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终生。

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市(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l897年在日本曾化名中山樵,后名中山。早年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求学。l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走上了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政治家道路。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压力下解放出来,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清王朝末期,孙中山先生怀着强烈的救国救民愿望,于l894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遭拒绝后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l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进一步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从此,开始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四十年漫长而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他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与改良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三民主义,制定了同盟会纲领,策划、组织和领导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以后,为维护民主政治,他以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领导了讨伐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尤其在晚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推动和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补充,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长期艰苦斗争使孙中山先生积劳成疾,l925年3月l2日在北京逝世。他留给人民的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的事业、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哲学上,他


天下为公: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孙中山赋予其新的含义,天下人都要为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只有天下为公,才能世界大同。天下不但是精英的,也是人民群众的。

爱国若命: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中国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孙中山一样的爱国者,才得以凤凰涅槃,走向复兴。

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认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他坚信,革命成功以后,经过全民族努力,中国一定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他满怀豪情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立心做事:孙中山谆谆告诫大家,“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百折不挠: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直到卧病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以毕生奋斗践行了他的誓言,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

海纳百川:只要能达到振兴中华之目的,可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了唤起民众,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善于学习: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因而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先生谦虚谨慎、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终生。

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市(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l897年在日本曾化名中山樵,后名中山。早年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求学。l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走上了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政治家道路。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压力下解放出来,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清王朝末期,孙中山先生怀着强烈的救国救民愿望,于l894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遭拒绝后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l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进一步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从此,开始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四十年漫长而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他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与改良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三民主义,制定了同盟会纲领,策划、组织和领导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以后,为维护民主政治,他以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领导了讨伐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尤其在晚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推动和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补充,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长期艰苦斗争使孙中山先生积劳成疾,l925年3月l2日在北京逝世。他留给人民的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的事业、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哲学上,他提出的“知难行易”说,有力批判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后继者许多有益的东西。他的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和《孙中山全集》等。

在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学习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为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而努力奋斗!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历史而共同奋斗!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爱国,爱学习,简朴和善,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贯穿于毕生奋斗中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范。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恪守“为主义而奋斗”的宗旨,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惜失去“谋生之地位”,抛弃“固有之资财”,为革命倾家荡产,长期亡命异国他乡。

只要能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孙中山先生决不贪恋权力和势位。民国初年,孙中山“尽让政权与袁氏”,虽然也是为客观情势所迫,但根本上还是与他“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紧密相连。他认为,只要清廷推翻,共和造就,国家能免南北分裂之祸,人民能脱专制残暴之苦,那么个人的进退又何足挂怀!在个人生活上,孙中山先生一贯以淡泊自持,“简单朴素”。

他一生筹集革命经费何止上百万,但决没有一分钱用于自己的享受和私利。他在《家事遗嘱》中所言,“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是他坦荡的自白,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原始地址:/shenghuo/1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