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难》写得如此之难?蜀道难在哪里?

地势。


我来谈一谈我的理解吧:

1、从字面上看,这首作品写的是《蜀道难》,也就是四川这个地方的路不好走,山势险峻,河流急湍,崇山峻岭,几乎比上青天还要难?这纯粹就是有一些夸张的手法了,或许蜀地的路确实是不好走,但也不至于说这么夸张吧?

2、基于此,我认为作者肯定还会有另外一层深意:就是送朋友去蜀地时,对他的告诫之意,那边的路可不好走啊,那边的环境可不是那么安逸啊,过去以后得小心啊!或许就是暗含这个层面的意思吧。

3、从这方面讲,文人也就是写景予情,寄情于景,总是说这个表面事物的后面,会暗含另外一层深意,一般是不会纯粹写景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有失偏僻之处请各位海涵!


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如今安把电梯![大笑]


你天天做飞机,做火车,肯定感觉不到难,崇山峻岭,大江阻隔,过去的入川路,很多都是车马不行的,你说难不难。


大家好,我是乔冠钧。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其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这首诗中不仅赞叹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也体现了艰辛。

《蜀道难》在哪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其中的蜀道有多种含义,其一是通往如今四川地区的路,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所以路途非常坎坷。

其二是蜀道也包括了四面八方通往蜀地的路,有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有云南入蜀的道路,也有甘肃入蜀的阴平道。

狭义的蜀道就是专指翻越秦岭和巴山的道路。

当时的蜀道就位于现在的四川地区,而四川地区还有着蜀国的称号,这也能看出来四川的文化也是非常浓厚的。

蜀道之难,难于人生

李白通过写《蜀道难》不仅写出了古时候道路坎坷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人的一生也是坎坷的。

可以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喻成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奔跑,无论经历多少风雨,还是会勇往直前奋力奔跑。

蜀道之难,难于学习

李白的每首诗词都能深入人心,同时映出多种维度的思考,我认为还有一点就是《蜀道难》也可以反映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无论经历了多少,其实都是需要用学习和知识来填充的。

韩愈曾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表达了学习是一生都学不完的,所以要在学海里畅游。

因此,李白的《蜀道难》把祖国壮阔风景展现出来了,同时也折射出了人生的难和学习的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蜀道难》如此之难。

我是乔冠钧——干货的生产者。文风多变,活力无限,关注我,让思维开花。


《蜀道难》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加上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感叹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心事,贺知章也因此将李白誉为“谪仙人”,并从此力荐李白当官。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历史背景

本诗脱胎于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成诗时间尚未得到考证,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此时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尚未发生。古人讲究寓情于诗,寓诗于景,现在我们从另外一首诗中可以看出来,李白并没有走过蜀道,只是听说蜀道难而已。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里的见说就是听说的意思,对于没有走过蜀道的人,为什么会把蜀道描写的这么难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时候在李白的身上发生了些什么。

公元730年之前,三十岁之前的李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到处阿混的阶段,整日仗剑游侠,饮酒会友,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浪荡子,一事无成。但是李白还是比较上进的,到三十岁了,该而立了,于是开始了漫漫的求官之路。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上书自白,终为所拒。

当年夏天,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求官无果。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求官不得,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放浪形骸。开始了为期4年的结交友人之旅。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狩猎,李白,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同年,李白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巴结贺知章时,还进献了《蜀道难》,至此可以看出,此诗写于公元735年之前,正是李白千方百计求官不得之时,莫说蜀道难,难不过求官之路!

李白一直是想当官的,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当上官了,兴奋的当场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一点完全可以看出。古人一直讲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当然也难逃于此。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道《蜀道难》,看看到底是怎样通过写蜀道之难来喻自己的求官之难的:

李白在诗中连续用三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手法,将蜀道的高、险、绝尽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喻示着李白求官不得的心态变化。

第一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蜀的封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理封闭是蜀道难的先天原因,何况山势还奇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大家知道,唐代是门阀世家的天下,喻示着,李白的出身低微,求官无门!

第二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是用夸张的手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山势高就算了,还险,到处都是悬崖俏壁,这让人怎么才能上去啊,再一次喻示着李白自身求官的难处。

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这里再一次表明李白的心态,已经有些绝望了,只能放浪形骸,游侠江湖。

李白在诗中连续用夸张的悲,借物喻人,以景喻情,通过对蜀道的悲,描述自己求官之路的心酸。

地崩山摧壮士死,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明显不是真的写景,写什么景会用到地崩山摧这种词,更何况还加上壮士死,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心境的悲;猿猱欲度愁攀援,连猿猴这种踏山险于平地的动物都感到悲愁,表明了求官之路的艰难悲哀;但见悲鸟号古木,心境的不同,看景物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求官难,看见鸟儿欢叫也成了悲鸣;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也是很明显的表现了一种心境上的悲,仅仅听着声音,就会容颜憔悴。同时期,那么多有名气的人都当上了官,而李白却独自在求官之路上求索,不仅让人悲从中来。

李白在诗中用连续的自嘲,不仅描述了自己求官不得的心态,也为自己的处境作出一些幻想和安排。

以手抚膺坐长叹。求官之路如此艰难难,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回想过往,只能坐在地上长叹罢了;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既然求官之路如此艰难,又到底为了什么远道而来自取其辱;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既然如此,不如浪迹江湖,早日还乡,此时,李白求官数年而不得,已萌生退志。

结语

李白天纵奇才,满身抱负却怀才不遇,但又不甘心于人下,通过各种途径想求官以展生平抱负。但高才之人往往恃才傲物,这从后世传说中的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典故中也可以看的出来,李白如此高才,必然难以在官场周转,而官场不如意,自然就会放浪形骸,以至于后面误投到安史门下,所幸留下《蜀道难》如此难得好诗,让人不禁感叹,蜀道再难,不如求官之路难!


《蜀道难》是盛唐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的代表作之一,是按照“乐府诗”的形式而创作,乐府诗实际上是两汉至三国以来的民歌歌词,其特点是采用叙事手法,句子参差不齐,适合表现起伏跌宕的节奏,并且很有画面感。

乐府诗创作出来后,乐师会配上乐谱,既能歌唱,也能用乐器演奏,在民间,乐府诗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李白非常喜欢创作乐府体诗歌,除过《蜀道难》之外,还有《将进酒》、《长干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作都属于乐府体,从李白的创作嗜好来看,想必他是一位爱唱歌的诗人。

关于《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人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被人为地赋予了很多寓意,目前流传较广的有四种说法。

一是“安史之乱”发生不久后,李白的朋友房琯和杜甫两人去四川一带避难,李白担心他们被剑南节度使严武伤害,希望他们不要在四川境内过多停留。

二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李隆基拖家带口,逃亡至蜀地,李白担心他们被四川地方军阀挟持而受罪,用此诗劝告他们早日返回长安。

三是李白认为当时的蜀地长官章仇兼琼凭借蜀地地势险要,野心膨胀想自立门户,李白写此诗来讽刺他。

四是没有什么寓意,纯粹的歌咏蜀地的山水风光。

根据现代学者考证,《蜀道难》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至三年,也就是742年——744年之间,收录于唐代学者殷璠于753年编辑的《河岳英灵集》一书,由此可见,李白创作《蜀道难》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前三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唯有第四种说法有说服力。

天宝元年(742年)之前,李白40出头,他由于出生在富商之家,家底厚实,根本不用为生活发愁,所以,他有大把的钱用来游山玩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且用自己瑰丽的诗句来记录所见所闻。

从天宝元年开始,李白过了不惑之年,觉得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实现个人理想,于是,就停止流浪的心,准备来到京城长安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抱负。

可以预见,李白正是从蜀地来长安时,面对沿途的自然风光,借景抒情,写了这首诗。

这一次,李白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在以前游山玩水时,心态都是豁达乐观的,而这一次,李白看到险峻、崎岖、奇丽的蜀地山川时,自然而然联想到个人命运,乃至对整个大唐命运的担忧。

《蜀道难》采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写作方式,诗歌开头,李白叙述了蜀地的形成历史,接着,描述道路两边山高路陡,怪石嶙峋,大树参天,遮云蔽日,尤其对蜀中要塞剑阁,做了如同工笔画那样浓墨重彩地描述,突出了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许多枭雄曾在这里称王称霸,给朝廷带来很多隐患,希望大唐王朝能吸取历史教训。

果不其然,10多年后,“安史之乱”发生了。李白就像一名预言家,从太平景象的背后看到了正在潜藏的危机,证明他的担忧并非多余,从侧面也能看出,李白是一位具有大格局的文人,一位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的大诗人。

在唐代,从四川到长安之间往返,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从长安沿着关中平原西行,来到宝鸡大散关,出大散关后,向南跋山涉水就能踏入蜀地。

另一条是从长安城南行,来到秦岭子午峪,从子午峪向南翻山越岭,就能到达蜀地。

子午峪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发生地,当年,李隆基为了宠爱杨玉环,专门动用许多劳工在峡谷和崇山峻岭之间开凿了一条官道,俗名叫“荔枝道”,全长不到1000里,唯一作用就是每天用快马从四川境内把新鲜的荔枝给杨玉环运送到宫里,供她享用,子午峪是运送荔枝时,进出长安城的唯一通道,属于古代川、陕两地的捷径,然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权利走这条路的,想往来于川陕两地,只能绕道大散关。

大散关是陕西的西大门,自古被誉为“川陕咽喉”,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争霸”时,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也从这里出兵。在古代,大散关是有名的军事要塞,经常有重兵把守,想从这里经过,难度可想而知。

不但要面对陡峭、崎岖、险恶的山路,还要面对士兵的盘问和搜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当作间隙处理,性命不保。

在古代,从秦岭到四川一带,一路上的山大王很多,遇到山大王打家劫舍很常见,形只影单行走在山里,危险系数更高。李白由于经常游山玩水、行走江湖,所以,他早在年轻时,就拜裴旻学习剑术,把自己打造成文人里边的武林高手,完全不担心被打劫。

况且,古代蜀道沿途多瘴气,豺狼虎豹很多,遇到它们凶多吉少。

综上种种原因,李白就发出了“蜀道难”的喟叹,这是他从生活中得来的真实感受。


《蜀道难》是李白引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抓住各处山水特点,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的风格,以展示蜀道之难。

《蜀道难》全诗以雄放豪迈和感情强烈为基调,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转换,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并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生动刻画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山险路艰,行人艰难,惶悚惊恐的情状。作者以浓厚的感情色彩,渲染了蜀道上自然奇险、水石激荡的景观和空寂苍凉、险象环生的环境气氛,从而造成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强烈艺术效果。李白寄情山水,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对大自然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困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也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蜀道难》的句子。李白写的这篇已经是名传千古了!那么蜀道难究竟有多难,难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有三个难处!

难处一:非常难进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就像李白说的,蜀中的地形非常险峻,一般人是很难进来的。就像飞鸟,猿猴这样的动物才能够进去。这是蜀道明面上的难度,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难处。自古进蜀中的人基本上走的都是水路,如果翻山越岭的话,估计够难受的。

难处二:非常难出

有进就有出,这里的难出指的是和外界的沟通。在古代的时候,从蜀道出去是极其有难度的。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从蜀中北伐,北伐了这么多年,耗尽了蜀中的钱粮,到头来还是失败的。诚如诸葛亮这样的人都非常难出,那还有谁能够从蜀道北伐成功呢?这是能够想象到的难处,如果你进入了蜀地,那基本上就是偏安一隅,不得而出了。

难处三:非常难发展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要发展需要人,一个人要发展需要钱粮。最起码的衣食住行得有保障吧。然而蜀道却因为地势险峻,一般人很难生存。不像中原平原大地可以种植粮食,建盖房子生存。蜀中这个地方很难做得到!蜀中在秦朝以前都是人烟稀少,到了后期才陆陆续续有人居住!

然而就是这三难给了蜀道极大的神秘感。为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提供了极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蜀道难》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题主好,我是小侠,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传李白从蜀地来到京城,名臣贺知章慕名拜访他,请他拿出一篇著作来以供赏阅。李白出示了《蜀道难》,贺知章看后惊为天人,将李白奉为“谪仙”。

李白“谪仙”之称与这篇《蜀道难》有莫大的关系。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写下这篇《蜀道难》,在其中极尽笔墨描述蜀道之难呢?历来人们对此有多种看法,兹列举如下,大家可以看看那种更有道理。

观点一:此诗描写了李白从蜀地入京师的亲身经历,意在表现行旅之艰险。

刚才提到,贺知章因此诗而将李白称之为“谪仙”,而贺知章拜会李白之时,恰是李白刚刚从蜀地跋山涉水而来,一路上行程如何艰险,李白定是印象深刻,因此根据个人经历写下这首杰作。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这里描绘的情形极有可能就是李白自己亲身经历的。

联系地理背景,李白青年时期生活在蜀地,即今成都平原地区。平原之外四面环山,交通非常不便利。当时的京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在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之间横亘着的,是中国第二阶梯分界线——秦岭,想要到京城长安,必须翻过险峻的秦岭,道路之艰险可想而知。

所以李白反复吟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观点二: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幸蜀,李白作此诗警示玄宗入蜀不是上策。

元代有个文人叫萧士赟,他本人没什么名气,但却因注释了李白的诗集而得以名留史册。他提出,这首诗很有可能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入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756年)。

当时,李白已被唐玄宗贬谪出京,身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认为皇上入蜀不是上策,想要将自己的想法呈递给唐玄宗,但又不在其位,无法上书。

李白终究满怀爱国忧君之情,不能上书,便用诗歌的方式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此诗能传到唐玄宗的耳中。

李白将蜀道写得如此之难,是为了提醒唐玄宗在入蜀时可能会遭遇不测,劝他打消此念头。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样的解读让《蜀道难》在表层的描写之外更具深意,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钻研唐诗的文人都采纳了这一观点,如撰写《唐诗别裁》的沈德潜。

但是,这种解读也存在一个问题:《蜀道难》真的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创作的吗?唐代人殷璠编选了一部诗歌选集,名字叫《河岳英灵集》。这部诗集选择的诗歌开始于开元二年(714),终于天宝十三载(754),集中所选全为安史之乱前创作的盛唐诗,而李白这首《蜀道难》赫然在列。

这也侧面说明,写《蜀道难》以警示唐玄宗并非此诗真正的创作意图。

观点三:赠别入蜀友人

现在更广泛采纳的观点是,这首《蜀道难》系李白赠给入蜀友人的诗。中学老师在讲解此诗时也多采用此观点。

唐代人在离别之际有赠诗的风尚。就拿李白来说,他曾写下我们耳熟能详的《赠汪伦》,以示惜别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在这首小诗中,李白用浅显的语言写出了对汪伦的深厚感情,其风格与同为赠予友人的《蜀道难》大不相同。

那么,为什么李白要在一首赠予友人的诗中极力强调蜀道之难呢?难道他想把友人吓回去吗?

其实,这要联系《蜀道难》这一题目来分析。

《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早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以《蜀道难》为题来创作诗歌,内容几乎全都是对蜀道之艰险的描述。

我们常说李白作诗无拘无束,恣肆放诞,那多是就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征而言的。在题材方面,尤其是乐府诗的题材上,李白本人非常恪守传统,其乐府诗与古乐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忽视前人的古乐府作品,很可能无法深入理解李白的诗歌。

因此,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提到:

常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旨。不读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今人但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

读李白的乐府诗有“三难”:不明白乐府古题的源委会难以理解李白乐府诗;不联系他的生平经历和作品背后的故事,也会难以理解李白乐府;如果对《离骚》《文选》和前人的诗集不了解,看不出李白其实将前人诗句巧妙化用,也会理解不了李白的乐府诗。

这首《蜀道难》与乐府古题有密切的关联,由此也决定了他在创作时必定依照传统,在蜀道之难上大力渲染。

结语:

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李白写下这首《蜀道难》,是为了赠予即将入蜀的友人。而他着意强调蜀道之难,与乐府古题“蜀道难”有极大的关系。这一乐府古题意在突出蜀道的艰险,李白承此传统,又以自身才气将这一题目描写地淋漓尽致、畅快动人,因此得以流传后世,为人称颂。

而且,以前我们总将李白称之为天才,仿佛他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李白的诗歌对前人的作品多有吸纳,如没有前辈的积累,他也无法写出那么多精彩的篇章。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欢迎关注小侠记,了解更多诗词故事~


李白的《蜀道难》道尽了他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篇不朽之作获得贺知章的极高评价,因而李白被他称作谪仙人。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雄健的笔调写出了蜀道上奇丽雄伟的山川与高危惊险的栈道。全诗三处直抒胸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咏叹在诗中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是分别由三个段落从三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分别是蜀道之高、蜀道之险、兵祸之烈,可以说险象丛生,震撼人心。

第一段侧重写蜀道之高。李白的许多诗篇都是开篇就不凡,这一篇与他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开篇就是神来之笔。李白在直呼“蜀道之难”后,却没写蜀道,而是写蜀国开国的茫然,由四万八千年前的开国,写到秦惠文王时的开栈道,这时间的极度绵延与拓展,让人不得不叹服他的“笔落惊风雨”。同时开篇“五丁开山”“羲和驾日”的神话,起到了引人入胜的妙用。接着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峻难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以手抚膺坐长叹”,不仅用夸张与神话融合,还借黄鹤与猿猱反衬山的高不可攀。那一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更是寥寥数笔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

第二段侧重写蜀道之险。这一段诗人借“问君”的旅程,把人们带进一个古木阴森、悲鸟哀鸣的荒凉凄切的境界,使人闻之失色,突显蜀道的凶险。接着李白为我们推出一组电影镜头,枯松、绝壁、飞湍、瀑流、悬崖、转石,由静到动,再配合万壑雷鸣的音响,托出一个山谷轰鸣、惊心动魄的险恶场景。

第三段侧重写战祸之烈。前两段李白描绘了险象丛生的峭拔风光,而最后一段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正是剑阁一带,群峰如剑、壁立千仞的险要地势,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接着诗人再一次用他摹景状貌细致入微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敌人如狼似虎的凶恶之态,以及战场上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血腥场面。

李白在第三段对国事的忧虑,使得这首诗的意图更添神秘色彩。诗大约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写诗时,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有劝戒他不要长久羁留蜀地,早日回长安之意。然还有人认为李白写此诗有讽玄宗幸蜀之意。

然而,无论是何种用意,这首诗天马行空的驰骋想象、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是我们赏读不尽的精神食粮。


蜀道之难,到底难到什么程度呢?作者除了前句用“西当太白有鸟道”写其险外,又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显其势。山峰之高,就连乘着六龙拉车的太阳神也不得不绕道而行。而在绝壁之下,又有波翻浪涌、曲折回旋的河川。就在这高山险水之间,即使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不得过”,那么敏捷轻灵的猿揉就更是苦于无法攀援了。这就在虚实结合、对比反衬中、层层渲染了蜀道中山高谷深的险境。以上写了蜀道之险。那么攀援有多难呢?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展示了山回路转、攀行艰难以及行人呼吸紧张,畏惧长叹的情状,从而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攀援蜀道的艰险之状。既然蜀道之险峻是如此超乎寻常,那么游蜀之人还是不要冒这个险吧。为了劝说歌挽留友人止步,诗人又用浓笔渲染了十分悲凄、寂寥的氛围;荒凉的古木、悲鸣的飞鸟,尤其子规的哀怨声仿佛在劝说游人“不如归去”置身于如此空旷荒凉的境地,目睹凄惶的飞鸟,枯朽的古木,朦胧的月色;耳闻凄切的耳鸣,子规的愁啼,空谷的传响,怎能不令人顿生孤寂、冷清、恐惧和悲愁之情呢这一环境描写不仅使得古老险恶的蜀道蒙上了十分可怖的色彩,而且进一步烘托出蜀道的艰道。不仅如此,还有更加惊心动魄的境界在后面,这就是峰高及天、瀑泻激流、山石翻滚,并在千沟万壑中,震荡出雷鸣般的巨响,从而在声势骇人的描写中,把蜀道之难行推到了极点。

风光变幻,险象从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式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您好谢邀!《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优秀作品之一。

《蜀道难》中的蜀道是指今四川广元市境内剑门一带的栈道。李白写《蜀道难》是因朋友离开长安去往蜀地,诗人借蜀道之难行,抒发自己由于仕途坎坷、人生艰难而致的郁闷心情。这里的蜀道不仅是指剑门一带,也可指巴蜀通往秦陇的那些山间栈道,包括褒斜古栈道。

这首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的险境,又折射出人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诗人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随之进入高危险峻的山水景色。大起大落的跳跃式诗歌情感,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蜀道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将诗人杰出的艺术天赋和豪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后人留下了人生启迪和现实作用。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蜀道难》[呲牙]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首《蜀道难》堪称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气势磅礴,想象丰富,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也有蜀犬吠日的艰险。

成语“蜀犬吠日”,是说那里的狗整天看不到太阳,有一天大山里云开雾散,终于见到太阳了☀,很好奇很兴奋,就汪汪地叫起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也说的是蜀道之难!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今陈仓区)。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三国演义中,魏国大军被蜀军阻于剑门关外。邓艾采用迂回战略,在钟会与蜀军相持于剑阁的同时,亲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遇水架桥,很快到达蜀国腹地江油,从背后袭击蜀军。

刘禅失去剑阁屏障,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只好投降魏军,蜀国灭亡了,从此就过上了辗转流亡的日子,但不得不违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李白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道只是写自然之险吗?

不!他是暗写朝中的险恶,尔虞我诈,看不见的刀光剑影,高处不胜寒!

李白受命写了清平调三首,夸赞杨贵妃,却召来诽谤。其二写道: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研墨,高力士焉能不怀恨在心?

高力士背后参了一本,说赵飞燕名声不好,李白这样写杨贵妃,就是很轻蔑无理!

唐明皇耳朵一软就相信了,于是不久就把李白“赐金还山”了。

真是怕啥来啥,“高”处不胜寒啊!

其实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请看蜀道多么险恶: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原始地址:/shenghuo/1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