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首先要明确,做科研和智商关系不大。只要能考上本科,智商都不会太差,都已经满足了博士毕业的智力门槛。科研要求的不是“智商”,而是“心智”做科研,最需要的是一个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自制力+抗压力+能动性。

1、自制力

这是做科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以学术为生,意味着没有任何上级有权强制你工作,也没有任何硬性时间表来约束你。你的一切行动完全靠你自己的意志进行规划和执行。

博士毕业,最低要求是日均5小时的工作量,这是指排除发呆刷网页之外的高度投入的纯工作量。一个(能进入211以上学校工作的)优秀博士,则要求日均8小时以上的工作量。而要拿到高校终身教职,基本要求维持日均8小时的工作状态至少6-10年

博士还要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中,作息规律,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强壮。很多博士读不下来的原因是身体先垮掉了。工作后,更是要处理家庭、学校、科研的好几摊子事,在一堆杂事中挤出充足的科研时间。这需要极为强大的自制力和执行力。

所以自制力是科研最基本的要求。那种看半小时书就忍不住刷微信、朋友一叫就忍不住出去玩、想减肥却忍不住狂吃垃圾食品、想锻炼又懒得去健身房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二、抗压力

做科研,“投稿-退稿”的循环、学术同行的批评是最基本的日常。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发一篇论文,平均要被退稿3-5次。要持续产出,每年可能有数篇文章在同时写作和投稿。也就是说,最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有可能每年收十几封退稿信。且,每一篇论文投稿前,从idea状态开始,就要先经过导师、同门、学界好友的一轮批判挑刺,再以工作论文的形态参加几次学术会议,面临同行们另几轮批判。每篇论文,发表状态和初稿状态都是面目全非。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的过程。

面对不断的退稿和同行批判,几乎每个年轻学者都无数次扪心自问,自己做的题目是否成立,这篇文章是否还要投出去,甚至,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很多优秀的学术苗子,博士读不下来,不是因为学术水平,而是因为心理崩溃。坚持下来的,一定有一个百毒不侵、甚至越挫越勇的内心。那种被退两次稿就心灰意冷的,被同行批评几句就怀疑人生的,不适合读博。或者说,玻璃心不适合做学术。

三、能动性

学术,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没有人会手把手的教你解决问题。问题有待于你自己去发现,解决方案也要你自己去寻找。而且在现代学术界,要做好学术,要解决的不仅是学术问题,更要解决学术之外的层出不穷的技术性问题。这是持续、高速产出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青椒时刻保持充足的好奇心、行动力和主动性。面对问题,整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去解决,而不是干坐等死。例如,合格的学术研究者,要快速、全面的获取各种最新文献和学界动态,这就要熟练的掌握搜索、管理信息和数据的技巧。

学术研究者还要持续学习新知识,要不断的吸收消化新的理论框架,甚至有时要自学各种统计、编程、外语……乃至文字图片排版技术。学术研究者还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人际网络,考虑如何主动进行同行交流,如何规划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学术研究者还要统筹规划各种学术任务,考虑如何最高效的持续性投稿、如何申请课题经费支持科研。以上工作,不是坐在书房实验室里闷头读书做实验就能完成的,而要求学者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更为重要是的,极高的主动性。

因此,遇到难题就当伸手党,等着别人来救的;不到deadline不行动,不被导师催不行动的;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慢、理解困难的;缺乏规划性,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的;简而言之,缺乏能动性的,不适合做学术。


搞科研的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工作非常累,收入太少。逼的我家孩子转行了,之前是博士,有读了MBA为了转行,结果真的不一样,进入四大咨询(美国的)一个月的实习工资是做科研的一年的工资。


家庭没经济压力吧,这样才能沉下来搞科研!


会读书的不一定会搞科研。会想点子的人才能有成果。


一:专注力特别强。

一般能够搞科研的人都是专注力超级强的人,只要他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就会心无旁骛的去做这件事情,认别人怎么叫他怎么吵他他都不会理别人,就算旁边的环境再嘈杂,在乌烟瘴气,他都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人专注性超高。

二:对学术的无比热爱

对自己的事业具有无比的热爱之心,他就是将自己所搞的科研的那一项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不是为了任何其他荣誉,而是仅仅为了要把这项科学研究搞透彻!

三:想象力强

科学研究一般是有着提出问题,打基础一般有着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的想法,创造力极强的人会在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占领先机,但是一切的创新,一切的有符合现实的想象,都是来自于自己本身的科学技术基础,来自于自己的学识是否牢固?


原生家庭非常富裕,对科研有浓厚兴趣,且才智过人者才适合科研。


喜欢琢磨的人,抛根问底的人


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我说的不好听,但是可以反应当前学术界一个普遍现象


现在认为学历越高越适合。事实上,很多科研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否长期集中地投入。这样的人才容易出成果。也就是说,后天努力更重要一些。

理论基础事实上在科研过程中学会是很快的。一边科研一边学习,从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会更扎实。


有知识,有才能有爱心的人适合搞科研,因为他们发明的物品都是来为人类造福谋幸福的。


有自信、有毅力,能吃苦的人。


他爹是个种田的,银行没有存钱的,平时不善言谈的,朝里没有掌门的,相貌不如像费翔的………这类人搞科研前途有出路!


很多内行在这里写得很好,我也参考几句:

做真科研应该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好的悟性和动手能力,有极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爱好和信心,头脑灵活思维方向多维且变化快,能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主动动手去探索还不服输,不会被其他事物打动自己探究的心理,心境高不入俗,思维范围不限制于常规和教材,爱实践并从中累积经验的人。如果在科研单位,就是那些不需要安排工作且从不到时间就下班不休节假日的人。


当你被周围的芸芸众生视为‘疯子’的时候,你就可以搞科研了!反之,如果你的思维不够‘疯狂’,甘于平庸,那么就此止步!


坐得住,勤思考,追根底,有恒心,易奇想,很仔细,善总结,不保守,喜创新。具这种性格和思维习惯的人适合搞科研。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科研是一种需要持续长期投入的活动,至于什么人适合搞科研,因为科研范围较广,不能一概而论,个人认识以下几个方面对搞科研的人很重要。

一是要有爱好,或者可以培养的兴趣,至少不会讨厌当前从事的科研工作。你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钻研。

二是做事要有恒心:从事科研基本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静下心来持之以恒的投入,而不能今天这样,明天又想搞那样。

三是要耐得住寂寞:科研工作是比较枯燥的,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在田间地头,即使在电脑前打交道的也是数据、概念、理论等等乏味的东西。

四是要挡得住诱惑:人非草木,熟能不受诱惑,但搞科研就是要能两耳虽闻窗外事,心意决不能跑偏,不能受外界因素人为的影响和干预。

五是要经得起失败:科研不是一定能成功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或失败,及时总结请教而不放弃。

同时,对功利心太强、权利欲太旺的人,不建议搞科研,他们总想抄小路、走近道,表现出来的就是作秀式科研,这样是很难真正的自己做出成果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工作已经变成了一种职业,但是并非所有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善于和适合做科学研究,因为科学研究与艺术工作一样,也是有它的特殊性要求的。谨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谈点看法: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理

如果不是内在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理引导着自己去研究,那么一方面是难以找到有意义的课题,另一方面也会感到孤燥无味。

热爱,而不是仅仅是作为一种职业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废寝忘食地工作,如果没有对事业的热爱,没有不计较和献身事业的精神,而仅仅依靠朝九晚五、或者寻求加班费才去做,那是没有前途的。

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能力强

做科研工作,需要有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

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

科研工作像是一个人走在人迹罕至、迷雾蒙蒙的密林中一样,是一项艰苦、甚至可以说是枯燥无味的工作,走到前沿的人甚至没有人能与你交流、探讨,更不会有人给你陪伴和鼓励,很多时候是孤独寂寞的,所以需要有耐得住寂寞、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心态,不去羡慕人间浮华,不去计较名利、得失,而一往无前、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意志,才能找到出路。

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

除了纯理论性的研究,科研工作大多数都是实验科学,是需要动手操作的。常常听到一些同行的教授在埋怨,某某研究生头脑灵活,但实验操作能力太差,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太差,实在不适合做实验研究;有些则是吃不得苦,于是常常半途而废。所以,如果选择实验科学,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是必要的。


会学习,有兴趣,爱实践;具有批判性思维方式,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科研并不神秘,我觉得善于科研的人应该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屁股坐的住。基本可以半天不挪地方。

二,文笔还可以。能把做的事按规范写好。

三,脑袋闲不住。能想跟别人不同的东西。


原始地址:/chaoliu/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