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

可以矛盾可以不矛盾,具体情况具体说。


父母在,不宜出世


当然有矛盾,你出了家入了寺庙如果是带发修行还好!如果是皈依了那你就是弃家人不顾是为不孝,你的父母老婆儿女就不管了吗?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尊敬赡养父母行使孝道既是人之根本,又是必须之义务。

所谓饮水思源以德报德,既是过程又是必然。

而出家是抛却红尘外不在五行中,与父母亲人皆成陌路。我不知道念一声阿弥徒佛,自己的亲人真的就能长命百岁平安喜乐。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出发点不同,所有的结局也就南辕北辙泾渭分明。

世间万事万物,其实只不过是一场相遇与分离的过程。

抛开宗教与信仰不说,与一切尘缘断绝,出家人必是大毅力者。我辈凡夫只能佩服却不必艳羡。


出家与行孝之间没有矛盾

出家不是指身体出家,去寺庙就算了事,而是心里放下,心出家即可。

你手里拿着刀,突然你心里放下了刀,这时候手里是否拿着刀无所谓,但反过来,你手上无刀,心里有刀,想杀这杀哪,心里还是没有放下。

老和尚心里放下了色相,背不背女施主过河都无所谓,背也心里不起波澜,背后即忘,相反,小和尚虽然没有背女施主过河,但心里背上了,心里一直没有放下。

没有放下的时候,你跟别人一起在海滩上玩沙子,用沙子建各种城堡,你认城堡为真,别人碰倒了你的城堡,你就生气哭喊不已,回家后仍想着沙上的城堡。

心里放下的时候,有机会的时候,你仍然跟别人一起在沙滩上玩沙子,建各种城堡,但你如同大人,视城堡为假,别人碰倒了你的城堡你不会恼火,回家就忘了城堡。

所以你只须心里放下,无事而生定慧,连出家亦放下。对红尘不执着,也不远离。如此才是真出家,如此亦能全孝道。


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有什么比出家更尽孝道,上至九祖都升天做天人,(神仙),真正大智大勇就出家人,(说真修行者),非一般人所能为,这是真实的,并非说出家就不孝,反正出家并非易事,我们在家众万勿错误评论,很难细说因由。


没有予盾,我佛慈悲!


父母就是现世最大的佛。

《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集中在为政篇和里仁篇,摘录如下: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是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已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绝先祖祀”四个字,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

《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父母生养我们,我们永世也报答不了父母的这份恩情。我们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让父母牵挂,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养父母到终老,养儿女至成人,常思之,可矣。而且,中国佛家是允许弟子回家省亲的,只要你不怕闲话,但是心中都空了,还怕闲话吗?


准备写点什么,想想还是算了,毕竟这个问题,可能只是随口一提,但对一个出家人而言,这问题,却不是能够“随随便便”的一个问题!

一则:父母生养我们,如果不能常伴左右、赡养父母,使他们不受雨露风寒、饥饿困顿的威胁,那就足以被人称作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逆子!

二则:如果牺牲自己,可以换来父母的安康幸福,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成长,可以换来自己心中的美丽世界,有几人愿意舍弃自我呢?舍生取义者,便是出家修行人。

三则:前路黯淡无光,若众生皆畏惧,皆臣服,那万古长空,注定一片漆黑。

四则:不能勘破生死的修行者,注定难成正果,舍弃一切,才可能得到所有。路途虽远,但一步一个脚印,一世一世的轮回,总有一日会抵达彼岸,这是出家人共有的意志。


谢谢题主的提问。出家与行使孝道是否矛盾?试着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首先,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出家即为不孝。原因很简单,出家后无法长时间陪伴父母甚至很少再见面。作为子女,出家后不能为父母提供金钱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供养。还有的出家者在出家之前没有子嗣。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传统观念中“不孝”的典型表现。

其次,按照中国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的说法,出家即为“行使孝道”。因为他们认为,“出家之人比不出家之人更孝顺”。例如,出家后因受教规和戒律约束,出家人往往严格自律,谦卑平和,无牵无挂,不会违法乱纪,也不会给父母带来任何麻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行使孝道。当然,这只是宗教的说法。

不过,个人不赞同某些答友对于出家人的简单抨击。很多时候,选择出家的人并不是逃避社会和家庭责任,这一点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样的道理,也不能把出家与自私自利简单的联系起来,因为只要合法合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事实上,那些没有出家的人之中,不尽孝道的也大有人在。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那请问小主~你真四大皆空了吗?

看你不为自己想~难道不为你的父母

考虑他们养你多不容易啊……

评心而论杨杨不赞称你出家当和尚?

感谢邀请我是杨杨!


第一个,别听佛教徒的胡说八道,第二个,别听全真的胡说八道。

中国文化之中是没有出家文化的,出家文化完全是佛教带来的,在后来道教吸收的时候,有一些人对于中国文化认识实在太差,所以连这种糟粕也吸收进来了,后来全真的立为规制,全真的教仪大多学着佛教的东西,主要原因是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一个元朝,明朝还没怎么滴呢,又到了清朝,而且北方环境体系也不好,导致全真立的教仪学的佛教,也是正常,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全真,说出家是多好多好的,学着释家胡说八道的,这就不得不批判了。

第一个,出家入庙,只是出了自己的本家,入了他家,你以为没有俗务吗?错了,庙里的俗务会让你感觉到比在家还累,在庙里的谁敢说没俗务?

第二个,出家和入山,古道教有入山一说,但是不出家,第一个出家是有出家仪的,无论是道教的出家仪还是佛教的出家仪,出家仪一做,即断离与祖先的关系,这种断离以后,死后便是孤零零的一人,道教是家族式的宗教,他依托的是家族式的中国文化,所以出家绝对不是道教或者中国的文化,这种是吸收的佛教文化,而入山是指隐居修炼,一般是和自己的妻子孩子或者父母等,一家人和乐完美,俗事不多,揪心的事儿不多,于修炼是有好处的,后来的入山,一般指修炼到了关键头,一个人在山里面修炼三到五年,但他一段时间,而不是说一直入山。

第三个,出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想要脱去一身俗务,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自私,最大的自私,世间就爱我一个人,这样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脱下一身俗务,但是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是人吗?出家就是这种,不顾父母,不祀祖先,连做人,不说祖先的事儿,而说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个责任,繁衍人类的族群,这样的责任都不敢担任起来,还说普度众生吗?恐怕只是为了所谓的供养钱吧。

第四个,要是真的修行,就别出家,左右的宗教圈子,大多数都是财权利的圈子,只有少数人有信仰,大多数人是迷信,如果出家,你会发现周围全是酒色财气,反而在家里修炼,会少很多这样的阻难,而且担任起自己最基本的责任,这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担任的,而不应该去逃避去出家。


很有缘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家的目的就是经过修行,成佛悟道后来普渡众生。就像当年的佛祖一样成佛后,再来为父母讲经说法,来渡化父母。身体发肤皆是父母给的,我们又怎能不孝呢?

如果一个人如果连对父母对不孝,不慈悲那又怎能普渡众生呢。佛教当中一个很有体现孝道的故事就非常能体现孝道与出家不会起任何的冲突这个故事就《目连救母》。

相传佛陀弟子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因为生前家中非常富有,然而青提夫人却非常吝啬贪婪,而目连却非常的孝顺,青提夫人每次趁目连出去时,就大开杀戒,天天宰杀牲畜,以饱口欲。青提夫人不仅杀业严重,而且又从不修善业,所以在青提夫人死后就魂归地府受尽酷刑。

目连得知母亲生前杀生业太重,死后必将坠入恶趣。所以为了救母亲脱离苦海,于是目连选择了出家修行,再证的神通后“目连”去地狱见到受苦母亲,但是由于母亲生前所造的罪业,终不得从饿鬼道解脱出来,“目连”施食给母亲,可东西还没有到达母亲嘴边就化为焦炭。

无计可施的“目连”十分悲痛的来到佛陀面前祈求佛陀给母亲施食的方法,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诸僧众之愿力让其母吃饱。目连谨遵佛嘱,于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后来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来生变为狗。目连又为母亲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皆菩萨。无论出家和在家都应该孝顺我们父母。


原始地址:/yule/1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