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后,如果李渊抗拒李世民,尉迟敬德会怎么做?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前几天发生的最后一幕,就是尉迟敬德跑来找李世民,说现在形势已经这么危急了,你到底干还是不干?反正我是准备好了。最后李世民下决心了,说这样,现在有两个人缺不了,这原来也是我们一伙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嘛,把他俩叫来。然后尉迟敬德就去了,找他俩,这俩人说叫我们俩回去?他有没有下决心?现在我们已经不属于他了,我们才不回去呢,他这个优柔寡断的。

李世民说什么,不回来?说这样,你看,我一把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你拿着,再去找他们一趟,如果不来,就地宰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才知道,这个家伙终于下了决心,才乔装改扮回到秦王府,来策划这次玄武门事变。后来的事我们就不说了,当天发生了伦常惨剧,大唐王朝的历史就此改变。


不是如果,李渊就是“抗拒”了啊!

——玄武门之变那天,李渊给李世民太子之位了吗?把皇位让给李世民了吗?

这两件实质性的事,他一样都没有做,凭什么说李渊就乖乖听话,没有抗拒呢?

李世民对李渊的了解,乃至于李世民智囊团对李渊的了解相当到位,他们完全可以预知李渊不肯就范的结果,也早有应对之策,根本不会出现杀李渊的情况。

事实大家也看到了,后来,李世民与李渊一步步平稳交接,这就是李世民及秦王府智囊团事先设计的结果。

不听话就杀,差不多就是国产电视剧的情节。


政治斗争中,你不主动,必将被动,当时的情况是,当爹的宠爱太子李建成,虽然李渊册封李世民各种荣誉,但都是虚的,没什么卵用,李世民心里知道等到李建成登基,就没自己啥事儿了,如果自己不参与夺权,好好给哥哥干活也落不上好下场,然而李世民不是一个俗人,是一个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决心要当一把手的治国之才,怎会看着爸爸把权位顺利交给哥哥,再说他哥也没想让他兄弟好过,老爹偏心,亲哥哥又这样咋整,为了至高的权利

为了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只能发动政变,掌握主动权,将生死决定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身为心腹的尉迟敬德,何尝不了解自己主子的心思,哪怕李渊再抗拒李世民,也没用的,尉迟敬德依旧会追随到底,为李世民效力,在这一点就不得不说尉迟敬德为什么会如此忠于李世民,早年,李渊跟刘武周和宋金刚交过手,无奈,李渊干不过这俩,最后安排李世民前去应对,李世民文韬武略,手下丰富的智囊团资源,把宋金刚打的落花流水,而尉迟敬德就是宋金刚的手下猛将,无奈败阵,仓皇逃跑收拾参军继续和李世民对阵,李世民早先对尉迟敬德都耳有所闻,也非常欣赏此人,李世民派人去劝降,然而尉迟死活不答应,直到宋金刚挂掉,尉迟敬德才率部归降,李世民授予官职重任,并对其信任有加,尉迟内心可谓感激涕零,感慨为何没有早点儿遇见明主,一桩桩一件件,两人的互相信任成就了一件件大事,所以在这一点上,李渊的态度决定不了尉迟敬德的想法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而李世民就是尉迟敬德誓死要追随到底的主子。


当尉迟敬德全身铠甲带领一队面容肃杀的士兵出现在李渊面前时,玄武门政变的结局己尘埃落定了。如果,这时李渊抗拒李世民,尉迟敬德会毫不犹豫杀掉李渊。

为什么这么说呢?本身派尉迟敬德去皇宫见李渊就很值得玩味。秦王府内武艺高强者,足智多谋者,忠心耿耿者都不在少数,唯独却派尉迟敬德去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李世民用人之巧妙了。

一,尉迟敬德的忠心。

尉迟敬德不是李世民的原始人员,是王世充手下下大将。投靠李世民后折服于李的个人魅力,一直忠心耿耿。李世民每一次的前敌侦查,陪同的基本都是尉迟敬德。

在平定王世充一役的前敌侦查时,李世民遭遇到王世充大将单雄信的围攻,李世民命悬一线,关健时刻尉迟敬德英勇奋战,杀退了单雄信救了李世民一命。

政变前,李建成曾送给尉迟敬德几车金银财皂,以期能把他争取过来。但尉迟敬德不为所动,而是把财物退回,把信给了李世民。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心到了什么地步。

二,尉迟敬德的不忠心。

尉迟敬德长期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对李世民可谓是赤胆忠心,可是对李渊却并非如此。

李建成为了削弱李世民势力,便下大力气想把尉迟敬德挖走,但没有成功。李元吉便上奏李渊,指控尉迟敬德谋反。李渊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把尉迟敬德下进大牢,准备处死。后经李世民据理力证,才救了尉迟敬德一命。

可见,尉迟敬德在李渊心中没有什么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随时都可以处理掉的人物。所以,尉迟敬德也就不可能对他有什么忠心。

三,尉迟敬德的性格。

尉迟敬德是一员武将,多年的征战杀伐也造就了他火爆直率的性格。

贞观六年,李世民赐宴百官,大家大欢声笑语,尉迟敬德却满脸怒容。原来是一个没有他功劳大的官员坐在了他的上首位,任成王李道宗赶忙劝解。尉迟敬德的火气却越来越大,甚至,一拳打的李道宗满脸血,差点打瞎李道宗一只眼睛。

在李世民在场,王爷劝架的情况下,尉迟敬德敢发这么大的威,可想而知,他的脾气有多暴燥。

政变前夕,李世民犹豫不决。尉迟敬德直言,如果不发动政变改变困局,他就要浪迹天涯了。一句话,他要走。可见其脾气的直率。

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忠于的是李世民个人,而远非是什么大唐的天下。他的眼中只有李世民,只唯李世民一人马首是瞻,什么李渊,太子李建成都是浮云。

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政变时让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是非常巧妙的按排。甚至,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不用暗示什么,他都知道尉迟敬德会怎么做。

李世民这一按排有两个用意,一,首先用尉迟敬德的煞气镇一下李渊,如果,李渊屈服了,正合李世民的心意。双方都有一个合适的台阶下。二,如果,李渊推三阻四不屈从,依尉迟敬德的性格,在当时的危机下,他真敢杀了李渊。不过,要比李世民亲自下手要好的多。

幸亏,李渊眼明,避免更尴尬的局面出现。否则,尉迟敬德也不会活的太久,虽然,此举能解开危局。但事过境迁后,李世民每看到尉迟敬德时会是什么心情。他心理上不会允许一个杀了他父亲人整日在他眼晃悠,那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

所幸,一切的发展都没有让李世民太失望。

从李世民的按排上,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用人方面巧妙性。也可以得出结论,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决非仅仅是运气。


有杨广勒死杨坚在前,你以为呢?

早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已经功高震主,势力也大得吓人。这也是李建成匆忙下手的原因。

李渊自己可能也觉得他无法驾驭李世民,才会不停的封官许愿,给李世民弄了个天策上将这样的名位。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连杀兄弟二人,势成骑虎,这时候再杀老爸,他应该不会手软。

李渊自然知道这一层,所以痛快的退位了。

不然,李渊没病没灾的,那会那么早当太上皇?


不要去怀疑李世民的功绩,也不要去怀疑他想做帝王的野心

如果回到玄武门之变时,回到李元吉和李建成俩兄弟被杀后,你可能完全没有料到接下来的剧情会进展得如此顺利——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到李渊的住处,以保护他为由控制了他,然后接下来李渊在大臣面前说了一通话,大概意思就是“我本来就准备把位置给世民,现在正是时候”,两个月后。

李世民登基,是唐太宗。整个过程看起来十分祥和,就和“我给你烧了菜,你正好回来肚子饿”一样和谐,但是要知道的是,当时李渊还是皇帝,而且他手上的兵力是要远大于李世民的。

李世民拥有十万的士兵,驻扎在长安城外,由著名的武将秦琼统领,而李渊手握唐朝剩下的近四十万重兵,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听命于李建成的,但是李渊一声令下,他们也一定服从。

而即使有些军队相隔甚远,解不了近火,也可以用就近的部队周旋,然后增援的办法……可以说不管怎样,如果李渊执意不交出皇帝之位,从纸面上来说,李世民在武力上没有任何的办法与之抗衡,而李渊选择了妥协,是因为他自己看得也已经很明白了。

开头就提到过,永远不要去怀疑李世民想做帝王的野心,如果当时李渊不让出皇位,李世民很有可能就会选择“弑父”。

作为李世民身边的大将的尉迟敬德以“保护”李渊为由进入了他的住处,实则是替李世民控制住自己的父亲,尉迟敬德的功夫自不必多说,而且他是完全忠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世民的。

从随父打江山到后面智斗大哥四弟,李世民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他无与伦比的能力,还有他的决断和野心,玄武门之变在他心中预想的结局就应该是自己顺势当上皇帝,如果李渊当时极力反对,杀了自己亲兄弟的李世民,于他自己而言,也有无数的理由去杀掉自己的父亲。

并且当时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宫中的守卫大多早就站好了队,也就是说,虽然李渊看起来拥有强大的后备武力,但是实际上来说是一下子使不上力的,因为近处几乎全是李世民的人,即使李世民选择杀掉李渊,也没有人会乱传、敢乱传。

最后也只要对外宣称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救驾失败就好。

知道事变后的李渊很快也就想了明白,所以就顺势把皇帝之位推给了李世民,也避免了杀身之祸,因为他的拒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而即使在当时选择了“弑父”的李世民,只要按照自己原来的步骤,带来“贞观之治”,也就没有很多人会把目光放到他曾经的那些不堪上,因为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享有对玄武门事变及后事的最终解释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向李渊汇报。深知父亲性格的李世民应该早已料定父亲李渊不会抗拒,也不会向他问责。

历史上的李渊从起兵到建立大唐,其中他身边的谋臣和儿子李世民起了很大的作用。李世民能征善战,身边有一帮武将能臣,李渊让没有战功的长子李建成做了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威胁他的太子之位,李世民手下的将军们也不服李建成当太子,于是玄武门之变爆发了。

其实李渊应该能预料到这样的结局。


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李世民的命令,尉迟敬德只能先强行囚禁李渊!如果后面还不合作,那只能让他”病故”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真正的目标并不是太子李建成,而是皇帝李渊;李世民的逼宫不是太子的东宫,而是李渊的皇宫。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所有史料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都是李世民备受太子李建成的排挤和欺压,甚至是有意暗杀秦王,李世民不得已而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政敌。

我们仔细分析来看,李世民绝对不可能是只针对太子李建成,因为皇帝李渊的态度非常重要,无论是太子与秦王怎么争斗,绝对不能威胁到皇权,关键是李渊的袒护太子李建成的,李渊首先是收了李世民在外统兵的兵权,虽然给了开府的权利,但是给他的权力很有限。

调离李世民的心腹、亲信,授予太子李建成的部分禁军指挥权,甚至连他们两人的亲兵数量都各有不同,太子许2000府兵,而秦王只能有800府兵。从种种方面来看,唐高祖李渊偏向于太子李建成。

那么李世民要刺杀太子,必定会引起皇帝李渊的强烈不满,刺杀储君,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谋逆之罪,绝对不可饶恕,李世民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既然要完成权力逆转,只有针对权力的最高分配者进行打击才能确保成功。

李世民在策划和实施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皇帝李渊的反应,因为李渊才是大唐的最高权力者,如果不能动摇其权力根本,李世民无论是杀了谁,无论占据多大的优势,都无法确保自己阴谋所得的胜利成果。

李世民策划刺杀行动选择在皇宫之类,直接的指向虽然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真正需要防范和逼迫的却是皇帝李渊。

史书上从来没有明确说玄武门之变的终极目的是李渊,因为史书都是李世民授意书写的。

李世民带进宫去实施整个刺杀行动的重要人物是尉迟敬德,他是李世民的铁杆,他的主要功能除了刺杀太子和齐王外,主要作用就是威逼李渊。当刺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功后,尉迟敬德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逼迫皇帝李渊。

从本质上来说,只有控制了李渊,整个玄武门之变才能算是成功,如果李渊没受到威胁,那么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必定会失败。

没有任何一个皇权统治者能够忍受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受到挑战,自己的亲儿子都不行。

那么,如果高祖李渊拒绝承认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合法性,李世民会如何处理呢,可以肯定的说,尉迟敬德肯定会手起刀落,然后以太子、齐王行刺皇帝,秦王平乱的借口把自己洗得很干净。

杀不杀李渊,在于李渊此时的态度,如果能够通过正常渠道洗白李世民杀太子和齐王的政变行为,李世民没有必要多添一条杀父弑君的罪名;但是如果李渊有任何的拒绝,隋唐时期杀父夺位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杨广杀杨坚、杨勇,才过去没多久。

综上来看,李渊在当时的局势下,命比权重,更何况玄武门之变没几个月,李渊就禅位于李世民了,这其实就更说明了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策划的目标性很强,就是夺取终极皇权——皇帝之位。


先回答问题,李渊如果抗拒李世民的话,尉迟敬德一定会毫不犹豫杀掉李渊的。

但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既得利益最大化。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李唐政权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他们都是在玩命,随时都有可能死掉,李渊如果敢抗拒李世民,尉迟敬德他们绝对不会留下李渊这个潜在威胁的,毕竟杀掉李渊就可以使己方利益最大化,就能拥有整个天下,谁会傻傻的留下李渊这个随时都有可能反扑的威胁?

玄武门事变,李渊不管是否抗拒,李世民完全可以把李渊一起除掉的,但是,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

李渊,识时务的俊杰

玄武门事变时,李世民斩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他派遣尉迟敬德去见皇帝,尉迟敬德满身血污,手持兵刃出现在李渊面前,李渊当时第一反应是出事了,通过询问,李渊得知太子和齐王作乱,李世民正在平叛,这时候,李渊就能猜出个大概,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来见自己,想必,李世民已经杀了太子和齐王,稳定了局面,李渊唯一要搞清楚的就是李世民杀不杀自己,好在尉迟敬德来的目的只是保护李渊的,他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后面的事就简单多了,李渊心照不宣的与李世民完成交易,他按照尉迟敬德要求,将一切指挥权全部都交给了李世民,不久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整个过程来看,李渊是个识时务的俊杰,他得知李世民已经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渊用实际行动交出权力,就这样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同时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李世民,顾忌政治影响

玄武门事变,围绕的是权力竞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严格意义来说,应该算是篡权,只不过,权力是从李世民哥哥李建成手里变到自己手里罢了。

李世民没有杀掉李渊,除了李渊识时务及时交出权力外,还有一个原因,李世民要做一个好皇帝,他需要个好名声,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完全可以编造成太子叛乱,他奉旨平叛,这个理由看似苍白,还能说得过去,但是,他要是杀掉李渊的话,性质完全变了,他就真的变成一个杀兄弑父的篡权者了,但是,在既得利益面前,如果李渊真的抗拒的话,李世民还是会毫不犹豫杀掉他的,毕竟跟天下比起来,虚无缥缈的政治影响还是显得苍白了许多。

好在,李渊选择了一个平稳的过度方式,这样一来,李世民即得到了天下,又赢得了一个说的过去的好名声。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还应该正确看待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帮助自己成长。


在玄武门事变后:

太宗命敬德侍卫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保护李渊,请看清楚美名曰保护。此时李建成、李元吉已经被成功诛杀,四个字:大事已成!而尉迟敬德却毫不忌讳穿着铠甲手持武器,带着一帮子打手面圣,看到突然出现的将士武装到牙齿,李渊心里是惊慌失措,表面上装着淡定。

玄武门事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表面上李世民针对的是太子党(即李建成、李元吉集团),实际上是强硬剥夺皇帝李渊的立嗣意志,本质上和谋反没什么区别,在古代谋反罪是必死。而尉迟敬德是参与玄武门事变的关键人物,更是充当逼宫李渊的实力打手。尉迟敬德无疑是拿自己的人头在博前途,成则一举封神,败了死的渣渣都不剩。如果此时李渊在态度上明显抵触,我相信尉迟敬德一定会毫不犹豫痛下杀手。

尉迟敬德为什么不会选择把难题留给李世明?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在玄武门剧本中扮演的角色,他和李世民是绝对忠臣的主仆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是他和李渊的关系可就值得思考了,早在太子党和天策府矛盾激烈的时候,李建成就试图拉拢尉迟敬德:

隐太子、巢剌王元吉将谋害太宗,密致书以招敬德曰:“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赠以金银器物一车。

尉迟敬德面对真金白银的诱惑,只甩了一个字:NO!李建成一看这人不识抬举,软的不行来硬的:

元吉乃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

通过李元吉在李渊面前打小报告诬陷尉迟敬德,请看清楚李渊的处理结果:直接治罪,然后杀掉!从这里可以了解李渊对儿子的信任毋庸置疑,反过来讲就是不把尉迟敬德当人看,甚至不给一个自辩的机会,更别提查清楚案情、缘由。最后幸亏李世明出面求情才能逃过一死。

通过这件事尉迟敬德心里能不记恨李渊?他自己对李世民的忠心苍天可鉴,可是李渊完全视而不见。好了,考验生死的关键时刻到了,不管出于私人情感还是国家利益,尉迟敬德绝对不会给李渊抗拒的机会,更不会让李世民做出选择,假如李世明手软,李渊可以饶过他亲生儿子,可能放过他这位年度最佳下属?

参考资料:《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的鼎力支持,整个事变的结果将是一个未知数。

总结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四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力劝李世民早做决定,争取事变的主动权;

2、杀死齐王李元吉,挽救了落马后险遭李元吉杀死的李世民;

3、砍下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然后爬上城楼吓退东宫人马;

4、武力劫持李渊,迫李渊将军权交由李世民,然后李世民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平息东宫的反抗。

因此,在事变后,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定为玄武门第一功臣,并且将从齐王府抄没的金银财富全部赠予尉迟敬德一人。

那么,如果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拒绝李世民,尉迟敬德会怎么做?

很明显,尉迟敬德会杀了李渊,这也符合李世民的利益,这就是整个事变的性质所在,不成功,便成仁。因为,此时在李渊的心目中,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尉迟敬德都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如果给了李渊反制的机会,李世民有可能还能保住性命,但对尉迟敬德绝对是灭顶之灾。即便如此,李世民很难再有出头之日,参与事变的其他人均会沦为待宰羔羊。所以,既然关系上全局的利益,尉迟敬德也不可能手下留情。显然,李渊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于是主动服软,顺水推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会毫不犹豫的杀掉李渊,理由有二:

(一)此时尉迟敬德已经杀红了眼,从前备受太子党们打压,今日好不容易到了出口气的日子。平时在战场上豁出性命砍杀的最多就是敌方的将领,今天抡起刀子就剁了一位王爷,甭提多过瘾了。此时李渊如果不听话,估计尉迟敬德极有可能头脑一热,就直接一刀子砍了过去。

(二)李渊如果不答应不仅仅为难的是尉迟敬德,更是为难的是李世民。作为一个贴心武将,时刻要为主子李世民排忧解难。那么李渊极有可能被尉迟敬德直接杀了,毕竟刚才自己已经杀了一个齐王李元吉,主子已经杀了太子李建成,此时也不在乎再杀一个,已经骑虎难下了。

会将难题留给李世民,理由有二:

(一)李渊毕竟是李世民的老爹,更重要的是当今皇帝。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可以说是他们先谋杀秦王李世民,杀皇帝那就是造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让谁死,谁就得死。当然李渊即使让尉迟敬德去死,敬德当然不会听从命令,但是让他杀皇帝却未必敢。所以,只能将难题留给秦王李世民了。

(二)李渊是李世民的老爹,这次政变归根结底是一次皇位争夺,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基本已经为李世民当皇帝扫清道路。李渊配不配合,已经改变不了大局。何况当皇帝毕竟是李家的家事,作为外臣已经陷入够深了。将问题留给李世民,以李世民的才能肯定比敬德处理的更好。


原始地址:/zhishi/1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