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三,想问一下,余秋雨的哪些书值得一读?最好是适合这个年龄段的?

《文化苦旅》


《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绝对好书!


千年一叹,霜冷长河。


在中考语文试卷和模拟题中,余秋雨的作品出现比较多,而最多的是《文化苦旅》中的片段阅读。所以《文化苦旅》最适合初三学生读一读。

例如有这样一个题:阅读余秋雨的《沙原隐泉》,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⑴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

异相:

⑵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熨帖:

2.从表达上看,第②自然段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爬沙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3.对一湾月牙泉,作者先于山顶远望,后在岸边近观。这其间作者对它的情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请你高度概括后作答。(6分)

情感:

道理:

4.行家称道余秋雨这篇美文“自然而深邃”,请你细味本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人生感慨,谈谈对这一评价的认识。(6分)

答:

这道大阅读中,考察到的知识点有解释词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作者情感和感悟、自己的认识等等。

之所以在中考真题和模拟卷中出现《文化苦旅》中的作品,说明这部散文集适合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阅读。

中考、高考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而试卷所考到的,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即使不考虑应对中考这个因素,《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文质兼美,也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完美教科书。

再说,《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还有作者的感悟、观点,对于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更好地认识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无论从中考应试,还是学习阅读写作,无论是扩大视野,还是体会生活,《文化苦旅》都值得孩子们读一读。

我建议,初三学生读余秋雨,还是从《文化苦旅》开始吧。


题主您好,我是莫非。

您现在初三,应该是想加强提升一下文学修养,我个人就是因为看《文化苦旅》才开始对文学感兴趣的。

那么,首推肯定是《文化苦旅》,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都是很不错的。《文化苦旅》主要是国内具有历史内涵的地方或遗迹,而不是那种有人气的名胜古迹,好像是在《青云谱》这篇文章里吧,余秋雨也专门说过这个问题。

余秋雨的写作手法比较受中学高中生的喜欢,尤其是高考作文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余秋雨的散文以文化历史见长,常在山水古迹之间梳理文化历史命脉,所以会有一种空间感,在文字处理上也极具美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山居笔记》的性质和《文化苦旅》差不多,更多的是人文历史,不过有很多过于片面的地方。对文化的追溯和理解,需要深入其历史,即便是某一家学说已经定论,也不能人云亦云,不明所以。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辩证的看待。

《霜冷长河》把思考的重心,更多的放在了个人身上,通过个人情怀的展现,来反映中国文化的广博和内涵。从文学内涵的角度讲,《霜冷长河》个人觉得比前两本都要好,值得一看。

《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在2000年的时候,与凤凰卫视合作进行的一次欧洲之旅,全程走过26个国家,96个城市。而《千年一叹》考察的则是伊斯兰文明,两本书都是对西方文明的考察和探究,其中对西方经济体制的预言在后来得到了验证,意大利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有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以及巴以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这两本书在探究西方文明方面,只是粗略地进行了概括和描述,在我看来,并没有接触到各地文明的实质,这跟行程仓促有关。当然,深入讨论文化内涵的文章也不会太好看到哪去,所以,不必在意书中对文化内涵过于朴素的诠释和解读。

最后推荐的是《何谓文化》,这是我至今还在看的唯一一本余秋雨的书。本书对最高形态的“文化”,“终极文化”做出了解答,虽然有“高大上”之嫌,但还是很有道理的。

本书最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反思,其中“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值得国人深刻反思的(“公共空间”好像在《行者无疆》萨特那篇文章中专门讨论过)。

总之,《何谓文化》是以上提及的书中,讨论文化最深刻也最值得反思的。至于其它《借我一生》《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文化》等书,个人感觉可以一看,学习的话还是不推荐。

最后需要提一点的是,余秋雨基本上每本书中都有“小人”这个话题。这里多讲一下,余秋雨从上戏辞职以后,就一直有人发表文章对他进行诽谤,加上他的盗版书籍一直是居高不下。作为知名学者,余秋雨一直虽然表示不会对这种“小人行径”进行过度追究,但是在书中不断提及,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小气了。

当然,这只是个人感受,具体细节还需要个人去体会,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学问。


作为一个因为阅读余秋雨的书受到过好处的人来说,特别有发言权。余秋雨作为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作品,特别适合我们来阅读。

首先,他的散文是叙事散文,阅读性强;对于学生来说,模仿创作也很有优势。

其次,他的散文内涵够宽广,多设计历史和关注人物命运,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再者,余秋雨的美学内涵,让他的文字,在内涵与优美之间,两者兼得。

在这些书中,我着重推荐三本:《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山居笔记》。高三整整一年,除了课本,我唯一阅读过的课外书籍,就是这几本书,最后我的语文作文基本都在90分。

《文化苦旅》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喜欢上余秋雨的文字,从《文化苦旅》开始。那个时候高三,学业紧张,偶然在一次语文测试试卷中,看到一篇阅读分析,就来自于这本书。然后利用假期,我去图书城买了这本书。

用一天时间,我把这本书翻了一遍,被深深震撼。原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有那么深;中华文化的魂,有那么厚;中华文化的力量,有那么韧。然后这本书,陪伴了整个高三,特别是语文早读时间,我也会阅读其中的篇章,特别是《道士塔》这篇文章,让我内心涌起了一种责任,激励我奋发。

《行者无疆》感受历史的广度

我阅读的第一本余秋雨的书,就是《行者无疆》。这本书里面,没有期期艾艾,情情爱爱,都是历史,都是生命,都是存在价值。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以及我能触摸到的文字的高度。

《行者无疆》是余秋雨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跨时将近半年,经历26个国家,96个城市的随感随笔。这本书,可谓欧洲版的《文化苦旅》。整本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

《山居笔记》体会理想与命运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继《文化苦旅》之后,对中华文化的探寻。相比于《文化苦旅》的惊讶更多,《山居笔记》中,更多的是自省式思考。在这本书中,余秋雨的眼睛更深邃,思考更深沉。

在这本书中,他更着重向我们展示了知识与文化,以及在此之中的人与事。《一个王朝的背影》看起来气势磅礴又悲壮。《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对理想执着的意义。《乡关何处》之中,充满了无奈与叹息……

总之,不论从文字内涵,文学素养,思想深度,余秋雨的这几本散文作品,值得我们去看,不只是学生,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值得去看。

我是幸福阅读者池书,一起分享幸福与阅读呀!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和文化史学家,他的书基本上都是很值得一读的。就初三学生而言,可以从阅读《文化苦旅》开始,来感受余秋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然后可以读读《中国文脉》,这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喜欢余秋雨的什么类容的书籍,在此介绍他的七本套装书,这些你都能够看懂。见下图所示。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具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锤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秋雨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该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中国文脉》此书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书核心篇目《中国文脉》《笔墨历史》,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为余秋雨教授全新作品,此前从未发表过。

▲《山河之书》本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本书之中。本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

▲《千年一》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


原始地址:/dongtai/1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