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

小留学生多大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不是留学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

小学阶段是性格习惯最重要时期,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亲人好的陪伴,不管人在哪里,陪伴很重要。陪伴正确,性格就会不错。不存在孤独问题。

初中阶段是一个身体发育期,也是所谓的逆反期,小学性格不错,初中也会不错,逆反期也就不存在,这个时候的孩子喜欢空虚和孤独,其实就是发育过程的必然,是朦胧的感觉。这个时候正确陪伴也很重要。

高中才真正会有大人意义的孤独,他们需要兴趣、新奇、朋友、关怀,需要引导,这个时候引导多,放手也多。只有初中之前性格形成不错,异国他乡的孤独,往往一个电话的问候都很美好。

大学的孤独几近成人,需要高中之前的好性格、环境和修养才能耐住寂寞,这个时候更需要梦想、追求、兴趣爱好,家长已经无能为力了,如果前期没培养好,只能是拼爹了,不可控制。


一些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出国,成为低龄留学生,目的在于能够提早适应国外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视野更加开阔,受到的教育质量更高等。

在出国留学的教育方面的调查原因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国内名校总体质量不如国外名校”作为首要原因。

另外,“在国内考名校的竞争太大”成为了次多的选项,学生对国内名校的信心不足,认为国内名校质量不如国外,而且竞争激烈,这成为了学生留学选择的教育方面的重要原因。

在中学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出国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逃离激烈的竞争。留学生除了要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饮食习惯上的差异,选择在国外就读初高中的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申请竞争。

纵然留学意味着诸多好处,也不代表家长们就全无顾虑。选择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又能在国内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从而代替出国留学?还是等到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之后再留学,为了以后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问题也需要更深一步的考虑。

不论在哪一个阶段出国留学,都是学生和家庭的共同选择。留学本身也属于教育投资的一种。也许有人觉得,出国留学就等同于诗和远方,但实际上需要的是整个家庭的付出,学生在国外的坚持、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抗压性和独立性,而这些都是未知的。

一对一留学咨询、免费留学评估

留考大纲+真题、定制留学方案

关注号后私信“留学”即可获取


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还不是最大问题,孤独才是留学生最大的敌人。由于文化的差异,加上语言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的沟通障碍,且国外人口密度较小,中国学生在国外普遍会感到孤单。为从根本上化解心灵上的孤独,有些留学生会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来交友,除了当地人,周围或许会有中国大陆同学,香港、台湾来的也都有一些,亚洲同学逢年过节也会举行活动,但静下来后,小留学生内心深处往往还是会感到一种因缺乏知心朋友的无助和孤单。同时更发现,在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原来的朋友离你也开始远了,你似乎变得没有归属,没有属于自己的圈子。

只要能正确面对,你肯定能战胜困难。首先,在心理上不要逃避,面对它、承认它。这种孤独状态是留学生活中重大挑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你能够慢慢习惯了这种孤独,克服这种挑战,你的人生水平就会有-一个飞跃。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你需要朋友,朋友需要积累,需要交流,需要信任,需要理解,更需要时间。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忍受孤独,更积极的面是,给你一个空间和时间,让你有机会学会独立生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

在出国前应对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要对自己3到5年内的规划、目标有很清楚的了解,这样你既能在孤独中集中精力学习,也不会被异国的孤独感淹没,减少漂泊感,达到化挑战为动力的效果。

纵观来美国的小留学生的整体情况,由于其选择性比较强,人数尚比较少,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我们也见过有的小留学生非常不成熟,缺乏自我认识和对周围情况的认知,而美国人又普遍热情、礼貌,有的同学就觉得自己非常受欢迎,大搞社交,把自己弄得跟交际花一样,交来的“朋友”水平素质都不高,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身在异国,特别是第一年,肯定会有遇到挫折、感到苦闷的时候,向谁倾诉好呢?本能的反应是,不想在电话里告诉遥远的父母让他们着急,也不想告诉身边不够信任的人。这时你要判断形势,找到自己的同盟军。有几个选择供你参考。

第一,父母;第二,你在美国的监护人;第三,写日记或者网络日记;第四,学校的心理医生或者国际医生辅导老师;第五,你的新老朋友。尽量让你郁闷的心情得到舒缓。

最后,一定要有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兴趣爱好,一个自得其乐的娱乐方式。这样,孤独感就不会在你失意时将你击倒。


不用克服,他们只有仇恨。


低龄化,小留学生是多小?小学?初中?高中?

若是小学和初中,建议一定要家长陪读,没有陪读或者直系亲属照顾的,不建议出来留学。因为国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与国内不同,所以课后业余时间很多,孩子会额外学习很多东西,体育,文艺,才艺等,虽然不去要求拿什么证书,考级之类的,但是有家长的陪读,才能做到有时间和精力去接送,去参与。国外很重视家长对学生活动的参与程度。孩子太小,孤独是一定的,家长不参与的成长,是家庭亲情缺失的,势必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个孤独感,会伤害到他成年。他们一直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遗弃感,不被家庭重视的感觉。因为对小学和中学生而言,她们本来也对留学没啥概念。

然而高中生就好很多,还有许多是学生自己主动乐意出去留学的。所以高中留学要好很多,毕竟大了,交朋友也容易,也知道自己的方向,自理和独立能力也都有了,而且学校也都有专门安顿留学生的部门,所以高中留学还可以。家长不放心的话,第一年可以参与一下,把独立能力锻炼一下再放手。这样的衔接过度也是对孩子对自己负责。留学不易,表面光鲜,其实很辛苦。


留学生不管大小一定是性格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独立的,如果还是个妈妈宝儿,那么出国要么就是举家迁徙,要么就是妈妈保姆式跟随,这也就失去了留学的意义之一:体验国外生活,体验成长!

所以如果是依赖性所谓的孤独,那么就是还不适合独自留学;如果是状况性孤独,也就是某时候感到孤独,这个就得学会自我调节,尽快让自己脱离那种状态,比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好朋友吃顿大餐,自己给自己买点甜点(甜点能调节心情),再或者买个一米六的大熊当精神依靠等等,反正就是给自己找点事做,然后就好了!

综述,就是要学会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调节自己!


低龄留学生本身自我独立能力就比较薄弱,如果不是很开朗的孩子,如果独自在国外留学的话可能会比较难适应,会产生孤独感。

家长的引导这时候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孩子本身。

如果孩子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交到了好的朋友相信独孤感能很好的克服。

再者国外留学很多国家是可以家长陪读的,如果是一时之间孩子无法接受跟父母分开,相隔太远,家长可以选择作为孩子的陪读一起去到国外,相信有家长在身边,小留学生也能够比较快的投入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国外的教学方式轻松自由,教育资源也比较丰厚。

但是不可追求一时的目标,忽略了孩子本身。


既然选择了留学生这条道路,那就要提前做好承受孤独的准备,既然自己选择了出国深造,那就要接受在通往终点时所要经受住的各种磨炼,对,承受孤独何尝不是对一个留学生的磨炼呢!

还有就是,留学生和国人,从小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或许,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孤独呢!


风险和机会总是共存的,,,为了爱也算是拼了,,,

克服孤独并非学术,而是通过经验才能够获得的能力,,,

再说孤独吧,一个人如果没有找到自己,,,就会永远孤独下去的,,,需要他人陪伴的不孤独永远是孤独的。

比如我的体验,我每天都在成长自己,我会观察自己的进步,如果没有观察到,就会很孤独,,如果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一点点也会非常有安全感,,,有一种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远的安全感觉,,,当然,我的个案并不能成为他人的方法,,,这要自己找到自己的感觉。

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为何要进步?是因为想要帮助更多人。为何想要帮助更多人?是因为可以体现我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这是我存在的本来方式。如果没有那么多人需要我的帮助,那应该是我真正的孤独吧,因为没有生命再需要我了。

所以,孤独不是问题,反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小留学生应该怎么克服孤独呢,小孩子的孤独来自于父母没有在身边,若是孩子那么小你就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那么也说明你的家境不错,那么父母就可以牺牲一个人,去陪读,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感觉到孤独,其他的都是白搭,小的时候陪伴来自于父母,青少年时来自于朋友,所以父母的陪伴才是克服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孤独。


感谢邀请。

出国留学其实也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的事,但是能出国留学的学生似乎每个家长都愿意,这个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实力。

在中国几乎每年都有很多的出色的学生去国外留学,在这里作为家长的就需要多多考虑怎样为自己孩子办理出国手续,出国后的方方面面。家庭条件好的,在国外熟悉的家长们还好,但是对于连国外去都没去过,又不了解国外情况的家长们来说,这无疑就是将自己的孩子丢在大沙漠般,想寻回却有气无力,心里担心却无能为力。

面对去国外留学的学生,生活孤独这方面很考验自身的独处能力,有些人能习惯也有些人不能够习惯,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呢?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在国外可以多多视频联系家里也是很有帮助,在国外交一次朋友,可以慢慢的改掉孤独,这个也非常见效,国外的学生大部分都很好相处。出国留学,要的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一点点强大起来。


如果有母亲陪读或者国外有关系非常好的亲朋好友照顾,建议小学毕业后可以去国外留学!这样做有二大优势:一是小学毕业的小朋友,无论是中文的语言和语文水平都基本上可以应付了,不像很小出国或在国外出生的小朋友,还得去中文学校补习,费时又费力。

第二,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基本上其英文水平,还是无法与在当地出生的华人子弟相比,留学时间越长,英文水平提高的越好,所以说,在已基本上打好中文水平的基础上,早一点出国留学,也有其特殊的优势!

如果国外没有亲属或亲人陪读,建议还是起码高中毕业后再出国留学,以免劳民伤财还整天提心吊胆!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必担心国外亲属是不是真心实意意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孩子,只要资金到位,这个不是问题!


你好,我是心理学专业。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的群际交往是必然存在一些障碍。主要集中于文化,规则,饮食、社会习俗、语言符号表证等诸多方面。从宏观心理角度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和种族民族的发展一定会滞留一些负面消极的排斥情绪情感。对于外来者的排斥,可能处于自我文化,群体完整的保护动机,也可能是社会刻板印象。例如,我们一直以来对黑人持有的消极观念。从微观心理的角度来看,东西方个体本质上具有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东方个体属于以集体主义为主,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体主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适应问题的根源。留学生在国外需要融入不同的文化生活模式,根据以前的很多文化理论研究,国外早期大多文化模式是存在问题的:例如,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熔炉理论甚至是我们流行多年的多元文化主义都可能是导致我们产生被排斥、被隔离等心理异常的原因。不过,根据情景文化认知理论,双文化个体会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自由转换,例如,在美国,中国人可能暂时变成个体主义,而回到国内,则会转变回集体主义。这是个体保护自我,适应环境的一种后天习得能力。文化聚合观念认为,强调各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你中有我,我们中有你的共同发展模式会有助于极大缓解心理不适应的模式。要知道,在国外,留学生必然会经历文化冲突,这种价值观,思维观念的不一致是需要个体自我调节并自我转换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现而今,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留学生自己的圈子也是固定的。如果是短期求学目的,则完全不必担心文化冲击、文化焦虑。欢迎关注@柠檬心理自然会有答案


找一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就不会孤独了,孤独其实是一种很快成长的经历,学会孤独,我从小就喜欢孤独,孤独能让人很快的平静下来


谢邀。

如果孩子感觉特别孤独,完全不适应说明这个年龄不适合去留学。

正常情况,想家是必然的,一开始不适应也是正常的,这取决于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很快交到朋友,适应过程会很短,有的孩子内向,需要更长些的时间才能适应。

如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去留学,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固定时间通视频,了解孩子的心境,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鼓励孩子结交朋友,引导孩子发现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14岁以下的不会有孤独的感觉,14-18青春期躁动,孤独的感觉不会强烈(除非被团体排斥)18之后就可以自我排解。

题主说的如何克服孤独,除了交盆友之外没别的办法,首先就要克服语言关,有语言基础才可以交盆友,否则就会被团体排斥。


团队齐读、雇人陪读或结伴共读,皆可以消除孤独!


孩子要有父母的陪伴,特别是在少年儿童时期。


中国的孩子大都有依赖父母依赖家庭的习惯,造成了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优势,却养成了依赖性,这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关,有独立性的孩子在外面不会有孤独感,因为那正是孩子自由成长的天地。所以父母注意三点:

1、父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和外界的生活环境融合的,有依赖性的孩子都是没有独立和个性的习惯,如果说父母替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孤独感,说明父母对自己孩子是否有独立性很清楚的,这样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会孤独,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自我优越感和存在感。

2、孩子需要融入到群体生活中!

在群体生活中孩子是不会有孤独感的,因为有他需要的成熟经历,孩子的心灵和精神就会更加成熟丰富,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智慧和气质,有孤独感的孩子是没有这些特质的。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有一个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让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能够展现出来,这是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的表现。

3、孤独没有年龄大小区别!

孤独感是人性弱点的体现,也是心灵和精神上缺少关爱和与环境融洽的自我怯懦,孩子在外面的世界成长的会更快,所以有此问的家长才是杞人忧天的孤独,因为孩子离开自己了而感觉到孤独,从而想到孩子离开父母也会孤独,这正是父母突然没有了孩子的陪伴,自己才是失落的孤独的原因。


原始地址:/yule/3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