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学会做人适度、有分寸感?

学习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中就是要把握做人做事的度,太好不行,太坏也不行,您必须要恰到好处的得到那个极限,分毫不差,拿捏交朋友的分寸,说话的分寸。庸字的意思就是常识,常识就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认可的真理,能尊重常识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应该早睡早起,孝敬父母,应该勤学好问,这些都是常识,想做到做人有度有分寸正是学的这里的中庸之道,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不需要多么牛的智商,你只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重规则,尊重常识,严格要求自己恰到好处的去遵守就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受人尊敬的智者。欢迎留言一起交流谢谢!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行,不过分亲密,也不过分疏离。


说话、做事,不要走极端,最求极限、不要耍小聪明。


谢邀。我感觉应该是少说话多做事,最重要的是多读书,个人观点。


尽量少说话,少做评论!无论什么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就好比行车过铁路口,要一停二看三通过!


这个和情商有关系,你要有替别人着想的善良


有界限感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令人感觉舒服。

那么什么是有界限感的表现?简单的说:能区分自己和他人,区分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谁的事谁来决定、谁为结果负责。也就是:“互不干涉内政”。

生活中很多苦恼带有界限不清晰的影子。比如,妈妈希望女儿的婚事听她安排,女儿虽不情愿,但长久以来习惯于向妈妈敞开自己的界线,顺从了妈妈的意愿,这是重大决策中的缺乏界限。也有金钱上的缺乏界限,比如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在经济上对哥哥的过度支援。

比财物更隐蔽的是情绪层面的界限不清晰。有人情绪容易受他人牵制,为了别人一句话动怒,被他人伤害后难过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由他人控制。

还有一种缺乏界限的情形,是想要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比如埋怨伴侣不能让自己开心幸福,或者反过来,想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为了父母高兴,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

的确,我们都想让自己爱的人开心,也愿意为他们做很多事,但当中有没有界限,仍然有所区别:我们是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我是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还是感到生气和怨恨?

界限不清晰的核心层面,来自自我概念。我们常常受到各方评判,有好也有坏。有人是“老好人”,特别需要好评,特别希望自己能让别人满意,甚至不惜损失自身利益。也有人受到负面评判,会极度生气或委屈。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别人的评价如此重要?一个原因是,在内心把“我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本应由自己作答的问题,不自觉的交给他人去定义。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稳定且客观,相信最了解自己的人、给自己做出评定的人,最终回归到自己,那么就无需过度在意外界的评判和眼光。可如果内心缺乏这道界限作为保护屏障,就难免被别人射来的子弹击中。

金庸小说中有一样宝贝很神奇——黄药师送给黄蓉的软猬甲。穿上它,身体就有了安全的防护,刀枪不入,也不会为拳掌所伤。

在内心世界,同样可以构建起这样一道无形的保护屏障,让我们免受他人侵犯和伤害。

清晰完善的自我界限,什么样?

较为健康的自我界限,有三个特点:

一、能清晰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二、自我界限灵活有弹性。关系亲疏,界限不同,既能守住边界,也可以与喜爱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互相进入对方世界。

三、对自己的界限有掌控。对他人越界的做法,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有能力拒绝。也能决定对谁、在什么时候、放开自己的哪部分界限。

如果因为自我界限不够完善,给生活带来烦恼,想要改变,这里有些途径可以尝试。

改变的开始:觉察自己

也许,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大一部分未知,潜藏在水面之下。觉察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好像水面下的冰山一点点浮出水面。

人们有很多做法和习惯,停留在不自觉、无意识的层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无法控制和选择自己的言行,好像一架少了某个操控按键的机器。如果能够进入意识层面,我们不仅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控制自己的所说所做——这带给我们更多自由。

觉察自己的一个途径,是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

比如,小李和上级讨论问题到一半,同事小张急匆匆过来,直接和上级汇报项目,小李等了会见他们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就打个招呼离开了。

回到工位后小李觉得心里不太舒服,有点憋屈和生气,这时小张也发觉ta的做法有失妥当,主动道歉。随后小李发现,自己有负面情绪,表面上是因为同事的做法,而更深一层,是自己界限失守的无力感。觉察到这点后,小李还可以继续考虑:当时的情况,我可以用什么沟通方式来澄清界限?

也有时,会发生无意越界的情况。觉察的方式,是对他人的情绪反应保持敏感,比如,面露为难不悦,强硬拒绝,自卫反击等,并检视自己的言行。

找到新的应对方式

改变原来界限不清晰的行为方式,需要要找到新的界限更加清晰的行为方式来代替。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出让界限,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相处和沟通的方式,总比我们以为的要多。

小王和男友因为结婚彩礼发生矛盾,事后男友虽道歉并补救,但母亲仍强烈反对婚事,经过一段痛苦纠结,她虽不舍,也终于和男友分手,母亲知道后,立刻哭了一场,她行为上去拥抱安慰母亲,心中却是冷漠,觉得自己可悲。

我问:是什么让你去安慰母亲?(好像她自己才是那个更需要安慰的人。)

她说:想让母亲高兴起来,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一个可能的理解是,她感到自己可悲,来自于强求自己为母亲的情绪负责,要求自己付出本来没有的情感,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如果明确了情绪的界限,认同了“我和母亲各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还要顾及到母亲的情绪和母女关系,还可以怎样做?或许可以:

和母亲一起哭。(哭有助于疏导情绪,一起哭也许会建立一种情感连接,或者各哭各的也无妨。)

告诉母亲:我也很难过。(也许长期以来只有母亲是表达感受的那个人,那么女儿是否也可以试试说出自己的感受。)

什么都不说不做。(是否至少比说言不由衷的话,做非我所愿的事,感觉好一点?)

大多数时候,不能一步到位找到那个最完美的处理方式,那也不要紧

理解自己

有时一旦觉察到自己界限不清晰,就能做出调适,有时也会感到改变很难,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自己在原先的轨道上继续行进。这时,也可以试着更多理解自己:

是什么让我维持着界限模糊的人际交往方式?

比如一个常见的原因,与自我价值感有关:我是有力量、有能力的吗?我怎样看待和评价自己?我对自己感觉好吗?

一个人越界,可能源于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不管是控制他人、评价他人、还是给他人提供金钱,都可以让一个人感到自己强大、正确、有价值。把自身事务的决定权交给他人,可能源于害怕承担责任和压力、害怕冲突、害怕别人不满意,等等。

对自己的理解越多,越容易找到成长与改变的路径。

比如,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需要,如果通过控制他人的方式去实现,可能给双方带来困扰,这时候并不是要去压制或者否定这个需要,而是可以去寻找其他有效的途径去满足,像是看到自己本来就具备的价值,更多欣赏和肯定自己,追求学业或事业进步,在个人兴趣上获得精进,在某些方面提升自己,也能提升自我价值感。

如果一个人发现,他的顺从,来源于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害怕承担后果,那他可以做的是,让自己逐渐有能力独立生活,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改变不是容易的事,构筑内心界限的长城不会一蹴而就,如果发现自己有了一点积极的变化,请记得给自己鼓励和肯定


笑则气和志达、荣权通利

经常微笑处世是成熟、友好的表现

有利于人际关系及生活、工作

适度的笑可以维护和促进机体功能的相对平衡:

--有振奋精神、益智安神、强身健体的作用


谢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才能做到做人适度,有分寸感,我想,最直接的经验来自于你长期置身的圈子。首先,你得弄清楚你所面临的对象是一个以什么标准来评判你做人做事是否适度有分寸的问题,然后,换位思考吧,你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


做事说话之前先想想如果别人这样对我,我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会不会不舒服。再就是看表情一般人对你不感兴趣会在一些细微之处表现出来,不过这个就看悟性了,平常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多想想他是随口一说还是有深意,也可以从身份场合来判断,工作酒局,会议这样的场合说的话都是有深意的。


这个其实需要长期的积累,不肯定靠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你平时可以多观察,比如有些人一说话,马上就冷场了,就说明这些话不适合当前的场合。除此之外,也要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些人比较率真,那么和他交流就避免拐弯抹角,直接一点就好,普遍北方人都是这种性格。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闭口,修身,养性


少说话,说话不要太绝对


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赞赞赞。


这得学得好多相关的知识。


想提高自己或者一个人的情商,是很难的!总之就是:在说话之前,要看现场情况,在说任何话的时候,不要脱口而出,你可以说话说慢点,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经过大脑多用一个询问对方的语气词比如你和对方说了一件事或者一个问题,你问对方:你认为这个问题或者这件事要怎么处理会更好呢?或者你有没有什么比我更好的想法呢?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是周国平曾经说过的。

 

我说带你看看我的世界,并不是让你在我的世界横冲直撞胡作非为。

 

有时候我们会无意的被别人当作心灵树洞大倒苦水,当听得自己心中泛起苦苦的泡泡的时候,总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于是就陷入了“如果我是你......”的死胡同里面。

 

前段时间的某一天夜里,L打电话要求让她无干扰陈述(其实是吐槽)十分钟,我知道L和D是一对关系不错的朋友,那天晚上L告诉我她被D灌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毒鸡汤,起因是她向D吐槽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但是D每听一段,总会打断她,开头便是“如果我是你...”,L说通过这三个小时她像是回炉重造重新树立了一遍行为价值观一样,D的头头是道让她瞠目结舌,毫无插话的可能。

 

我向你吐槽,向你倾诉,想带你看看我的世界,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能接受你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能代表我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胡作非为。

 

“如果我是你...”这种字眼看似是提了一个最恰当不过的建议,但是无形之中却带上了浓浓的说教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如同两个集合之间的交集,不论是亲人、朋友、闺蜜、兄弟、恋人或者其他关系,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亲密无间,除了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我们是亲密的,剩下的部分应该是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在相交的世界里可以允许别人来去自如,探索遍每一个角落,但是在未相交的部分,不逾矩,把握好分寸感便是最好的尊重与修养。

 

再说另外一个例子。

 

“C是一个很善解人意的姑娘。”Z常常这样说道。

 

C和Z是一对情侣,因为种种原因使他们异地许久,Z经常很忙,忙到没有功夫与C煲电话粥,也不能做到对于C的消息秒回,但是就如Z所说,C是一个很善解人意的姑娘,其实这种善解人意我更喜欢理解为是一种聪明。

 

“我知道他爱我,我也一样,但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比如他忙的时候我会找事情做,充实我自己,消息虽然不能秒回但是他能在看到的第一瞬间就回复,这也就够了,我们都有自己的私生活,不必事事报备,倘若完全渗透对方的生活,那样只会让很多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C的聪慧和善解人意,让Z对她有更多的喜爱。

 

我喜欢C的这种聪明,纵使Z是亲密的恋人,但是仍然能够留给Z和自己足够的空间,不骄纵,不依附。他们会在难得的空闲中相互分享自己的生活,告诉对方自己又学会了什么新的技能,能向对方伸出手,说:“来,让我带你看看我的世界。”而被牵着的那一方仍能够跟紧自己的脚步,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对方世界的一草一木,而不是在对方的世界里大刀阔斧的指手画脚,大兴土木。

 

所以,不论是何种关系,把握好分寸感是一种自我修养,不是和对方关系好,就一定要在对方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公众号原文s/Ld7VCuAE7cmvLH_EbsWE-Q

 


做人的魅力,不在于有靓丽的容貌。也无关穿衣打扮。人生的真正魅力在于有一颗仁慈之心,立足孝道、和良好的家风家教。并不是每个成功的人生,都需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让自己名声大燥,不响彻大江南北,也震动所处的城市。让每一个认识你的人,对你所做的大事业都耳熟能详。的确成大事、做大事、留美名是每个人人生的最大愿望。因为仿佛只有成就大事,才是人生成功的标尺和证明。其实这是和人生的误区,做人做事是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行为。‘做人是门艺术,做事最讲技术’成功人士只所以成功,是掌握了人生的奥妙,懂得做人的尺度,但成功的人生仅是社会活动中只占少数的那群人。作为大多数和笔者一样存在的小人物,只要立足本职,与人为善,孝敬好老人,教育好儿女。“爱国、感恩”和知足常乐,又何尝不是人生赢家呢!


不麻烦别人,也不要让别人麻烦自己。

过度依赖的关系都会出现问题。

比如探听别人隐私、了解不深入就给对方下结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过于自我的人都没有界限感,不知道与人交往需要分寸。但往往,交往界限又跟自我有关。

所以只能要求自己,对于让自己不舒服的关系说不。切忌一味包容忍让。


原始地址:/zhishi/1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