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讨论:中医经典名方需不需要临床试验?

中医要继承,但更要创新。现在主管中:国中医药的主流报刊杂志被某些墨守成规的人所把握,根本没有想过中医如果还是几千年前的那些老三篇或是五六本经典著作啃来背去,不搞学术爭呜,不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吐故纳新,与时们六进


当然需要临床试验。

一、对于任何一种药物,患者最关心的有两个,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有效性,这两项若有一项不达标,就会损害患者的利益。

二、虽然是经典名方,使用了几千年,但现在的用药条件与当时已经大不相同了。以前是药材是野生的,环境也没有污染,现在的药材多是人工栽培的,有的还有农残;药材炮制的老工艺也有失传现象;受生产力水平的约束,总体上而言古人的体质多是营养不足型的,现在人的体质多是营养过剩型的。虽然方子还是那个方子,由于药材、制作工艺、患者体质及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经典名方制剂做临床试验,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做了,对患者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做,则不敢保证没有损害。

三、有人说经典名方已经用了几千年了,安全性有效性有了充分的验证,只是当时没有留下临床数据。既然这么自信,那就更不怕重做临床试验;做了临床试验留下试验结果数据、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事,岂不是大功一件更有利于中药的发展?如果说做临床试验会增加药企的成本,国家完全可以出台政策降低临床试验的收费标准而不是取消临床试验环节啊?

四、还有人说,不能用西医西药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那么,西医西药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呢?西药主要是化学药,还有的是生物制剂,所使用是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西医的各种檢查设备和手段,如cT、听诊器,使用的是物理学的知识;各种化验、病理分析、细菌培养,用的是微生物及生物化学知识;医用材料,如补牙、置换关节,使用的是材料学方面的知识(本质上是物理、化学知识);临床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使用的是数理统计学知识,有的还需使用高等数学知识,等等。如果中医中药把西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技术统统排斥掉,那么,我们还能用什么?一杆称、五根手指?那样的话,中医药怎么发展?怎么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呢?


这个是伪命题。既然是经方,都是经过历代经过验证过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我看是此人必定心怀不轨,全天下都知道,西药也都经过验证了有很多的毒副作用,不也照旧临床上大量应用吗?凭什么叫经过历代验证过的还要再验证?西药是你的爹吗?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需要是做唯一选项,认为不需要的中医生,你们就在目前的临床开方看病,做好中医的临床和传统技法的传承;认为需要试验的学者们,就应该做好试验设计,认真开展试验,多出成果,反过来为做临床的医生更多的理论支持,不是挺好吗?如果两方能进行有建设性的探讨就更好了!本来互不冲突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选一条道?问题前面说理性讨论,可是问题怎么理性的没有了最基本的智慧了呢?


所谓经方一般都是指中医临床的鼻祖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剂,脉症指标明确,条分缕析,用药随症加减,经历代医家千百年来的不断临床实践验证,而证明疗效确切,因而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本就来源于实践,随着研究的加深有的方剂已超出原来的应用功效范围,如六味地黄现已被应用到亚健康人群易疲劳或免疫力低下等身体状况的调节就是例证。


中医的名方,之所以是名方,恰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沉淀下来的。

西药最后一道检验,就是临床实践,通过临床过程中无法没有的复杂度,检验临床的效果。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实践多久可以淘汰一个西药?答案是几年吧。

中医的方法特别名方,经历的正是实践的检验。中医临床实践几千年,比起西药几年的临床检验,标准不知道高了多少倍!有点思考能力都能明白(没有思考能力确实不能明白。不过那是他思考的问题,与中医无关)。

其实,中医常用的是汤药,而药店里能够卖的是中成药。一般而言,中成药的药量是明显小于汤药的,这已经考虑了百姓自取服用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另外,现代人的中医药知识比起以前,确实少得可怜,不过人的文化水平倒是高了。最好中成药生产的标注要增加,加细,不光是适应症,关键是病情表现尽可能的多且细,这样便于百姓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

中医是药食同源的,最理想的情况,从小学开始,增加一些食疗知识/常识的内容并要求背诵,中学有生理卫生课,则增加一些入门的中医辩证的知识。中医普及了,至少保证到药店选择药的时候,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加上标注完整详细,加上药店有中医把关(坐堂医最好)。

如果病人自己再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继续吃,什么情况最好停药找医生咨询,用中医保障百姓健康,其实不难。


理性讨论:中医经典名方需不需要临床试验?

需要先澄清几个问题。

“从2018年初起”是谣言

“从2018年初起”,这个说法是一个谣言。

这一说法出自2017年11月29日自然网站上一篇题为“Chinatorollbackregulationsfortraditionalmedicinedespitesafetyconcerns”。

文章第二段“Fromearlynextyear,traditionalChinesedicinesmaynolongerberequiredtopasssafetyandefficacytrialsinhumansinChina.DraftregulationsannouncedinOctoberbythe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CFDA)meantraditionalmedicinescanskipsuchcostlyandtime-consuminrialsaslongasmanufacturersprepareingredientsusingessentiallythesamethodasinclassicChineseformulations.The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CFDAwillcomposealistoftheapprovedmethods.”

大意是说,从明年年初开始,传统中药可能不再被要求通过人体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就是在人群中试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10月份发布的一份条例草案意味着,只要制造商使用与中国传统方剂基本上相同的组方和制备方法,传统药物可以跳过昂贵和耗时的临床试验试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组织共同拟定这份传统中药清单。

文章中指的CFDA10月份发布的文件具体指的是2017年10月09日总局办公厅公开征求《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及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WS01/CL0778/178324.html)。

大家注意,这只是一份征求意见稿。

这就意味着,直到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正式的管理规定还没有出台,怎么可能会“从2018年初起”施行?

可见,这是一份谣言。

尽管答主相信这份管理规定的出台和实施是迟早的事。

不是所有传统中药,而是还未上市的“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

那么,怎样才算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

文件第二条指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的目录”。

就是说,具体目录同样还没有出台,当然也再次说明2018年初开始实施是谣言。

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传统中药材可能会入选这份目录呢?文件也做了规定。集体来说:

【第三条实施简化注册审批的经典名方制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处方中不含配伍禁忌或药品标准中标识有“剧毒”“大毒”“有毒”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

(二)处方中药味均有国家药品标准;

(三)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四)剂型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

(五)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

(六)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

(七)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

在附件4“起草说明”中对背景、起源、根据喝更具体条件做了注释:

早在2008年实施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中就明确要求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从简注册管理。

2015国务院4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简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的审批”的监管原则。

《中医药法》第三十条规定:“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从而将这种监管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

对于“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更具体的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2017年3月8日发布的关于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和遴选原则”征求意见的通知第一条遴选范围规定:

【依据《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第七条“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的规定,遴选范围界定为:1911年前出版的古代医籍。】

就是只限于1911年(清朝)之前出版的医学典籍中记载的“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

具体原则:

【1.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中医优势病种选择方剂,主治要兼顾已上市中成药涉及较少的病证;处方中不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大毒药材;处方中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药材品种目录的一级保护品种。

2.处方中药味均按2015年版《药典》的法定标准;处方适合工业化生产,成药性较好;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处方中不含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3.原则上处方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但对确有疗效的、特色突出的方剂,酌情列入,以适应临床需求。

4.国内未上市品种。】

怎么看

尽管不是从2018年开始实施,也不是所有传统中药的,但是总体上这一国策是不会改变的,施行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更主要的是,中药的临床试验做与不做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我国现有十几万个中成药批号,据说都是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其中一个闯关欧美的监管体系成功,曾在美国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丹参滴丸也铩羽。

既然做不做一样,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现在直接挑明,不再费时费力,不做了。

挺好。

具体的的,只是规定不再进行临床试验和临床前期有效性实验,因为在相关管理者看来这些早已经过几百年上千年长期历史使用验证过。

更不需要“小白鼠点头”——其实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的说法有点小小的准确。

真正的意思是只需小白鼠点头,不需要人点头。

而且,这其实是完成了跟美国监管的接轨。

在美国,中药手背当成食品补充剂上市的,就是只要是传统使用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性问题就是可以上市。

如果出了问题再事后追究责任。

疗效方面完全没有任何要求,因为规定食品补充剂不准许宣称疗效。

总体上,多赢

相信中医药有效无害的人,可以放开吃,还能治未病。

不相信的,可以选择远离。

当然,这需要医生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利和意见。


看到作者的提问,我的回答是,临床验方是最科学的,但也要不能硬套教条,要大胆创新,时代不同,用药思路也应该不同,中医靠悟性好,作为患者来说,患者要讲有效的治疗,不管你怎么治疗,患者的目的就是要价格合理,又要疗效好,这样才是学医的本质,也是大家的福气


中医经典名方是活的,是方剂的核心及灵魂,但中医的灵魂,辩证施治,灵活用方,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随症加减。一方可治多病。一病可用多方。千变万化,出神入化。这才是中医经典名方活的灵魂。


对这个问题讨论激烈,各种意见都有。但是对中医经典名方的定义理解是问题的关键。中医的基本理念是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中医经典名方也是遵从这个理念。在中医来看,没有一个能治百病,能适用于所有人的药方。《伤寒论》中的方剂也只是给后人指出一些针对某种病症,某种患者的经验方剂供参考对人、对症下药。医生要根据具体的病人,具体的症状借鉴经典药方来开药方。这种方式延续千年,从未有过临床试验的说法。按中医思想,也不可能有西医意义上的临床试验。

西医、西药是把疾病分类,不管什么人只要得了同样的病就用同样的药。所以为了确定疗效和副作用,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但是任何药都难以做到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用药到见效有时间延迟,药的副作用可能延迟更久。临床试验没有问题,过了几年发现问题的例子不在少数。

做成中成药是为了推广普及,方便使用,但是与中医基本理念相背离。不符合因人、因病治疗的思想。是中医西医化的结果,是扩大了中学经典名方的应用范围。所以中成药也应该进行临床试验。

对一些无明显副作用的经典中药方剂,可以不进行临床试验。对一些有副作用,只适用特殊病人的药方,必须进行临床试验。


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临床试验是肯定会的,但是是专业中医根据古代名方加上自身对中医中药和病人本身的问题稍有改动,如果是一个名方非要有一个固定的配方,我想中医师用起来不见得能得到理想效果,不轻信名方,也不可逾越药理随便开方。


当然不用检验,比如说我们中医那里看病,大夫诊脉后给我们取药,那么这个药你也要去先作临床检验然后在再用吗?哪你就只有等死了。只要它用的中药是符合标准的药材就行,这是因为中医有一个庞大的中药材资源库,每种中药都是经过上千年的检验和筛选的,并且列入国家药典,对其用法、用量都有严格规定,只要按照中医药的理论和药典规定配制中药,最起码都是安全的,当然了治疗效果就要因人而异了。


肯定要临床实验,但是要按照中医的标准来设计实验。

中医本来就是临床实验的产物,大部分新的疗法和药物都是医者根据经验尝试新法或者改良旧法而来的。

不过中医有个天然劣势,不太容易用动物实验做初试,很多疗法和药物只对人有用对动物无效。只希望能够早日出现一种适合中医的临床实验流程。


中医经典名方不需要临床试验。

因为中医的经典名方是历代传下来的有效治疗疾病的方子,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医经典名方不需要临床试验。

这些中医经典名方已经为古代的中国人和现代的中国人治疗了无数种疾病。实践证明,这些中医经典名方是有效的。只这样空谈理论似乎没有说服的效果,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比如说,中医经典名方里的“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在中医方剂里属于补益方剂,是以补益药为主,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症的方剂。人体的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在治疗上就是辩证施治,气虚的补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补阳。这在中医里属于“补法”。我不是中医,只能这么简单的说到这里,具体如何补法,中医会告诉的明明白白,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中医方面的同病不同治的原因,有的人是不理解,但是,治疗效果才是王道。

简单的说一下四君子汤的组成。

四君子汤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中草药组成。

功效是益气健脾。

看似简单的益气健脾四个字,实际包含了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首先说益气。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这个气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人的呼吸之气,也就是肺气。这是直观对气的理解,气还包括肾脏的先天之气,脾脏的后天之气。

四君子汤主要是治疗脾胃的气虚。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各司其职,人才能够健康。如果脾失健运,人即使吃山珍海味也无法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会随着粪便而排出体外,白白的流失掉。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气血不足。这都是脾虚的重要表现。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从古至今一直是十分有效的中药经典名方。

中医的经典名方有无数种,一直为中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实践证明,这些经典名方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国人一直在运用这些经典名方,不需要再去做临床试验。

西医喜欢做临床实验,双盲实验之类的。

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就可以看出西医的弊端。

新冠疫情来的突然,暴发的猛烈,西医只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无法治疗新冠肺炎。西医崇尚疫苗,可是接近一年了,疫苗也没研制成功,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以西医为主的美国、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新冠疫情的首当其冲受害者。首先是他们这些西医国家不积极主动的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感染疫情的病人越来越多。要命的是感染了新冠肺炎之后,他们基本治不了,重症患者只是死路一条。

这和我们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的防控新冠疫情,并且有感染新冠疫情的病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多数已经治好了。中医在治疗新冠疫情上有三组三方可以有效的治疗新冠肺炎。因此,我们中国在防治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控制住了新冠疫情。

关于“中医经典名方需不需要临床试验?”这个话题就理性的探讨到这里。

回答完毕,仅此而已。

原创回答。


这个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有的药物,要想进入规范化治疗系统,临床试验是难以避免的。

我之前有一篇关于徐婷事件的文章,虽然尽量避免了对中医的讨论,但还是很多人说我中医黑什么的,我澄清一下,至少我认为,中药是存在有效性的,指导中药使用中医系统当然也存在一定规律。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办法辨别“有效的中医”和“无效的中医”,对于患者来说,就容易进入无所适从的情况。

所以,先不论中医理论是否能纳入正常科学范畴(这个很困难,因为现代医学本身就不是纯粹的科学),至少应该寻找合适的方法,检验中医中药治疗的效果。

首先,从道理上讲,中医的培养周期很长,很多人是通过大量临床经验,才在晚年在中医上有所成就。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临床试验的过程,只是缺少规范化和普及性而已。如果要发展中医中药,绝不可能永远通过这种传统的、难以检验效果的方法来培养有关人才。

其次,历史上的记载不一定靠谱和准确。有些人极其推崇中医四大经典,即使上面明显的解剖错误和事实错误,也毫不知道改进。清末有《医林改错》一书,却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还有不同医书上明显有差异的地方,也各说各话,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比如关于“命门”是什么的说法,中医课本上至少提过三种假说,像“左肾右命门”这种说法其实是明显的错误。

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医的理论,很难通过实验检验真伪,如果要改错,就容易陷入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地。所以,即使有错误,也难以纠正。还有很多中医的思想方法,比如“援物比类”,看上去水和火是明显相对立的,便给其加上“阴阳”的关系,还有五行学说等等,都是历史传统这么规定的,很难检验,如果质疑,就直接动摇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这是中医理论发展的矛盾和困境。

然而,医学的治疗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完美解决理论问题,只要能证明疗法可靠有效,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可以使用的。所以,通过临床试验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说中医的传统验方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检验,不需要经过“西医方式的临床检验”。这是不理解当代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

举个例子吧,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一直应用放血疗法治疗很多疾病,直到近代才被证明是基本无效的。而既然它无效,为什么能用了上千年?难道那么多医生都不会发现它无效吗?

还真是。大量历史经验表明,个人的经验,往往都是十分不靠谱的,传统医学往往会产生很多想当然或者不真实的经验,当大量这种经验堆积在一起而没有有效方法排除的时候,医学就不能有效发展。于是,催生了以统计学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它不解决医学的理论问题,不会评价中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好坏,只会从统计学上给出客观的疗效评价。

中医本就是大量经验医学的集合,有效的无效东西都杂糅在一起,骗子大量混杂其中,循证医学恰好是去伪存真的利剑,希望中医发展的人应该敢于拥抱它。

再次,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用药,很可能出现严重事故。近几年因为双黄连、清开灵、鱼腥草导致的过敏休克层出不穷,传统认为是补药的何首乌等也偶尔导致严重的肝损害,各种成分不明的中药注射剂更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例子,从网上搜索“中药不良反应案例”,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就不贴了。

使用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是对病人安全的负责。

很多人说日本把中医中药发扬光大了,其实这有些理解错误。笔者偶尔往返日本,日本基本上没有中医(漢方医),但是中药(漢方薬)确实很多。日本对于中药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废医验药”的状态,各种大学的研究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提纯的化学成分也产生了更好的疗效。与此同时,也对无法研究具体成分的经典验方做了大量临床试验。

不敢说这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唯一途径,但这确实是发展中药的一种方法。

无论如何,临床试验对于中药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原始地址:/wangluo/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