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谁写的?是哪朝哪代开始有金刚经的?

金刚经大多是鸠摩罗什译本吧?金刚经是释迦摩尼佛口述的吧?金刚经上的字我们差不多都认识吧?金刚经是说的内容我们大部分都不明白吧?金刚经有抄百遍千遍的吧?金刚经非佛不能写出来吧?


我读过汉文和藏文的金刚经,内容高度一致。藏文经名称能断经,译音乔巴。


金刚经是佛所宣讲的般若经的简化浓缩版本,由鸠摩罗什大师等诸位大师翻译成中文。


佛教最开始是口口相传,释迦牟尼并没有著书立传,后来他的弟子为了留下佛的思想,方便学习传阅,于是就把平常听释迦牟尼讲佛法时,记下的东西默写下来成为了课堂笔记,也就是现在的佛经了,《金刚经》也是其一。


金刚经的作者乃,白佛言世尊,也可称,白佛言。时间约释迦牟尼佛传法哪个时代。白佛言世尊可以说乃佛界大才子,白佛言世尊就是白佛世尊。白佛世尊,乃是真正的西方教主,阿弥陀佛世尊。白佛世尊,还是天地道教中的,道教主师世尊。白佛世尊,更是天地间传说的,大罗仙世尊。白佛世尊,故示,天地间儒师的,儒学文化,儒法的开创,开祖,祖师,先儒之创法之祖,圣贤老祖,盘古至下古,白龙白佛世尊。


佛教经典,当由释加摩尼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写成。就象儒家的经典《论语》一样。


经只能由佛陀能说,其他人没资格说。


除了中国的六祖坛经,所有叫经的佛书都是在佛主释迦牟尼去世后由他的弟子整理他生前的论述而写成的。


我是另类回答是后人编的和佛陀没关系现在的经文都是佛教成立以后造册编制的因为年代以久佛陀说过什么谁知道啊在说了如是我闻都是听说来的我也是听说来的比他们那个真实现在的经文一分不值为什么啊谁用谁造册根本和佛陀没有关系佛陀是话出必行行者无话天天念阿弥陀佛能成佛是个人都不会相信别说有相信的哈哈[沙尘暴][沙尘暴][沙尘暴][沙尘暴][沙尘暴][沙尘暴]


谁写的不知道,好多人写过。昨天我还在写《金刚经》


金刚经是谁写的不重要,里面的内容一定是佛陀说的,因为除了佛陀谁也说不出来。


《金刚经》是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全过程被阿难记录下来,成了佛家经典。《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鸠摩罗什是后秦时期的人,大约在公元399年,翻译了《金刚经》。而唐玄奘是在公元648年翻译的,是作为鸠摩罗什版本的补充。《金刚经》大概的出处和时间就是这样。


金刚经第一句话是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代表佛说。可是佛陀入灭五百年后金刚经才出现,难道从佛陀亲传弟子那一辈秘密口口相传了五百年?这不太现实。学界认为,大乘佛经基本是传承佛意的造经。


和儒家的《论语》不是由孔子亲笔所写的一样,《金刚经》当然也不是佛祖亲历而为,也是他的弟子高徒在释迦摩尼涅槃以后经过整理而成。

《金刚经》是为佛教经典;这部经书的全称比较长,叫做《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初的译本是鸠摩罗什;字数和《道德经》差不多,一共5100多字;由于字数不是很多,非常适合信众诵读,所以流传很广;

鸠摩罗什,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秦高僧,大约生活于在公元四世纪;我国最早的翻译家。

唐代的高僧玄奘也翻译过《金刚经》,不过他的译本字数比较多,有八千多字;因此,也更加详细,同时也是对鸠摩罗什译本的重要补充;

《金刚经》在传世过程中,佛教的各个宗派都对此经书做了注疏;慧能以后的禅宗也逐渐对《金刚经》特别看重。

五千多字的《金刚经》,通常被用来做成虔诚的佛教徒们练习毛笔字的范本,据说清朝皇帝雍正就曾经手书《金刚经》为母亲皇太后祝寿。

《金刚经》结尾处有四句偈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几句应该是《金刚经》的硬核。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抓独园,于大比丘众说法,于须菩提的问答,在古印度度的一大城市,舍卫国,具体中国佛教有记载,


佛经当然是佛陀所说,弟子记载整理,约公元前500年成书,东晋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鸠摩罗什,玄奘,义净都曾翻译过,个人觉得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一本经书,因为金刚经教给人们修行成佛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心无所住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小段,是摘出来的,但也是一部完整的佛学经典。

金刚经是佛佗与弟子须菩提的一段精彩对话,对般若空性和成佛之路的阐述,在中国佛学界普及率非常高,深受国人喜爱。

这部经典在佛佗灭度后,由弟子阿难口述,五百阿罗汉印证成书。东晋时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翻译成书,大唐高僧玄奘也有翻译本经。


(敦煌唐代《金刚经》抄本)

《金刚经》由谁写就,已经无可查考。传入中国,在公元五世纪初,后来有多种译本,所据原本为一个。

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其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1996年尼泊尔政府宣布,经数国学者组成的考古小组发现,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生于尼泊尔南部的兰毗尼园,80岁时入灭,也就是前543年。

公认的是,释迦牟尼很像孔子,“述而不作”。他所阐发的“教义”,都是口授,再由其弟子口耳相传。

如此可知,所有佛教典籍,皆非出于他本人之手。很可能,也不出于他的“第一代”弟子之手。

(尼泊尔兰毗尼)

据说,释迦牟尼“入灭”后的第一个雨季,其弟子们在王舍城召开了第一次“佛教集结大会”。会上,优婆离长老提出了“律藏”经籍,阿难陀提出了“经藏”典籍,与会的五百名阿罗汉诵读通过。

以上二位提出的经籍,是口诵还是已经落于文字,很难断定,至今并无可考之证。

插上一句,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佛经抄本,由日本考古工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于阿富汗巴米扬,其约抄写于2-3世纪。

或曰,阿难陀所提“经藏”典籍中,可能包含了《金刚经》。

这只是“可能”,即阿难陀不管是背诵还是记录,可能保留了最原始的相关内容。换个说法,公元前500多年的时候,已有了《金刚经》这种可能性太小。

(鸠摩罗什)

《金刚经》之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请注意,这就涉及到“般(bō)若(rě)”一词何时出现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佛教分为“三大部派”——即“古代部派”“大乘佛教”和“密教”。各部派之下,又分若干支派。

“古代部派”,是佛教最早的“部派”,其中主要的,是注重“经藏”的“上座部”;还有注重“论藏”的“一切有部”。

公元前3世纪,“古代部派”中,又分离出来了“过渡部派”。这一“部派”,称为后来的“大乘佛教”的前身。

“大乘佛教”兴于几时,至今尚难定论,主流意见认为在公元1世纪。

所谓“大乘”,是此“部派”对自己学说的溢美之词,因为其主张“普度众生”。同时,其将追求个人解脱的佛教流派贬称为“小乘”。

在“大乘”经籍中,对后来的汉语翻译来说,出现了“般若”“宝积”“方等”“华严”等的分类法。

“般若”,全译是“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即通过“般若”这种智慧,以达到佛之境界这种立志成佛而修习“大乘”的众生,被称为“菩萨”;未成佛之前的一切修习,称为“菩萨行”。“菩萨”,是“菩提萨埵(duǒ)”之略称。

显然,“般若”或曰“般若波罗蜜(多)”,是自“大乘佛教”创立而有的。

也就是说,《金刚经》或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该在“大乘”部派约公元1世纪形成之后写成的。

(龙树尊者)

有一个名为龙树的佛教经学家很值得关注,他是“大乘”部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他和弟子圣天影响下,2-3世纪,“大乘”部派迅速发展,很多“大乘”经籍亦出于这师徒之笔下。

传入中国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初由鸠摩罗什于402年所译。其后,北魏有菩提流支和南朝有陈真谛同名译本。隋代,有达摩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装《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前已述及,其实皆本一书。

《金刚经》为“大乘佛教”经典,世无异议。亦被认为是十八部短篇“般若”经中最著名一部。其体裁,虽是释迦牟尼当着僧众和众菩萨之面答弟子问,但其流传至今的文本,定不会“完型”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出现之前。


原始地址:/wangluo/1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