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出现的文坛泰斗人物,你推崇哪一位?

谢谢邀请,我推崇鲁迅的斗志,郭沫若的灵气,胡适的执着,茅盾的情怀,巴金的伦理等等不一,他们各有长处,取长补短才是理智的效仿,集众家之长才是正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任何神化提高或偏颇贬低都是不可取的,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真正的优良文化继承方式。过去一味神化假大空影响了人们的正确认知,现代应还原真善美,重新以人为准定位,别再盲目强调个人全能,文化是全方位,多样化,大众的,所处物质时空不同,需要精神安慰不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自然淘汰选择才是完美的和谐统一,别有人为指定神化,否则会扼杀一些精美人文理论自然存活,对人类自然精神改良完善文化不利,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谁也没有权力强行封锁打压,否则地下火在运行,没有突破口,就会喷发爆炸,于是乎点燃,世间变无腐朽…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今名实以名,天下人大多以同俗自媚与众为善,我不然,天下非一人之功,何以一人为独崇?要取众家之长,兼收并蓄,壮我智志,扬长避短,取我之优。集大家之成,壮我之势,得道多助,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


这几位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若只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我都只有仰望而不敢近前的心力。鲁迅,郭沫若,胡适,茅盾………这几个人我只能说相对来说鲁迅的作品我看的稍微多一些,《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祥林嫂》,《社戏》………等等都是在我二十岁之前看的,《狂人日记》的最后一句是我十五岁时受到的最大的震惊:“救救孩子………”还有那篇《记念刘和珍君》里边的一句:“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爆发……”也就对鲁迅先生有了许多的敬佩,如今看到许多碰瓷的路人,就想起了那篇《一件小事》,那个车夫固然值得尊敬,可是那个老妇人想必也不会是一个碰瓷的………

官方给鲁迅的定义离我的理解能力我有着一定的距离,我为只能说是读过鲁迅的几篇文章罢了……

至于郭沫若,我敬佩他的《蔡文姬》《屈原》《虎符》等几部话剧,文采斑斓,卓尔不群。

茅盾反倒是因为有了“茅盾文学奖”我才熟悉了他,他的《子夜》我觉得有很远的隔膜,仅仅熟悉的是那一篇《白杨礼赞》……

最后说一下,胡适的作品我或许读过吧,惭愧的是,没有一个清晰点的印象………


要说推崇,鲁迅胡适二位不可或缺,鲁迅是战士,将中国人千年丑陋麻木的恶习,赤裸裸通过笔下人物一一展现,哀其不辛恕其不争,至今阿Q华老栓闰土式的人物不依然在我们周围吗?何谓不朽?历史走到今天们仍可对号入座且有惊人的相似。再谈胡适,一代儒雅大师,白话文的先驱者,学术严谨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沿用至今不失为真谛。哲学呼吁:中国有两大外来信仰,一是佛教二是马列,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由此可见两位大师在各自的领域内应属领军人物吧。拙见谢邀。


谢谢邀请。对于民国时期文坛泰斗我了解不多,凭着朴素的感觉、印象说几句。鲁迅主要文学表现在‘杂文’上,看了杂文感一直在吵架骂人,以现在的价值观看过去鲁迅骂的人和事,没有那么可恶。鲁迅纯属于‘是非者’。郭沫若人品不好;胡适是个理论型文化学者,不是作家、诗人;茅盾的‘作家’身份也不纯粹,他是社会活动家。民国时他不仅写作,也结‘盟’办‘社’组织社会活动,建国后他又当文僚参加国事活动。后来政治环境变了,他就沉黙,沉黙久了也就真没有了……


唯有巴金才称得上泰斗,先生的《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春天里的秋天》,《死去的太阳》等小说,震撼了一个时代,还有先生的散文,译著,其文笔无人能出其右!


在没有上中文系之前,自然是非常推崇鲁迅、郭沫若、茅盾的,因为课本上只讲这些人。上大学后,看了相关作品,对郭沫若、茅盾、巴金的文学水平就不是太欣赏了,但还是很喜欢鲁迅,此外开始喜欢胡适。毕业后,大概用了10年,才真正感到鲁迅的问题,才摆脱了对他的崇拜之情。

如果说目前推崇的民国作家,恐怕只有沈从文和老舍。

鲁迅的问题在于小说写的不太好,而杂文体量比较小,适合破却不适合立,因为破可以四面出击,可以不顾范畴、背景、约定条件等,常给人以犀利、简洁、痛快之感。鲁迅也写过一些“立”的杂文,冗长且沉闷,逻辑上也不是很周延。鲁迅的文章有龚自珍的色彩,古文功底也比较扎实,但这种文风适合写散文却不太适合写现代小说。总觉得鲁迅《故事新编》是有突围可能的,可惜他没有继续下去,所以他始终摇摆在思想家和文学家之间,从文学成绩上不算太多,思想成绩也不太多。

郭沫若的学问很好,但白话诗、戏剧剑拔弩张,小说写的也不算太好。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不错,《子夜》有硬伤,且越改越糟。

巴金的《寒夜》还好,他的问题在拘谨,格局不大,民国时被认为是适合中学生的通俗作家,他的作品的美学气质不足,思考也偏浅薄。

曹禺的戏剧很好,但模仿痕迹比较重,他有舞台经验,所以能不着痕迹,解放后写不出好东西,与模仿的对象不被当局欣赏有关,找不到可模仿的对象,自然创作也就枯竭了。

胡适文章的优点在于立,能将复杂的道理写得很清楚,但他的文学修养很成问题,判断经常失准,比如不喜欢《红楼梦》却褒扬《儒林外史》,从审美层面看,他不如鲁迅太多。

周作人的腹笥甚宽,但文笔过于随意,写出来的东西有特色,但不够精致。

总之,民国作家面对传统资源与外来资源的挤压,加上生活压力比较大,往往追求短平快,很难专心去写作,所以作品质量普遍不高,感觉用心不够。

相对来说,老舍与沈从文比较专心,所以越写越好,可惜老舍去世太早,未能写完《正红旗下》,这本书如果写完了,应该是人类小说史上难得的经典。沈从文的作品美学质量也很高。

现代小说的传统是从西方舶来的,在相当时期,中国作家只能模仿和抄袭,却因不明其演变的逻辑,往往步入歧途,老舍与沈从文能在这个庞大的传统之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创造全新的美学典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鲁迅等人完全没有做到的。


这里几乎没有人提到张恨水

张恨水以小说名世,他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是民国作家中产量最高的,一生创作的小说在两千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大约一千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闻名赫赫的报人,如果从1918年初受聘担任《皖江日报》总编辑算起,至1948年12月辞去《新民报》北平版所有职务止,他的报人生涯长达30余年。

然而,他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或者对他视而不见,或者贬低他的文学成就,或者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抹杀他的独特性,生硬地将他划归某一阵营。

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进京求学,后居京从事新闻工作,兼作小说。他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为报纸副刊撰写的,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以及散文集《山窗小品》《两都赋》《上下古今谈》和《水浒人物论赞》等。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恨水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有人将张恨水与鲁迅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峰”,不能说没有道理。

1944年,重庆《新民报》举办“张恨水五十寿辰,兼为从事新闻事业与创作小说三十年纪念”活动,老舍先生写了《一点点认识》,称赞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肯定他“是个真正的文人”,说他是个“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

张恨水虽然一生不断创作,但他的身份始终是个新闻记者和副刊编辑,在很多人看来,和所谓纯文学作家或学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后,张恨水朋友众多,其中虽不乏左翼人士,当世名流,但经常来往的二三知己则均为民间人士,无党无派,无权无势。这些都影响到人们对张恨水的评价,其公正性也就很难说了。特别是历史写作,一个以政治画线,一个以雅俗画线,都将张恨水画在线外,如此看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大家提到这几位都很厉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新文学,所以无论何时他们都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

鲁迅,毋庸置疑是盟主级别的人物,那是可以号令群雄的,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他的地位。再者鲁迅笔战一生,其小说和杂文都具有开创的意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喜爱他的理由。

至于郭沫若,他的诗歌和戏剧成就比较高,如《女神》,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新文学留下较广泛的影响。但一想起他的为人,其在我们心里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胡适,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人物,其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至今让我们后人感动,其贡献更是巨大,如他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成为现代文学开始的标志,以及他所领导的文学革命,学术上的成就都成为新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作人,也很厉害,可以说鲁迅因他的小说和杂文而闻名于世,那么周作人的理论著述成就也可以与其并驾齐驱,还有他和林语堂倡导的小品文,很受当下读者喜欢。

至于矛盾和曹禺,相信大家也很清楚,我在这里也不进行赘述。

新文学史上,还有一位成就斐然的作家,他就是老舍。

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都家喻户晓,深受大家的喜爱,其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刻画与剖析特别深刻。特别是《骆驼祥子》和《二马》中,塑造那种矛盾的对立人物,让人特别震撼。

还有他的茶馆,我想这是新文学史上最经典,演出次数最多的话剧,没有之一,特别精彩。

而且,他作为一位乡土作家,写得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虽然他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却完全不像太太学堂那些人一样做作,而是特别朴实。

就像其笔下的北京风味与人情描写地也特别细致,读他的作品,完全好像是在看二三十年代北京人的生活场景,特别有历史的镜头感,时时会触动到我们的内心,我想这才称得上是一位好的作家和作品应有的闪光点。

所以,在民国大师辈出的时代,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老舍。


原始地址:/shenghuo/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