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行书需要先学楷书再来学行书吗?

我觉得还是先习楷,再学行好一些


因人而异!从楷入手有根基,也更规范。如只是日常用,也不要求成为高高手,行楷也可!练半年,可超一般人,也行!


很多书法初学者会问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楷书很难写,不实用,还没有行书那么潇洒飘逸。

因此很多初学者想跳过楷书直接学习行书。那么跳过楷书直接学习行书可不可以呢?其实是可以的。

为什么说可以呢?首先书法界关于是否必须先学习楷书再学习行书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其次,从书体演变发展的历程来看,楷书和行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和阶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书法的发展并不完全是由楷书逐渐发展形成行书的。所以,对于那些喜欢优美洒脱风格行书的朋友来说,直接学习行书是完全可以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初学者在把握行书上的难度会比把握楷书上大很多。行书变化多端,不好琢磨,规律性不强,而楷书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会强很多。因此选择楷书入门对于初学者打基础是很好的选择。

基础阶段主要是锻炼手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其次就是如何发力。我觉得书法的更高阶段要锻炼的是控制心的能力,也就是如何驾驭我们自己的内心。笔随心动,意在笔先,心摹手追,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谢谢邀请,我认为,一切都可以,因为任何事情,快慢都一样,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是也。至于先练习什么,我看这个应该是开始阶段的问题,既然是开始阶段,我觉得培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爱好,自然而然就会学习练习书法,即使速度比较慢也不一定是坏事不好的,许多认知的事情,先知先觉也不一定比那些后知后觉者强,厉害,能真正经得起时间历史考验的,也许才是真理。急功近利者都是经受不住考验的,这样的人,名气越大,俗气越大,这样的人,从古到今,比比皆是,即使是一些划时代的所谓大师,也终究逃脱不了一个俗字。而俗气,是高雅艺术的死敌,偏偏有许多人明知故犯,大概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皆为名,为利往而已吧。人,都是经受不住诱惑的,更不要说什么考验了。

上面的一通大道理,如果说对了,我看其他的事情,都是形而下的问题了。

认知问题解决了,思想意识问题明白了,其他还是问题吗?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其他的都不在话下,只是时间问题,努力学习程度问题,所以过后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了。

针对你提的问题,我说说我的浅见:

一,开始阶段,自己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想太多,高兴就好。

二,多坚持,多练习,多涂鸦,甚至也可以多炫耀,估计人家不会当面羞你,这样我们每天晚上都可以做美梦,甜滋滋的。

三,觉得自己的手写的时候不会酸了,说明你已经达到初期效果了,这个时候,我觉得你就应该开始动点脑筋急转弯了,就是比较了,例如,今晚写了以后,明天早上醒来,你又觉得如何?例如看看网络空间,人家写的如何?。。。

这样的过程,其实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这样我们就会开始理性思维,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我们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快。

四,到这个时候,先练习什么,我看就无所谓了,行书都会写了,楷书应该也是一样,只是书写的速度慢下来而已,行书,不就是写快的楷书?楷书,不是写慢的行书?楷书行书,不就是写的快慢的问题吗?写楷书,我觉得可以从练习赵孟頫开始。

五,如果可以,我觉得一切从隶书学习开始

因为我觉得隶书是中国书法的真正革命。练习好隶书,可上可下,而且可以避免书法艺术的庸俗化和机械化。而且也可以明白许多笔法笔意,而且隶书的笔画输入法简单,就是横竖,撇捺而已,隶书写了就是隶楷,就是楷书,也就是唐楷,如果隶书写快了,就是章草,章草草书写快了,就是今草,这样的规律规矩的演变,不是很清楚的吗?何必一直拘泥于教科书说的?


不一定。但一定的是,直接学行书会事倍功半,会摸爬滚打加跌跤很长时间不得要领。行书是出现最晚也是相对成熟、高级的书体形式,它兼具楷书和草书的要素,需要最强的控笔能力(强于篆、隶、楷,也强于草书,尤其在站立书写时更能体会到行书控笔之难),所以最好先有打底的功夫。

打底的可以是楷书,也可以是隶书。楷书和隶书比行书更适合成为入门书体。篆书是不同的笔法和字法体系,先学篆书的话,不能直接通向行书,需要隶书来过渡。有人说,隶书相对楷书来说比较宽松灵活,不那么法度森严一丝不苟,所以更适合作为行书之前的准备书体,还是蛮有道理的。

历史上,隶书的出现也确实比楷书早,不只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章草、很多行书也是从隶书来的,我们看王羲之尺牍,有些就还保留着隶意,很有古味,到兰亭序,已经完全是新体了。


写不好楷书的人,就去练行书,有点像一个剑客,没有出剑刺剑格剑的基础剑法概念,便去挑战成名的剑客一样,剑法上怎么都不能也不会运用,所以写字也一样,写好楷书,再去写行书,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所以不要急躁,一步一步来,就会好一点!


如果把写字和人的活动相比,楷书好比儿童学习站立,行书如同徐徐而行。如果一开始立都不会就想迈步,不但很难且容易摔倒。如果摔倒的次数多了,对一个人的心性发展都有影响。也许从此做事就会缩手缩脚。所以学书也是一种磨练人心性的方法,不是一件小事。同样,如果你先学行书,没有楷书功底,那么不但事倍功半,行书多半也练不好。练好楷书,对字的点划布局,间架结构有了一定的掌控,那么练起行书就轻松多了。如果你连基本的迎让,附骊,贴临,趋避,松紧,疏密也不知道就想写出好字,那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悟性,但一个个字去悟也不是办法,耗时多收获少。

很多人只所以一上手就练行书,其实是存了投机心思,他可能认为行书看上去与随手体相近,貌似易学,而且立马可以投入实际应用。而楷书每一笔无论横竖都要求严格,练了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写出一个规范合乎法度要求的笔画。

现在有一种坏的风气,那就是书坛上刮起的一股所谓的名人字画风,这些名人可能是各个领域的大佬。功成名就以后也来附庸风雅。本来对书法一窍不通,甚至有可能当年为了创业,书都没念过几天,一笔狗爬的字连个横平竖直都做不到。但是现在因为有了钱,所以用金钱开道。也在到处写写画画,更有一群无聊的文坛书坛人物给他们进行帮腔抬轿捧臭脚。以致于让许多初学书的人以为书法是随意可行的,狗尾巴在纸上刷几下也算书法。射个墨,甚至把大路上杂乱的脚印描下来也叫书法。似练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不用下苦功也行。既然不下苦功也可以,那么还为什么要去下那么大的功夫练楷书呢。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首先你不是名人。就算你是名人了,你弄的那个东西也不是书法。当时过境迁以后,你的那个东西擦屁股人家都嫌脏。现在之所以捧你,不过是看在钱的面子上罢了。前一段时间某中书协主席,在位时价值百万的大作,退休以后立马被挂到厕所里头去就是明证。大粪虽然也是黄色,放一千年也成不了黄金,被抛弃是肯定的。所以入门者一定从一开始就要学好。

民间有一个传说。说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练了几十年书法,研墨的水都用了三大缸以后,自信心膨胀,他认为自己书艺超过了父亲,为了教育儿子,王羲之决定和他进行一场楷书比赛。看谁的字写得好。为了能快速取胜。王献之选取了一个最简单的“大”字来书写。写好以后,他请自己的父亲也能写一个字。按两个人事先商议。书写完成后把他们各自写的字找人评判。王献之写完后,他请自己的父亲也写一个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羲之只是在他的大字的下面加了一个点,让这个字变为太阳的太。然后告诉他,你可以拿着这个字去请人评价,王献之取胜心切。他觉得世界上对自己私心最重的,无过于自己的母亲。如果请母亲来做这个评判人,那么自己取胜的可能性更大。于是他就把这个太阳的太拿给自己的母亲去看。他说母亲。你看我写的这个字是否已经超过了父亲的水准。王羲之的母亲对这个字太字左瞅右瞅看了半天,然后指着太字下面的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字里,这个点划达到了你父亲的水平。听了母亲的话,王献之很惭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吹自己的手法有多高了,然后认认真真的开始写字。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并留下“墨研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王字”佳话。

所以学习书法必须从楷书开始,而且要下苦功。只要你能坚持长年累月的练下去,总会有收获。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楷书是非常难的,练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历朝历代以来书法家是非常多的,但是楷书

的名家除了欧柳颜赵被首选之外,并不是很多。

想投机取巧的人,无论楷书行书你最后都是练不好的。因为你不想下苦,练好基本功。但是书法是一个手熟的技术。一不下苦功练出手上的功夫,无论你怎么折腾,都是难以写出好字的。当然,一个书法家想要写出好字,手上的功夫占六七成,你手上的功力如何。字就写的好何。所以你还是要从最基本的笔划入手,好好来练习书法,不好高骛远,一开始就练习行书,最后练成鬼画符自己也不知道错在那儿,人生的光阴是非常短暂的,当你消耗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间时,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书法这也是通用的,如果你的字已经练歪了,想重新把它改过来很难很难。

最后在这里我祝所有想练好书法的人,心想事成。


严格意义来说,楷书和行书也不是完全的先后顺序。但是把楷书写好再练行书,对练习行书有很大的帮助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一下沉痛教训:现实许多书法名家中,凡楷书写得好的人他们的行书草等体也都写得好,书外功夫也好。有些被喷的名家中,未见有一个能写好楷书的;特别是他们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体,正被大众喷得体无完肤,他们还剩什么呢?字这东西只有写得好才可欣赏,才可应用,否则,何用?看了使人不快。我看了几位书家对此题的论述,讲得好。楷书,是汉字的标准书,书法技艺多集中在楷书中,有楷书基础,学别体不但易成而且气度风范一致。你若学好楷书,那些丑书乱书,你看一眼都噁心。


楷书是基础,基础打好了,才能做好其他各项演变演化。这就好比盖房子,先打地基,然后才能无限生发出上层建筑,才能有各种发挥空间去千变万化上边的装修装饰,去别出心裁锦上添花。

楷书可谓是最基本的书法,甚至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这一点,其实从它们各自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我们也很容易理清。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辞海》中解释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也就告诉我们,楷书在书写上强调横平竖直,形式上更趋简化,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也正因如此,楷书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按照楷书发展规律,其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繁荣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所以,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这里着重说一下对今天影响比较大的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可谓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狭义的楷书其实是指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而三位大家各有特点,各成风格,这其中既有时代的影响,也有个人的因素。比如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比较丰腴;而柳体由于柳公权为人正直,所谓字如其人,“人正则字正”。

到了唐末,楷书发展到了顶峰。此后,由于楷书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就逐渐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行书就快要登场了。

总体来说“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而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

其实行书是一种统称,严格来讲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所以它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如此说来,大家就不难看出楷书和行书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学习练习的先后顺序了。根据实际过程中书写练习体验和公认的学书正路,建议初学写字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如果从中楷入手,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也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既然是成年人学写行书,我还是建议您直接从行书入手较好。为啥这样说?私以为,书法,无论哪种体,皆以取势为上。

取势从何而来,一是天赋,内里与生俱来的是首要,其次是读帖临帖的慧根;二是阅历,你浸淫生活获取的某些独到体悟,包括您的处世观。

因为您不是涉世未深的孩童、未成年人,所以大可不必由楷而行,虽然书体的演变是先楷后行。

再者,楷法颜柳欧赵各有章法,其实行书(包括草书)也有基本章法。只要照章办事,不逾矩,无论练啥书体,都会有所收获。


还是先练习一段楷书吧!你对字的原来模样不清楚,就行就草。我是先学楷书后楷行并练的。


大众流行以楷书作为起步,如只求把字写好看,未尝不可。如要达到书法艺术之境,则断断不可,不明篆隶之法,终究是与书法艺术无缘。楷书成熟于东晋,于篆隶章草等诸种书体发展而来,不明楷书祖辈,怎能把楷书写好。一如识人,不识其祖辈血缘怎能识人之全貌。楷书为行草之起步,楷书不立,行草成无源之水也。书法成为艺术,楷书乃关键环节。然诸多学书之人,成也楷书,败也楷书。成者,循楷书之理,败者,不明楷书之源。此为学书通行之法,如另有天分,在某一字体穷根究源,触类旁通,亦可成才。


原始地址:/chaoliu/2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