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如何降低错误率?

谢谢邀请!上海华图为您解答:

方法一:联系上下文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所考查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常常是对其本身的含义进行引申,或是临时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含义,这时必须将词语或句子放至整个文段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例题】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使得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仍是投资,没有盈利。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段文字中的“硬币”指代的是()。

A.中国银行业

B.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C.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D.中国居民的经济状况

解析:题干要求找出“硬币”一词指代的内容,需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根据“硬币”所在的句子可知,“硬币”的一面是“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再往前看,具有两面性的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一面是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还未盈利,另一面是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未失去信心。正是“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所以外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暂未盈利,也因“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所以外资银行信心未失。综上,可知“硬币”指的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即B项为正确答案。

方法二:划分层次

这里的层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句子结构,二是句间关系。划分句子结构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同时也往往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关键。一般而言,划分句子结构只要抓住主谓宾即可。有些题目不需要仔细划分句子层次,只需理清各分句间的关系,就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例题1】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

“基本功训练的凭借”是()。

A.收入语文教材中的各类作品

B.那些保持原来意义、独立存在的作品

C.整个教材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D.那些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

解析:题干是一个复句,抓住句子的谓语,句子的层次为:“……不再是……而是……是……”。三个谓语动词为并列关系。也就是说,作为最后一个“是”的宾语,“基本功训练的凭借”与“不再是”、“而是”的宾语是并列关系,而非主宾关系。由此可以很快排除作“不再是”、“而是”宾语的B、C、D三项。答案为A。

【例题2】农村文化是一套处境化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体系,它由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无论如何“先进的”文化从外面输入到这样的社会也是脱离实际的。

对这段话中“处境化”含义的理解,以下最准确的是()。

A.与农村各地生产、生活经验相适应的

B.适应农村实际发展变化的

C.与当地农村社会实际相联系、相融合的

D.与先进文化发展相适应的

解析:要理解“处境化”需联系上下文。分析可知,第二分句是对第一分句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由此可知,“处境化”指的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四个选项中,A项与之最相符。

方法三:分析修辞手法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词语或句子会运用修辞手法。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更容易理解词句的含义。

【例题1】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气象研究所的墙上写这句话的目的是()。

A.希望人们多理解气象工作的困难和苦衷

B.督促员工致力于杜绝工作中的任何差错

C.劝勉员工甘于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名利

D.突出气象研究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解析:题干中那句话采用了对比手法,强调的是后半句”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意在告诫、督促员工在气象预报工作上要认真负责,避免出现任何差错。故本题答案为B。

【例题2】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

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解析:联系上下文可知,”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鱼“,二是”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四个选项中包含了这两点的只有D。另外,本题中的”蓝色革命“明显是使用了修辞手法,其中,”蓝色“是借代,由它最易联想到海洋;”革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变化很大。综合这两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方法四:注意特殊标点

有些标点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在文段中找到词语或句子的准确含义。尤其当文段中出现冒号和破折号这两种特殊符号时,我们要注意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一般而言,冒号、破折号在句中多起注释作用,其后的内容是解释说明的内容。

【例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这段话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A.词典编纂者不能对词汇的用法随意改动

B.词典编纂者应该熟悉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

C.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D.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

解析:通读文段可知,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基本要求“的具体解释。冒号后面的内容重点说明的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一定要走群众路线,C项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

方法五:理解代词适用就近原则

理解代词的指代义尤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注意运用就近原则。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文。故理解代词指代义时,一般从上句开始寻找,并依循由近及远的规律,遵从就近选择的原则。

【例题】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多年得不到回补,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循环方法,土地的将来很值得人们持续的关注。改变农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劳作习惯并非一日可成,况且主要的是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这需要生产力的提高,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中的”这“指代的是()。

A.人们的持续关注

B.改变农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劳作习惯

C.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

D.找到适合的循环办法

解析:此题答案为C。就近找答案。与”这“最近的是”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C项与此相符,即为正确答案。

祝您考试顺利!


2019江苏省考还有一个月就要笔试了,我们很多考生才刚刚着手准备,也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尤其在言语理解这一部分,自己刷了一些题目之后,错误率却也很多,总觉得学与不学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就很困惑,到底如何备考,才能把言语理解提高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呢?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讲解。

其实,各位考生,你们不用担心,这一部分是有技巧可寻的,那老师就带着大家从考试大纲来入手,来一起探讨言语理解考什么。

1.在言语理解的第一部分里,按照大纲要求,称之为“逻辑填空”,那么为什么不叫“词语填空”呢,就是因为这一部分不仅仅考一个词语的理解,更重要的还会考逻辑关系。那到底什么是逻辑关系呢?所谓逻辑关系就是上下文关系,我们拿大纲的真题和解析来做参考。

例题1: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会说话的人,纵然,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一字千金,也能绕梁三日。成功人士大多是成功的说话者,毫不夸张地说,其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用舌头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能言善辩讷口少言实现

B.绘声绘色不露声色完成

C.口若悬河片言只语创造

D.侃侃而谈缄口不言获取

(答案:C。从上下文的意思,及词语本身的含义,可知选项C更为贴切。)

从这道大纲样题的答案就会发现,逻辑填空考的就是上下文关系和词语含义。这就提醒了我们在备考中不仅要去储备词汇,更重要的还要把握上下行文的关系。

2.在言语理解的第二部分,我们称之为片段阅读,其中考的最多的提醒就是主旨观点题。大纲中是这样解释的“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所以主旨观点题就要求把握作者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忠于题干,同时把握文段重点。换言之,就是说,我们在做题时,要严格依托题干,尽可能不自我想象,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在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还要理解文段重点。那何谓文段重点?我们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例题2:我长的比我姐还丑。

A.我丑

B.我姐丑

C.我有姐

很显然这道题会选A。那么,为什么不选BC呢,就是因为他们是文段虽然来自题干,但是不是文段作者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大纲样题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例题3: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答案:A。根据“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一句,可知A为正确答案。)

从这个大纲解析就会看出来,它是通过阅读整个行文把握出重点句,并把重点句进行同义转述,最终匹配选项。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在备考时要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基本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来训练把握行文重点的能力。


言语理解分为六大类题,每种题型的解答方式都有所不同,建议亲可以关注百家号:山西公考百科,上面每天都有发关于省考知识内容


韶关华图为你解答~

言语理解其实是有章法可寻的:

1、理性运用语感

逻辑填空题一直是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必考题型,而且难度是几种题型中最大的。其实题目本身的难度是一方面,考生主观上的解题误区也是该题型出错率高的原因。

很多考生在学习了言语理解的方法之后,会有一种惰性习惯,觉得凭逻辑呼应法和词语辨析的方法解题有点麻烦,所以还是投机取巧地用语感做题,这其实是对自己复习的不负责。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比如给我们一个考生非常熟悉的词“需求”,给出两个选项供我们选择,一个是“刺激”,一个是“激发”。

面对这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很多考生第一反应就是凭借语感顺读一下,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刺激”,但是当听到小部分同学选择了“激发”之后,很多同学就犹豫了,开始对着“刺激”和“需求”多读上几遍,前两次读觉得不太对,再读几次感觉好像有点对,最后读上几遍发现“激发”搭配“需求”还是挺“对”的,最终答案就选错了。

在这里,答案应该选择“刺激”,凭语感是不正确的方法,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就知道,语感是怎么来的呢?读的次数多了,语感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应该用到辨析词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词语的固定搭配。看两个词语是不是固定搭配,不光要看词语读着顺与不顺,而是要看他们在意思上是否讲得通。

“刺激”是使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起反应的意思,而“激发”是使发奋或使奋起的意思,所以与需求进行搭配,必然是强调是产生一种需求的反应,而非发奋奋起。答案也就确定了。

的确,一开始用言语的解题方法做题,会让很多考生觉得“太慢”,但是只要能多练习,多适应这些做题的思路,后面做题就会越做越顺。对待“语感”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凭语感做题其实是一种非常中庸的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用语感做题不会错很多,但是也不会对很多,而且很容易状态不稳,这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其实说明了语感的“不靠谱”。

2、选词要有语境意识

仔细对比近年的真题就会发现,纯粹的直接考词语本身含义的题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考对题目整体的理解。

撇开个别的纯粹词语意思的辨析题,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有个提示点或者突破点,这个点有的是表达作者意图的关键词,有的是转折、总结等结构方面的设置,有的是判断所填词语性质的暗示点。

总之,复习时自己可以去尝试下,不管这道题是否做对了,做完后自己仔细去分析,用笔划出答对本道题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找到了这个点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题目中早就提示了自己答案是什么,通过不断的训练后,就能够在看完题后快速地找出答题的那个关键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我们做事情看问题,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阅读抓住重点

片段阅读的难点有几个,一是文段长,阅读时耗费时间太多,二是对于题目问的内容有时候容易搞错,三是模糊干扰的选项多。

针对第一点除了平时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外,关键是高度集中注意力,要保证头脑的绝对清醒,我看题时心中保持一种狠劲,盯着题目快速浏览,就像是要把试卷都盯破,说起来有点玄乎,但这绝对是一种好的方式。

这样高度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基本上就可以把题目的意思大概的讲出来,这样就不会那种看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意思,又要重新花时间再看一遍的情况,这种能力需要天赋,更多的是要不断的训练,而且一定是能训练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分不清命题人问什么主旨,问主旨就是考本文段讲的到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段话。

第三个问题就在于,平时做题的时候要积累,熟悉主要的干扰陷阱,比如过度推断、偷换概念、本末倒置等等,积累多了练习多了,基本一眼就能看出陷阱在哪。

4、排序找突破口

语句排序题要求我们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⑤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先要准确的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除了把握好以上技巧之外,更要养成对题干认真分析和解读的习惯,找出题干中有效提示信息的习惯,锻炼对于词语意思进行细微辨析的能力,这才是攻克言语理解题的制胜之道。

如有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其他疑问,欢迎继续关注韶关华图教育~


我想说:

出错率高是因为做题时时间紧张做成,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足,对考试的模块不熟悉,没有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对题目模块的顺序,上去就开始做题造成了不熟的模块花了时间,而熟悉的模块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再次建议你呢:

第一,仔细反省,自己做哪个模块比较费劲和费时,找出问题,是不熟还是备考不足造成的;

第二,自己的做题顺序要研究下的,小学我们都学过田忌赛马,你同样也可以的;

第三,熟悉的模块保证你的准确率,平时复习的时候加强针对性的联系。

第四,举个例子来讲,资料分析这个模块,很多同学会头疼,为什么?因为阅读量量大,式子复杂,计算麻烦,怎么办?第一熟悉考点(资料分析大约有25个考点左右),加强平时的阅读能力,准确,快速的找出所要关键字,脑海中立马列式,再用熟悉的考点,熟悉的技巧秒杀选项,这样能够提高你做题的速度与正确率。


1、要对熟悉题型,熟悉选词填空(实词虚词、成语)和片段阅读(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标题型、细节题、语句衔接题等),不同题型有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2、积累常考的实词、成语,辨析近义词。可以用笔记本抄下来,每天都复习。

3、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我推荐一个很好的微信公众号,你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全知行测”,查看具体解题技巧)


原始地址:/shijie/3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