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有“千古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她的家庭教育背景是怎样的?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派代表,被美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家世非常显赫,书香门第,家里藏书万卷,她从小就熟读诗书。所以说,才女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后来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也是很有学问,夫妻经常诗词唱和,生活美满。但赵明诚需要离家做官,不能长期与李清照在一起,所以李清照的词多为写一些闺阁之事或是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李清照的父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苏轼的学生,李清照的母亲书香门地出身,另外他们都主张给孩子好的教育,家庭的环境必不可少


李清照的家庭教育背景很好,是高大上的官二代,远不是草根家庭能比的,一般的小知,员外,处级以下的背景都不能与其相比。


才女李清照,家庭条件虽不是富甲一方,也是一般店家土豪乡绅可比的,父亲是苏轼最喜爱的学生,文采自然也是不可小觑,母亲更是琴棋书画件件精通,清照出生于这样的文艺家庭,从小耳闻目染,自然是不同于常人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是济南历下人李格非,进士出身,并且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同时家中藏书丰富且工于词章。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素养。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在北宋灭亡之前,那时她受父亲李格非的影响便开始工诗善词这个时期她的身心都放在了文学艺术深造与金石文字的研究收集上。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女真(金)南下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二人随难民流落江南同时多年收集的金石字画散失殆尽对李清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李清照在目睹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继续编撰《金石录》,但是李清照最终在无依无靠,颠破流离中寂寞的死在了江南。


从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看出来,小时候的李清照,已经非常有才了。这就能说明,她是从小就接受教育的。那么,为什么李清照的生活与同时代的许多女孩子们完全不一样呢?不但可以自由出行,还能接爱教育,其实是因为李清照有一位思想开明的父亲。


李清照的诗文词赋多旁征博引,非常博学多才。可见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都有很高的文学的素养。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全称韩范。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他好学、爱竹,在其屋舍南轩种竹,名为有竹堂。李清照有这样一位父亲,不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教育,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好学不倦的女子。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属于最高层的士族,乃系出名门,王氏的祖父是王状元拱辰。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王珪的文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王珪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登进士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

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在文学史上给予她的评价是极其高的。


宋朝时社会要求女子具备六德,对女子的妇道看的要比她的学识、古典修养多的多。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藏书家和古物鉴赏家,如果她的父母严格遵守儒家教义的约束,她绝对写不出那些充满强烈情感的纯美诗词。

她出身于一个思想非常开明的非传统的士大夫家庭,少女时代就以才智过人而出名。父亲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与李格非交情很好,李格非自小就让女儿李清照向补之学诗。出身书香门第,又有名师指导,再加上天赋异禀,李清照虽然居住深闺,才华和见识却异于常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经写了一首长诗《读中兴颂碑》,歌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丰功伟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龙蛇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而十几岁的李清照居然写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应和,其中几句如: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与张耒的诗开头就是女色误国不同,李清照尖锐地指出奸臣误国,外戚参政,统治者未能吸取教训,其中多个典故信手拈来,没有熟读史书万不能做到。

十几岁的闺阁少女如此犀利地质疑权威,表达思想,简直有如平地起惊雷,在士大夫之间引发轰动。而她描写少女生活的诗作不同于男人们写闺怨诗,不仅清新自然,还有着鲜明的个性,在男词人主导的宋朝文坛“惊起一滩鸥鹭”。


“千古才女”

自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热播以后,很多人开始对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进行深挖。

刚开始是挖她的词,李清照的词自然是没有话说,那是名垂千古,“千古第一才女”这个称号也不是浪得虚名。

她的词我已经在前面给大家分享过了,今天就不聊这个了,今天我们来聊她的家世。

很多人把李清照的家世炒得很玄乎,什么前宰相之后,还和蔡京、秦桧都攀上了关系,好像如果不是这样的家庭背景,李清照就不配成为一代伟大词宗似的。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也就是从结果去倒推原因,好像这样才会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比如说吧: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生活很幸福,而且还收藏了很多古玩字画,于是有人就认为他们是典型的“富二代”和纨绔子弟。

不错,他们是富二代,但这个富二代来得并不容易,而且有些风雨飘摇。

宋朝的帝王之术就是让文臣们互相制衡,永远不使一方坐大。这样,皇帝的位子坐起来才会更加安稳。

在这种体制下,一个官员要想在朝堂上永远屹立不倒,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经常会看到宋朝的官员一会儿升迁,一会儿贬谪,好像是家常便饭。

李清照和赵明诚即使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实际情况是:李清照的童年过得是非常清苦的,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是在他们小两口成婚之后才做到大宋宰相高位的。

而没过多久,赵挺之就因为和蔡京争权而被罢黜气死,赵明诚夫妇的日子也瞬间变得江河日下。

而关于李清照的身世,就传得更加神奇了。

有人说:李清照是大宋前宰相(宋神宗元丰年间)王珪的外孙女。而王珪的家世在当时可谓显赫一时,他的一个孙女嫁给了后来徽宗朝的宰相蔡京,另一个孙女嫁给了南宋高宗朝的宰相秦桧。而蔡京的兄弟蔡卞又是王安石的女婿,你说这关系得有多复杂?

但是,从王珪和李清照的年龄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有问题。王珪生于公元1019年,而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两人相差65岁,而李清照的母亲又是王珪的大女儿(取自这个版本自己的说法)。

这样看来:两人之间至少不止隔一代,起码都是两代,所以我对这种说法持否定态度。

另一种说法是:李清照的母亲是前状元(宋仁宗天圣年间)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生于公元1012年,这样看来,两人的年龄差比较合理。所以我支持这种说法。

状元的孙女也应该不错啊?但是在宋朝,由于党争,只要你站错了队,说不定比平民还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因为跟着苏轼混,而弄得狼狈不堪。

我们都知道:苏轼曾一度混得不错,但最终还是因为得罪了王安石的新党而惨淡收场,所以李格非跟着苏轼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李格非和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后世称为“苏门后四学士”,而“苏门四学士”则是大名鼎鼎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这样看来:李清照的家世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还是拥有很高的清誉的。李清照真正的富贵生活,实际上是在和赵明诚家成婚之后才开始的。

殊不知,赵明诚家后来也落难了,而且,恰巧又碰上了“靖康之耻”,灾难,从此降临这个小家庭。


千古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5张)(11张),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去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李清照和赵明诚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看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个电视剧之后,就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诗词,也想了解这个千古才女不平凡的一生。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派代表,被美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家世非常显赫,书香门第,家里藏书万卷,她从小就熟读诗书。所以说,才女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后来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也是很有学问,夫妻经常诗词唱和,生活美满。但赵明诚需要离家做官,不能长期与李清照在一起,所以李清照的词多为写一些闺阁之事或是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才女李清照。祖辈有能人。

自学多变化。鱼跃化为龙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5张)(11张),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即从公元1127年起,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李清照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李清照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种精神体现在她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里,这不仅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还有一种慷慨洒然的傲骨。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女词人。她的词独步生辉,是“婉约派”代表。其词风震古烁今。

为什么李清照能取得如此令人仰慕的文学成就呢?这与她的家庭背景影响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她是怎样的家庭背景呢?

千古才女李清照。

一、李清照的父亲。

李清照的父亲是李格非,齐州(山东济南)人北宋文学家。公元1076年中进士。

公元1086年,李格非专心著作,文采名声逐渐映现。公元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文苑传》)。公元1089年,李格非升官大学正。

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为校书郎。同年他撰写了《洛阳名园记》传世名文。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

以上是李清照18岁之前还没出嫁时,其父李格非官场与文旅的背景简述。

二、李清照的母亲。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她知书能文,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著名诗人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北宋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七岁考举进士,获得第一。后出任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通判,再以后入集贤院,历任监铁判官,修起居注(宋代官名)。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为翰林学士,又御史中丞,又为官武汝军节度使。数次朝拜论事,刚正强直。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受祖父王拱辰影响,知书懂礼,能诗能文。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

三、李清照的丈夫。

李清照丈夫是赵明诚,山东诸城人。赵明诚,是我国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

赵明诚青少年时期跟随父亲赵挺之(北宋宰相)居住在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后来,赵明诚先后出任地方州官。在这期间,赵明诚抽空,把自己所收藏的文物进行研究,并撰写了流芳千古的《金石录》。

四、李清照婚前生活。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能文泼墨,李清照又一直跟随父亲在汴京或其它地方,肯定间接或直接受影响。但是,李清照母亲则是直接影响着她,因为李清照母亲王氏一直照料着她的生活,同时,指导着她学习。

李清照较早的一首词《如梦令》就是在闺中写的,可见李清照文才出类拔萃,非同一般。

李清照父亲李格非。

总之,李清照能成长为“千古才女”,与她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与家庭教育更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学天赋。父亲是官人又是舞文弄墨的才子;母亲又是才女,是知书能文的大家闺秀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丈夫又是著名金石学家,宋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这就是李清照的家庭背景和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


李清照,是我最拜的古代女词人。喜欢她的词外,也格外关注她的各种情况。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曾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宋代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她的母亲王氏,温文尔雅,知书善文,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家庭生活优裕,通晓音律,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是当之无愧的才女。李清照的成长,深受她的家庭及生长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当时的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很少能够接触整个社会。但她也不是非常闭塞,她时常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偶尔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些,使她的精神得以充盈和丰富,同时也陶冶了她的情操,她的许多作品,都能体现出这些特点。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她的丈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千古才女-李清照,她的家庭教育背景是怎样的?

我是森屿屿,文化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李清照我还是比较了解的,特别是他的家庭背景,如果非要评价一下他的家庭教育背景的话,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很强大,这也奠定了他的才女养成背景。

首先我们都非常清楚,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的女词人,1084年3月13日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那么什么是是大夫呢?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的人事和官吏的统称,总而言之,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创造者和传承者,更加准确的说,士大夫就是担任政府官员的文人。

可以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奠定了他的文化基本素养。

接下来我们谈谈他的家庭成员:

他的父亲是李格非,李格非的文化素养是什么样的?

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当官做到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此人藏书甚复善于文学,功与词章,奠定了李清照宋词的背景。至于是苏轼学生这一角色,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苏轼,我们都很清楚苏轼曾一度混的不错,但最终还是得罪了王安石的心长而惨淡收场,尽管李格非备受影响,但诗词文化颇深。

他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儿。

在此强调一下,王拱宸是文状元,那么他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又有人说李清照是大宋前宰相王归的外孙女,而王归的家是在当时显赫一时,他的一个孙女嫁给了辉宗朝的宰相蔡京,而另一个孙女嫁给了南宋高宗朝的宰相秦桧,而蔡京的兄弟蔡甸又是王安石的女婿,你说这关系有多复杂?那么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关系网内文化底蕴都很高。

而他的丈夫赵明成同样是一个官富二代。

说到赵明成,就不得不讲讲他的父亲赵挺之,在宋朝赵挺之位高宰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宰相呢?这样直接奠定了李清照在出嫁之后的家庭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

这样看来李清照从上两辈开始,家庭背景很雄厚,教育背景很优秀,包括父母的生活环境都在文化的熏陶内,后来出嫁赵明成,也没有逃出文化熏陶,那么就有了后来的“千古才女”李清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指正补充,谢谢!


千古才女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身为進士,著名学者,富有学术大夫之气。母亲王氏为翰林学士之后,知书达理。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官宦书香之家读书成长的。

李清照十八岁前,接受父亲母亲的教育是非常多的,特别是父亲的学问非常严谨精细,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再加上家庭氛围和谐宽松,李清照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才有了她后来的杰出成就。

李清照填词的主要特点是以″情真、自然、精炼、精致、细腻之风格″。如《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精炼而又含蓄,活托出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又如她的《声声慢》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迭字,深刻细致地表达了作者遭国仇家难后,弧寂无依无靠的凄苦情怀,真挚感人,受到后人的击节叹赏。


爱恨之体,才会落入凡尘。


李清照(1084一一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赏识。母亲也工词輸,善文章。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善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著有《金石录》。靖康二年(1127)金统治者占领汴京,毁灭了她的美满生活,南渡不久,丈夫又病逝,在颠沛流离中,珍藏的金石书画丧失。晚年过着孤寂愁苦的生活。最后,忍恨离开人间。

李清照的诗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少女丶少妇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所产生的淡淡哀思,多属闺中生活和咏物之作,南渡后,因与百姓为伍,辗转于兵火间经历了社会的大变乱,国破家亡,许多痛苦涌上心头,写了一些反映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故国的思念的具有时代面貌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词的成就主要表现语言艺术方面。她善于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和刻画比较细腻的心理。她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且有时还采用口语入词,故常常写得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具有清新流利、明净自然的风格

。词著《濑玉集》(后人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原始地址:/changshi/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