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网民经常会一边倒地发出言论,这是什么心理状态?

含义

1.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解释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

情绪不稳定

、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3.从众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它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在生活中,从众是很常见的,在一种场合是最常见的,那就是在选举中从众是普遍存在的。

4.从众是在众多人的认同下自己也给出的认同心里过程。

出处

依从多数人的意见

网络新媒体对事件的客观报道,对于民众的引导和暗示,容易引起从众行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引起权威效应。

受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和个体日常的生活与经历的影响,个体的判断会受到自己的主观经历和想法的影响,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民众将个案作为整个社会负面新闻的代表,借以抒发自己的不满,也是产生从众现象的原因之一


把个体的人比作脑细胞,人们之间的互联网连接比作神经,那么,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大脑。这个大脑不具备具体的物理形状,但同样地具备人格,性格,喜好,等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群体智慧,但这个智慧只有3岁,不具备理性,只有小儿的直线思维和无理取闹。

我们对这个大脑,现在还知之甚少。因为我们缺乏一个与之沟通的有效渠道和语言。而这个大脑,也不具备与他的脑细胞-我们每个个体的人进行沟通的意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比如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我们将有可能理解这个超级大脑,并有可能让它们理解我们。那时,他们也会进化,成年,从而不在容易一边倒,或者我们不再认为它一边倒。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边倒发出言论是什么意思?这个也不懂?一边倒赞美作者,就说明作者说到大家心坎里面去了。

一边倒踩作者,就说明伤到哪根神经了,要么是引起了众怒。要么就是得罪了哪一方势力,他们发动水军反击,混淆视听而已。

比较敏感的文章下面必有水军,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跟风刷存在感,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很聪明。虚荣心理,仇富心理,不平衡的各种变态心理,导致各种吹牛逼,开口问候十八辈等。另外容易被一些公关文章吸引,并充当炮灰。当然缺少不了幼稚的思想,综合所有,就是现实可悲,网络刷存在


我们要明确的是,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网民一边倒的言论被称为网络舆论,或者叫网络舆情。这些舆论有好有坏,产生网络舆论的社会背景不同,原因有异有同。产生一边倒言论的原因,不仅有网民自身原因,也涉及到外部环境及媒体本身对网民的影响。

(百度对网络舆情的解释)

首先,从网民自身的心理来看,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网民话语权的觉醒及参与公众事务意识的提高。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让个体发声的门槛降低了不少,加之网络时代带来海量的信息,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可以让自己发表一点见解的事,这样一来,比起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大家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就多了。毕竟,网民得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一边倒言论形成的前提嘛。

2.网民的从众心理。其实,从众心理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玄乎,群体极化那些词一出来反而让这个概念复杂化了。从众嘛,就是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说,那我也这么说。导致随大流的原因无非三种,第一种是自身所持观点与主流观点一致;第二种就是改变自身观点以附和主流观点;第三种就是自身对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看法,盲目地跟风而已。通过从众这种行为,个体能够在对某一件公众事务时保持“没有错”的安全感,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的处理上,这种安全感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说,在“网络暴民”这个群体中,从众心理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3.网络中隐匿的“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是一个传播学理论,它主要讲的就是,在人们针对某一件事发声时会观察哪种观点占优势,哪种处于劣势,如果自己的观点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观点,那么他就会侃侃而谈;而自己的观点若处于劣势,他便沉默不语,于是强势的观点越强势,弱势的观点越弱势,最后形成一边倒的言论。

其次,我们从媒体对网民的影响来看:

媒体在发布一些新闻的时候本身就对网民进行了某个方向的引导。这种引导其实并不明显,但是它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尤其是微博上,媒体报道新闻时通常会使用一些表情或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其实就对网民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人民网——官方媒体和配图界的一股清流)

(“点赞”表情的使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同意见


原始地址:/changshi/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