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除了项王,还有哪些人物虽然失败,但依然令人折服?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 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唯符坚天王啊,好人,仁义礼智信可为帝王师表!


谁失败也不会令人折服


方孝孺。

朱棣篡位后,找到了被天下人誉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让他写即位诏书。于是出现了明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舌战。这次对话之后,方孝孺被杀,朱棣开始了血洗建文忠臣的行动:(来源:《明史·方孝孺传》,作者:张廷玉)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这段话,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是这样写的: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方孝孺不写。

继续强逼。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诛我十族又如何!”

于是历史上最残忍的灭十族出现了,873个人被杀。


前两天一朋友酒后痛哭,为孔子。

酒醒后他问我:你说,我怎么会哭孔子呢

那会刚经历疫情,我说:是不是因为孔子死了?

他想了想说:不是,我觉得是因为孔子即便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也要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想做什么?

孔子著春秋,被称为素王之业,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称为素王。

由礼入仁,救世宏道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王弼说老子性有,故常言无,孔子性无,故常言有。

在天才王弼的眼中,孔子是真正达到了老子所言的那个无的境界,故为第一圣人。

第一圣人却经历了14年流亡,与理想渐行渐远。

从身为鲁国大司寇的自信,用我治国三年必有所成,堕三都匡正礼制震惊四邻;到在郑国城门口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再到为达志向愿意面见南子被子路笑话;以及屡次碰壁之后的叹息:走吧走吧,不如乘船蜉蝣于海上;最后等待他的是伤麟叹凤的悲凉晚年。

孔子被称为地球轴心时代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齐名的东方思想家,却一生如唐吉歌德一样,进行着毫无希望的抗争。

子路问路人是否看见自己的老师,路人说,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在所有人目光下,进行着所有人不可理解的事业,敬孔子,却又无人帮孔子。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朋友说,每次读到玄宗写孔子的两句诗: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眼中都会看到一个须发苍白的老人,虚弱的跪坐在树林中,怀中抱着受伤的麒麟。夕阳拉长了他的身影,孤独而忧伤。


我个人觉得还有李定国。他本是大西军领导人张献忠的义子,后面张献忠在对清作战中不幸战败身亡,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统领,并推举孙可望为首领,并放弃对明朝刻骨的“家仇”,与南明政权携手一起抵御“国恨”——清军的入侵。

李定国率领大西军攻破桂林,取得桂林大捷,并迫使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亡。之后李定国挥师北上,连克衡州、长沙,兵锋直达江西吉安。面对李定国的强大攻势,清廷派出敬谨亲王尼堪率兵迎战,李定国避开清军锋芒,主动撤离长沙,并与清军大战于衡州城下,血战四昼夜,大破清军,击毙清军主帅尼堪。李定国出兵九个月,纵横三千里,大破清军十万,取得“湘桂大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可惜之后孙可望嫉妒李定国在抗清战争中的巨大战功,发动内战,可惜军心心向李定国,纷纷阵前倒戈。孙可望穷途末路,投降洪承畴,并把大西军情况全盘告知,沦为可耻的叛徒。

之后大西军节节败退,清军攻陷昆明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在磨盘山血战清军,损失惨重。之后永历帝被吴三桂俘获,被弓弦绞杀于市。但李定国仍然在云南边境坚持抗清,可奈何大势已去,英雄一世最后含恨病逝,年仅42岁。


那可能就是诸葛亮!

你要说失败了受人尊敬这些人有特别多!最起码纵观整个历史,掰着手指头去数的就有不少,比如说汉朝的李陵,荆轲,陈胜……这些人都是失败的人,可是他们就没有因为自己失败的那件事情而遭人唾弃。反而因为他们的失败,显得这些人的个人魅力更加的至深!

但他们可能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讲,有的人根本就没听说过,或者有的人虽然听说过,但心里面对于他的佩服之情比较少。真正能够说到像项羽那样失败了天下闻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恐怕也就只有诸葛亮,诸葛亮这一生最大的一个愿望是什么?光复汉室,北伐去讨伐曹魏,但是他这一生都没有成功过。不仅如此,诸葛亮这一辈子,还在最后几次北伐行动里面,被人死死地锁在了岐山,根本就没办法出去!

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依然受人尊重,并且被人尊称为武侯,历朝历代对于他的尊重之情油然予欣赏,不仅是我们现在表示对他十分尊重,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表示对他尊重,而且他的对手曹魏政权对于他也十分尊重!

曾经有这样一段很有趣的记载,诸葛亮死了之后安葬的地方距离成都很远,此时成都方面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去祭拜一下诸葛亮,结果蜀汉政权表示禁止此类活动!而且这一禁止就禁止到了蜀汉政权完结的时候,可是在蜀汉政权倒台之后,新接手的司马政权,厚礼来讲是诸葛亮的死敌,应该对这种事情加强禁止,结果,司马家族对于这件事情非但没有禁止,反而对成都的老百姓放行,并且在这之后对于诸葛亮的生平的介绍和撰写史书的时候,没有选择抹黑!

诸葛亮的生平,他的人的个人魅力不仅征服了自己的人,而且还把对手给彻底征服了,使得对手有很多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小迷弟,在诸葛亮死了之后,(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甚至有人愿意为诸葛亮编排故事,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神人,空城计这个故事并不是罗贯中自己首创的。而是在这之前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替诸葛亮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而罗贯中先生的是选择引用这一段故事!

诸葛亮他之所以受人尊重,不是因为诸葛亮有多么的神奇,也不是诸葛亮!他的成功有多么辉煌,而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是说那个在大汉丞相这个位子上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累到吐血的诸葛亮,才是大家一直所尊敬的诸葛丞相!草庐之中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更加的是属于我们那一种曾经的中二少年之魂!

但无论怎么样,诸葛亮这个人黑不了!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个人生平以及他这一辈子所做的事情都摆在那里,你即便再怎么怀疑,再怎么乱说,当你把对诸葛亮那种不满,瞬间会被诸葛亮所做的那些事情给淹没过去!

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这个是一个失败者之中的成功者!


中国历史上,除了项王,令人折服的,有明朝的张士诚,陈友谅,与朱元璋,三分天下,还有唐朝的,黄巢,属于一代枭雄,差点改写历史,


历史上有许多书写辉煌的成功者,也不乏功败垂成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一番努力过后,即便是失败也可无悔于己身,也可令后世万分敬仰。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受命刺秦失败而终的英雄荆轲。当时,强秦横扫六国,势不可挡。在燕国危难之际,无人可以为任,是荆轲奋不顾身站了出来,毅然接受燕太子丹的刺杀任务。

在易水边,高渐离等奏乐送行。歌声激昂、江水浩荡。一个英雄拖曳这长长的影子奔赴使命,留下一个孤傲的背影,但愿功成、不负君恩。

在大殿上,秦王守卫森严、威严多疑,秦舞阳畏首畏尾、战战兢兢。而荆轲谈笑自若、不紧不慢。即便身负重伤,也要奋力掷出最后一剑。

大功未成身先死,这是何等的壮烈,未报国仇不惧死,这是何等地英勇。虽然未能阻止侵略者的铁蹄,但却有力地昭告天下:燕国不是懦夫!


革命烈士: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895年出生的吉鸿昌面临的正是民族沉沦、世道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正是艰难的世道磨砺了他纯粹热忱的爱国之心。先是为平定混乱的世道投军冯玉祥,在看到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平定乱世的希望时,他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冯玉祥的五原誓师。率军强渡黄河,号称“铁军”。只求快点结束这混乱的世道。

即使在北伐功败垂成,革命破裂之际,他也始终坚守本心不为蒋介石的高官厚禄所诱惑。哪怕被迫下野也始终保持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同年,在外考察的吉鸿昌发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侮辱时,义无反顾的在胸前挂上了我是中国人的牌子,高扬民族和爱国之情。

淞沪抗战爆发后,吉鸿昌意识到日本对华的狼子野心,快马加鞭地赶回国内。北上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日军殊死对决,并一举收复多伦等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信心。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就在吉鸿昌试图去商都同抗日同盟军高树勋会和,建立苏区抗日时惨遭国民党军围剿被俘。即使途中逃脱至天津,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押往北平,以所谓的“叛国罪”和“叛党罪”被判处枪决。只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光耀古今的革命赞歌!


我举个例子,他就是写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

这位出身盐商之家的落第书生,只差一步之遥就推翻了晚唐衰败的统治,另起天地。他天资聪颖,但是却多次进京赶考不中,这也导致他对科举制度愤恨不满的同时索性就不考了,时势造英雄,唐王朝不断剥削压榨百姓,天下苍生苦不堪言,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早已看穿这一点,有着富裕的家境和人脉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只起义军的领袖。

随着黄巢这支起义军的不断壮大,还有其他起义军的失败,黄巢逐渐成为了天下起义军唯一的首领,他有智慧、有魄力,多次辗转多省击败唐军,甚至于攻破了长安城,实现了当初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诺言。即便多次击败唐军,最终仍然不敌唐王朝,黄巢他本人也身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此失败。

即便这场农民起义失败了,而且后世对于黄巢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我依然觉得,一个书生能做到带领农民起义军有效打击了封建阶级统治,加快了唐朝的覆灭。加上其起义目的是为了让农民阶级有地可种,出发点是为了农民阶级,所以才会有众多跟随者蜂拥而至。最重要的是,这场起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军事、制度上的经验,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我本人看来,黄巢他担得上虽败犹荣这四个字!


夫差


项羽没啥好的?

他是旧贵族代表,目光短浅,缺乏政治之智慧和大局观,最关键一点是凡是都是个人好恶为标准,无识人之智,更无用人之明。

所以极具智慧而且同为旧贵族代表的张良没有选择他,具有兵仙之称的韩信和智妖陈平离开他。而且他的至亲之人项伯背叛他,就连最后分解他尸体的也是他曾经的部下。一代谋臣范增痛心疾首的说出至理名言“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是被历史神化的一个悲情英雄。但我个人觉得他更像一个土匪头子山大王。他的辉煌是天生的,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焚烧咸阳和阿房宫缺乏历史依据,但是把他逼入坟墓的敌人却大部分都是他曾经的部下,他的存在除了几个骄人的战例外都是历史的倒退,秦始皇耗三十年之功,费六七世之积累才统一六国,创造的局面就差一点毁在项羽手里


第一位曹操

赤壁之战

《三国志》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0万大军与孙权刘备在长江赤壁一代开战,结果孙刘联盟用火攻,把曹操的连接在一起的船只烧毁,士兵死伤无数,曹操退兵回到中原。

有的人可能被小说里写的人物形象所迷惑,其实这次兵败真的很可惜,我个人还是希望曹操能赢。

从宏观角度考虑,如果曹操胜利,那么中国就会被很早的统一,这样对于百姓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好处。

曹操没有胜利,就导致了孙权刘备同时称帝,变成了三国鼎立的时代,百姓不断在战争中受苦,国家是劳民劳财。如果曹操胜利了,中国就提前60多年统一,也不会有后来司马家族建立那个很失败的晋朝,导致“五胡乱华”,使得中国人被欺负得越来越少,遭受胡人的侵害。

所以,如果赤壁之战曹操不输,中国的历史会被大大改写。

第二位苻坚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苻坚这个人,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治国策略,都是当时一顶一!

史学家陈登元评价苻坚当时有四大善: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忍、武功赫赫。

史学家伯阳先生都说,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很可惜,苻坚的一意孤行让他没有提前统一中国,导致中国又分崩离析了很多年。如果他统一了,以他的才能,中国将是另一番好景象。

第三位冉闵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

冉闵

冉闵生在的时代就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五胡乱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他们趁着西晋的八王之乱入侵中原。

胡人入侵中原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尤其是匈奴族和羯族。

羯族全民皆兵,当时的领导人是石虎,他们将汉族的死亡将士挂起来,就像晾晒普通衣服一般,成千上万的尸体被抛尸荒郊野外,让野兽吃掉。

不仅如此,他们就如同原始的食人部落,还会吃中原人。根据史书记载,羯族打仗从来不带军粮,专门抢夺汉族女子当其军粮。夜间,他们会强暴这些女子,白天就宰杀充饥,真是壕无人性可言。

羯族

鲜卑族在这期间也是杀烧抢夺,有一次居然掠夺了数万名少女,回军途全部杀掉,抛弃在河水里,使得河水都断流了。

当时的中原汉人就像生活在地狱一般,简直苦不堪言。当时汉人2000万的人口,也只剩下400万,太可怕了。

就在汉族人们饱受痛苦之时,我们的汉族第一猛将冉闵出现了,他的到来那简直就是汉民族的救世主。

冉闵的父亲被羯族杀了以后,就成了孤儿,羯族的首领把他收养。冉闵在羯族做个懂事的乖宝宝,还屡建奇功,终于到了20几岁的时候,他找到机会,把羯族的石氏推翻,自己称帝,建立了五胡期间的第一汉人政权王朝。

此时冉闵举竿而起,无数中原汉人追随相应,汉族对五胡的反击正式开始。

冉闵带领部队对羯族进行杀戮,凡是有胡人血统的全部都要死掉。羯族整整死掉了32万人,整个族几乎被灭掉,羯族从世界上就此消失。

冉闵屠杀胡人

之后冉闵又带领10多万大军屠杀匈奴30多万大军,使得匈奴是节节败退。并用步兵7000,骑兵2000,12次攻打10多万的鲜卑族,12次全胜的惊人记录,可以想象冉闵到底得有多猛。

冉闵更是说出了当时汉族最霸气的一句话“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也就是说见到有拿着兵器的胡人,全部都要杀掉,也就是当时的杀胡令。

当然,如今有的历史爱好者会认为他是杀人狂魔,有的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他的功过,只是想说他真的是冷兵器时代的第一猛将。


我认为是荆轲!

战国时期的荆轲就一位历史上让人折服且悲情的英雄。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曾为他写过《咏荆轲》一诗,“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就是陶渊明在缅怀赞美这位悲情英雄。

荆轲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卫国人,为人仗义而且武艺高强。本来荆轲只是战国时期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侠客,游历各国行侠仗义却因为后来到了燕地,偶然结识了当时燕国太子丹,又受到燕国太子丹赏识成为了他的至交好友。

当时秦国刚刚灭了赵国,担心会被灭国的燕国太子丹终日忧心。荆轲便献计孤身一人带着短刀匕首去刺杀秦王。这是一场没有生机的刺杀行动,无论荆轲是否成功刺杀秦王,他孤身一人去秦王庭必然不会全身而退安全归来。荆轲去了秦王庭最终失败了,一步之遥没有成功刺杀成功秦王,他死在的秦王兵的乱刀之下。

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但是后人皆感慨荆轲的英雄精神。他确实是悲情的,他是位英雄也是为勇士。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必然会席卷各国百姓,作为侠客荆轲也许没有什么远大政治抱负与眼光,他只是看到人们在战争中悲惨生活及朋友在困难中生死挣扎。他选着孤身赴死去刺杀秦王是他认为可以为朋友和深受苦难的百姓能做唯一的事情。

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荆轲败了没有成功刺杀秦王,而且还导致秦国大怒灭了燕国。他不算得上历史上面成功的人,但是他在后世人们的心中却是十足的英雄。


谢谢你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除了项王,还有诸葛亮虽然失败了,但依然令人折服。具体原因如下。

智慧的化身

卧龙先生,几乎是无人不知。孔明差不多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世人皆感叹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诸葛亮经常以乐毅和管仲来比拟自己,《隆中对》都列入我们的教科书了,说明诸葛亮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他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与弟弟一起隐居在隆中,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虽然隐居乡野,但对当时的时局却了如指掌。他的才华横溢,无人能比,就是因为他的才华突出,所以他的好友徐庶才向刘备引荐他。

图:诸葛亮剧照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水镜先生曾跟刘备暗示过,诸葛亮这个时候出山是不顺应天时的,也就是说虽然诸葛亮才智过人,但终将不成事。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为什么刘备请了三次才出来,他当时就是预测到刘备的一生匡复汉室是逆势而为,难度很大,成功率很低,搞不好要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了,但是他却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惨淡的人生,我想起了《哪吒之魔童降士》电影里面说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诸葛亮的一生可能也在践行这句话吧,这种把苦日子当做好日子过,在逆境中依然不自暴自弃,积极努力的人生态度让我佩服。

图:诸葛亮剧照

重守承诺、忠心耿耿

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临终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了诸葛亮,他对蜀汉政权可谓呕心沥血,多次出军应战,虽然蜀国江河日下,但通过他的努力也为蜀国争得了一席江山,他为蜀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有一次,诸葛亮在祁山与魏军作战,为了让士兵分配得到休息,诸葛亮承诺定期分批次送士兵返回国内休息。后来战争越发激烈,有人向诸葛亮提建议暂缓送兵回国,诸葛亮坚守自己对士兵的承诺,士兵很感动,主动回营作战,终于取得胜利。

图:诸葛亮剧照

最后诸葛亮因操劳多度,病死于五丈原,虽然没有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主要是由于时运不济,并非诸葛亮的过错,但是诸葛亮帮刘备建议了蜀汉政权,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也算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也称得上忠诚。

大家好,我是梅溪沐雪客,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参与讨论。


他就是苻坚。

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357年-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他自小便喜爱读书,在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别人。八、九岁时,言谈举止犹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宠爱。

在苻坚八岁的时候,一天,他突然向爷爷苻洪提出请个家庭教师的请求。苻洪惊奇地望着孙子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只知喝酒吃肉,如今你想求学,实在太好了。于是欣然答应。第二天就请来了家庭教师。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典籍.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而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遂又结交了许多当世豪杰,很快成了朝野享有盛誉的佼佼者。

苻坚的前半生在得到王猛的辅助后,事业得到了直线式的增长。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消灭了前燕、代国,并且向西拓展疆域。终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是自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再次统一。

在完成统一北方的重担后,苻坚越发的豪横。他忘记了王猛临终前的谆谆教导,执意要挥兵南下,灭亡东晋一统天下。但是就在他作者一统天下的美梦时,在淝水却遭到了东晋朝廷的当头棒喝,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也由此走上了分崩离析的下场。

淝水之战后,前秦朝廷元气大伤。先前被统一的鲜卑、羌等部族酋豪纷纷举兵反叛,建立割据政权。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复国称王,慕容宗族的子弟跃马披甲,遍地狼烟;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亦在牛川称王复代国;羌族的姚苌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乌丸相续起兵反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并最终死在了姚苌的手中。从此北方又陷入到了无休止的战争中。

纵观苻坚的一生,他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历观中国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这四点的寥寥无几。苻坚与王猛君臣相得,明锐果决,想得到的一定要成功,豪俊不凡,但可惜的是矜大好功,不知休息民生,怀妇人之仁,在内有慕容垂等未除之时又大举伐晋,一跌而失天下,成为后世讥讽攻击的目标。


武悼天王冉闵

——手执戈矛降人间,复我皇汉天下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两晋时期,五胡乱华,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后赵大将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崛起反抗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杀胡令”是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此令共分三道。

《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杀胡令亦欲诛闵等。时鉴在中台,……鉴曰:“卿是功臣,好为官陈力。朕从台观卿,勿虑无报也。”……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给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石)闵、(李)农……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闵……下令城中曰:“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五胡乱华之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诏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沦为“两脚羊”,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


曾愿怀柔海纳、四海一统、八方来朝重塑盛世繁华;

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淝水浪花冲刷寿阳城下;

对于前秦天王苻坚,我是觉得甚为惋惜和折服。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一颗独一无二的光芒,因为他的一生都相信只要奉行王道天下终究会混为一统。他是那么相信只要自己宽以待人胸怀宽广,别人就会同样的对待他!他是那么相信人性是淳朴的,是相信人性终归是善良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一颗闪耀的星光,但很快消失在了中国历史之中。他少年政变夺权,十九岁登上了天王宝座。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遍访名士,尤其是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良师益友王猛。在一代名臣王猛的辅佐下,苻坚率领着前秦帝国不断发展,实力扶摇直上。连续灭前燕、收前凉、克鲜卑、复西域。

他的一生是那么具有闪光点,尤其是作为一位君王,他对异族势力的怀柔简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也许是多年沉浸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苻坚甚至认为自己的政权已经可以代表中华正统了,因为它的政权是再造中原文明。他南下伐晋的公开理由是让永嘉之乱南逃的士人返回故乡,这种观点出现在一位少数民族的领袖身上确实很是少见!

他对投降的异族分子,简直到了容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如果说任用慕容垂是看重他的能力,那么重用慕容暐这位前燕皇帝的迷之行为让人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每每进行灭国之战,苻坚总是喜欢预留国内的一个高官厚爵来为对方最高首脑准备。而且并不是给一个虚位,而是真正的给一个实职予以任用。南伐东晋之前,他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极高的官位给晋孝武帝留着,准备迎接他的到来!

也许在他心里,是真正的崇拜那些史书上记载的三皇五帝的贤德、是真的相信王道可以让天下大治、是真的愿意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推动民族大融合。

但很可惜,他只为后人留下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历史教训,但是他给后人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惋惜。因为曾经无比接近一统天下的前秦帝国,戛然而止在了寿阳城下,被阵阵淝水浪花冲走。

延续千年的“晋克秦”的魔咒再次出现了!


例子有很多,但真令人折服者唯其二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孔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武穆。

读《出师表》而不泣,读《满江红》而不恨,则其人必不忠也,非真豪杰也!其二人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其二人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原始地址:/paihang/1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