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对文人(文官)集团政策最宽松的是哪个朝代?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百家争鸣这种事情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唯独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出尽风头,儒道法墨四大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水家,农家,杂家,商家…。

见贤思齐,战国时期齐国有学宫,专门供文人墨客演讲教学用,孟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每到一处必会引发骚动,大王率群臣以及各种文人墨客恭迎,孟子到齐国,齐威王不但迎接还去听课,可见齐国对文人的敬重。

秦有法律,杀害文人者诛九族。

那个时代只有贵族能有时间和金钱读书识字,寻常百姓不是在劳作就是在劳作的路上,没时间没钱读书,战国列国都急需人才,他们对人才的渴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而且列国诸侯特别在意名声,谁也不敢背负不敬贤的恶名,一是没人才敢来效力二是恐被其他诸侯不齿。

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对文人不是一般尊敬,也不是一般宽松,这是一种竞争久而久之形成的风气,是一种良好风气,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璀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独占鳌头。

但是战国结束,汉唐宋元明清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文化,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也是璀璨文化也是中华瑰宝,只是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开放和包容,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所以要说我国历史上对文人最宽松的朝代那当然是春秋战国时的朝代。


非宋朝莫属了。宋太祖曾下言“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为改变五代武人干政局面提升文官地位,打压武官

自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刺史拥兵自重,黄巢之乱,唐王朝瓦解,各地刺史纷纷独立,但都是军人把持朝政。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改变这一局面,冰酒释兵权,通过政治机构改革削弱军权与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文官集团彻底压住武官集团。

士族门阀势力没落,科举制大兴

科举制虽由隋文帝创造,但是隋唐两朝关陇集团及山东世族大家还是在统治阶层占有重要地位,科举上来的秀才只在朝中担任无关痛痒的职务。

五代动乱之后,宋朝随着建立,那些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士族大家也随着没落。宋代为矫正五代武人政治的弊端,鼓励读书,对于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十分尊重,社会上也给予他们厚望。进士及第,可以享受各种荣耀,譬如皇帝赐宴,文武百官作陪。

宋一代非常重视科举,鼓励社会上寒士出头,补充国家人才储备。为配合这一理想,加大了科举的严厉度,考卷封名,誉录易书,进入考场搜身,严防考生与考官作弊,加强科举的公正性。

宋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开始普遍传播,人们对于书的渴望程度达到历史顶峰,社会上的寒士都希望寒窗苦读可以高中状元衣锦还乡。

宋代鼓励兴学,重视文人的培养

宋代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上设立州学,县学,还有官设的官学。一些大的家族还设有私塾。

对于入学更是没有任何限制,一些平民子弟都可以入学。及时在乡间村落还有启蒙群童的夫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人有份”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信念。

宋一朝为改变武官乱政的局面重用文人,大力培养文人储备人才。社会上风气也是以读书为尊。


赵匡胤通过武力废主轻松夺取天下后,深感武人干政的可怕,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文人集团地位最崇高的朝代。

这样的政策,使读书致仕成为了最崇高最能光耀门楣的道路,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诞生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大家文豪。

这种崇文抑武的政策虽然对巩固皇权有利,却使武人社会地位低下,边防废驰,宋朝也成为了一个民族耻辱最多的朝代,一个偏安一隅的格局的朝代,以致陆文夫背负小皇帝在崖山蹈海,成为大汉族最深的耻辱记忆。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后人当深以为戒。


宋朝。必须是宋朝。要问为什么,我回答两句话:

1、年轻时读书时,特别恨宋朝,宋朝的诗词歌赋全部齐全,都还写得好,都还得背诵!唐朝只有诗,只有这一个品类,你看宋朝,有诗吧,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有散文吧,那就太多了欧阳修、王安石、苏门三大家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答司马谏议书》、《赤壁赋》、《石钟山记》《岳阳楼记》……;词,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的一绝,汗牛充栋,随便是谁,随便一涂,就是一篇千古名篇,喝酒写打猎写就是青楼会个情人也写,写山写水写心情,写喜写忧写国破,那就是一个背不完!你以为除了这些就算啦?!书画张择端赵佶米芾,理学朱熹,连人家皇帝都是艺术家,还有书法!还有还有一众说不尽的文化长卷和社会繁荣,万千气象尽在一幅《清明上河图》!

2、与文人多文人厉害相比,武将就惨兮兮了,一篇《杨家将》道尽北宋军事受欺凌、武将受冤屈的千古故事,虽是小说,反映的就是真实的宋代军事社会地位,这是北宋,南宋的岳飞抗金,前线捷报频传,后方制造冤屈,管你什么三七二十一,搞死你才安全。后世将这些烂帐全部算在“潘仁美”或秦桧头上,实际上是赵氏人家祖上的遗传基因昭示历代皇族,要谨防武将黄袍加身推翻我大宋江山,自己的故事只能自己演一遍,不能由旁人再复制。谁有军事才能要么陪他喝几杯小酒要么送他十二道金牌。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但国家处境悲惨,北方强敌环伺,却军事不举,致破国两次;民间最富有文化最繁荣,原因就是重文轻武严重偏科!


我国历史上对文人集团最宽松的莫过于宋朝了。宋朝的政治生态环境就是重文轻武,文人的才智可以说在宋朝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少有文人因言(文)获罪的,这和最高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密切相关。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是通过陈桥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的。自唐朝末年,武将专权拔扈,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灭亡。而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出身,赵匡胤自己也是统兵大将,深知武将专权的积弊。因此,北宋建立不久,赵匡胤就在谋士赵普等人的帮助策划下,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地方上,宋太祖又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瓜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为防止唐朝末年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宋太祖和宋太宗从制度层面加强建设,来抑制武将专权,那就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时,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者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了。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这在演义评书中也有所体现,如评书《杨家将》中,杨家诸将多受皇帝派来的文臣潘人美掣肘,就是如此。

宋朝时非常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度。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地位,进士授官从优,提升也迅速。整个社会读书风气浓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成共识。宽松的社会氛围下,整个社会文化素质在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书法绘画诗词的水平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如书法“宋四家”,绘画李公麟、张择端、宋徽宗赵诘等,诗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科学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如四大发明最终形成于宋朝。

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文官)集团实行了宽松的乃至优待的政策,才造就了宋朝文化昌盛的局面,宋朝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对文人(文官)集团最宽容的时代。


原始地址:/wenda/1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