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无论潜伏期是2天,14天,还是24天,因为有一些带病毒的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可言的,他们的存在令我们防不胜方,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病毒的防范者,无论有没有带病毒,都尽量在家呆着不要出门,知道疫情结束才算真正的安全。


古话有云:万无一失。钟南山教授提出“”发现了个别潜伏期24天“的超级传播者,虽然比例不是太高,但有这个出现危机的概率。一旦出现,对这次战疫取得的成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也不在乎多个10天半个月的。在此呼吁大家,一起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和扩大来之不易的成果。为钟南山教授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点赞,祝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们早日消灭疫情,平安归来。加油中国!


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受大家关注!我们在家静观其变!现在全国疫是这样!


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一般的潜伏期都是在2-4天邀就事论事不要一棒子打死


2020年2月9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在medRxiv上预发表的文章“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被媒体披露,其中“新冠肺炎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引起人们热议,但或许更多的是恐慌。

2天后的11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记者专访,回应了近日媒体报道“钟南山的最新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的问题。

钟南山院士说:“有关我们团队关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文章,这个研究是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552家医院提供临床的数据,研究团队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我们根据患者讲述过接触传染源时间以及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进行计算,最长的是24天。但实际上真正叙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也就是说1099例中只有1例。以这仅有的1例患者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是不够科学,既往其它疾病也有先例,如狂犬病。“

这是对病例数据科学分析得到结论,但是我们不因对它过度的分析。每位患者接触的传染源,病毒致病数,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以及免疫力都有千差万别,所以表现的各不相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对我们的惊醒,不能忽视疫情期间出现的每个新情况,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治疗,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战胜疫情。


一直听到的都是14天左右,但是在看到现在每天有两三千新增确诊病例,我相信潜伏期达24天的理论的。但是钟南山自己也说了这是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所以作为普通的我们也不用太过紧张,毕竟现在从上到下已经都很紧张。不过还是希望有过接触过湖北武汉和有疑似感染的朋友能主动承认,配合国家一起打赢这场战争。


钟南山院士新冠病毒个别潜伏期达24天的论文发表后,让恐慌的国人更加不知所措了。

论文的数据是论文的基础。物理等学科的数据一般来自仪器、设备,只要仪器设备不出问题,数据就是准确的。与物理等学科不同,传染病的相关数据一般来自患者配合的调查。传染病的数据结论一般是大量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不是精确的测量结果。在统计学中,个案无法直接使用,这就使得传染病数据的数量非常重要了。在这类论文中,需要剔除个别表现的数据,或者把个别数据列出来,做特别说明,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信息。通过个别数据做出判断、结论、暗示或者倾向性是不专业的表现。钟南山院士根据一个案例得出新冠病毒个别潜伏期达24天,发表这样的论文说明院士的治学很不严谨。论文在全国引起热以后,虽然钟南山院士做了一些说明,但是远远不够,他应该明确指出这是论文的严重错误。

无论根据之前流感病毒的经验,还是其他学者对已有冠状病毒案例潜伏期的分析和研究,专家们得出一致的结论是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最长14天,这个数字是经过严谨分析的结果,并且留有必要的余量。

如果我们要做一篇论文要推翻这个结论,就要有非常充足的数据和证据,绝不能通过一个调查的案例来得出这样博眼球结论。

这种不科学的做法,给我们的防疫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让公众进一步恐慌,浪费了非常多的资源。


对于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个问题我持保守态度,其一我不是这方面专家,其二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少之又少,其三新型冠状病毒每天都在变异,而我们对这个病毒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个认知阶段。在我看来我们老百姓能做的就是不造谣不传谣,而且据我所知这个病毒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了,我们现在能为国家做得就是,尽量少出们,真到必须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多的地方。


主要论点是个别潜伏期达24天。

个别的意思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只有极少数才会出现的个体,并没有必要恐慌,控制好个人情绪才是对疫情的最大帮助。

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措施,勤洗手,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遵循党的指挥,听从工作者,志愿者的安排即可。

病毒就在我们身边,哪怕我们松懈一秒都会被入侵,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敌人就在身边,齐心协力打倒病毒,还我中华一片安宁。


直到昨天之前我还很意外,因为刚开始发现的时候大多都是一周左右的潜伏期,症状就表现出来了。我是四川眉山市彭山的人,昨天眉山市新增一列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李某,眉山仁寿人,1月18日从湖北武昌回家。1月23开始隔离观察,2月11日才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

加上今天全国又新增了10000多列,我很相信钟南山指出潜伏期长达24天的理论,希望有疑似感染的朋友们一定要自己主动承认,配合国家,一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近钟南山团队于2月9日在专业学术网站Medrxiv上发表了他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首份研究论文——《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经过对迄今为止最大的超过千例(1099例)的患者样本数量研究发现:

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的中位潜伏期天数为3天,要比此前研究发现的更短(之前报道是5.2天)。不过从此次多地确诊的1099例患者样本来看,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最短为0天。

简单来说就是绝大部分病毒潜伏期是3天左右,最短的不到一天也就是0天,最长的目前发现的有24天。

总的来说接触史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几乎所有病例都有接触史,也就是有没有去过疫区,或者去过聚集性病例的区域,或者接触过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这些信息更重要。

新型肺炎有哪些症状?

据有品PICOOC高血压临床医学海外研究中心统计发现,有43.8%的患者于早期出现发热症状,住院后发热的比例激增到87.9%。

虽然大多数人都有发烧的症状,但也有不发烧的情况。

最常见的是87.9%患者发烧和67.7%患者咳嗽,然而却只有3.7%患者出现腹泻和5%的患者出现呕吐的现象。

并且在这些患者当中有25.2%的患者患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

哪些人风险最高?

从目前结果来看,接触病毒的量很重要。如果接触到大量病毒,即使是免疫功能正常的青壮年也可能染病。

而且青壮年染病后可能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容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绝不能掉以轻心。

免疫功能较差的老人、有基础疾病(糖尿病、肿瘤、艾滋等)的人、有肝肾功能障碍的人需要额外注意,这些人染病后往往病情严重且恶化快。

而儿童和婴幼儿发病较少,症状较轻,这点与当初SARS时的状况类似。

目前疫情控制

从目前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疫情通报情况来看,并按照钟南山院士的分析,疫情发生和扩散传播控制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就目前疫情发病情况来看,已经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外我国医学研究科研水平,比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已有非常大的提高,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新型冠状病毒适合在湿冷的环境下存活,但随着天气的炎热,以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诊疗方面研究,预计这场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攻坚战,很快会取得最终胜利。

什么时候会迎来转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冠状病毒”比当年“非典病毒”传播速度和范围以及危害的人数程度要轻很多。

其次我国已经有了控制“突发性病毒”的经验和科学防范系统,另外还组织了相关专家对“冠状病毒”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研发出针对此病毒的药物控制方法。

老护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控制和治疗“冠状病毒”科学研究成果,到时候就会像当年消灭“非典病毒”一样,让其消灭在科学研制的药物中,让其永远不会危害人类。

总体而言如果疫情能在2月15号越过峰值,那么5月1日前应该可以完全结束战斗,也就是说新型冠状病结束的时候,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患者都康复了,再也没有新的病例发现,这个时候就是新型冠状病结束的时候了。

写在最后

我们此时万万不可松懈,必须继续严格执行控制疫情的举措,切不可放松警惕。虽然大家都在家憋了很久了,那就让我们一鼓作气,彻底解除疫情。

一旦疫情出现反复,状况开始回滚,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难道有人还想再憋在家里半个月吗?防疫的关键不只是在一线医护人员,更是在阅读此文的你。


直接看论文的主要结论:个别潜伏期达24天。

这种问题其实直接以常识去理解就可以,之前潜伏期是7-14天,这是一个范围,是根据临床统计出来的一个范围值;

但是无论任何病,在任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点,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抵抗力都不同,所以病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会有不同;

因此就会出现有的人感染后很快就恶化,但有的人就能治愈出院;按照逻辑某种癌症的治愈率很低,但是个别人就会出现奇迹。

所以,“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个观点或者结论,可以理解为是钟老对疫情的一个最保守、客观的判断,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因此这个潜伏期的天数,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不需要特别关注,只需要知道积极防护就好,只要疫情一天没有宣告结束,就不要放松警惕。


病毒的潜伏,是跟人的个体抗性差异有关还是根病毒自身的存活性质有关?之前说是7-14天的潜伏期,这种结论是不是跟据以往的类似病毒来进行判断的?如果是常规下的认知,是不是或许认为病毒的潜伏期最高也就14天了?那么为什么钟南山会得出24天这么一个结论?尽管文中提到千分之一的概率,但是在中国14亿人口这个大数据下,千分之一的概率不算低了。如果这个病毒的潜伏与人的个体抗性有关的话,那是好事,因为人类的适应性是最强的,潜伏越久,表示人类越能适应,最终甚至不治而愈。但如果与病毒本体存活性质有关的话,那么病毒有可能为了存活下去去适应人类的自身抗体或是药物抗体,最终变异,因为病毒突变是真实存在的。钟南山的结论或许就考虑到了这一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相信病毒24天的潜伏期,甚至更长。在这里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配合好检测与治疗,同时也积极的配合国家做好个人防护,杜绝病毒的传染渠道,让国家以最快的速度消灭病毒,才有可能结束这场战争。国之大事,人人有责。


该论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新冠病例达到1000以上,样本量充足,数据分析结论具有可靠性,科学性,所以可信度高!

武汉封城时间为1月23早上10点,这么坚定地防控动作必然反应在当前公布的数据上,从今天2月11日数据图表上看,非湖北的新增人数和疑似病例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说明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均数在17天,发病人数呈偏态分布。按照论文的指引,可以预见在2月18日以后,新的发病可能只有零星个案,疫情会基本得到控制。


“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

这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1月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的一句话。14天的隔离期,成为疫情之下全国复工复产的指导。从湖北疫情高发地区返回工作地、居住地,体温正常的要求到指定场所集中隔离14天;从全国其地方返回工作地、居住地,14天内除了上下班之外,不得随便外出,也不能组织参与聚餐、聚会。

但,14天安然过去了,没有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是不是就能宽心了?

女子在解除隔离6天后确诊

河源市2月16日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例,患者是一位只有24岁的女孩。

她跟姐姐,于1月23日从武汉回到河源。防疫意识较强的姐妹俩,一下车就直奔医院,所幸检查正常,随后去了指定地点集中隔离。

2月2日,女孩自觉喉咙不舒服,但经鼻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也就放心了。2月8日隔离期满,姐妹俩高高兴兴离开隔离点,当天下午戴口罩出去买了点东西,也就回家了。

此后身体一直未出现异样。谁知2月14日女孩开始出现咳嗽,但无发热症状,第二天上医院进行隔离治疗。2月16日,她确诊患上新冠病毒肺炎。

此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过多起结束隔离后确诊的患者。四川一位64岁老母亲在家自我隔离14天后,第19天突然确诊新冠病毒肺炎。还有珠海一位保安哥哥,从湖北回来28天后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河南信阳一度传出两病例出现潜伏期34天、94天,引得人心惶惶。后经核查活动轨迹及发病时间:患者吴某某还在隔离期就出现发热症状,因三次核酸检测前两次都是阳性,导致确诊晚了。患者宁某某与武汉岳父的接触时间是从2019年11月13日算起,直至1月31日新县首次发现确诊病例之前,他安然度过了数个14天隔离期,但是完全有可能是31日后外出被传染。因此,所谓潜伏期34天、94天的说法并不准确。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长的潜伏期?

医学上的“潜伏期”,是指从患者感染病毒开始到真正出现症状的时间。有症状的感染者才能界定“潜伏期”。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发烧、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标本检测为阳性的人),很难估算其潜伏期。

目前认为,新冠病毒的常见潜伏期是14天,但这些真实存在的超14天潜伏期案例,令人担心病毒发生变异,也质疑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尤其是看到,一则有关“温州490例里有40%是全新变异的病毒”的传言在微信群流传,加剧人们的恐慌。传言还称疾控中心要排查从温州回到广东的人。

对此,广州疾控中心紧急辟谣:“我国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没有发生明显变异”,提醒大家仔细辨别。

2月18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第二十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超长潜伏期一事。他明确表示,此前其团队研究的1099病例中,大多数患者潜伏期是2-7天,超过14天的有13例,潜伏期长达24天的只有1例。科学合理评判潜伏期取的是平均数,但总有例外的。

当然,是否存在“超长潜伏期”,防控专家们尚不确定。根据现有的病例资料显示,超14天潜伏期的只是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潜伏期变长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前期的症状较轻,被忽略了,也可能是因为体内病毒量小,没有出现症状,没有被及时检测出来,核酸检测技术需要优化提升。

就目前而言,防控新冠病毒疫情蔓延,采取14天的医学观察隔离期,仍然是比较合理、恰当的。

14天隔离结束后警惕2点

在隔离期内,有密切接触史或者从重点疫情区回来的人,在正确隔离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多次的核酸检测。因为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可能需要考虑结合胸部CT检体进行评估。

对于核酸检测的准确性,钟南山表示,只要是正规进行,比较准确取材,核酸检测是比较准确的。“有人说核酸检测率只有30%-50%,甚至说只有20%-30%,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应该相信核酸检测,对采样操作进行正确培训,提高准确率。“

核酸诊断是尖端病原学,病人感染发病会产生抗体IgM抗体。面对疑似病例,通过核酸检测和IgM抗体检测相互印证,可以提高鉴别诊断率。已有企业着手研发检测IgM抗体的快检试剂盒。

从目前情况看,隔离14天后没有出现症状,也不代表就高枕无忧,有过密切接触史依然要保持高度警惕:

一是警惕自己是超14天潜伏期的感染者,发病延后。

二是警惕自己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同样有排出病毒的可能性,有可能会传染他人。

过了隔离期回到家中,依然需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注意家人的防护,居家做好清洁消毒。

哪些人可能出现比较长的潜伏期?不能说免疫力较强,病毒潜伏期长,目前发现的超过14天隔离期的确诊患者,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但共同特点都是密切接触者。所以,新冠病毒的密切接触者都要当心,潜伏期未必只有14天。

参考资料:

1、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第二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南方网

2、专家回应“河南信阳超常规病例”:属于普通病例传染源不明确。中新社

3、河源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市卫健局公布其活动轨迹。河源网,河源日报


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这篇文章是美国冷泉实验室网站上的一个预印本,就是还没有正式发表,2月9日预先发在网上供同行评议。

文章标题就清楚地显示,这是一篇有关“COVID-19”(WHO已经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冠状病毒疾病-19)1099病例临床特征的回顾性报告。

今天,通讯作者钟南山已经专门就24天超长潜伏期问题向社会做了回应,称:

24天潜伏期的患者仅有一例,占千分之一还不到,因此用一个极端来以偏概全是不合适的。

钟南山同时强调:

作为文章的撰写,它必须忠实于原始的描述(似乎应该指原始数据)。

接着,他又给出了应有的“科学方法”:

应该使用四分位数法,绝对大多数病人潜伏期在2到7天,中位数是4天(论文给出的是3天)。

最后,钟南山以狂犬病部分病例的超长潜伏期来比喻说,这24天潜伏期不代表大多数,并强调:

这些数据不应该被媒体引用,也不能作为临床处理的依据。

如何来看待论文中给出24天潜伏期,和钟院士的回应呢?

公众对24天潜伏期为什么如此高度敏感?

道理很简单,COVID-19疫情正在席卷全国,目前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重症占据很大比例,到目前已经引发1000多人死亡,全国各地正在严防死守。

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一旦感染将有可能面临巨大灾难。

而免于灾难的方法就是预防。

而预防的重中之重就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潜在的带毒者密切接触。

而研究已经证实,COVID-19潜伏期内也具有传染性。

那么,潜伏期的长短直接决定着很多预防措施,甚至是公共卫生政策。

这就是公众对24天超长潜伏期如此敏感的原因。

这个24天超常潜伏不具有可信性

首先,这是一篇回顾性临床观察报告,而不是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文章明确说,“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近期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来自电子病历。”

虽然文章没有明确说,但是,也没有特别说明包括潜伏期在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来源样本,应该是来自全部1099例患者。

结果部分关于潜伏期的描述仅有一句话:

中位数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天至24.0天)

可见,3天这个中位数潜伏期是一个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却没有按照常规给出可信区间,即钟院士回应中说的四分位数的2到7天。

而最短和最长的0和24天显然是没有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原始数据。

业内人士都知道,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很难的事,很多资料数据都是模糊的,不确定。

具体到接触史,资料来源通常是患者对发病前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所有接触的人和物的回忆。

调查人员再从中筛选出认为是可信的东西进行记录。

因此,绝大多数病人很难明确具体的接触史。

而只有非常明确接触史的患者,才可以用来计算潜伏期。

比如,前面我已经举过的越南第一个本地传染病例哦例子。一位27岁越南人一直住在越南,没有与新冠病人接触的任何机会。他父母从武汉回到越南住在酒店,在父子首次见面后3天,他发生症状,并最终确诊。

这个病例的接触史就非常明确,可以说他患病的潜伏期就是3天。

而在一个包含1099例的样本组中有多少是有明确接触史,可以用来计算潜伏期的呢?

应该很少。

比如,日前,疾控中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425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具有明确接触史,可以用于潜伏期计算的仅有区区10例。

给出的平均(理应是中位数)潜伏期是5.2天,95%可信区间是4.1到7天。

也就是说,在4.1到7天范围内都是有可能的,是可以相信的,超出这个范围的可信度就很低(5%以下)。

而95%可信的潜伏期长度是12.5,天,也就是最长可信的潜伏期是12.5天。

这个数据最大的缺陷是样本数太少,而最大的优点是原始资料来源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剔除了绝大部分不可用的数据(415例),同时还经过了规范的统计学处理。

反观,钟院士团队文章中给出3天的中位数潜伏期(范围0到24天),样本数虽然增加了100倍,但是,可信性反而远远低于疾控从10个病例得出的统计学处理数据。

尤其是,24天这个超长潜伏期,如果进行规范的统计学处理,应该被作为“坏点”处理掉。

那样,得出的最长潜伏期应该大大低于24天。

这个24天最大可能是那位患者有二次即以上的接触史。

比如说,他可能在发病前24天曾经与某患者接触,但是当时没有传染上。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与另外一位患者接触并被传染,却没有回忆起来,或者他不知道第二位已经被确诊,或者第二位原本就是一例无症状感染者。

所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原始数据。

而医学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处理掉一些可能存在的偏差。

总之,这个24小时超长潜伏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原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文章中。

这也就是涉及了钟院士回应中提到的,科学论文怎样才算忠实于原始数据?

怎样看待钟院士的回应?

钟院士说,文章应该忠实于原始数据。

这没错。

但是,忠实于原始数据就等于照搬不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可能存在明显缺陷的原始数据吗?

显然不是。

如果是的话,根本就不会有医学统计学这门科学了。

具体到这个24天超长潜伏期,最大可能并不是钟院士说的狂犬病那些超过1年的超长潜伏期和个别现象,而更可能是偏差造成的一个缺陷数字。

钟院士用狂犬病超长潜伏期来打比方,意思是不认为这个24天可能是一个研究偏差造成的错误,而是真实可信的,少数个别现象。

也就是说,不仅这个24天超长潜伏期是不可信的,钟院士的回应也并不恰当。


最近中国呼吸疾病泰斗级专家钟南山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2019novel-冠状病毒的论文,论文根据现有收集的数据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胸部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可谓是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从这篇文章的报道中,我也更明白为何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再次延迟开工时间,小区的出入证制作,各个路口小区的劝返点,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居家隔离,减少疾病的传染和被传染,以利于疫情的控制。以下是鲜医生阅读后总结到的要点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一篇文章的说服力为何那么强:

该论文收集的病例数较多,收集了全国31个省,来自552家医院的病人,截止到1月29日,最初收集了1324人的数据,最后因为有222例是疑似病例排除,还有3人因为核心数据缺失也排除在外,最终分析了1099感染者的特点。最后进行分析的1099例感染者都是通过核酸检测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病例数越多,其越代表真实情况,也就更能真实反应疾病的真实特点。

2、在这所有的病人中,轻症病人有926例,重症患者有173例,他们的研究发现发热和咳嗽是感染该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但是在所有感染者中发热的比例为87.9%,咳嗽的比例为67.7%。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所有感染者中,起病初期,就表现发热的病人只占43.8%,也就是说感染最初,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没有发热的表现的,直到住院确诊是发热占到87.9%。因此提示在发病初期,没有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3、之前网络一直争议的问题,既然病毒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即一次检测阴性并不能排除感染),那么能不能用胸部CT检查来代替诊断病毒感染呢?然而他们的研究发现,所有感染者中仅有76.4%的病人CT有病变表现。在926例轻症中有221人,重症173例中有9人在起病初期,其胸部CT表现正常,没有发现病毒性肺炎的典型片团状磨玻璃样改变。因此核酸检查联合胸部CT及血常规和症状和是否接触到感染者才是提高诊断正确率。

4、最后,这个研究提到的最长潜伏期24天,超过之前的最长潜伏期14天,我认为在疾病发生的最初,医生也只能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可能疾病的特征,如果之后的研究推翻之前的结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最初资料不够的情况下,从少有的资料去判断整体特征不亚于“盲人摸象”,但是这是认识一件新事物的过程,残酷又真实。随着资料的完整性,判断将会越接近真实。

最后,目前仍然是疫情控制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配合疫情的控制,疫情越早控制,我们的生活才能早日回到正轨。


背景:前不久,网上传出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特征的文章,文章对截止1月29日,来自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总计1099例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显示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最新报道,目前网上流传的文章并非论文原文,只是研究的预印稿,供专家评议使用,论文仍在投稿状态,让我们期待成稿。

1、文章带来的相关争议

由于本次文章的出现,我们大家开始对既往所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潜伏期在1~14天的结论产生的疑问,许多人甚至开始讨论是否应修改目前现有结论。当然,前不久网上也见到过数例关于潜伏期超过14天的报告,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

2、目前潜伏期暂时不会改变

虽然现在关于潜伏期超过14天的病例报告已有数例,但毕竟只是个例,且对患者流行病学史是依靠患者本身回忆进行,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遗漏和偏差,所以,目前广泛接受的还是潜伏期1~14天,且多数患者在3~7天,我们也以此为确定接触史的标准。

3、理性看待

对于潜伏期的争论,大家要理性看待,不必过于惊慌,这是很十分正常的现象。新冠肺炎的发生已经经一月有余,随着患病人数的逐渐增多,我们对本次新冠肺炎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相信未来会对潜伏期进行进一步的确定,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国已经先后发布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每个版本都在结合已有报道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版本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于新冠肺炎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种个例报道的出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让我们要引起重视,不能单纯以接触时间来确定疑似者,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性分析。

‏‌‎‌‬‪‮‭⁠‌‪‬‌‮‫‌‌‭‌‫‭‬本文由全科扫地僧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建议。


您好,我是湖州风儿,很高兴能就你提出的“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个问题发表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这个结论,是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对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研究得出的数据。这个结论是他们团队综合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552家医院提供的临床数据分析。记得晚上在看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对话钟南山院士,问及这个数据,钟南山院士回答,从分析数据来看,这么多患者,只有一例最长潜伏期是24天,只占千分之一,并不代表新冠病毒潜伏期最长可以达到24天,大家不应该为此焦虑、恐慌。

而且我个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还不够精准。1099人里面有一个特例,那么更多的人里面也许还是这一个特例而已,我们不能以这仅有的一例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这样是不科学的。在数学分析里面,我们应该以中位数5天,那么潜伏期也就是钟南山院士提出的3--7天为标准。

从特例的个体分析上来看,也不科学。因为毕竟这个数据是病患自己的表述,并不是精确的,这个表述有主观因素在内,比如对疾病的恐惧或者是怀疑期也算进去了,也说不准。所以到底确切是不是24天,只是个体表述而已。

综上所述,对于“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个结论,我的个人看法只当做特例,还是按照大数据来表述。也就是一般潜伏期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来对待。况且到今天,我们各大医院已经治疗痊愈的病人每天都在增加,相信不久,新冠肺炎疫情就可以得到控制。


原始地址:/zhishi/3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