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专业应该是兴趣第一还是考虑其他因素呢?

理论上说,应该是兴趣第一,有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个专业,一件事情有兴趣,才有可能做得好。然而现实不是这样的,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吃饭问题,房子问题,生存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一切不是兴趣能够解决的。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数都考虑就业的事情,对那些不好就业的专业都避而远之。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最好是兴趣和就业能够兼顾,专业既是自己感兴趣的,又是好就业,工资各方面比较好的。

绝对不能够只考虑兴趣,不考虑就业,那样有可能费很多精力,学了一个不好就业的专业,工资待遇差,后悔也来不及了。


兴趣和特长是两回事。有兴趣不代表自己擅长。毕竟兴趣再大,如果不能驾驭,也读不下去,兴趣也很难保持。我建议选专业还是考虑自己擅长什么。术业有专攻,做自己擅长的,越做越好,也越有兴趣。


在高考志愿报考中,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选择,即学校和专业。关于学校,往往有一些评价和大家的共识,甚至有一些排名,也有一些历年的分数做参考,相对会容易一些。而对于专业的选择,虽说也有一些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说法,但好与不好或者排名是不存在的,这也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了难度。可以说,专业的选择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的专业太多,很难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专业和学生潜质的吻合也是一个难点。我将从几个方面提一些建议,供同学们和家长参考。

1.学生的个性与特点

主要体现在个人志向、兴趣、能力、性格、特长、气质、职业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等。

(1)志向。各人的志向、理想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就可能小时候的一些梦想,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教师,宇航员,军人等等

(2)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据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而具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3)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一般来说,文史类院校要求考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工农医类要求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都要求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具体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知道的是,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才能报考和学习的,如美术、音乐、表演等。但是就其他大部分专业来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超出一般范围的。另外,在学生所处年龄这个阶段,可以说,他们能力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尤其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眼界的扩大,知识的扩展、锻炼能力机会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专业选择时,虽然能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不宜作为一个**化的考虑因素。

(4)特长。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俗话说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每个考生部应认真作一次自我分析,看看到底*喜欢哪一门学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更擅长动脑?表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哪一个更有优势?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在同学中处于什么地位?等等。这些都是选择志愿的参考因素。

(5)气质和性格。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使青少年形成了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如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有的则沉静稳健;有的是急脾气,有的是慢性子;有的反应灵活敏捷,有的则深思熟虑、三思而行。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影响,在未来的事业中,每个考生总是要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因此在选择志愿时应考虑考生本人的气质。比如,要求反应迅速灵活的专业,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较为合适;要求耐久性和细心谨慎的专业,对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较为合适;要求性格活跃、善于交际的某些专业(如新闻、外交、管理、艺术等)对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较为合适;要求沉静和有坚韧不拔毅力的专业(如数学、物理等抽象理论学科)则适合于内倾型性格的考生。

(6)职业价值观。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考生家庭中的成员*好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弄清个人和家庭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再作出专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

(7)专业的前景。现在选择专业有许多也是要看专业的前景,就比如当下流行的电商行业,自媒体行业,跨境外贸行业,科学技术研究,化学等等个行业。对以后得薪资家庭等等会有影响。


兴趣当然是第一步的考虑方向,如果不喜欢怎么可能有所造就,不喜欢也很痛苦。接下来第二步要考虑未来的钱途,因为人不能光靠兴趣活着,得生活否则也很艰辛。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选法,一流高校可重点考虑兴趣,普通高校要偏社会需求和当地产业结构,可兼顾兴趣,毕竟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意就业。


大学选专业,应该是兴趣第一,还是考虑其他因素?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的回答。所谓的兴趣,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理性冷静的判断和表达。他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高考生个体的潜力,内在的能力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还要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又结合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只有把这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你选择的专业,才能既有兴趣,又有你学习的动力,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抛开生活的实际,抛开社会发展的现状,抛开人生未来发展的前景,片面的谈兴趣,孤立的谈兴趣,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也是空中楼阁,是非常天真的,是虚幻的,也肯定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几年前,我到长安区鸣犊镇去给考生们填志愿,刚下车就有十几个孩子围着我,争先恐后的要我给他们看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有的选择了物流管理;有的选择了市场营销;有得选择了行政学;有的选择了博物馆学。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专业呢?孩子们说;"听起来好,我爱听,我有兴趣。"当我问到是否认真地解读了这些专业的内涵,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这些专业对考生能力潜力的要求,这些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领域呢?孩子们全都摇头。

所以我们谈到兴趣的问题,一定要结合考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要考虑考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不能单纯的天真的谈兴趣。兴趣固然对一个人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具有强劲的动力,但是理性的科学的客观地把兴趣和人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才能够有利考生的成熟成长和将来的发展。


谢谢邀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读大学期间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有兴趣往往能够有更大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推动自己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在具体专业的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兴趣之外,还需要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其中社会发展趋势对于专业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虽然不同的专业之间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专业在热度上和人才需求上还是具有明显区别的,这对于专业的选择还是有较大影响的。比如当前软件工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专业的热度就比较高,这与当前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在专业的选择上,还需要重点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相对于知识结构来说,能力特点往往对于专业的选择更加重要。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通常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但是学生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对于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还是比较重要的。

另外,在选择具体专业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有些专业需要读研才能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有些专业即使不读研也会有较好的就业渠道。比如医学类专业就需要做好读研、读博的准备,而选择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本科毕业后也会有不错的就业表现。

最后,在专业选择的时候,如果要选择新开设的专业,一定要对相关行业有一定的理解。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原始地址:/remen/3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