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教师怎样评价学生的品德?

做为人,就要有心德,见有难者帮之;别人欺我者,让之,忍之。就像你骂我,让你骂过够,你多说无益,你也就不骂了。往往是互不相让,这样惨事就出来。所以我们忍不代表弱,而是以大划小的行式来做才对。


你好朋友谢谢邀请!

中国古代的圣贤曰“唯仁者、能好人、能坏人”,这句话我想很多国人都懂得是什么意思,也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至于老师怎样评价学生的品德这个问题,我个人根据自己多年以来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没有去评价自己学生道德品质的权利,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做老师的岗位职责,在老师的岗位职责中应该没有这一项。还有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只是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更应该去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们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自我的三观与人格,去尊重、理解、信任、爱护和支持自己的学生,而不是去对自己的学生胡乱的贴什么道德不好的标签。


本人生长于斗批改、斗批走的学生时代,才疏学浅,对古文缺乏系统的基础学习,只能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和解释啦,不一定对或者肯定不对,不要见笑就行啦!我猜唯仁者的意思是唯有具足仁爱之心的人,看待一个人才能够不偏激,旣能看到他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好的一面。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与仁爱之心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尽量鼓励其好的一面,批评和改正他不好的一面,切忌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以短概长的偏见。造成自己与学生的情绪对立和彼此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既误人子弟双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姿态。


谢邀诚答,”唯仁者,天下也”,能⺀仁”治天下。仁者德、善,唯仁者,正义也,唯仁者好人也,仁者惩恶,恶不为仁。……教师怎样评价学生的品德?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有位品德高尚而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一定有一位高风尚,高品德,强管理,硬制度的好校长。学校强化优质教育,以德立人。教师对学生真诚相待,把学生的品德放在第一位,先立德而后学,忠、善、孝为先,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忘根,不忘本。回答有不足之处,望指导。


感谢邀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性本身就存在着双面性和多重性,所以既有最为本质的单,也有最为本质的恶。至于教师应该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品德,个人觉得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就事论事,有理里说里实事求是。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论语集注》的解释是: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好恶是需要“能力”的,只有仁者具有正确地好人恶人的能力,因为仁者可以坚守公义之心,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好善恶恶,坚持公论。

德,会意字,“直目前行,无为诱惑干扰”。本义:最佳的心境。它是以利己之心为动机,已利他之行为手段,收获最佳的心境。此时此刻,免疫力好而能健康长寿;有安全感而能包容,进而焕发人格魅力;有灵感而能创新;有爱而爱亲人爱朋友爱组织爱国家;焕发纯真的心地而激发无限的潜能。

教师的使命是以仁爱之心来培养仁爱之人,先使儿童有安全感,而后应为有趣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系第一学习第二。

儿童就俩事儿:对的和错的。批评错的,错的放大,这叫负强化;忽视对的,对的萎缩,这是冷漠;包容错的,错的减少这叫仁者爱人;赞美对的,对的放大这叫因势利导;言传不如身教。

仁者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教师不可不察!


我认为孔子这句话带有关爱一切人的意味:怀有仁爱之心的人,既会关心好人,也会关心坏人。反映到教师的教学上,就是“有教无类”,无论是爱学习、懂礼貌的学生,还是调皮、顽劣不堪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于人的品德,切忌简单评价,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人的全貌,如果片面评价别人,极易造成不公平。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他们的品德,更要慎重评价。

但教育教学中总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每学期的操行评语,学生的毕业鉴定,参军当兵的政审材料。在我看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就是记录下学生的所作所为,而少用烘托性语言,如,“帮助同学学习、帮助班级打扫卫生”,而不要用“热心助人”;用“每天笑呵呵的”,不要用“乐观开朗”。


謝邀!唯仁者就是同仁者之间要互信,互关心,做任何事要守诚信,人与人之间善为本,仁为德相处,互敬,互爱,齐心团结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能好人:一切为唯护国家尊严,为了国家强盛,小家富裕努力工作,守住这一底线和信仰,与坏人坏事及不当言论,立场坚定作坚决斗争,在自巳经济有能力就尽力而为为家需要,或公益慈善,或因难个人援助。这就是能好人的行动准则。能恶人:就是与恶霸分子,反动势力作誉论坪击和行动上的斗争,自巳不欺忠,但更不怕恶更不会屈服恶人,坏人,甚至是敌人的毒打或诱感,更不会叛国投敌。是一个有骨气,有志气的中国人的标准。恶人中的恶人。


《论语》中,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又说:“苟志于仁者,无恶也。”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评价哪些人品质好,哪些人品质坏。”“如果一个人诚心诚意地实行仁德,就要克制自己不做坏事。”

把这两章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前者涉及如何用“仁”的标准对别人进行评价,后者涉及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两者联系紧密。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对别人都有“好”“恶”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之进行一番评价,但是孔子认为,普通人对人的好恶评价都带有个人偏见和主观色彩,只有“仁者”才会按照“仁”的标准,秉持公正、仁爱之心,对别人作出客观的评判。一个人如果想立志于仁,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就要时时刻刻用“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做有违“仁”的坏事。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心目中,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智慧的仁者、智者,一个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有权利、有责任对学生的品质、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激励学生弃恶扬善,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综合素质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仁”者的态度,按照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对学生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利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包括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漏掉平时的每一细节,努力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和爱好心中有数,了如指掌。二是摈弃个人的偏见和感情,依据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实施评价,既要看到优秀学生身上的缺点,又要看清楚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尤其不能仅用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三是将学生自评、同学评和教师评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区分好人、坏人,更不是给学生的最终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我发展,从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告诫我们:“苟志于仁者,无恶也”,这里的“无”通“勿”,意为如果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时时刻刻用道德的律令来约束自己,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坏事。表现在教师那里,就是要时常引导学生反躬自省,看一看自己的哪些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下一步应当怎样改正?

有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遇到犯错误的学生,要么大声训斥,要么空讲一番是是而非的大道理,学生最后只知道自己挨了一顿训,并不真正清楚自己错在哪里,当然也不可能真正改正错误,同样的错误今后还可能再犯。还有一些老师相信制度的力量,制订了一系列烦琐的班规、班训,一旦学生犯错误,则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些做法对于学生改正错误,也许当时管用,但时过境迁,有些学往往会出现反复,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为政》篇里,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说明,制度的力量是有限的,仅仅用制度来处罚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往往没有羞耻之心,没有悔改之意,这就失去了处罚的作用。因此,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发自内心地改进错误,从而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美好的品德。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原始地址:/wangluo/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