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整天沉迷书法写诗的文科生对人类有啥贡献?

书法写诗很难赚到钱,难以养家,因此对家庭贡献较小。但对于国家的文学艺术发展贡献较大。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可以顶一百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信的人去查阅历史吧!中国的外国的都行。


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科生对人类社会贡献少吗?

不光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大一部分觉得书生(文科生)没用什么用,搞不出什么实际的东西来,整天只会写文章,写诗,弄些艺术创作。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人类发展的历史几千年以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阿基米德、牛顿、爱迪生等或者在理论上,或者在实际发明中做出了贡献,别一类是像李白、莎士比亚等文学家、诗人、画家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搞艺术创作的人对社会没有什么实际贡献,但现在我不那么认为了,我认为他们作出的贡献最少和搞实业、搞技术的有同等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这些人,除了实用的工具技术,我们对于古人的作为,又能想起多少来呢,包括秦皇汉武,我们还是在文字的记录里才能找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如果没有书生的创作和记录,到今天不知道他们还剩下什么。但对于千古流传的文艺作品,是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我们一看到太阳西下,如果怀古,不由得就会想到李白的那首《忆秦娥箫声咽》里的那名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听到罗大佑的《恋曲1990》,不由得会和着拍子,想到我们青春时的朦胧岁月。所以我说,精神上的贡献,不亚于在物质上的。

尤其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前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这么快,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还在降低呢,因为我们物质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导致我们的精神跟不上了。所以自古以来,东西方的一些哲学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本质,如果从物质上去追求幸福,永远也追不上,很多富豪的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只能向内求,追求内心的安祥平和,才是最终的幸福。

还有一点,从社会功利角度来说,自古以来,做管理工作的反而更多的是书生,古时候的科举制度就不用说了,你不读四书五经想当官是不现实的。即使在当今社会,当领导的很大一部门都是文科生,这倒不是制度原因,而是搞技术的人才,更多的是向专来领域发展,大多数技术人才的眼界和高度被技术限制住了,并不适合当领导。

所以,你还认为书生对人类社会做的贡献少吗?可是一点也不少啊!


如果他们在沉迷的过程中能够做出优秀的作品当然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反之,如果仅仅限于沉迷,那么这些人就真的是无用之人了。看标题所述,题主对于文科生的理解似乎有些偏颇,“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原本是一句狭义的,甚至是片面的说法。那么试问,和书生相对的是什么呢?是武夫吗?夺取政权、防卫国家当然需要武力,但仅仅需要能发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以及军人吗?其实真正能够治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单位的优秀管理者,一定是个具有高超智慧和胆识的书生,书生当然要有文化,当然要懂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诗词歌赋,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书生是有思想和家国情怀的,毛主席、周总理、梁启超先生、鲁迅先生等等,他们哪个不是书生呢?只不过他们是有思想、有抱负、有大智慧的人!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是黄景仁(清代)的杂感中的一句,题主单独看这一句话就是说认为书生是最没用的,但是我们看诗要看全篇,不要断章取义。其实百无一用是书生只是自嘲而已,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不是说学文就没有用了呢?

其实在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当下,使用技术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那么文科生就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当然,这里所说的文科生,不是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和摇头晃脑掉书袋的人。

文科虽然没有理科显性功能强,不能创造过多的显性经济增长,但不得不承认,文科在个人、文学、乃至国家文化的塑造上都功不可没的。许多文科专业属于小火慢炖,积累性的增长,如历史、文学、新闻、语言等学科,就是靠岁岁年年的日积月累不断进步和成长。

对人类有没有共享本质不是通过文理科来划分,还是通过自身的学习、综合能力来体现。自身能力强,就是文科生,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真没什么用!所以秦始皇坑儒是太正確了!


无用之用为大用。因为喜欢诗词喜欢书法,人就安静了。这个烦躁的世界需要安静。大道理不说了


书法、诗歌等属于精神食粮。人类既需要物质食粮,也需要精神食粮,两者配比合适,人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从长远看,书法、诗歌作为社会意识,可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起着史料的作用。题主这样提问,是不是精神食粮摄入的过少了。


有很多文化学者都认为书法是古代文字狱或者近似运行的产物。字得好是对的,整得太过于追求,甚至是社会都追求,浪费的时间和资源也还是可怕的。那些时间真的可以做点正事了,古人是迫于可选择性不多,乱写诗都可能坐牢甚至掉脑袋,就只有写前人写好的诗词之类的来练习书法,一般性的来说这个风险是相对比较低的。

虽然我本人就是个书法爱好者,但我还是认为诗的创意性还是要强于书法的,但从宋朝以后,诗这种方式越来越式微,原因嘛可能是表现力不如小说等强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是全是指诗书,更主要讲的是他们那种复古为倾向的儒家思想,追求数千年前存在过的盛世(实际上尧舜等的故事多半也是他们的前辈美好甚至编造的)。这些人不光是手无缚鸡之力,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也完全不行。至于说治车嘛,那几乎就是叫得响,根本不实用,从盛唐的李隆基开始就看白了这帮人,所以他后期逐步恢复到任用实际行政能力强的李林甫等。

当然哪一个群体都有精英的,在书生中当然就少了诸葛亮、狄仁杰、张居正等等很多杰出的人才。所以说关键不于书生或者出生,而在于能否感悟透人生。


文明开化,重在文化。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如

如古人不学文科,今天还结绳记事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杂感》,全诗为: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据说是诗人科举多次落第后,想到自己多年贫苦无依的生活,遂著此诗。

后来,我在感慨自己职场混得惨的时候都会在朋友圈发句:“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这就是文科生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我曾跟朋友说:“如果人来在胎中就有思考意识的话,要是看到现在的人类世界,他立马会自我毁灭。”

为什么?因为太苦了,学习很苦、工作很苦、抚养孩子很苦、病痛很苦……

然而人心是脆弱的,刚出生就意识到这个世界就得面临这么残酷的竞争,谁都受不了。

所以,文科生把弄文字游戏的作用就相当于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加一层滤镜,让大家的内心不那么苦。

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苦中作乐吧。


百无一用是书生,齐物应心是梁栋。


这个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意识形态!

一个优良的意识形态会让世人和谐,幸福地生活,能给世人一个文明的,优质的生活环境,也能人们有素质,有品味低活着!

当然,如果一个文科生不能有这样去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那么,这个人的社会价值真的不大!

书法与诗词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如果更多的人喜欢书法。诗词,更多的人精通书法诗词,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一定是礼仪,和谐,幸福,高雅的社会!


原始地址:/baike/1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