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用大量篇幅为小人物刘姥姥作传?

谢谢邀请。刘姥姥是曹雪芹长篇巨著《红楼梦》里的人物。是一位来自于乡下的老婆婆,在小说里出现了几次,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第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书中描写刘姥姥靠两亩田度日,家中贫困,连过冬的吃穿都没有,于是她带着孙儿板儿去了贾府。曹雪芹为什幺花了大篇幅描写刘姥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虽然刘姥姥是小说里的次要人物,但是她的出现能勾勒出贾府各色人物性格,甚至能反映当时所谓封建贵族豪门对穷苦劳动人民鄙视的虚伪本性和态度。

书中这样写这个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口中的母蝗虫活脱脱就是供大家耍笑的活宝,尤其是那些大观园里的粉黛佳人,没有一个不对刘姥姥嗤之以鼻的嘲笑,连那些丫环婆孑都觉得刘姥姥就是一个供老祖宗开心的玩偶罢了,甚至标榜出家修行的妙玉都不能将刘姥姥当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她碰过的茶具都不能带进自己的房间。

作者通过描写刘姥姥见识少,无文化,她总是小心冀翼,她管仆人也叫太爷,到贾府后丑态百出,这样的描写表达了生活在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的辛酸,为了生活所逼,不得不阿谀奉承讨好所谓的当时上流社会主孑,也间接反映封建上流社会的唯利是图的本质。

2.作者着重写刘姥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刘姥姥当成了一条线索,就是由刘姥姥进贾府的活动引出一系列事件,来见证贾府的兴衰。

书中写了刘姥姥,很自然地引出王熙凤,刘姥姥跟王夫人有瓜葛,才能进得贾府去,说得上话,而且刘姥姥是一个农妇,看什幺都感到好奇,通过刘姥姥的眼光把贾府的情况自然地介绍出来,用她来陪衬贾府各色人物的善与恶,这为描写贾府的荣辱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作者着重写刘姥姥,也为后来贾府的衰败埋下伏笔,作者在刘姥姥进贾府这样暗示,让刘姥姥起名,刘姥姥不就说了嘛,取个巧字,将来必定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刘姥姥在第四十回中说的大火烧了毛毛虫(指一场大火)谐音祸,将会把贾府烧得一干二净,刘姥姥的这句话就为后来贾府被烧的衰败处境埋下了伏笔。

总之,曹雪芹大量篇幅着重写刘姥姥,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她扮演的是丑角,用她的士气讨好主孑,给人们带来快乐,但她的形象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侧面反映封建上流社会的虚伪的本质。她的出现举足轻重,间接让人们看清封建上流社会的没落和兴衰史。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再看看汉语文学常识:

历史记载曹寅号“雪樵”,胡周先生说曹寅有个孙子号“雪芹”,当然曹寅家族的家谱里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按胡周先生说法就是一个号:雪樵,一个号:雪芹,爷俩成哥俩。《红楼梦》书里说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告诉广大读者,中华民族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名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结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刚说完,红学家就让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脸,曹雪芹对其爷爷曹寅的名讳从来不避开,《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寅”字。红学家这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无孝顺可言。还装模作样在书里告诉林黛玉要知道为尊者名讳的传统。

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说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红学家竟然没了人性常识:

红学家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为背景原型写成的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结果悲催了。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当着贾宝玉和王熙凤及很多族人的面骂的。红学家让曹雪芹自己写书自己去捡骂,不要脸的极端表现,红学家看来是不要脸习惯了!

《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历史有这样丧心病狂的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骂的的吗?不学有术红学家得多么恨曹雪芹啊!竟然让曹雪芹老先生毫无人性的找人用最恶毒和无耻的话骂曹氏家族,最后还让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骂的有道理。中华文人的精神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了吗?善良的中国人没人会相信的。这是不学有术红学家没有人性的阴谋诡计。不学有术红学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欢看《红楼梦》的善良读者的智慧。

一些所谓文化名人研究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没有中国历史常识,汉语言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窝头翻个现大眼!《红楼梦》的读者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对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都是知道的,这些没常识的红学家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人物,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表现得小心谨慎,初步打通关节后,与贾府建立了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就凭她的智慧和幽默,带来了无限的欢声笑语;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表现出了她的侠肝义胆,成为小说里重要的收场人物。

况且,这样一位来自乡下又饱经风霜的老婆婆,凤姐的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休切相关。这在小说第四十二回的时候就预先埋下了伏笔,凤姐的女儿是姥姥给起的名。我们都知道贾府书香之家,连丫环的名字都颇有来历,但姥姥却能拍板给巧姐定下名字,可以说刘姥姥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角色。

正是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落井下石,忘恩负义之流给予了最无情的讽刺,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是以四大名著说事论事的——《猪元帅下凡》:zysxf100)喜欢本文的话,请关注+点赞,感谢评论转发。


曹雪芹为什么用大量篇幅为小人物刘姥姥作传?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故事千千万万,人物形形色色,于高高在上的四大家族而言,刘姥姥是乡里草民,渺小如斯,不足挂齿。可是,作者却让这个乡下老妪,有了几回精彩的故事,名也因此上了回目,为什么呢?咱不是专家,也非雪芹在世,估且就自己的感想,说两句,当不当的,也随意了,众位朋友,看看就好。

从写作的内容看,刘姥姥无疑是重要的线索人物,由她而知贾府兴衰。在前八十回里,刘姥姥进过两次贾府,第一次是因为王狗儿家实在过不下去,刘姥姥放下仅有的自尊前往八杆子才挨着边的贾府打秋风,这会儿荣国府虽然大不如从前,正在下坡,但在刘姥姥眼里,那是相当地震撼,荣国府是她要仰望才能依稀看得见的存在,在她眼里,这样的贵族,拔根寒毛也比自己腰还要粗,这样的大家族奶奶,处事也相当怜贫惜老,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车马费,处事周到。

第二次再进,是刘姥姥想着孝敬一点自己庄稼人的心意,到贾府打秋风的人多了去了,但是只有刘姥姥想着回报,虽然这回报实在不值什么,但心意最重,所以贾母留她住了下来,带领一大家子的姑娘媳妇,和刘姥姥痛快地玩了一天,临走时,还送了她几车东西,宾主尽欢。

按作者重视刘姥姥的程度,应该是会再进一次荣国府的,当然高鹗也写了,写到了用了个计,把巧姐救走了,后来还给做媒,替巧姐寻了门还看得过去的好亲事。按前几回打下的底子来看,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应该是家破人亡了,她利用自己微薄的能力,救走了巧姐,报答了凤姐无意施舍的大恩,应证“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一恩报一恩,天缘凑巧。

刘姥姥三进贾府,她一个局外人见证了贾府从尚余风光到回光返照,再到家破人亡的过程,更让人觉得悲凉,家族起落,人生悲欢,旁观者看到的,应该更显真实吧。

从写作的思想来看,作者应该是宣扬最基本的知恩图报思想。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贾府于刘姥姥,有恩,而刘姥姥呢,倾尽全力救巧姐,令人感动。须知巧姐虽是女娃,却是荣国府长房长子的血脉,是正宗的犯官家属,名单上有一号,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姬妾小丫头,是要肃清的对象,可刘姥姥敢于窝藏并让她与板儿成亲,那可是拿全家的命来冒险的呢。

那些吸贾府血成长的一众奴才,在贾家败亡时,带着偷来抢来的财物四散奔逃,末了,却是一个“不是咱们家的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的刘姥姥,不计后果地挺身而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卖了古董什么的去打点,王狗儿没落京官之后,都得住在城郊,他有什么能说得上的朋友亲戚?),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原则,存恩人一血脉。对比着看,刘姥姥一家,虽是底层百姓,却闪着人性美好的光辉,和那个落井下石的白眼狼贾雨村比,这个小人物实在是让人敬重。

——所谓“疾风知劲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希望。(文/宛如清扬)


刘姥姥这一角色具有多重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刘姥姥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她的出场才是小说的正文开始。1——5回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特有结构,叫楔子,它具有引起正文的作用。所以第六回有“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云云,正是从刘姥姥写起。作为线索性人物,刘姥姥三次荣府之行意义不同,三次目睹了贾府的繁华、衰败没落的过程。

其次,从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贫妇的视角,透视了贵族的穷奢极侈、平民的朝不保夕,揭示了那个时代贫富之间的霄壤之别。比如,刘姥姥对湘云螃蟹宴费用的计算,她感慨,“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府里用来糊窗子的软烟罗,刘姥姥说“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吃饭时光那筷子,一会乌木镶银的,一会四楞象牙镶金的,还有探春屋里的摆设、物件,请注意探春的床:拔步床。有位比较精通红木的朋友告诉我,今日的一张大红酸枝的拔步床相当于顶级配置的奔驰。贾府的奢华、刘姥姥的艰困,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倾家荡产救巧姐于水火的义举,与贾雨村等人的忘恩负义、落井下石形成对比,揭露了人情寒薄、互相倾轨的封建官场丑态。


原始地址:/shenghuo/1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