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等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1.首先,一个人靠合理合法的手段创造财富并不可耻,反而那些鼓励大学生应该吃苦的人才更可怕。一个社会不是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大家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未来么?

2.中国的大学,明明有那么多经费,可是就是不愿意为学生安装空调,安装热水器。大学生好多都是成年人,甚至以安全的名义,连大功率电器都不让用。留学生住的比中国学生好太多,还有很丰厚的补贴,各种教育资源。

3.很多时候,老喜欢教育大学生应该怎样怎样,还不是因为学校里面,大学生的地位是最低的。无比正确的废话是没有用的,天天讨论一些大问题有时候没有意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培养真正的社会精英,需要大学坚守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

北大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呼吁毕业生在任何环境中都坚持价值判断、守住底线,这作为毕业寄语,可以理解。但是,仅在毕业典礼上呼吁坚守底线确实没有价值,大学要培养真正的社会精英,需要去功利化和去行政化。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大学校长要求学生守住底线,那么,北大在办学中是否坚持了价值判断、守住办学底线了呢?答案恐怕不乐观。

事实上,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与功利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坚守底线,培养优秀人才的最大障碍。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到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些改革,都直指当前大学的行政化与功利化问题。希望通过改革,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尊重教育和学术规律,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但是,推进这些改革,当前都遭遇障碍,根源在于这要打破原有的学校治理权力和利益结构。包括,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不能围着行政指令办学;要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分离,不能行政权力通吃,用行政权谋求教育和学术利益;要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作用,让教育和学术拥有本该有的尊严;要推进学生自治,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参与学校办学管理与监督,而不是把学术会组成变为官僚化机构。

在这些改革无法推进的情况下,大学是难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优秀人才的,反而,由于学校办学追求功利的办学政绩,这会让整个校园都充斥着功利氛围,诸如,教授变为课题教授、经费教授、论文教授,并不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则有更强的“工具理性”,想着怎样才能在校园里“混得好”,找到好的工作,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

大学有一大使命是培养社会精英。但真正的社会精英,不是拥有更多资源和特权的人士,而是有杰出的能力、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平民情怀,但现今很多人追求成为社会精英,是想拥有社会特权,这不是真正的精英,而是利己主义者。不得不说,培养真正的社会精英,需要大学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其中十分重要的是,需要坚守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捍卫教育和学术尊严,消除大学的功利之气。


哪里都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清华北大比较显眼是因为能力强,成功率高。很多人并不比清华北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高尚,只是能力没达到没成功而已。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先不直接说明,我们用倒叙的方法说一说有关吴老师的几个前段:

祈同伟自杀后,梁璐和吴老师坐在沙发上攀谈,当得知吴老师要去美国找自己的女儿的时候,梁璐试探的问吴老师为何不等到高育良结果出来后再走,结果吴惠芬吴老师的答案是木已成舟,顺其自然!实际上吴老师根本没有一刻要留的意思!(心硬心狠)

全剧中吴老师都是一副温文尔雅,唯独失态的一次是面对高育良询问高小凤的事情,吴老师思路颇为简单,她询问高育良我到底哪里比不上小高?这是简单再不能简单的问题,吴老师你哪里又能比小高强?(一个大学教授难道没有思维力和判断力,最后推敲后得知,吴老师此举是让高育良自责,这样的目的性后续会阐述)

通过剧中情节我们也可以知道,高育良和吴老师签署的离婚协议中规定,等待高育良退休后,高育良将去香港和高小凤生活,而大陆的一切财产将归吴老师所有!(这成为吴老师和高育良假扮夫妻的最浅层原因,实则只是一个借口,最后一集中吴老师亲口承认假扮夫妻的原因,往后看,后面会说到!)

还有一个情节,当侯亮平逐渐掌祈同伟犯罪的证据,高育良特别慌张,生怕自己事情暴露,便找来侯亮平来家里吃螃蟹并剑拔弩张的和侯亮平展开争论,当两人一度陷入僵局,吴老师便充当说客,力挺高育良的观点,尽管语气还是如平时那么缓和!(这点值得深思,往后看分析)

离婚长达六年之久,吴老师和高育良竟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相敬如宾,鲜有矛盾!在外人面前更表现的恩爱有加,让梁璐等人羡慕不已!(吴老师外表多么美丽堂皇,但是外表之内到底藏着什么?_?真的那么简单吗?往后看,答案在后面)

支离破碎的段落渐渐的凑在一起,一个利己主义者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侯亮平在车上问吴老师的话,吴老师的回答也恰恰说明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心思!

侯亮平问:吴老师,你这多年瞒着所有人离婚的事情,知道高老师所犯的错误,你为何不向组织汇报或者离开高育良?

吴老师回答:我一切都是为么芳芳,他是我所有的骄傲,我不想给她带来一点影响!(虚假的借口)

侯亮平又问:真的是为了芳芳吗?

吴老师最后的心机无法隐藏后,才说到:也是习惯和怕失去高育良手中权利所带来地位和便利!(目的,赤裸裸的目的)

一切都已经明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首先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她一切行为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出发,他做任何事都是为自己服务,来保障自己利益最大化!(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高育良会和她离婚的原因,一个女人如果事事都是自己,那么她的男人一定会感觉内心孤单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男人也是最容易出轨去寻找心灵的慰藉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其实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她会把她的利益包装在一个最为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她既要取得他所需要的,又不要受到别人的谴责!(在吴老师的嘴里一切都是为了芳芳,而他看重的女儿为什么多年都不回家,明知道高育良走上歧途,还要帮高育良掩护,从而让高育良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吴老师以慈善平和对每一个人,但是内心因为利己而没有底线的损害着他人的利益)

精致的利己主义有着高超的手段,他们从来不亲自出手,但他们深深懂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道理!他们是利益的获得者,又不是事故责任的承担者!(还记得剧中有一个情节,吴老师要安排他们学校一个老师从政吗?这么多年通过高育良,吴老师暗中不知获得多大的利益,虽然剧中没有提及,但是剧中多少都浅浅点到)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很难被发现的,因为平时他们都会披着道德的外衣,打着善良的幌子,摆着绵羊的姿态,一旦出现罪恶,你如果不深刻研究和分析,或许你第一个排除的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嫌疑!因为所有人都不会相信,他会干出那种损人利己的事情!

自此精致的利己主义不用多说,往后看,恐怖在后面!

《人民的名义》中有一条暗线,腐败的暗线!或许剧中人物沙书记、田书记、季昌明、赵东来都没有看出来或者觉察到。

其实吴老师才是全局最大的boss,她把高育良和祈同伟当棋子,暗度陈仓的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最终她逃脱法律的追究,而祈同伟、高育良,甚至赵瑞龙、赵立春、高小琴,刘新建都是他阴谋的牺牲品!

剧中唯有一人得窥天机,那就是侯亮平。可是侯亮平没有做出任何举动,或许侯亮平对吴老师有着母子一样的情怀,选择了放吴老师一马!

如果有续集,侯亮平会不会最终醒悟?

越想越恐怖,越想脑洞越大,不敢想,不敢说!掩卷问天!天知道!


是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特征就是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为了自己的表演,配合,世故和老成,却看不到独立、自由,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所担当。

出处

首先,我们要看下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是在钱理群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部分内容如下

(我们)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钱老说的非常有道理。

曾经的北大

曾经的北大,那可是中国大名鼎鼎的京师大学堂。

他上承中国历代太学(国子监、国子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

而往下,他是中国近代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划时代的开创者,他是启迪中国现代化的摇篮,承接着来自于戊戌变法的精神,成为中国教育的摇篮。

著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给北大带来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

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北大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人。

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马寅初,梁漱溟,李四光,辜鸿铭等无数泰斗,都在北大立足,他们不仅为北大带来了精神,而且带来了北大的传奇和胸怀。

我们能够想起100年前,五四运动的时候,无数北大学子们的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今天的北大呢?

今天的我们,教育出来的是一批的尖子生,他们是社会精英,他们拥有很高的智商,他们彬彬有礼而且富有教养,他们做了很多事情,非常的合情合理,无可挑剔。

他们变得十分符合群众的期待,然而,他们也变得让人吃惊的“世故和老成”。

他们十分懂得配合,十分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就像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

然而,他们的独立呢?自由呢?他们已经被“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污染了。

人成熟是好事,但是如果年轻人,失去了理想和胸怀,那么,他们就会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

所以,这一点,钱理群教授说的没错。。

而且北大自上而下,看看超级民科廖凯原

他的理论,而他是北大的校董,北大还有一栋楼用他命名

今年高考的时候,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句话的一番话,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人他们的胸襟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否存在阶级?

梁启超曾经写过一段话,让人很震撼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我们的未来,应该不仅仅是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而应该有一些胸怀天下,志高存远的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好,胡适先生提倡拜金主义,但他的拜金主义是去赚钱并养活自己,并不以让别人无饭吃而养活自己,有时还可以让他人有钱可赚。我们所提倡的利己主义是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不以牺牲他人的幸福而幸福自己,有时还可以让他人幸福。

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必是敢于追求的人可以得到的,必是先衣食足后知荣辱。一个利己主义者追求了自己的幸福,才能感受到幸福是什么,独立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之后才能利他


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做校长时,留有一段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句话,直叩人心,但能够回答好的人恐怕不多。

吴思在《潜规则》一书中曾写道,中国人实际上都接受过二次教育。第一次接受圣贤的教育,其教育效果就是: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就是接受社会大染缸的教育,或者人间潜规则的教育,教育的效果就是:一肚子男盗女娼。

吴思将这两个社会分得很开,其实,中国大学的围墙很低,象牙塔里的世界与墙外的世俗社会已经越来越少差异了。换言之,目前中国大学,已经将这二次教育一次完成了:不少大学生既学会了满口仁义道德,又学会了一肚子男盗女娼。吴思的观点过于严重,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他道出了部分真实。

多年前,北京大学的钱理群先生写道:“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在钱理群看来,大学里培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高人一等的智商,往往学习成绩都很好。他们“世俗”,也就是说有一种流行的平庸。“老到”,指的是办事老练,到位,大概可以说是情商高。至于“懂得配合”和“善于表演”,讲的仍然情商不低。智商高,情商也高,不正是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么?钱理群教授着哪门子急呢?

我注意到,钱理群先生紧接着写了一句:“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句话与前面那句话似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如何理解呢?

人民日报有一篇评论文章《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对精致的利己主义做了一个解释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钱理群先生的这句断言。这篇评论文章解释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人民日报这么一解释,钱理群先生的结论自然就必然了。

钱理群先生的解救之道是希望大学生要加强对自己人格的塑造。他说道:“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在2008年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辞职后,威廉·德雷谢维奇撰写了一本书《优秀的绵羊》(ExcellentSheep)。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观点是,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真正的思考能力,推崇博雅教育,甚至号召学生不要去名校。

其实,利己或者自私,本是人类的天性,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所谓“不仁”,不是“没有仁慈之心”,而是“没有特定偏爱”。关于自私、利已,利他等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亚当·斯密或者理查德·道金斯都有过精彩有论述。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受基因操纵的生存机器,出于自我保存的目的,基因总是无意识的操纵生命个体做出种种行为,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基因,甚至不惜赴汤蹈火。道金斯认为,作为自私的遗传基因,有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决定着基因的竞争力: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理查德·道金斯分析说,自然界有非常多的利他行为,乃至自我牺牲行为,也是基因“自私性”的体现,是“自私”的基因让生物体去进行“利他”行为的。

面对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并不悲观。因为他认为,“基因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它的环境,而这一所谓环境也包括其余的基因。”

人类之所以与其他普通生命不同,在于其智慧可以创造出文化,而“文化的传播有一点与遗传类似,即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这种文化传播的单位,或者说文化的基因,道金斯称之为“觅母”(me),这是人类的独特之处,是人类文化进化的新汤(相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始汤)。这种基因在人类文化的“基因汤”里传播繁殖。

理查德·道金斯所指的人类文化的基因汤,在我看来,是一种人文氛围——中国大学教育越来越缺失的人文教育和社会上越来越少的“书生气”。

“书生气在中国有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适当有一些书生气是可爱的,一点书生气都没有我也就只能近而远之了。”这是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在人民日报总编室文化新闻版、人民网文化频道联合推出的“文化讲坛”上以“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阅读”为主题的讲座中说的一句话。那么到底什么是书生气?

一、真实真诚

书生气不合时宜似乎是几千年来的定论。不过,我宁可视书生气为真性情,虽然有其迂腐与天真的一面,宋·范成大《次韵宋佛阅番乐》有“洗净书生气味酸”之句,苏东坡也曾自嘲“一肚子不合时宜”,意即自己的书生气太重。但书生气所包含的真实、真诚、不做作,不圆滑的气质,正是这个越来越重算计的时代缺失的东西。

《庄子·渔父》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所以富兰克林给自己的信条之一就是:“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真,是一个难题。连索尔仁尼琴都说过:“我一生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一生都在冲破阻拦为了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

5月21日是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身为浙大学子的浙江电台主持人鲁瑾姑娘,写了一篇《我的牛逼母校今天120岁生日,天了噜!全世界都跳起了广场舞!》鲁瑾在文中说,“一个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120周年大庆,看不到任何有关科技改变世界,关注人类未来,坚守精神独立性的理念,你在舞什么?所以,今天我也不去母校添堵了,毕竟我一分钱都没捐……庆典可以了,你们慢慢介绍前排领导。”

鲁瑾姑娘文章自然不被浙大一些校友认同,善意提醒者有之,留言批评有之,辱骂者亦有之。其实,鲁姑娘的文章不就是说了一点真心话?一位支持鲁瑾的网友留言说,“因为校庆,身边一个一个毕业于浙大的、孩子在浙大的、在浙大进修过的、花大价钱上过浙大的课的或者跟这所学校有任何千丝万缕关系过的……都冒泡出来,大有‘我已经潜伏够了’的舒展。就算浙大是有点名气,上述这些,不说自己曾经浙大还好,说了倒使浙大不过如此了。校庆没有打动到鲁瑾,更没有打动到各位看客,除了昨晚交通管制不得不绕道而在玉古路被堵走得很不爽之外。为鲁瑾的实话实说点赞。”

二、不媚权贵

1929年,在哈佛大学读硕士的贺麟在日记里写:“以后务须随时随地牺牲一切保持自己的内心自由和self-respect(自尊心),要无一时忘掉了以诚接物,更要无一时忘掉了求真理说真理的使命。”这是一种书生气。

蒋梦麟在怀念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的文章中说,“先生日常性情温和,如冬日之可爱,无疾言厉色。处事接物,恬淡从容,无论遇达官贵人或引车卖浆之流,态度如一。但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发言作文不肯苟同。故先生之中庸,是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无举刺之中庸。先生平时作文适如其人,平淡冲和。但一遇大事,则奇气立见。”这同样是一种书生气。

1929年11月,安徽学界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学潮,蒋介石让安徽大学(当时在安庆)校长兼文学院院长刘文典亲到南京予以说明。到南京后,刘文典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走进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见到刘文典,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刘文典冲口而出:“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这更激怒了蒋介石,他一拍桌子,并怒吼:“无耻文人!你怂恿共党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蒋介石的不实之词,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打了刘文典两个嘴巴。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捂着肚子,疼得脸上直流汗。随即下令将其关进大牢,共关押了7天。此事在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动,安庆大中学生举行示威,各地进步人士也来电来函声援。后来,经蔡元培等力保,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才不得不将刘文典释放,但附前提——迫令刘文典“即日离皖”。这更是一种书生气。

三、独立的思

在《v字仇杀队》里,V在死前面对着克瑞迪,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在这面具之下不仅仅只有肉体,在这面具之下还有一种思想,克瑞迪先生,而思想是不死的!”V用他的死,用他炸掉国会大厦的行动,传递着那面具之下肉体之内的觅母。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不少人已耳熟能详了。但如李慎之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甚至其语言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中国古文中的“独立”与“自由”与现代语言中的“独立”与“自由”意义迥不相侔)。王国维纪念碑铭一共不过二百五十三个字,而“独立”之词儿三见,“自由”之词凡四见,其中甚至套用美国独立时的英雄帕特立克•亨利的话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结句则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人有独立思想,才能够免于人云亦云,才能慎思明辨,对社交媒体充斥着的流言与流毒能够作出判断。比如说,马里兰大学的一位中国毕业生被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做了一场演讲,但她的演讲被中文社交媒体的一些人指责为“辱华”。这名中国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是否妥当,可以充分讨论。但是,打响第一枪的营销号,从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给她安上了“辱华”的帽子,有人批评说,这是在舔舐10万加的人血馒头!

有人认为,独立的思想有时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你恰巧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么你要小心了,因为绝大多数没有思想的人,会固执地认为有思想的你是一种奇怪而可怕的怪物,人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耐力,有手段,有时间,通过大量口水来说教你,解救你,直到你也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马里兰大学演讲事件,正说明了这一点。屈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杨舒平不得不通过的微博正式道歉。

大学教育如果得当,是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更大的胸怀和格局,让我们可以有能力辨别欺骗与合作,做出有利于自己、无损他人、利于他人的决策。

理查德·道金斯写道:“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输到我们脑子里的自私觅母。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这种利他主义在自然界里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在世界整个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CharlesLevin)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那么他理想中的大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Workofthe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莱文心目中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约翰·纽曼(JohnHenryNewman)在其著作《大学的观念》(TheIdeaofaUniversity)中也指出:“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约翰·纽曼“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在这里,通过心灵与心灵、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探索得以推进,发现得以验证和完善,冒失可以化为无伤大雅,谬误则受到揭露。在这里,教授雄辩起来,身兼传道与授业者,以最完整、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其学识,将之激情澎湃地倾注出来,使听众心中也燃起他对学识的那种热爱。”

希望中国的大学管理者,能够明白这些道理。


是的,因为教授本身就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范畴,看过民国历史的人就能分辨,民国的教授与大学老师大部分有勇气与权力对抗,少有人卑躬屈膝摧眉折腰,再看现在,他们都是权力的附庸,因为他们拿着的是政府给的国家均贴,他们本身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他们不承认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看过有流氓说自己就是流氓的吗,所以它们告诉这些孩子,要有信仰,要有抗争精神,其实是误人子弟,这种大学的毕业演讲本身毫无意义,这些孩子只会上行下效,在他们的背影里慢慢变成他们这样的人,很少能真正做到独立人格的,那样的人必定也与他们格格不入


北大、清华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描述来自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他在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研讨会上谈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瞬间语惊四座,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作为清华的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我理解这种看法,我们的同学中的确有钱老描述的例子,在校时世俗老道,广结人脉,善于表演,配合体制,毕业后进入职场后青云直上,如今我再听这些人在台上的讲话,十分套路,很少实际的东西,十分让人陌生。

但是我又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的校友同学中,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管是坚守专业还是走向管理,大多能坚守独立人格,做好一个正直的人。

其实,利己主义原本是一个中性词,利己是一个人的本能,“精致”利己也好,“粗糙”利己也罢,利己本身并没有错,尤其是在不损人、不损害社会的前提之下。当然人类进化到今天,更高的一个做人层次是在利己的同时又对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一味去提倡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一种道德绑架,不仅不健康的,也很难持久。但是,如果利用体制,以损害别人和社会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目的利己,就太可怕了,这些人可能正是钱老提醒大家应该去警惕的,因为他们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所以,人类永远是利己的,只不过处于马洛斯需求结构不同层次的人追求的利己形式不同,能追求多样化的自我实现才是正常的,因此,单纯呼吁坚守底线的确没有什么价值,把法律条文和监督体系落到实处才是重点,在这里,用个体批判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在社会层面注定一事无成。


直面回答这个问题很尴尬,答案如何,我想大家心中有数。还是旁敲侧击一下吧。

试卷对于人生,事实是一张微不足道的东西,但一旦成为划分身份的标准,价值就不一样了。普通路段加装个红绿灯,就不普通了,大家都必须仰视它的面色。

文凭和高校之意义,正是如此。文凭决定机会和身份,身份决定价值,生活路线而已,不足多谈。

凭我感觉,现在的大学生,包括名牌高校,大部分是应试的完美者,思想的苍白者。高等教育只是岗前培训而已。谈不上思想和精神这些层面,自然也谈不上人品、道德的完善与提升。有时,我怀疑:现在还有安静的校院和书桌吗?!

大树结硕果,微不足道,小树长大果,则弯腰变形。人品道德是骨,事业成就是肉。一个人,首先应该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

无需多说,一个学校的价值观,看它对杰出校友的评判标准,以及杰出校友的道德品行便知。这些人都利他了吗?

我看到了太多断章取义、舍本逐末的价值观l


对于文化精神的倡导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不仅是知识。中国的大学在提倡文化精神这方面似乎并没有让社会满意。所以许多学业结束也就终身无所事事。至于精致,到未必是利己主义。大学对人生至关垂要,学有所成者皆于此中感受到文化精神的渲染,而立志于人生。只是怎样让学生更多留意于此,教育怎样更多着重于此,方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对于教育的那么一种渴望。如果教育的结果仅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那么教育也不能算是成功。


不是学校培养了这样的一代,而是家庭,是社会,是时代!我们上大学已经18岁左右了,在我们我们的心里已经有了较为完整世界观。

而于大学中我们听闻社会竞争,见到功利。我们明白了每年都有上百万和我们一样的应届毕业生进去社会。大多数人同我方面刚毕业一样,刚进去社会就是压力,烦恼!

所谓的利己,你们口中的利己者认为他只是拿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因为他已经无暇顾及他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现在很多人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何谈兼济天下!!


教育不树德!树成名不树贡献。前辈讲精英不讲精忠。当前形势攀比流行。无德浮燥。欲正其风,先正其源!正校长教授讲师!改进教育方式,使之接地气!树立精忠榜样而解其后顾之优,让学生看到报国的好下场!


回顾中国近代史,众人皆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他人欺辱、掠杀。国民陷入极端的痛苦与不安,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何在?尽管如此,一直以来却唤醒不了中国教育,教育强则国强,教育衰则国衰。因此,教育仍强国兴邦之本。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源于北大教授钱理群之论,在钱教授的定义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特点是: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用钱教授的这个定义跟现实相比照,我觉得是大体符合现实的。但是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仅只是中国、当下、清华北大等特有的现象,更是一种基于人性弱点的普遍现象:即人性天生的“趋利避害”倾向、某种程度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以及“平庸邪恶”的广泛存在等。

关于“平庸的邪恶”,源自于一个学者阿伦特的著作《艾克曼在耶路撒冷》,艾克曼是一个纳粹军官,在他的积极参与谋划下,几百人的犹太人被运送到集中营集体灭绝。二战以后,艾克曼在以色列接受审判。与当时普遍认为的“艾克曼天生邪恶”的主流舆论不同,阿伦特认为艾克曼其实就是一个平凡的德国人,他所犯的罪恶其实是一种“平庸的邪恶”:即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犯下的罪恶,艾克曼的罪恶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平庸的邪恶”之论提出后,相继有一系列社会心理实验,比如“米尔格伦实验”、“斯坦福大学实验”等,其实都印证了“平庸的邪恶”存在的普遍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也是一种“平庸的邪恶”,个体被世俗、制度所裹挟,身不由己、不由自主,良知的自由成为稀缺品,社会对“平庸的邪恶”习以为常,常识被遮蔽。这是一种真实地在发生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一些人选择随波逐流,一些选择积极共舞,一些选择沉默不言,一些选择坚守良知……但最后一种是少数。

钱教授是文学殿堂中的学者,文学对现实的期许是很理想化的,拿这种理想化的东西跟现实一比照,自然会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叹。但这种理想化的价值期许也正是文人、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不论追随者有多少,不论世俗人心如何跌落,总是还有这样一群堂吉诃德似的人物,高擎希望之灯塔,带给人勇气和亮光,微光灼照人类前行的路。


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说法刚刚被提出来时,当时的媒体、公众,都觉得醍醐灌顶,纷纷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理性人的自利倾向,一个有健全常识的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是完全彻底的利己损人的人,必然是“先人后己”,自利了而后利人,这样更有利于利己——亚当斯密揭示出这个真理以后,到现在几乎都不需要任何经济学和哲学辩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常识。

在利己前面加上“精致”,这可能是钱理群教授的反讽。但几年过去以后,我们发现,若这个时代的利己主义者,都能够保持一份“精致”,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精致就意味着体面、原则、契约,有所不为,利己的同时,至少,并不损人。

如果说北大清华能够培养这样的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觉得钱理群教授的批判就过于严厉,要求过高了。因为这个时代的利己主义者,很多是“粗鄙的利己主义者”,信奉的是丛林社会的法则,对文明社会的产物嗤之以鼻。

他们本身的自利能力,可能并不强,但是“损人”的能力和意愿,却强得不得了。认为主张宽容、多元、进步的自由主义者(liberal)是“白左”、“圣母婊”等等,这样的辱骂,就是对过去一百年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得出的宝贵教训经验的遗忘和蔑视。

回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身,如果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被视为高智商而不关注或参与公共问题的这么一批精英,这其实和北大校长林建华所说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坚守价值判断,守住底线”的人一点也不冲突,因为很多精英对“价值判断、守住底线”是赞同的,只是他们在公开场合不说,不主动参与而已。

所以问题虽然是以一种贬义的语气在问,“北大清华等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但毋宁说,在今天,希望利己主义者都能够保持一份精致和体面,因为到现在,这样的要求也真的很难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

我对我们的教育,包括北大教育所培养的一些“尖子学生”(当然不是全部)感到担心。这是教育的两极分化在另一端所结出的恶果。我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教育,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具有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应该有社会承担意识;而我所担忧的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问题的严重性,大概也就在这里,弄不好就会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对未来国家、民族的发展,欠下的一笔无法偿还、弥补的债。

摘自: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钱理群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

实际上,利己是当今社会风气与价值观使然,是全社会的通病。

绝大多数人的需求都是根据下面这张图由下往上逐级满足的。

并非北大清华培养了利己主义者,而是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利益当头。也许我们小时候都有淳朴的梦,或是为家,或是为国。我们都听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接触了社会,当时的梦早就被买车买房给替代。谁不想达,谁不想兼济天下,梦想很美好,但大多数的人不得已妥协现实。

所谓”精致“,钱先生说:

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

由此可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能力智商等方面远超常人,而北大清华的学生正是这样的代表。

清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国家不论是从钱到政策都有倾斜,所以我们总觉得清华北大要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为了崇高的使命奋斗,而不应该计较物质回报,而那些受到良好教育却个人利益至上的人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可是如果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工作后待遇没有遥遥领先其他人,又会说清华北大徒有虚名,清华北大的学生只不过是一群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人们既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服从这个社会的种种约束规则是没骨气、没个性、奴颜婢膝的表现,同时也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不服从社会既定的约束,是年轻、幼稚、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然而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是要吃饭的,所以他们的“利己主义”没有问题。现代社会里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让自己和整个社会一起越变越好。

我们还要注意钱先生的话:

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

我认为钱先生的意思是希望中国有志青年有所担当,不要滥用权力,希望中国教育不要迂腐不堪。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批判的是权力的门徒,但最后我们却把它变成了对清北学生的指责,可我们又是否考虑过自己的社会责任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


人民的名义爆火,也引起了不少话题的讨论,官场腐败,婚姻问题,职场潜规则等等,今天刚好借这部电视剧谈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剧中高玉良书记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这么评价的:

可见在剧中充斥着各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最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白了就是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

1

以人民的名义告诉你,精致的自己利己主义者有多可怕?

提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不得不把剧中祁同伟人设搬出来做样板了。

祁同伟汉东政法大学高材毕业生,但在官场却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是省公安厅厅长,执法者的化身,同时又是玩弄法条为自己谋利的行家里手。他蔑视民众,崇拜英雄,并相信自己也属于英雄的梯队。

当面对一一六当晚前来救场的陈岩石的陈词滥调,祁同伟非常直白地说:现在我们没工夫说这些。

面对座师高育良,祁同伟直抒胸臆地说:我们就是从娘胎中来,到坟墓中去。把妻子梁璐当做仕途路上的垫脚石,把家庭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只顾个人发展不顾家庭责任!

他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场规则,并且灵活运用,少年得志。

祁同伟的终极目标是顺利当上省委副书记,他野心大又一味想走捷径,依靠岳父和老师的关系,还在赵立春母亲坟前不顾廉耻地哭坟,为了亲近新来的省委书记,不惜到久不联系的退休老干部院里挖地。自以为聪明,结果弄巧成拙,在省委常委会上,被人肆意嘲讽,晋升机会就此断送。沙书记嘲笑他“堂堂一个省公安厅厅长,不去维稳却来挖地,马屁精,可笑”。一个人不自尊自爱,不干好本职工作,你就是跪舔上级也没用,还会沦为他人笑柄。

在剧中他的老师高玉良也多次提醒他,要“用政绩说话,不要故作聪明玩一些虚的”,可是祁同伟看不到这一点,甚至非常鄙视,认为“老师是老糊涂了”!

祁同伟这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果是什么?他在自己编织的圈子“汉大帮、沙李配、沙家帮”中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事业触到了天花板,人生也仅此走到“尽头”!做官做成了精,做人却做成了鬼,可恨又可悲!

而反观剧中另外一位主角李达康,他是赵立春一手提拔上来的省委常委,赵立春是谁啊?前省委书记,也是一个惹事的主。赵立春贪污受贿被陈岩石举报多年,而他一手提拔的李达康却出淤泥不染,贪官不该是一窝吗?不贪的李达康何以受到重用?因为政绩。这也是李达康在官场安身立命的根本,放到普通人身上也适用,做事尽责,干出成绩。

精致利己主义者只会被利益蒙蔽双眼,想玩弄规则,却反被规则奴役!

2

搞清楚“利己”的概念,再选择做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知乎上网友王然回答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哪一类人?其实就是剧中祁同伟,她拿安·兰德《源泉》中的彼得·吉丁为例子。

吉丁毕业于最好的建筑学院,在校时候的明星学生,兄弟会领袖,荣誉毕业生,毕业后加入了纽约最好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吉丁本人聪明、努力、而且仪表堂堂,知道自己要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扫除一个个事业上的障碍和绊脚石,成为了这个设计工作室的合伙人,还娶了老板的女儿。吉丁明确的知道社会对自己的期望,知道如何做可以得到有权力的家伙们的认可,什么样的路径能够最快到达成功,如何捍卫自己已经获得的利益并且利用权力操控其他人。

放在现实社会,彼得·吉丁这样的人一定会被认为是成功的,是让左邻右里、亲戚朋友、从小学到大学的母校都为之骄傲的。

这样的人就像钱理群先生说的“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些人聪明至极,熟知游戏规则,擅用漏洞,赢得游戏。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放弃利益的勇气,去改进系统,提出变革,创造出一个新的更好的系统。

有人肯定要反驳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雷锋?这个社会早就不存在了,想要做雷锋的都是傻子,当然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你是这样想的吗?

利己主义,不是利己,利己主义是事事处处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或侵占别人利益的基础上。

你坐车不让座不是利己主义,是你的权利,你见了穷人不施舍也不是利己主义,也是你的权利。所以你可以选择不做雷锋!

但如果你利用自己的资源掌握内部消息从股市赚钱就是利己主义,你利用自己的资源插队住院做手术就是利己主义,因为有一个人会因你而延误,你结交银行高管,政府高官,通过不正当途径比别人获得更多优势,就是利己主义。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永远是通过损害破坏别人的权益而违规非法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3

你需要的是精致,而不是利己主义

损人利己的事情,你要干吗?如果你的回答还是“yes”,不妨换位思考下!

如果我们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中,你真的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倘若利己主义成风,一定会有人从中获利,但损害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想明白,我们自己真的不会成为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当你沾沾自喜时,总会败在你资源薄弱的那一环!

当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握了集中权力以后,这个社会是可怕的。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更多一点像侯亮平这样,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理解、熟悉潜规则明规则,却不利用规则来为自己谋利。他们尽量保护自己不被这样的规则伤害,但从不拿这样的规则去伤害别人。

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精致的人,但请不要成为一个利己主义之人


首先;

社会上许多人,既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为了崇高的使命奋斗,而不应该计较物质回报,同时也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工作后待遇没有遥遥领先其他人,说明清华北大徒有虚名,清华北大的学生只不过是一群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其次

他们既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服从这个社会的种种约束规则是没骨气、没个性、奴颜婢膝的表现,同时也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不服从社会既定的约束,是年轻、幼稚、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现实情况

北大、清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至少有一个特点,就是普遍智商较高,而且相对比较勤奋。就我认识的北清毕业的数百人中,混得差的不多(毕业十年左右)。如果说刚毕业的时候还青涩懵懂,用个三五年时间摸透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遵循规则,寻找漏洞,稍加努力都会在同龄人里面脱颖而出,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通常还能抱得美人归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不是难事。然后作为既得利益者,继续维护这个系统,维护自身利益。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哪一类人?看过安·兰德《源泉》的同学,应该能够知道并且理解,书中的彼得·吉丁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吉丁毕业于最好的建筑学院,在校时候的明星学生,兄弟会领袖,荣誉毕业生,毕业后加入了纽约最好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吉丁本人聪明、努力、而且仪表堂堂,知道自己要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扫除一个个事业上的障碍和绊脚石,成为了这个设计工作室的合伙人,还娶了老板的女儿。吉丁明确的知道社会对自己的期望,知道如何做可以得到有权力的家伙们的认可,什么样的路径能够最快到达成功,如何捍卫自己已经获得的利益并且利用权力操控其他人。我想这就是极端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作为一个教师,对这方面深有感触。事实上,“精致的利己主义”可能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那些带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同学,很多都自认为是个善良公正有情怀的人,在恰当的时候,他们甚至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小部分利益去为这个世界做贡献。

那为什么还要说他们是利己主义呢?

这是因为,随着阶层的逐渐稳固,接受良好教育并得以进入名校的,大部分已经是家境相对优渥、成长过程比较顺利的青少年了。他们的人生有一条自出生就在不断被验证的真理,那就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反之,那些没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不努力。

也就是说,在他们心中,loser们都是有原罪的,并不值得寄予太多的同情与理解。

如果你跟他们说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他们会说,乡村教育资源再不足,不也还有能够成功考上名校的同学吗?所以那些考不上的,都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去想,同样智力和努力程度的两个孩子,也许就因为出生的门第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最后的结果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某个明星的女儿今年11岁,已经可以在T台上熟练走秀了。你作为平民子弟,如果有一天高考考的是走秀。即使你也每天拼命练习,你有她在各大知名场合出席并增长见识的机会吗?

但她自己对于这一点是浑然不觉的,她长大以后,一定觉得,自己的优秀是因为努力,而不是平台差距。也因为这样的想法,像她一般拥有优渥资源的人,是没办法对资源匮乏而导致人生平庸的人抱有悲悯之心的。她甚至有可能会说:“在T台上是练习,在学校里也是练习。你所谓的平台差异,不过你是为自己的落后找的借口。”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发达地区的人诟病发展中地区不懂得素质教育,觉得自己素质教育一样能上清华北大,然而他们看不到两地招生名额的差距;受过高等教育的有钱人悲愤地呼喊“不能剥夺穷人纳税的权利”,然而穷人还在考虑下一顿饭吃什么。

他们坏吗?他们不坏,并且他们也不笨。

他们接受了这个时代最优等的教育,获得了远超一般人的知识和见识,也因此拥有着相对高远的追求与理想。

唯一缺少的,就是接地气的常识。

就是这点常识,使他们对底层人缺少真正的理解与悲悯之心。


原始地址:/faxian/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