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农村在农忙季节学生放假,现在取消了这样的假期,能让孩子多学到文化知识吗?你怎么看?

寒暑假就是给教师补课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这是中国没有农村,农村里也没有农民了。可以取消放暑假了。是这个意思吗


乡村凋敝,农村现在还有多少学校存在?

撤并学校之后,孩子农忙回来都费劲,荒废了的学生也帮不上忙,还不如不添忙!


知识改变命运


谢邀。

农村农忙季节和学生放暑假没有关系,谁家也不缺人帮忙,而且大型机械收割庄稼很方便的,农忙也就五六天左右。

取消暑假学生可以多学文化知识,理论上是对的,但农村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没几个愿意补课的,且每年溺亡的基本上都是农村学生,很无奈。


谢谢邀请。原来我国不富裕,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穿衣问题。国家号召各行各业都支工支农,先是农村学生在上课期间帮公社砍收玉米,拾麦穗。再到后来承包到户后农村学校农忙期放假。这样的政策执行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要这样,老一辈都知道,当时的国家穷,物资,粮食匮乏,这一切国家统管。吃饭靠粮票购买,穿衣靠棉票买布买棉花。吃过红薯干,大豆渣的人都知道,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都是什么回事。一句话当时国家穷,国家建设重心在农业才放忙假。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中心,农村学校也就取消了农忙假。现在许多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农民几乎没地可种,再放农忙假更是没意义。不放假继续在校学习,这样学习时间充足了,利于知识学习和巩固,虽然所学还是一本书,但效果却比以前好的多,充足的学习时间学得更透彻,对知识掌握巩固的更牢固,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我不敢说放农假与学习文化知识孰重孰轻,但我看到的现实是,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我虽然在县级市从事语文教学,也明显感觉到即使农村的孩子也在丢失勤劳朴实的宝贵品质。在我们老家,很多农村的孩子也不再和大人一起到地里干活了:看电视,玩手机,上辅导班------记得为了走出农家,不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时期学习劲头是何等的充足?路灯下,被窝里,农田边------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场所。但现在,我没有看到。我当然不是在否认社会的进步,也许只是怀念过去。

在语文课堂上,我曾经问学生:“小麦是什么时候成熟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曾经带着孩子春游,见到郁郁葱葱的麦苗,孩子说:“农民伯伯种这么多韭菜,吃得完吗?”农民出身的我感到一丝悲哀。孩子们没有见过农事,“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诗意如何想象得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能有怎样的体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是文学产生的土壤,是当代人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代,在文学作品依然散发着麦香豆味的今天,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感觉到一阵阵窒息------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至今振聋发聩。遗憾的是,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等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了师生的行动和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自觉没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只好独善其身。所以,每到农忙的时候,总会在星期天带着孩子到老家亲近土地。让孩子们和姥姥姥爷一起到田间劳作。春天松土种菜,秋天掰玉米割谷子,经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累得腰酸腿疼,也乐此不疲。孩子们怕脏怕累想要在家休息的时候,我很少答应。我想让泥土的清香自然地飘进他们的心脾,我想让蝴蝶的翅膀扇动他们的想象,我想让金色的原野引领他们走向远方------

我想让累累的果实诠释什么叫希望,

据悉,我们这里的七年级已经根据相关文件逐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了。真的希望能够做实做好,真的希望这一政策不会成为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负担。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想弱弱地说三句:语文不只是读课文,语文不只是做试卷,语文不只是背诗文------

您说呢?

“亲子语文”,欢迎关注交流点赞转发。


现在取消不取消,特别是农村的夏天收小麦的时候还有秋天,秋收的时候的假期真的是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孩子们上地里什么活也不干,放假只能让他们的心更野。

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都是在耗时间,就像我们做一个体育运动一样,只要把足够的训练时间加上足够的毅力,足够的汗水加上之后就可能会训练好,对于孩子现在的学习几乎就是这个样子,题海大战的问题时常存在,并且存在得越来越长,因为我们的考试方式,我们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仍然是停留在这种方式上,可以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公平的方式,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说学生们都在为了这一个目标在不断的学习,如果把分数当成知识的话,肯定是有所提升,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一些成绩,我们的知识还包含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它不代表着孩子知识的掌握,因此成绩和学习知识是两个概念。

文化知识的分类我们不需要过于强调,我们只需要知道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还有生活中的,如果从考试成绩来讲,取消了这些农村的假期之后,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有所帮助,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对于整个知识来讲,那就不好说了,毕竟,游山玩水也是学习知识。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个假期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在我的记忆中,应当是在98年到2000年左右彻底消失的。


农村麦忙假和秋忙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产物,是有当时生产力水平和教师结构决定的。农村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机械化耕作还是口号,主要靠蓄力和人力。劳动力承担着主要劳动任务,仍然处于人多力量大的落后观念里。学生放假支持夏收秋播,可以大大缓解劳动压力,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缺乏问题。

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一个学校有时只有校长一个人是商品粮即国家正式教师。民办教师的身份是农民,不种地的时候到学校教学,农忙回家种地。这种情况不放假没有老师上课,所以,学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放麦忙假和秋忙假时,学校给学生布置勤工俭学任务,比如麦忙假要交小麦15--20斤,秋天交黄豆5斤或玉米15斤作为放假的代价。学生回家其实是为学校搞创收。

现在,国家重视教育,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解除了教师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均衡教育。

学生没有秋麦二假其实也不缺乏劳动锻炼,就是有的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吃苦,锻炼锻炼。机械化剥夺了人们很多劳动体验,却带来了农业文明。孩子省下进1个月的假期用来学习,你说能多学习吗?


以前学生有农忙假即麦假、秋假,麦假两周,秋假七周,目的应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让学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农忙假,改为暑假,我们这儿应是在2000年,已经分产到户了,家中的农活只大人还不够干的,哪儿用到孩子们呢?再说,贫下中农都成为城镇居民了。从育人的角度说,学生无须再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因为农村差不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不再当农民吃苦了,一家人争着往城市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要我们由农业大国,发展成工业强国,所以变农忙假为暑假了。

至于能否多学到知识,我认为:不一定!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内容,大社会上方方面面,都是知识,即便多学了书本内容,同时也没学到农忙假中的书本以外的东西,何况与以往相比较,书本内容并未增加多少呢?

而今的孩子,在学习上,特别是文化课的学习上,学到知识的多少,不在于假期的长短或是多少,2000年以前的人,有农忙假,他们的文化知识少吗?关键在于,学生的上进心,学习的刻苦程度,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你即便让他趴在书堆中,有用吗?牛不喝水强按头,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没有了农忙假,孩子对体力劳动的体验没有了,于是浪费现象严重,于是吃苦精神少了,于是……这单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所以我觉得让孩子多体验一下体力劳动,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做人方面,应该是都有好处的。


原始地址:/yule/1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