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vlog能火多久?

如果能更好的输入正能量,和真实的,能永久的火下去


短视频很迎合用户消磨碎片化时间,但目前看,除了社交软件外的所有软件都有一个适应期,当适应期过去了后将有很多用户不再使用那么长的时间,我们说,流量会减少。

未来短视频的路怎么走,目前谁也说不清,以下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吧。

1.更具互动,当短视频可以更多的和用户互动的时候,才会逐步增加用户粘性,而互动绝不是简单的评论和对话,那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2.科技感,短视频既然是视频我觉得就应该有更多的超前科技感,比如以前看的普通电影现在发展到3D,全景,我认为以后全息影像是短视频发展的方向,试想,一个美女在你眼前翩翩起舞,360度无死角就像在你身边,会是什么感觉?

3.窥视,这个说的有点猥琐,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通过短视频的展示可以打开发布者授权连接的智能硬件,简单的可以是视频监控,也可以繁琐到拉开他家的窗帘,给予不同的展示场景。

当然,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真的说不清,但应该是越来越好。


无论是朋友圈、抖音,还是B站、微博,现在到处是vlog。Vlog即vedioblog,是一种以视频为媒介的博客形式,已经成为火遍全球的年轻人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方式。

目前各大媒体网站都在推vlog,可见现在vlog仍然很火。至于能火多久,主要看后期的创新因素。


Vlog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自我表达新渠道。与文字记录等形式相比,Vlog更个性化、更生活化。博主们将手机、镜头对准自己,记录和剪辑自己的日常生活,再辅以精挑细选的背景音乐,相当于制作了一支“私人纪录片”。而且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每一则视频都可能成为爆款,每个素人都可能像网红一样自成IP。如今,风行于B站、抖音的视频日志(Vlog)已开始“倒灌”全国两会报道,足见这种源于海外的表达方式有多火。


国人开始对Vlog抱有兴趣,他们拍摄视频日志,将其视作珍贵的私密片段。不过由于国内缺乏家庭录像文化,更多的人们将其作为自我展示的载体,发布在陌生人社区,以期获得志同道合的挚友或收获鲜花掌声的肯定。

让Vlog与常规的短视频节目区别开来的,是它的2个关键要素:故事线(谁,在哪,干什么;约70%)和空镜头(环境、过程、动作;约30%),记录一个连贯完整的事件。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各大平台现有的Vlog,就会发现,无论是信息量还是观赏性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vlog的火爆绝不是偶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成型其实都是有它的规律的,在我看来,vlog的火爆肯定不会是昙花一现,它一定会持续的受到大众喜爱,并且长期的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vlog的中文翻译上来看,“视频博客”,其实就已经很好的诠释了vlog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其实是传统媒介形式的一种新的体现,最多算是对传统视频技术的一种创新。

现在对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分析已经足够多的了,但是其实往往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技术只是实现想法与需求的载体,核心其实还是人性化的内在。所以要分析vlog是否可以持续的火下去,其实核心在于分析现代传媒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与心理。在我看来,vlog可以爆红并且将持续伴随我们的日常生活走下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普通人对于信息的需求

自打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对于信息的记载、传播和扩展就有很高的需求,在古代社会,其实语言文字的精致化表达就好比是我们今天的vlog,最精致的语言文字艺术无外乎诗歌。古人没有影像技术手段,文字化的表达就是记载表现他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放到今天来看其实就是大诗人去四川旅游,看到路很难走所抒发的感叹,和我们今天大家出去旅游拍的美食美景等精美视频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旅途见闻。《蜀道难》告诉大家蜀道的逶迤雄壮,放在今天说不定李白就来段vlog了。所以说vlog可以让大家普遍喜爱,其实是人们有着传递信息的需求,也有着获取信息的需求。大家既想分享给他人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想从他人那里获取自己不曾了解的信息,这是视频博客可以红火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就是建立在人性化的需求之上的。

所以从这一点原因来看,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信息需求,有需求那么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获取和发布,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表达形式,在当下和以后长期的时间里受到大家的喜爱和使用,那就是人性要求下必然的结果了。

2.视频影像资料在印象形象的表达上,要比文字等载体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充分

vlog的核心表达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其核心还是视频影像资料的记载与发布,只不过建立在了新媒体科技的条件下。

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想了解些美食美景,上抖音去看看,各种博主的解说加上视频里琳琅满目的展示,给人带来的影像冲击绝对是大于单纯文字的。就连以文字点评起家的大众点评,都早早的就开始在评论里加入小视频功能了,这就足以说明问题。而vlog作为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视频拍摄制作与发布的形式,必定会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获得更广泛地认同。

3.vlog的存在满足了普通人的媒体需求

大家现在都知道自媒体火爆,并且俨然有代替传统媒体的趋势,其实从这个趋势的人性方面上来看,就是每个普通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媒体梦,或者说的普通点,就是都有媒体需求。这个媒体需求主要指的是信息的发布与分享需求。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想成为群体中拥有话语权的那个,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更广泛的听闻。就像原来村口敲钟集会,其实就是敲钟的人想让大家了解自己获取到的信息,但是那时候没有vlog,有时候语言表达还无法完全还原场景,甚至有添油加醋描述不准确的情况。但是现在不同了,我在我们村东头的田地里看见了啥,我用vlog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给大家,所有人都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发生了什么。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vlog的出现就极大的从文化门槛与技术手段上满足了人们的自我传播需求。

传统的文字传播方式门槛很高,对文笔、思维等等要求都限制了很多人想传播自己的需求,因为有的人确实在语言文字上的表达受限。而在传统媒体的视频技术实现年代,依然是基于传统语言文体为前提的,并且复杂沉重又昂贵的摄像设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学习到的。就好比像原来村口敲钟集会,其实就是敲钟的人想让大家了解自己获取到的信息,但是那时候没有vlog,有时候语言表达还无法完全还原场景,还有人口齿不太伶俐,说不清楚,也有添油加醋描述不准确的情况。但是现在不同了,我在村东头的田地里看见了啥,我用vlog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给大家,所有人都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发生了什么。在手机极大普及的今天,我可能不会写文章,我也不会分析重大社情,但是我知道什么样的东西好吃好玩,我直接拿手机拍下来就可以制作传播,这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既解决了传播采集的后端制作需求,同时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也解决了发布推广的前端需求。因此,vlog很好的把握与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把握了每个人人性化的内在,这才是vlog视频博客可以最广泛的得到认可与使用的关键。

4.是否可以长期火下去,要看以后的vlog是否符合人性的需求

要说vlog能不能长久的活下去或火下去,其实关键还在于这种视频形式或技术,未来能不能随着人们的需求继续发展更新。假如单单把vlog当做某一个APP来看的话,技术的更新换代很有可能会让它被其他更先进的技术替换掉。但是如果把vlog放在文化传媒的背景中,其作为一种传媒形式或文化现象存在,那只要是符合人们内在对信息的获取发布等人性需求的,vlog就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再经过以后长期的发展,就可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手段。

这里可以用PS为例,PhotoShop刚出生的时候,不过是一个修图软件,而且应用范围仅限于影视圈或文化圈,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后,PS或美图拥有的功能越来越符合人们追求美的人性需求,也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走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当中。现在人们口中所说的PS,已经不单单是指Adobe公司出的那款软件了,指的是一种对于照片精美度和个人形象优化的一种文化追求。现在哪位美女如果拍了照不P一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未来的vlog,也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每个人的基础需求,每天用视频的方式纪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可能是通过媒体平台分享给大众,也可能仅仅是让远方的家人了解自己的一切,这也都是情感社会中我们每个人的人性需求。

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记录形式,文字与书本的辉煌存续了数千年,并且还会一直流传下去。那么视频作为近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在印象化、直观化的表达上要更优于文字,所以历史不过百年的视频技术,当然会继续长期的陪伴人类文明。甚至可以下一个结论,人类文明的终结,都不一定是视频资料的终结。只要有合适的介质长期存放,我们的视频资料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文明研究我们的重要物证。放在这个大背景之下,vlog的存在与火爆就必然是长期存续的,而且如果这种技术形式可以不断的根据大众需求去更新换代、发展演变,那么vlog的未来一定是受到大众喜爱且频繁日常使用的。换言之,假如有一天vlog不再火爆,那一定只是某一个APP的衰落,并不是我们抛弃了用视频记录生活的方式。


如果没有政治因素

vlog应该还能活很久或者说其已然成为手机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不为过。

根据工信部的公布数据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约为13亿人什么概念?相当于有思考能力的人手一部。

信息时代手机作为随身设备随时随地传递信息同时记录个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些手机用户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文字写作或者说事实阐述的能力所以vlog作为一个可以实时记录且方便与众分享的载体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古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故及时将个人所见所闻新鲜有趣之事通过vlog分享给大家跟有共鸣之人达成共识以此获得成就感也避免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孤独与寂寞也正符合现代人都市人群的交际方式。

得人心者得持久所以vlog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是你若不离我必不弃的一种状态。


国外早就已经了,国内才刚起步,路还长。


原始地址:/wenda/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