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频频赞美孙权,搞得我都不怎么喜欢读他们的诗了,为什么?

孙权的政治手腕比同时期的大多数人牛,同时也比你牛逼得多,你又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孙权,讨厌喜欢孙权的人呢?


孙权能守住东吴当然也不弱,这么多得他父亲和他哥哥给他打下的基础,但他却不是进攻型帝王,防守还是可以的


因为你不了解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出自孟德之口,非东坡稼轩之辈评说。

孙权者,东吴大帝也。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少有良谋,八岁荆州乞父尸,廿六赤壁鏖兵败孟德,总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大都督,北拒曹操,西平刘备,终成帝业,后追谥吴大帝。

观三国群雄终能称霸一方者,唯孟德,玄德,仲谋三人,而若论年岁阅历,权乃操,备之晚辈也,故孟德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言亦是有感而发,情理之中也。东坡稼轩赞佩孙权亦是真情流露。

后人视今亦如今人之视昔也,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概如此也。


苏轼、辛弃疾赞美孙权有错吗?你喜不喜欢读他们的诗对于二人的历史地位有任何的影响吗?你对于孙权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吗?如果这三点你都没有一个丝毫的认识,苏辛的诗词你大可不必读,因为根本也读不懂。

苏轼和辛弃疾之所以赞美孙权,自然是有其道理的,在《三国演义》还未出现的宋朝,其实对于刘备本身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觉,文人们所佩服和崇敬的便是曹操和孙权了。出题人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恐怕也是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于历史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许多人都说曹操占了天时、孙权占了地利、刘备占了人和。这样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却不是特别的严谨。

我们知道,曹操其实是占据了正统地位,在控制了汉献帝以后边等于实际上控制了朝廷,这在法理上是占据着正统地位的,虽然那时天下大乱,但是朝廷是依然存在的,在名义上曹操便是刘备和孙权的上司,这也是无可辩驳的。

而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先不谈这是真是假,但是至少他姓刘,便具有一定的优势,一路摸爬滚打下来,凭借着自己拉拢人心的手段和匡扶汉室的口号也是集聚了一定的力量。

曹操占了正统官方的便宜,刘备攀上了皇室的亲戚,这是二人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再来看看孙权,那可是啥都没有啊,可以说是完全的白手起家。

当孙权从兄长孙策那里接过东吴时其实便是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都摆在了孙权的面前。虽然孙权成为了东吴的主公,但是部下还都是孙策的旧部,忠诚度未知、对于自己是否信服未知。

再加上东吴与皇室和朝廷既不沾亲也不带故,这就造成了很尴尬的一个局面,孙权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起兵与曹操对抗,如若如此便是造反,毕竟曹操代表着朝廷和正统,造反这个帽子扣下来还是很难受的,所以孙权自不会冒这个险。

后来经过赤壁之战孙权打败了曹操、荆州之战打败了关羽、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彻底奠定了东吴的强势地位,在夹缝中生存的孙权能做到这点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可见其的天纵奇才。

而在刘备和曹丕都死后,孙权依然没有贸然称帝,而是一步步稳扎稳打的发展,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曹魏最先灭国,紧接着便是蜀汉,而东吴在孙权的有生之年没有一丝一毫的失守,更是传到了他孙子那一辈才最终的被西晋拿下,三国最终的博弈最终的胜者虽然不是东吴,但是相比较于曹操、曹丕、刘备和刘禅来说,孙权无疑是最成功的的一个。

“生子当如孙仲谋!”自然不是虚妄而谈,而说这么多,出题人明白了为什么苏轼和辛弃疾为何推崇孙权了吧?这不是你仅仅看一部《三国演义》就可以理解的,看看三国志去真正的理解一下那段历史,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大多数人都认为它的出处是辛弃疾代表作《稼轩长短句》里面收录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里出现的,也就是我们上学时必备的古诗词之一。

其实不然,第一个说出这等赞叹之语的却是孙权的对手曹操。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就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为何称赞对手孙权?

孙权和刘备联盟,于赤壁打败曹操。公元213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卷土重来,欲雪当年赤壁之耻。他率军进攻濡须口,与东吴孙权对峙一个多月,孙权运用地理优势,命水军包围曹军,又一次伤敌将近万人。

后来孙权又来挑战曹军,曹军都不予理会。孙权看激将法无用就亲自驾船从濡须口欲进曹营一探究竟。曹军大将都以为孙权来上门挑衅了,正要准备攻击,谁知曹操却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于是调兵遣将,严整军队,命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跟随船队走了五六里,就回去了。曹操远远地望见东吴军队依然严整有明,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东吴这边,孙权归来后就给曹操书信一封:“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郑重的对手下说:“孙权肯定不会欺骗我。”就整理军队,撤军回魏了。

从这段历史典故看来,后人足以可见孙权豪爽且幽默的性情,更可见曹孙两位英雄之间惺惺相惜之情。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士肯定知道,自孙策遇刺身亡传位孙权,此时的他才十九岁。上位没多久,他就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迅速平定了江东匪寇之乱,并让手下心服口服,之后又奠定了吴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说,少年英雄,智勇双全。这样的他,雄才伟略,怎能不让曹操赞赏!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德才兼备的英雄人物,慕古伤今怎么不让曹操感叹。况且赞赏敌人雄才伟略,就是在变相的抬高自己啊,只有这样有才有德的人才配与我交战。而历史也证明了,曹操也是一个自负的“枭雄”。

下面来分析一下为何一千多年后的辛弃疾也来如此赞赏孙权?

学过稼轩词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两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还有《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两首词都是辛弃疾在任镇江知府后,也就是公元1205年左右,登临镇江北固亭所感而写。此时,正是南宋与金人对峙时期,辛弃疾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山河沦陷之感。中原神州,千古风光,正值生死存亡之期。然而,世事变迁,英雄往矣,只有无尽的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观之,大宋朝堂,再也找不到像孙权这样智勇双全的盖世英雄了。

孙权十九岁就继承兄长孙策之业,之后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称霸江南。赤壁之战大破曹兵,那时候才二十七岁。而反观自己这时候已经六十五岁了,还没有建功立业,实在有愧啊!

接着辛弃疾就开始问了:天下的英雄谁能与之成对手?他自问自答,借用曹刘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对刘备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意为,当今天下也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的英雄才能和孙权成为对手。

其实,在辛弃疾的《美芹十论》里,并没有对孙权过多赞赏,而如今为什么对他一改往常呢?

原来,辛弃疾把孙仲谋作为三国鼎立时叱咤风云的英雄来称赞,一方面是他实借凭吊千古英雄孙权之名,来慨叹当今南宋朝堂无大智大勇之人来扭转乾坤,指点江山!词尾时,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却没有点出末句“刘景升儿子刘琮就像任人宰割的猪狗”。其实就是暗指当时朝堂之上的这些卖国求荣的庸臣,把南宋大好河山拱手奉献敌人,最后还要被金人耻笑辱骂,这不正好应了三国曹操耻笑刘表次子吗?

还有一方面是诗人感叹自己,年少的时候郁郁不得志,以致自己年老了还未建功立业,眼睁睁的看着南宋一败再败,慢慢沦陷。他很想如同廉颇那样,老了还想着披甲上阵,为国效力啊。所以他借着称赞年少有为的孙权来警醒南宋人民奋发图强,振作起来!

其实,不管是曹操还是辛弃疾,都应该是对孙权年少有为,建功立业的一种敬慕。虽然他们都不服老,但终究岁月不饶人,看着比自己年轻的后生,都能超越自己,建功立业,想当年自己像他那般年纪,还不及他,这样的孙权怎能不令人敬佩呢!所以,不得不感叹,生儿子当如孙权!


孙权建立了东吴大业,论其政治谋略深远是毋庸置疑的,虽其帝业是在其父兄的基业下所建立的,但观其经历,孙权绝对是个拥有非凡才华和政治远见的一方霸主。

孙权是一个善用能人提拔贤才的雄主,孙权兄长孙策在逝世前曾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由此表明对外军事作战孙权并不擅长,但是十分擅长任用贤人,使其各尽其责,保卫江东基业。他配得上文人墨客的赞美。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知道苏轼和辛弃疾那都是宋朝最伟大的词人,而且两个人的才华相当,还并称为“苏辛”,而他们之所以会赞美孙权,那自然是由于孙权同样有着过人的才华,以及胸怀天下的理想。无论是对于苏轼来说,还是辛弃疾而言,他们都是那种有远大理想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赞美孙权,并且是不厌其烦地赞美。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词人,应当说他不光是赞美了孙权,他也赞美了周瑜,以及其他的历史人物。毕竟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更是源远流长,里面更是诞生了很多的人杰。而苏轼对于这些人会崇拜,那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认为苏轼这是在拍马屁,以苏轼的性格而言,他也不可能会去拍马屁。只有他认为是真正的人才,那么才会令他心服口服,这也就是为什么苏轼能够一直受到人们尊敬的原因。

孙权作为吴国的开国皇帝,他从小也是极为聪明,即使是连当时的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仲谋。”,可见孙权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要知道曹操比起苏轼来,则是要更加的自负,也更加的傲慢,然而他能够如此地认同孙权,也足以说明孙权的优秀。

苏轼赞美了权的词,则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而我们从他的这首词中,也的确是感受到了苏轼对于孙权的喜爱,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实我们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得出来,苏轼的这种赞美,并不能够理解为拍马屁,他是真心喜爱李权,也愿意自己可以像孙权一样。

另外一位南宋时期的最伟大的词人辛弃疾也是一样,他的赞美也同样是发自内心,然而辛弃疾比起苏轼来也更加的悲惨,一辈子被人排挤,始终是没有得到重用,可是他依旧还是心系天下,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统一,但是他最后也没有看到南宋朝廷去收复北方的失地,更多的还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也使得词人内心悲痛不已。

那辛弃疾的赞美也是真心实意,所以我们不要去排斥这种赞美,要知道这种赞美,也正是一种传统美德,毕竟我们作为后人要尊重古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令你满意,要是觉得还满意的话,那么请给我点一个赞吧!


感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世上本无完人,也没有十足的对错。

苏轼、辛弃疾赞美过孙权,就不喜欢他们了,也不喜欢他们的诗了,这个逻辑,简直有些不可理喻,提问者带着自己的有色眼光看孙权,更带着偏见和固执看苏轼和辛弃疾。

第一、苏轼、辛弃疾两位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人心,无论苏轼作为诗人还是政治家,无论辛弃疾的词多么有震撼力,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提问者对孙权无论有着多大的偏见或误会,都不能连累无辜。本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硬是来了这么个逻辑,挺可笑的。

总之,带着有色眼光看问题,带着偏见看事物,是万万不可取的。


如果你对历史的驾驭程度不如那两位,你可以选择旁观。但如果你自诩在历史知识层面高过这两位,你就可以与他们隔空对话。


苏轼、辛弃疾频频赞美孙权,搞得我都不怎么喜欢读他们的诗了,为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题主你这是嫉妒!孙权这个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三国时期东吴的吴王。这个人有勇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历来备受文人雅士的厚爱,有很多诗人赞美过他。

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全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两首词都是描写孙权的,特别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写的相当霸气,自己的孩子,盼望长大以后像孙权那样有才能。可见,众人对孙权的评价是相当之高。孙权的好,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孝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一个典故,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这个典故就是孙权孝顺的体现,当时是谋士张昭出的一个计谋,以招刘备为婿为由,软禁刘备,趁机要回荆州,哪知道孙权的母亲相中了刘备,真的招了刘备做女婿。再一次宴会上,孙权谋划杀害刘备,被老夫人识破,在老夫人的逼迫下,只能放弃本次的计划。如果当时孙权狠心违背母意,也就没有后来蜀国的强大了。所以赔了夫人又折兵虽是笑话孙权及周瑜,却是孙权孝顺的真实体现。

二、有谋略

跟蜀国联手抵抗魏国,著名的赤壁之战,表面上看是周瑜的战绩,真实的是操纵者还是孙权,当时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讲了很多联合抵抗魏国的好处,其实这些孙权早就心知肚明,但是为了激起三军将士的士气,故意优柔寡断,实际是看看到底有多少大将愿意联手。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同意联合蜀国抵抗魏国,并册封周瑜为大都督,统领三军,然后才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仅凭此两点,就可以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啊,所以题主看到苏轼、辛弃疾等人赞美孙权,不愿意看他们的诗词,是嫉妒孙权的谋略才学,以及这两位诗人的文采。不要不承认,做人谦虚一点没什么不好。比我强者千千万,又何止他们三人。如果题主一直是这种嫉贤妒能的人,我觉得你会活得很累。感谢被邀请回答问题,谢谢!


你不喜欢,只能说明没赞美你呗,没有人能达到每个人都喜欢。


谢谢邀请!

辛弃疾诗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为三国时期吴国基业的继承者,鼎立者与开拓者,孙权一生确实无愧于英雄之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称赞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也。”

孙权大约十八岁从哥哥孙策手里,接过江东的管理大权,他广招人才,起用周瑜,鲁肃,与刘备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又起用吕蒙,白衣渡江生擒关羽。夷陵之战,拜青年书生陆逊为都督,力挫刘备。这些显赫的战绩,足以托起孙权“英雄”的赞誉。

孙权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赤壁之战胜利,孙权亲自阵前迎接鲁肃,使鲁肃感动不已。劝吕蒙多读书,终使吕蒙“刮目相看”,吕蒙有病,孙权亲自将其接到自己的寝宫安排医治。

建安十七年,曹操又一次率四十万大军南下,决心以报赤壁战败的仇恨。孙权亲自带七万水军与曹操对峙于濡須口。孙权趁江雾亲自巡视曹操大营,曹操多疑,命人用箭射之,孙权看船偏沉一方,命调转船头受箭,待船平衡后才明鼓回营,曹操方知上当,这是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

之后,孙权写一封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外又起一封写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第一封是说“春水就要涨了,你应当赶快撤军”。第二封显然是威胁。

孙权在对峙曹操时,做好十分的准备,曹操看到东吴短时间内集结七万水军,毫不慌乱,而且武器战船都很精良,不禁叹息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随即下令撤兵北方。濡須口之战,曹操杀了荀彧,还留下一句流传千年的话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不光是借箭,两封信退曹兵,更是显露其雄才大略。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的诗,不正是孙权濡須口对战曹操的真实写照吗?

苏轼与辛弃疾写诗赞美孙权,是赞扬孙权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应战的勇气。连当事人曹操,都对孙权的勇敢赞叹不已,又何况后人呢?


原始地址:/shenghuo/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