弟一起决战吕布,却硬是把吕布奈何不了。这也充分说明了,真功夫那也不是好玩的,他人品再不好,你也要当心被他一枪要了性命。

所以说呢,学做人和学书法(包括其他一切本事),都不可马虎半点,同时都必须苦修苦练。光有功夫而没有人品,可能会遗臭万年,人品很好却功夫不精,根本就上不了阵,出阵则性命难保。


司马光有句名言:才胜德者,小人也。

意思很明确,不管是多大的什么“家”,做人一定要正直清白,德才兼备,德艺双馨,不可心怵不正,阴险狡狯,阳奉阴为,德不配才……

书法界也是如此。从古至今,堪称书法大家者不少,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才华造诣,还是人品德行都还不错,有的甚至是堪称德才兼备的典范,而另有几位书法大家就不是这样了。例如北宋大奸臣大书法家蔡京;南宋大奸臣大书法家秦桧;明朝大奸臣大书法家严嵩;清代大奸臣大贪官大书法家和珅。

这四人的书法造诣和才华,历来都被人们公认并赞赏,但是他们的人品及德行却被世人所唾弃,是最典型的德不配才的人物。特别是蔡京和秦桧二人,他们的书法成就更高造诣更深,名气更大。若论书法之造诣,可以说冠绝当时,并且名扬古今。此二人的书法作品确实是自成一派,独成一体,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推崇倍致,无人能及,然而他们做人的品行道德,以及为官的所做所为却是令人唾骂,而且遗臭万年。

所以书法界流传的“先做人后写字”的这句话相当正确,而且也深得人心,广为赞同。


做人,这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不管写不写书法,做好人都是摆在前面的。做好人一定会写好书法吗?这倒真的不一定。好的书法者跟勤奋、天赋、文化底蕴等有关,而不具备这些成为书法家条件的却也并不妨碍成为一个好的人品。

所以书法和人品有点关系,却不是必然的。


做事先做人,狂傲伤自身。学书法也是如此,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为什么说先做人后写字?学习书法,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好学习态度。你学书法是想成名成家?还是修心养性,提升自我?首先要明白这一点。

只有你先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会了谦虚做人,尊敬师长,热心助人,同时能听进他人意见,不管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都要来之不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老师才会真心教你。假如你先没做好人,在书法界就没法混,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谁还会真心给你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悟性再高,总抵不过众智之长。

不知大家是怎样看的?


有一定道理。俗话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惰绪等,可从他写的字看出端倪。一个为人正值,办事认真的人,他的字常写得工整认真。一个做事马虎的人,他的字多为鬼画桃符。故曰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十分绝对的。


很多时候艺术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一个没有风骨的人字也不会有风骨。


先做人,后写字。这是古人论学习书法的名言。正如陆游所说,学诗“功夫在诗外”一样的道理,要学好书法,更要在书法之外多下功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第一,要求学书者有一定的道德情操修养。书如其人,书法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如《书诀》称李白的书法“雄逸秀丽,飘飘然有仙气。”《宣和书谱》称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颜真卿书法端庄雄伟,给人们“崇高”和“英雄”的美,后人公认这同颜真卿一生忠烈分不开。苏轼也是“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所以,古人论书非常强调书家的修养。如柳公权说过“心正则笔正”的名言。黄庭坚说,“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今天,我们学书者也应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道德情操修养,从而使自己的书法也有较好的气质。

第二,要求学书者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书法美的本质,是通过线条处理,表现出各种思想情趣,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书家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作品),捕捉和提炼美的现象和情趣,将其融进自己的书法艺术而得到成功。钟繇“再见万物,皆书象之”。传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担夫争道而提高书艺。韩愈称他“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还有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

这都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才能学好书法。

同时,一专多能,具有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的各方面知识乃至一定的修养,也大有益于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


先做人后写字,这句名言最早出自民间传说。针对书法中有关技能和心情而言。

意思是说,一个三心二意,杂念满脑的人,怎么能写好字呢,是万万不能的。当今书法界的人士,有这种认为也不是没有根据和道理的。

做事,有向心力的人都是事半功倍的。相反,则一事无成,难于上青天。

做人,有一品高见之人,专心至致,自知之明,遇难克坚,合乎于理于事之中,收效颇丰。

写字或者书法的时候,如果心不在焉,笔不连心,字不取理,是很难写好字的。最多也只是糊弄两下,哄我哄大家。古代叫:字无向心,实从难得。

而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豪大书家,都是心情坦荡,一根直肠通到底的人。人正心正,不浮不躁,尊重嗜好,从不勾心,也从不有一丝丝歪念和邪教。这就是一个大书家的搏情与向往,心神注一气贯长虹的大理之法。


在做人和学艺上,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有这个问题,必须先学艺后做人,做人学不好,学艺也不会精。尤其是书法界,学做人非常重要,是学字的前提和基础,思想不端,学术不正,焉能学好书法!特别是在当下,强调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原始地址:/chaoliu/3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