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养儿为防老,如何理解?外国人对此看法一样吗?

一方水土一方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我们的西方人不理解,西方的也不见得适合我们,大家羡慕得超前消费这次害了多少人?根据国情民情有选择的吸纳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


百善孝为先。

人活一世,孝字为大。孝顺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关怀上。父母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如电视剧中的苏大强,但我们要包容。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扶养长大,供应上学,千辛万苦,撑起一个家,就是莫大的功劳。尽孝心,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自古养儿为防老。

人都有年老体衰的的一天。当年少轻狂的我们再也行走不动,这时候,儿女们就会照顾衣食起居。做儿女的,给年老的我们做饭、洗衣,甚至喂饭,推着老人们户外散步,这些都发生在身边。儿女们陪老人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也是很幸福的事。

至于外国人怎么样,我不是外国人,也没有到过外国,不敢妄自非议。


我们中文里,“孝顺”两个字经常见到。而且当我们使用“孝顺”这个词的时候,是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是没有任何的怀疑的。

而英文里面有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亲子的爱,但没有“孝顺”这两个字。如果我们硬要把“孝顺”翻译成英文,通常会翻译成obedient——顺从的。使用英文的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面对父母亲顺从?不是应该士兵才要顺从将军,员工才要顺从老板吗?

孝顺是一种传统的观念,观念却不是人格!每个地域文化的不同,思想教育不同,对此的理解与对待方式都不同!有些我们看着觉得对待父母老人不人道的方式,然而他们那里却是至高无上的呢?做好自己为表率[比心][比心][比心]


人多少都会为自己考虑的,外国国情跟中国不一样,人都是根据面对的问题而选择行走的方向,关键是适合


这是典型的中国孝道。

中国孝道有极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把至情之爱、自然之爱降格为交换,变换为绑架,扭曲了爱的本质。

爱本来是超功利的,以孝为爱,将是对爱的破坏。

百善应认爱为先,而非孝为先。

文明的国度是靠爱来维系,而非孝。

文明的国度家教的核心是爱,是教育孩子独立、平等和自由,而不是绑架和依附。只有在如此教育下的长大的孩子才算真爱。


养老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我国整体迈入老龄化社会之际,更具有现实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总有老去的一天,从古到今,如何面对老年生活,人类一直在探索,中西方文化对待养老的差异性非常显著,简单来说,不同的信仰导致了不同的养老模式。

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就是家庭养老,而这一模式的前提就是孝字当头,在社会整体层面反映为祖宗信仰,并且几千年来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文化认同,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丰富的内容。每一个传统节日,细究起来,其实都是以孝文化为核心形成的家族群体仪式感再现。这里有一个逻辑链条,后人盯着前人,一代接一代。往往有这种现象,对父母不孝的人,老了之后儿女也并不如何孝顺。

西方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以自行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为主。受基督教影响,家庭关系较为松散,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父母要往后排。我们看一些西方的书籍和影视剧,父母和儿女往往更像朋友,子女直呼父母名字的情况并不鲜见。这种情况在中国即使是现代社会,也很罕见,没有形式和道德规则约束,很难保证孝文化的产生和传承。

对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弘扬祖宗信仰和孝文化,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是唯一的道路。理由很充分,不多做解释。

抚养子女并不一定是为了防老,但赡养老人不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孝顺。国人常说血浓于水,正是血缘关系和祖宗信仰奠定了孝文化的基础,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永续不断的精神内核。

彻底否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做法并不可取,只不过现代社会应该将子女共同纳入后人的范畴,而不应单指男丁。


孝道,是传统美德


个人觉得国外也有相同看法的


都一样!养儿为防老。


大同小异。这方面我看过《恍惚的人》《上帝的笔误》。一本日本,一本西班牙


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人老之后没有社会保障体系,随着近现代养老保险的普及,养儿为防老已经慢慢的会淡出历史舞台,国外为什么没有?因为他有完善的退休制度,或者老了之后的保障体制,不用刻意去指望孩子,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百善孝为先,养儿为了防老,在当今社会里,什么事都能发生,老两口,为了孩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用,养了一个不争气的人,好吃懒作,不上班,整天在啃老,不求上进,真的令人失望,老两口,只能想开,身体好,比什么都好!


孝道对应的是对父母尊敬,子女为什么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呢?因为子女是自己孩子自然会对子女以关爱和养育这是人的天性,先父母爱子女,子女后尊父母,所谓本在上末在下,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长先而少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这种先后顺序是模仿天道而定的,如果这种先后顺序乱了,父母不爱护子女,子女就没法好好成长,也就不会尊敬父母了,那么这个家庭就乱了,乱则散,就好像是秋冬先春夏后,所有的一切都乱套了,所以对应在人伦秩序上就有百善孝为的说法。那养儿为防老,为的就是自已死以后民族血脉能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优秀传承的民族,恪守孝道也是中华儿女特有的情怀。百善孝为先,首先定格的善良,因为有着善良的本性,孝道自然传承。中国式的养儿大多充满慈爱,从出生到成家立业以致四世同堂都有着操不完的心,只为儿孙绕膝老来有所依,养儿为防老成了千古明训。而做为儿女回报父母的只有百倍的孝顺,一旦忤逆遭到的自然是后被被戳穿,淹死在口水中。如今虽然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亘古不变的是美好的传承,百善孝为先,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养儿为防老,莫为不孝儿千古遭唾骂。


百善孝为先和养儿为防老是两句话,前者本质上还是属于儒家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公序良俗的重要一环。后者是前者概念的延伸。

如今,对于许多人来说,物质上的孝越来越容易,精神上的孝却任重道远。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很难,尤其是已经成熟的我们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时。春节是我们与父母难得的团聚之日,我们可能会听到父母的抱怨唠叨和殷殷嘱咐……其实,有父母抱怨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倾尽一切陪我们长大,我们也要守护父母变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需趁早,且行且珍惜。这个春节,为父母泡一杯“尽孝茶”,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与父母说几句贴心话,这都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最大的回报!


外国人我不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要知恩、感恩。养老是应尽的本分和责任。人生是一场经过,活着当把自己奉献出去。生命诚可贵,须智慧点缀。人命在呼吸间,生命就在当下,当下即是永恒。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把握好当下、当下的当下,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个当下,为了想要的明天、明天的明天~未来的未来~来生的来生~生生世世,活得更好,更快乐,更幸福~~~


最近就“孝”的话题说了不少,但仍有朋友让我就孝的养成再谈点看法。在培养一个人的“孝”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古语云“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大家知道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能是一个对国家忠诚、对社会、对他人关爱的好人吗?这启示我们在对孩子道徳素质培养上,从遵守孝德这一为人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规范抓起,并逐渐积淀、拓展,养成我们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此外,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注重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尊亲敬长的孝心。孝德培养必须从幼年做起、从小处做实抓好,方能事半功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说:“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姓姓抓起”。在加强对孩子孝道教育,培养其“孝顺父母、关心亲人”的孝德品质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借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上述积极内容,充实今天新型孝道观的内涵。例如,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做父母、祖父母的长辈过分关怀,以至无原则的溺爱,导致孩子只知有“总”,不知有“孝”,甚至出现了一些逆子打骂父母、試父母的悲剧。这都警示我们必须从小抓起,加强孩子的孝道教育,重在教育他们爱亲敬长,养成关爱、帮助父母长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要教育他们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培养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成才的责任意识,在包括道德教化在内的人生教化中,家长应平等相待,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将教化与引导结合起米。这样可以减少代际冲突,增强父与子辈两代人的感情。


养儿防老,只是为了老到生活自理不便时的后手准备,任何过度宣传,都是对养儿防老这一方法使用的伤害。

外国没有养儿防老一说,却有补救措施,比如德国的人情银行。

中国人的养儿防老,从资本角度来看,何尝不是自己家庭内部的人情投资?

但是各家都有各家的问题,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那么人情银行就是一种防止变化的必要补充。

但是,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严重,既使人情银行也补不上变化导致的缺失,所以新的暖情性养老方式的出现成为必然。

有一种选择已经出现,就是化小家为大家,让世交之家住一起,把老人当成共同的老人,如同古时家族中的养老方式,是未来暖情养老的可能之一。

而实际上,当社会温情处处在的时候,也不一定非得需要世交之家合一块才行,拥有良心互助习惯的家庭住一起经常往来就行,只是相对缺少仪式感与责任归属感而已。

一孔之见,供君品玩。[捂脸]


一方水土有一方规据、中华百善为先、荞儿防老、现在年青人有几个能帮老?外国人多挣钱自顾自己、


传统观念是子不孝父之过,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观念。其他可以这样看待,儿孙自有儿孙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灾殃。


原始地址:/changshi/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