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40度,为什么医院只给药不给输液?

吃药能解决的,为什么要输液呢?


不打吊瓶是为你孩子好,你细品。


在2011年,有个词在国内突然爆火,那就是“输液大国”,原来的时候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袋/瓶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3~3.3瓶的水平,且这个数据逐年在上升。

静脉输液虽然具有“给药直接”、“见效快”、“不过敏”等口服药不具备的优势,但输液超过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当新抗生素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导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打“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治疗首选是输液,成“科室里的秘密”,究其缘由,就在于输液药品价格较贵、利润较高,返点也更可观,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药品加成政策下,这意味着医院能拿到更高的回扣。而在部分二三级医院,输液还是解决病床使用率低难题的良方。

随着我国“限抗令”颁布,以及大输液监管政策日益严格,医院也逐渐从输液方式转变到医药方式,另外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大输液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目前使用输液产品作为基本治疗手段的,大部分为住院病人。所以一般的感冒发烧不再进行输液,而是吃药治疗。

从下图我们也能看出近年来输液需求逐年递减,为了早日摘掉“输液大国”的帽子。

2018-2020年中国大输液市场需求情况(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整理)

写在最后:

动不动就给孩子选择输液治疗,认为这样疾病好得快,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的错误的。只有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4岁小女孩,在等待核酸结果的过程中,发烧到39.8度,医生没有给输液,吃了退烧药。

7月8日,因女儿发烧,去了最近的区人民医院看病,因为发热,所以必须看发热门诊。

走进发热门诊,里面可热闹了,很多人,老的,小的,男的,女的,还有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把发热门诊里面挤得水泄不通,可就没看见医生护士,等了好一会儿,一个穿着防护服,听声音是个女的,招呼大家填表,然后发体温表给病人测体温,还负责挂号收费,这个肯定就是护士了。

一边等一边听见用扩音器喊患者的名字,只见从那个诊室出来一个,就叫一个进去,那是医生。

在等看病的过程中,旁边坐着一个小女孩,大概4岁的样子,她很乖,不哭不闹,小脸红扑扑的,她和她爸爸一起来的,她爸爸挺细心的,一会儿摸摸孩子,觉得孩子发热了就去护士接诊的桌子上自取一根体温表量量,一量39.8度。

我一听温度39.8度,不自觉看向小女孩,忍不住多了一句嘴,对她爸爸说赶紧告诉医生,持续高热孩子可能受不了,孩子的爸爸去找了医生护士,小女孩仍然不哭不闹的坐着,我让我老公把她扶着点,生怕她甩地上来了,见他爸爸来来回回医生护士那里穿梭好几次,最后终于拿到吃的退烧药。

她吃了药,大概半小时以后,她的核酸结果和血的结果出来了,她爸爸赶紧带着他去看儿科。

我们大概等了2个小时左右,终于看到医生了,医生问了病史以后,就开了核酸和血常规,我女儿当时体温38.1度,但精神不好,就想睡觉,在那里又没有饮水机,只有自己买水,也没有办法物理降温,看着着急,我问医生要不要处理,医生说如果体温确实很高达到退烧药就吃药,需要抢救就送抢救室,否则坐等结果,该看哪个科看哪个科。

我心里挺着急的,可是得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医生护士忙得步伐叫恐怖,说话的语速相当得快,稍不注意就听不清楚。

看完医生就去护士那里抽血取核酸,孩子有点怕,我赶紧给孩子做工作,让她配合,别耽误时间。

取完标本,坐等结果,等的过程叫漫长,本来也没多久,但那是煎熬,看着孩子难受,做父母的心里头那个急,但不管怎么急都要按照程序来才行。

取了标本,大概等了2-3个小时以后结果出来了,带着孩子赶紧去挂号看儿科。在用到药前,整个过程,我的内心是焦急,煎熬的。

说实话,孩子生病,家长着急,特别是高烧,恨不得分分钟给孩子把体温降下来,悬着的心才会落下来。要说快,静脉用药是最快的,可是,单纯发热很多医生直接给口服退热药,吃了以后大概1小时左右生效,静脉用药降温在时间上可能会快一点,也能顺便补液,但现在提倡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除非吃药以后效果不理想。


好多孩子不发烧就罢,一烧就是高烧,比如我儿子小时候,一烧准得39.5℃以上,偶尔也有40℃的。每次发烧到医院医生都没有输液,都是开药嘱咐注意退烧,有情况赶紧到医院。倒是下面的小门诊动不动就要打吊瓶,把孩子体质都打坏了。总之,听医生的就是了。


原始地址:/remen/2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