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人海战术钢铁洪流在现代战争里还有用吗?

人海战术早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战争了。

人海战术,顾名思义就是用大量的士兵来组成人海向着敌方进攻,这种进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二战时武器装备落后,严重缺乏现如今的重火力以及远距离武器。现代战争都是高科技产物,威力大、射程远,可以在上千公里外杀伤敌军。两军对垒时人越集中越容易被攻击,再加上现代战争武器威力大、精准度高,这样杀伤效果最好。


没有用,现代战争中还用这种战法,那要么送人头,要么引发阵前兵变。上世纪末,科索沃战争就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依靠空中和电子力量达到目标的战争,打满全场没有出现陆战,装甲和步兵作战。


随着武器的进步,炮兵、轰炸机、海军对陆上的攻击掩护乃至核武器问世后,人海战术的巨型兵团战术遂失去发挥空间。现代战争中,一些新兴的军事理论已经出现,有些军事家认为进攻方集中优势火力即可击溃优势兵力带来之优势,该理论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军事冲突中已经有所体现。人海战术的概念是西方军队,尤其是美国军队蔑称我军的提法。与之对应,火海战术就是他们高看自己作战能力的提法。按照美军的提法,尤其是按照美国将军李奇微的说法,人海战术就是:共军以密集的战斗队形,采取波浪式的冲锋方法,连续不断地冲击美军阵地,直至被美军密集的火力击退。人海的概念由此而生。而围绕着人海所设计的各种战术,统统被美军称之为人海战术。再深一些分析,可以看出,美军依仗其密集的火力,在地形有利、士气高涨时,的确是可以抗击我军密集的步兵冲击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我军发起的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战斗。其次,人海战术和火海战术的形成。砥平里战斗应当说是美军战术发生转变的一次重大转折点。这次战斗中,美军在一线被志愿军突破后,防线中部出现一个大突破口,我军正准备向纵深扩张时,李奇微严令在砥平里的美军一个团、法军一个营的兵力坚决死守,务必确保美军在纵深重建第二道防线。但是,美军对能不能守住是心有疑虑的。他们知道,我军此时攻势正旺,士气正高,而美军兵败如山倒,全线基本溃退。而且,根据美国陆军一贯作战思维,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决不以士兵的性命为代价,去进行困兽犹斗的反包围作战。美军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进行这次战斗的。其实,当时的战场情况是,在我军大军攻击前进的方向上,只有砥平里这个孤零零的战役要点。突破这个要点,即可保证我军纵深作战时畅通无阻。李奇微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要美军团长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死守。攻击砥平里的是我军互不相属的三个师,这是导致我军此次战斗失利的重大隐患。战斗中,由于我军侦察情况不明,指挥混乱,火力尤其是炮兵火力不足,几经激战,虽然将敌人压缩在不足几平方公里的地幅里,但最终无法解决,在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战斗。砥平里战斗所产生的恶果就是:以前美军在我军坚决勇猛的步兵冲击下,其步兵坚守阵地的意志力不足以抵挡这种强大的精神和力量的震摄力,通常在三四十米的距离上开始逃窜,通常在我军追击下悉数被歼。但经砥平里战斗后,美军步兵恢复了二战时坚守阵地的勇气和精神,敢于坚守一地,直至援军到来。这也是为以后敌我进入阵地战阶段后,美军敢于与我军在一个小高地反复争夺的一个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军在此防御战斗中,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构造坦克防线,找到一种凭借钢铁和火力抗击我军的新型战法,这就是他们所称的“火海战术”。反过来,他们则称我军密集的步兵冲击队形为人海战术。人海战术的概念真正流行于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战争中,伊朗军队凭借其共和国卫队和青年学生的为真主打赢圣战的信念,的确以超出当年志愿军前赴后继的不畏死的劲头一波波,一群群地向伊拉克军队进行殊死冲击,即使伊拉克军队使用毒气也在所不顾。最让人痛心的是,由于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军队遭到大清洗,会指挥,能打仗的军人几乎损失殆尽。战争实际上是在一帮狂热分子不分青红皂白的瞎指挥下实施的。许多连枪不会开的青少年,通常身绑炸药,开着一个摩托车,直冲伊拉克军阵地。在第一次巴士拉战役中,由于战争已进入伊拉克领土,因此,伊拉克士兵作战十分勇敢,陆海空协同作战水平大大提高。因此,伊朗士兵的伤亡十分惨烈。一堆堆,一片片。中国的战地记者在他的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偶尔坐到一个土堆上,直觉得底下软乎乎的,低头一看,土堆边露出几个人指头。”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海战术呢?它实际上被称之为:步兵密集冲击战术。当下的战略是一个骗子横行的领域,仿佛一场无知者无畏的比傻大赛。未来是不确定的,战略并不给定未来,而是给定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专家们习惯面对公众以后,不免急功近利的将未来的不确定以确定的方式放言。在给出可能性以后,战略已经排除掉混沌状态下的不确定性,因而战略本身是确定性的。战略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战略极力避免预测未来,同时又在清晰未来。我们很容易发现战略的双面性,战略的灵魂是方法论,而不是具体对策与方法,更不是预测学。上兵伐谋。在谋划阶段,是技术决定论的;在决策阶段,战略的艺术性才会被体现。网络里充满了各种错误的战略观念,而专家学者们忙着给传媒写各种评论,对一般民众的战略思维训练顾不上了,以讹舛讹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此简单的说说人海战术。在1916年,英国人兰切斯特研究空战最佳编队,发现了兰切斯特方程。远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成正比,即兰切斯特线性律。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兰切斯特平方律。解放军从弱到强的过程,对兰切斯特方程作了完美诠释,对人海战术的高明使用,并没有使弱势的土八路被消灭掉,而是越战越强。稍微懂一点军事的都知道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道理,人海战术本身并不是绝对劣势,而在于如何使用。在面对面的战斗中,如果一方的战斗力一定,数量增加一倍,另一方吃掉此方,需要增加四倍的战斗力。解放军的歼敌传统是三倍于敌人的兵力,夜战与近战得手,避免远距离交火的情况出现。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来自于与敌人比较起来,解放军的远程火力非常弱,必须刺刀见红才有胜利的可能。双方都可以有效杀伤对方属于面对面的情况,而一方被攻击并无还手之力的时候,属于远距离交战,此时需要避免人海战术的使用。解放军擅长运动战,习惯于各个击破,这就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综合使用。假定解放军为A,对手为B,A的单位战斗力是B的一半,但是数量是B的三倍。假定B有1000人,A有3000人。如果是面对面的战斗,A方损失264人即可消灭掉B方的1000人。A需要先接近B在进行面对面的战斗,按兰切斯特线性律,A付出1000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以后接近,在2000对500的近战中,付出187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总损失1187人对1000人。三大战役的时候,解放军在许多时候并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同样歼灭敌人,则是利用兰切斯特方程各个击破。围点打援,A以100人的规模与敌人500人作战,显然,A方100人绝对弱势,但是100人将B方分割为互不联系的两个部分,当100人损失一半的时候加以增援100人,对手则需要增大4倍的战斗力才能吃掉余下的150人,显然,A方至少可以拖住B一段时间。假定A方200人全军覆没,但是A方在另一场战斗中,余下的2800人以500人的代价吃掉对方250人,近战中只需付出微不足道的28人的代价即歼灭余下的250人,然后2272人的规模接替正好全军覆没的前200人投入未完的战斗,此时,既便B方500人没有损失,A方最多再付出200人的代价即可消灭B方。A方总战果是以900余人的代价歼灭对方1000人。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对手,代价比正面决战要小得多,战术使用得当,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可以一口一口吃掉对方优势兵力。游击战法是一个兰切斯特变形方程,在限定区域内,交战的双方互相看不到对方,都是向对方所在区域进行攻击,这时候一方损失率不但与对方兵力有关,增加己方兵力反而增大损失。各方初始兵力与对方战斗力成线性关系。如果是正规军对游击战,则是另一种情况。美军对越战的研究表明,以越南游击队8倍的兵力才能获胜,但是美军在越战中最多达到6倍兵力而无法继续增加,因而美军在越南失败的退出。因此,在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的策略下,兰切斯特方程被各种方式所使用。比如神话一般的塔山阻击战,解放军以1万兵力阻击国军11万兵力6昼夜,以伤亡3774人的代价歼灭国军6549余人。这时候解放军是守住防线,在限定作战空间内,能够展开的兵力有限。攻方损失要按平方律计算,而在实际战斗中,解放军炮兵对国军集结地进行大规模攻击,前沿并非单纯防守,而是交叉进行反冲击,因而国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与绝对优势火力并没有发挥出线性优势来。解放军集中火力可以达成国军平方律的损失,而国军集中兵力火力无法达成解放军的线性损失。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取得胜利的战斗几乎都是在运动战中完成的,而在阵地战中纯属消耗,在攻坚战中损失惨重。在李奇微指挥美军以后,志愿军难以发挥运动战的优势,被美军遏制住进攻势头,但是美军的进攻战同样被志愿军的夜战、近战所瓦解,战斗逐步转向阵地战。美军的火力优势是志愿军无法匹敌的,志愿军在阵地战上的伤亡率比攻坚战还大,典型反映出火力的弱势。解放军更擅长进攻,而不是防御。兰切斯特方程没有考虑战场上的许多要素,并不完全,对局部的战役有参考价值,对整个战争的结局无能为力。兰切斯特方程在战争摸拟的时候会被经常使用,恩格尔曾经使用兰切斯特方程摸拟硫磺岛战役,计算结果与事实非常接近。美军在越战中完全发挥出火力优势,比如著名的顺化战役,美军一个师对抗越军七个师,越军在一周的时间内损失了5万人以后,才攻克顺化,美军的优势火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美军随即从城外开始反攻,在巷战中杀伤了越军4000人,自身阵亡142人。最后,美军使用舰炮将顺化轰平,解决战斗。但是越南的丛林战,成了美军永远的伤痛了。人海战术在面对面的较量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有效发挥的场合是在野战中。在游击战、攻坚战、阵地战等模式下,火力起决定性作用。即便是面对面的作战,也要能够有效杀伤对方的条件才行。美军在顺化战役的巷战中,达到了惊人的1:30的战果,正是由于在近战中,越军的火力依然非常薄弱,并且大量被美军火炮杀伤。严格意义上的人海战术并不与送死划上等号,在自然界中,数量上的优势在短时间内的释放是一种求生本能。有一种海龟在某一个时间从海滩上大规模的集体冲入大海,而海鸟只能在这个特定时间捕食一定数量的海龟,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小海龟以最小损失率返回大海。在特定空间与时间内选择最优策略,无疑是战略需要研究的问题。给定条件以后,如何选定策略需要数学工具的帮助,依靠直觉往往并不能达成占优策略的。人海战术看起来似乎是送死的情况在于对还手之力的错误评估,缺乏有效还手能力的时候,那是大屠杀,而不是真刀真枪的战斗了,此种情况下建议投降算了,简单的说,这仗没法打了。


这种战法早已过时,根本不合时宜。


用处不大,未来是高科技电子战


没有用了,现在的是火海。远程打击,例如打一个海岛,三个集团军群的远程火箭炮齐射,再补充几个基数复射,形成一大遍火海,空气燃烧,活着的就没几个了,用不着人海冲锋了。


人海?一战的索姆河早就给出了答案。


要阻挡钢铁洪流只能上战术核武器,人海战术进入热兵器时代就没用了


人海战术基本没用了,现代战争体系下,人海战术第一任务就是集结,问题是对面的飞机也不是过来看戏的啊,,集结都没法集结,这仗还咋打,有了制空权的话,就没任何理由用人海战术了,,事实上抗日战争中国军队最大的困难不是弹药之类的,而是如何集结,部队还没到飞机就飞过来死一片了,苏联所谓的t34钢铁洪流战术基本是看美国援助的谢馒头发出来的,t34的实际战果很少,基本是个移动炮台,t34造这么多的原因也不是所谓的人海战术,而是它的发动机使用寿命只有50个小时,每一次出动都得赞寿命时间,为了节约时间才大量造的,这他娘的用的是航空发动机,,,,,


钢铁洪流是一种西方对苏军的印象。就像西方在朝鲜战争一直称志愿军是人海战术一样,并不是科学的描述。这种印象源于苏军依靠大纵深理论构建的战争体系。

人海战术钢铁洪流在现代战争里我觉得还有有用的,但打仗还是靠战术和国家消耗。你说像殖民时代列阵并排打枪,那肯定不行。现在武器的伤害越来越大。

但你要是整体战争,全面战争。这种依靠大量士兵组成的装甲集群。这种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不过现在打仗讲究系统性,全面性。光靠这个肯定也不行。

如果在战线,纵深都很大的情况下。可参考苏军展示。

快速集群,机动性很大,就是敌人知道你要单点突破,但就是防守不住。局部优势非常之大。只要突破,集群成功,敌方只能退守。

火力优势至少到现在还是作用非常大的,否则我国也不会玩命的提高单兵火力。但你说伊拉克战争,只能说美军战术很高明。前面所有的铺垫都还是在给陆军创造条件,让其在某个区域形成火力优势。消灭有生力量。


有用,前提是你得能入侵到他们的领土


战争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为了解决上一次战争遗留给军事将领们困惑的,二战也不例外。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相互间大残杀,交战双方实力接近,运用的战争技术也接近,比拼的是人力资源和经济消耗,从1915年起,战争进程胶着。号称一战“绞肉机”的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余万人,伤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30余万,,是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一场战役;其次是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双方共投入兵力近100万,伤亡70余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战争中,自古以来杰出将领赖以青史留名,自由驰骋的军事艺术平淡无奇,战争进程胶着失彩,就是靠机枪,堑壕,铁丝网给对方造成重大杀伤。

经被历史学家称为巴黎和会签订的二十年休战协议,1939年战火重燃,这一次杰出的德国军事将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针对上一次大战机枪、堑壕、铁丝网造成的战争困局,以装甲化,摩托化配合以闪电战推出了新军事革命,让停留在过去战争记忆中的英、法、波兰、前苏联等国的军事将领惊愕得合不上嘴巴,在波兰出现骑兵挥舞马刀向坦克冲锋,在法国出现士兵静静呆在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后面无所作为,眼睁睁看着德国钢铁洪流突然从北面的阿登森林出现;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前苏联几百万军队组织不起一场像样的抵抗,一触即溃,被分割、包围、被俘…

二战以后,侥幸的战胜国们很长时间心有余悸,德国的钢铁洪流和闪电战带来的战局瞬间突变留下的记忆实在太深,纷纷强夺纳粹德国留下的军事科技人才和成果,分享和汲取战争经验,大力发展坦克技术,以前苏联的坦克为例,从T34开始,T54-55、T62、T64、T72、T80,一路升级;资料显示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在欧洲部署有有7万辆以上的坦克,而北约的坦克数量最多只有1/3左右,可以想象什么叫钢铁洪流。同时战场上山呼海啸,生存时间以小时计的苏联士兵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各国军队规模扩大到惊人的地步,好多鼻屎大的小国动辄养百万军队,认为这样就可保证在未来的战争中胜券在握,高枕无忧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伊战争中崛起的伊拉克装备了数量惊人的苏式坦克,加上有战争经验的众多老兵,让周边的阿拉伯兄弟们战战兢兢,瑟瑟发抖,总统萨达姆倚仗麾下的钢铁洪流和百万雄兵,自信心爆棚,入侵科威特,挑战文明世界的底线。大战前夕,各国军事评论家们吐沫乱飞,等待抗兵相加,坦克大战的好戏上场。

然而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再一次颠覆了军事评论家的战争记忆,让当时的超级大国前苏联也看得目瞪口呆,不难想象,如果苏美爆发常规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隐形战机首先踹门打掉伊拉克的战争预警系统,几千公里外发射的战斧导弹摧毁萨达姆的战争指挥体系和防空体系,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树梢超视距攻击伊拉克的战车坦克,双方士兵连见面放枪的机会都没有,说好的钢铁洪流呢?说好的军人意志比拼的人海战术呢?统统看不见战争就以伊拉克惨败结束…

于是海湾战争后另外熟悉的一景又出现了,各国争先恐后发展高技术武器,巡航导弹,隐形战机,精确打击,以争取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强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可能吗?《孙子兵法》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下一次战争的具体形态只有让下一次战争的胜利者告诉你……


肯定不行的。不过装备劣势一方可以通过高超的战略指挥和先进的战场战术很大程度弥补装备差距,用不着人海战术。


二战是机械化战争的典范,同时也有一战时战术的影子。无论是德军或者是苏军基本上是半机械化,因此战场出现了坦克大战,也出了集团化冲锋的人海战术,甚至出现了波军骑兵与德军坦克的对绝。二战是陆军力量的较量,陆军决定战争的胜败。

二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工业,电子等技术突飞猛进,航空技术的提升。战争形态,战争机器因素发生了改变。空中力量打击逐步取代了战争之王——坦克。决定战争胜败的不在是陆军取而代之的是空军,导弹。典型战例海湾战争。海湾战全面改写了战争模试。从此,人海战术,钢铁战术默默退出战争历史舞台。


什么海战术都没有用了。


二战时期的人海战术钢铁洪流,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不堪一击。海湾战争就是例子,伊拉克的钢铁洪流在美国高科技(七位一体)的打击下成了钢铁坟墓。


几乎无效

人海战术与钢铁洪流,在现代战争之中的效果,可以说是几乎无效的。

当机关枪出现,人海战术便几乎失去了作用。在机关枪面前,人海战术,就像被收割的麦子,只会一片片的倒下。

英国人曾经以数十人加四挺马克沁机枪,消灭了五千多手持冷兵器的土著。这成了机枪的成名之战。

而在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历次大战,机枪更是带来了惨烈的伤亡。

在武器存在代差,无法有效压制对方火力点的情况下,用人海很难填补。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你单位时间内冲出去的人数和敌方在单位时间内射出的火力密度形成一个对比,如果你人更多,你就能突破,反之是敌人守卫成功,而当机枪出现人海再也不可能超越火力密度。

所以现代的冲锋才有了散兵线,才有了匍匐前进,所为的就是让对方的火力更难发挥效果而已,这也说明了正常冲锋几乎是不可能突破的。

实际上二战中,但凡使用人海战术成功的,都是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制住对方的火力,而且这种不要命的冲锋在气势上压制住了对方(日军的猪突战术最为著名),但这也就是个例而已。如果完全无法压制,是没有什么机会的。

非对称打击

至于钢铁洪流,这个要真是武器存在代差的话,钢铁洪流,就是聚集起来的靶子而已。

在现代战争中,隐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的。在现代战争中,很多时候,大炮坦克一类的阵地,暴露就意味着被摧毁。特别是在你和对方还存在武器代差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人家武器占优,那么大规模聚集部队,就是大规模的汇集靶子,只能被更好的打击而已。

甚至如今的战争讲究非对称作战,如同当初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占据优势的一方,自始至终都只使用了空军力量,以压倒性的空军优势,以绝对的制空权对敌方的战略目标进行非对称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武器存在代差,无法获得制空权,那么你钢铁洪流就是被敌人打得靶子而已,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更不要说取得什么效果了。

所以人海和钢铁洪流,至少要是与敌人的实力接近的情况下,在武器与对方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效果,如果存在代差,那么几乎是无效的。


哦,这个萨达姆已经为我们展示过了。1990年8月1日,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入侵科威特,吞并了科威特,宣布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省。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开会,同声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要伊拉克立即撤出科威特,并授权美国组建多国部队,必要时以武力解放科威特。

于是,海湾地区大军云集,大战一触即发。1991年1月7日,伊拉克没有在最后期限内撤离科威特,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空袭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

海湾战争一共打了42天。前38天以空袭为主,后4天是地面战。萨达姆曾经幻想过用装甲洪流闪电战打败多国部队,但很可惜,他的部队没有制天权,又失去了制空权和制信息权,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结果在多国部队海陆空的夹击下,伊拉克军队损失惨重,数千辆坦克装甲车被摧毁,十几万人被俘虏,伊拉克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萨达姆只好宣布接受联合国的决议,同意交出科威特,并接受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等条件,于是,海湾战争结束。

伊拉克军队的下场已经表明,机械化战争时期的装甲洪流闪电战面对信息化战争,已经是不堪一击了。在机械化战争时代,你将尽可能多的人员、物资、装备集中起来,它是一股力量。但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你越集中,就越是敌方理想的目标。


看时间,地点,空间,美国再强大,对塔利班也是无可奈何!


武器有了代差靠人海靠意志都是不可能赢的。武器杀伤半径里一个人也是死一百个人也是死。二战人海战术的胜利屈指可数,人海战术失败的次数却比比皆是。人海战术在古代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现代就是指挥者不拿士兵的命当回事。外国对我们的感觉就是人海战术


原始地址:/dongtai/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