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可以说是孔子后代的荣光所致


感谢邀请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祖父六十大寿,母亲让4岁的孔融分梨。孔融将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

他认为长幼有序,自己应当拿小梨子。而弟弟比自己更小,应当让着他。

老师教育我们要向孔融学习。

后来孔融和兄弟孔褒争死,孔融为了保全兄弟的命,公堂上为兄长认罪,决心自我牺牲。

其实这些事都挺好的。

只是孔融另外的事迹就颇具讽刺了。

建安九年,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兵围困青州,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百来人,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的孔融正在青州城内,因为担心有损自己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故作淡定,并坚持饮酒作诗,绝不督战,令很多人十分头疼。

后来,在敌军打破青州之时,孔融才在士兵的掩护下,自己逃离了青州,却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另外。

当时在一本《物理论》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汉末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因为没有了粮食,管秋阳就对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得以活下来。

孔融对这件事的看法却是: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没有什么错,因为这人只是一个同伴,不是朋友,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就不行。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儒家思想已经力不从心。

孔融放出狠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大概意思是:父亲对于孩子算什么呢?只是发泄情欲后的产物罢了。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像装着东西的瓶子(指母亲怀孕生子),现在东西从瓶子里出来啦,还要瓶子干什么。

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纷纷指责孔融大逆不道,无节操,秀下限。

但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我们也可以理解孔融的这种与儒家主流思想相悖的异端思想。

实际上,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极有才华。他后来虽然投奔曹操,心中的拥汉情节却一直都在。自己在曹营德高望重,却一直顶撞曹操,是个狂放不羁的人,曹操一直想找个机会解决他。于是这些言论被曹操当成处死他的借口。

人性是复杂的。不会有绝对的善和恶。

三字经里面的融四岁,能让梨,是儒家宣传的那种谦让和仁爱的美德。无非是儒家为了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但当然也不能仅仅因为这种讽刺而否定儒家文化的内涵。

另外,评价一个人一定要联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这些言论放在今天也显得离经叛道。那是因为儒家文化在汉武帝之后成为正统思想后深入人心,而孔融当时所处环境是时局动荡,儒家主流思想分崩离析。

孔融无疑是极有才华,却不精于政治,言语也太过偏激。而这些与幼年孔融让梨的桥段相比反差就很大了。环境加上人的本性体现出来了


随着时代变化

个人的丰富人生经历

参见《后汉书》《三国志》


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

曹操杀孔融的四大罪名:

其一是,孔融在北海做市长的时候,看到皇室有难,你招兵买马,有图谋不轨的嫌疑。

其二,孔融曾经公开骂过皇帝。

其三,孔融你虽然是孔子的世孙,不过你从来没有遵守过孔子的礼仪,你穿衣服邋遢,而且嗜酒成性口出狂言。

其四也是你最最不能容忍的罪状,你竟然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诞生仅仅是男女两个人舒服了自己的结果,所以父母对孩子是没有恩可言的。孔融说这话倒想是为一些失足女性在开脱,那个时候能说出这话,可真的是石破天惊,就是放到现在的社会,这句话也足以让很多人来诟病,何况孔融还是孔子的后代,所以当曹操列出这道罪名的时候,孔融就立刻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来逢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孔融,作为儒家大圣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继承了祖先的智慧,自幼就被称为神童,尤其是小小年纪就因为让梨一事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孔融的儿子也丝毫不逊色与他本人,可就是因为太过聪明,吓得曹操对孩子也举起了屠刀。

孔融虽被称为神童,可长大后的他却丝毫对不起“神童”这个称号,甚至可以说是越长大越糊涂。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处死,而曹操杀他的理由则是不孝。其实,这只不过是曹操的一个幌子罢了,在东汉时期人们都很看重孝道,而孔融却经常说出一些与孝道相悖的话,例如当爹的如果不好,东西也别给他吃了这样的话。

实际上,孔融是在政治上与曹操形成了对立面,他仗着自己出生名门,对曹操的态度十分傲慢,言语里经常挖苦曹操,颇有一些你曹孟德要往西,我偏就往东的意思。孔融就这么有持无恐的与曹操唱着反调,曹操心里早就恨透了这个自恃清高的腐儒,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到了孔融自己在孝道这件事上作死后,曹操大喜,终于逮到了机会将其处死。

在孔融被曹操下令逮捕后,他的儿子只有九岁,女儿七岁。两个人当时正在下棋,当听到老爹被抓的消息后,仍像个没事人一样下着棋,身边的人都很疑惑他们的行为,便问道:“你们的爹即将要被处死了,你们难道不担心吗?”孔融的儿子回答:“巢穴都被毁了,卵还能存活吗?”这句话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出处。后来,有人将孔融儿子说的话禀报给了曹操,曹操听后为之大惊,认为小小的一个孩童能够说出这般话,长大了必定是个祸患,于是命人将孔融的子女都给斩尽杀绝了。

当曹操手底下的人来抓捕孔融的子女时,孔融的年仅七岁的女儿说道:“如果死了,能够见到父母,那也是一件幸事。”面对刽子手,两小儿不仅没有哭闹,反而毫无惧色,连杀人如麻的刽子手都惊叹不已,无奈丞相有令,却又不得不将屠刀砍向了两个孩童。就这样,因为孔融的作死,自己两位聪颖非凡的儿女也成了刀下鬼。


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孔融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末年,因连年战争,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中国传统礼义廉耻荡然无存,传统的儒学的影响式微。随着越长越大的孔融着见的东西多,性格反而变得更高傲起来。他心里有什么便说什么,因为这样得罪了很多的人,并且用自己孔圣人后代的身份,常常瞧不起他人。

而且曾经的孝子,曾经说:过父子之间,根本就没有亲情,只是情欲的产物而已。母子之间,也是一样的,就像一件东西寄存了罐子里,拿出来以后,就不存在关系了。在当时倡导孝道的时代里可是大不敬之罪。

并且数次利用自己的学识来讥讽曹操,还数次和曹操写信对骂,因此和曹操结怨。曹操是因为他是孔圣人之后,考虑他名声太大,所以一直留着他。但曹操的容忍,让他更加变本加厉,目空一切。在说了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所以最后,曹操找了个“不忠不孝”的名义,把他给杀了。


孔融与袁绍一样,是典型的没落世家大族的代表,是东汉以来士大夫贵族阶级。他们无真才实学,特别是军事、政治才能,徒有虚名,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满腹经纶,然遇事缺少临机应决,时变而固守陈愿;他骄傲狂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他不知道审时度势,不善于观颜察色。说到底就不:积极进取,不虚心学习的贵族阶层,想凭借高贵的名士地位,坐享既得名利,与曹操新兴积极进取的进步势力的冲突!

在孔融眼中,曹操是个必须依靠这些大名士才能成气候,所以经常渺视曹操,与曹操作对,写文章讽刺曹操,甚至无事生非,对一些很好的政策出台,冷嘲热讽,妄加非议:因当时农业生产率低下,加上战乱天灾等灾祸,粮食紧缺,为减少酿酒浪费粮,解决军粮,曹操制定戒酒令,却遭到孔融的无端指责与嘲讽!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很显然,孔融是个骄傲狂妄,不识时务的轻妄之徒。

表面上看,孔融是个口直心快的正直愤青,实际上是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旧贵族势力与新兴进步势力的斗争。


孔融,总而言之,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首先是他的聪明,他一次到司隶校尉家里去,校尉说吃饭了吗?孔融说没有吃。校尉说,小孩子,以后到别人家,人家问你吃了没,你就说吃了。

孔融说,我教给你,有人来你家,不要问人家吃了没,你尽管把吃的端上来就是了。

从小看大,就可以知道孔融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什么叫愤青?除了杀人如麻独揽大权的东汉奸相曹操,还有为曹操为虎作伥的那些爪牙走狗,其他忠于汉朝或者得罪曹操的仁人志士普通百姓都被现代势利小人定义为不识抬举无事生非的愤青。

只要是被伟大光荣正确的曹丞相杀害的人,你就一定不是好人,你呼吸都是错。

舍己为人的文学家教育家孔融成了势利小人眼中的愤青,救死扶伤的医学家运动家华佗也成了愤青,被曹操杀害的崔琰杨修娄圭边让袁忠桓邵许攸荀彧董承陈宫张邈张超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赵彦耿纪金祎韦晃吉本高顺吕布等名士名将都是心理变态的愤青,杀猪宰羊热情招待曹操而被曹操灭门的吕伯奢一家都是愤青,曹冲的好友神童周不疑因为曹冲夭折让曹操看见伤心也是愤青,伏皇后董贵妃及她们生的或者怀孕的孩子还有穿一件漂亮衣服被曹操杀害的曹植妻子也是愤青。徐州被曹操屠城的几十万老百姓也都是愤青。乌桓被曹操屠杀的二十多万士兵百姓也都是愤青。

只有杀人如麻滥杀无辜的人世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丞相是心理光明救国救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英雄,其他被曹操杀害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全部都是不识时务志大才疏的愤青,这就是现代势利小人的逻辑。


孔融算不上愤青,他是汉朝的忠实拥趸。真正愤青的是祢衡。可以看下个人的鄙作《三国中最尖酸刻薄的人,孔融把他极力推荐给曹操,可能是出于歹意》


因为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

一个人如果有理想,但是理想得不到实现,只有三条路。第一条,一直向着理想前进,只顾赶路,不问前程。但是很容易成为理想主义者,被人看成有病,与世人格格不入,比如唐吉诃德。第二条,逐步认清现实,同流合污,泯然众人矣。第三条,成为愤青,怨天尤人,骂骂咧咧,说些愤世嫉俗的牢骚话,郁郁而终。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从小就有经邦治国的理想,当时的上层势力分为儒家和法家两种,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法家的,袁绍刘表刘璋司马懿都是儒家的。这个结论是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述论稿说的,这本书我买了三版,看了不下二十遍,所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有人不读书,信口质疑这个结论,小编在这里强调一下。

如果袁绍把曹操干掉了,或者孔融活到了司马懿时代,他会很牛逼,很滋润,但是生不逢时,他在给曹操打工。曹操是法家,孔融是儒家,两人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曹操重用的都是寒士,不注重道德,只注重能力,孔融在曹操手下混不开,还不认同曹操的许多做法,认为曹操在瞎胡搞,仗着自己是圣人之后,大放厥词,甚至说出周公娶了妲己这种下流话耻笑曹操的家族琐事,但是曹操忍了。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办事人,从不感情用事,孔融发发牢骚无所谓,就当没听见。但是孔融得寸进尺,竟然指责曹操以孝治天下的正确性,这就犯了大忌,所以曹操以不孝之名把他干掉了。

牢骚太甚防肠断。


孔融是孔子第20代孙。曹丕《典论》论文里就专门“典”到过他,名列建安七子之首。这位儒家祖师爷的嫡系后人应该说是“文化信仰”很坚定的,让梨就是从小的表现(也可能是儒生瞎编的典型),也经不住东汉三国的政治黑暗和残无人道的杀戮兽行,“仁义道德”那一套在士人的心目中完全破灭了,连孔子自家的后人也不相信了。孔融把什么都看透了,就故作“公知”状,越位当意见领袖乱发微博,曹操说什么他反对什么。曹操破了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老婆甄氏捉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冷笑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就说,那可不一定,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你何以不禁婚姻?曹操说孝道总还是要讲的吧?这是伦常底线,不能突破。孔融居然说,什么呀,生孩子只不过是因为男女图快活而已!瞎,这也太喷了,曹操就借此将他销号了。


孔融是东汉名士,为人自负、孤傲,目空一切,但是志大才疏。孔融与祢衡是好朋友,祢衡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愤青,孔融多少也有点愤青的味道。其实,孔融自负性格的形成,正是与其童年早慧有直接的关系。

下面,我来探讨一下孔融内心世界的发展。

第一,孔融少时聪明过人

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小时候始,他就非常聪明了。

在他早岁那年,随父亲到了洛阳。由于东汉是极为推崇儒家的道德学问,故而当时儒家名士就跟今天的偶像明星一样,受到众人的追捧。在所有名士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膺。当时士人学子,无不以能得到李膺的接见为荣,并称之为“登龙门”。孔融想去登龙门,但哪那么容易见得到呢?

于是孔融想了个办法,他对门人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门人一听,不敢怠慢,就前去通报。见到李膺后,李膺一看不认识,很奇怪,问孔融说:咱们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就忽悠说:我先祖孔子曾向你先祖老子请教过,因此咱们是世交。据说老子本叫李耳,故而孔融有此一说。李膺听罢,觉得这个小子很聪明。

有个名为陈韪的宾客不服气,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机智地答道:“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搞得陈韪下不了台。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确实是神童,但也有刻薄之处。

第二,因收留逃犯,导致哥哥被杀

在他十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影响其一生的大事。

当时宦官掀起“党锢之狱”,迫害清流党人。著名的清流党人张俭被列为追捕名单,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家。当时孔褒不在家,孔融自作主张,收留张俭。后来这件事被揭发,孔褒、孔融皆被逮捕入狱。孔融敢作敢当,承认是自己收留张俭,而哥哥孔褒则把责任统统归于自己。最后,孔褒被杀,孔融免于一死。

这确实是孔融做过的一件十分勇敢的事,使得他在士人中声名鹊起,成为时人之楷模。然而,成名太早,有时候也有负作用,就是让孔融过于自负。他自负到什么程度呢?史书是这样说的:“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自认为智慧与才华,在当世豪杰中,无人可及。这可以说是目中无人了。

然而,才能这种东西,是多方面。孔融在某些方面的才能,或许是无人可及,但是另一些方面,他就不行了,比如政治才能、军事才能。

第三,少年得志的负作用

如果孔融是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年代,以他学富五车,巧言善辩的本领,的确可以成为被人推崇的一代名士。可是他偏偏成长于一个乱世。乱世考验的是人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能力。

如果我们的“才”定义为实际才干,孔融是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他很早就成名,是个早慧儿,他的理想很高远,志在靖难,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兴汉室。可惜的是,他终究是个眼高手低的人,若是坐以论道,他当然属于第一流的人物,若是论及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决非强项。

先前他任北海相时,被黄巾军所围,若不是太史慈与刘备出手相救,恐怕早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了。不过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由于他是一代名士,也吸引一些人前来投奔,他只会高谈阔论,谈吐倒是十分清雅,时不时妙语连珠。天才也怕入错行,若是他潜心学问,必能成为一代大师,但他偏偏选择了政治。虽然口吐莲花,论及时事,却大而无当,毫无可行性。

第四,自负的性格,导致满盘皆输

其实在孔融身边,也有几个能人,譬如左承祖、刘义逊等人,皆是一时之才俊。但孔融却从来不跟他们讨论政事,在他内心深处有这么一种观念:说政事乃是一种庸俗的事,高雅之人不屑于谈论这种世间俗事。可是前来投奔孔融的人,多是想干出点事业,岂知被束之高阁了。唐太宗说过这样的话:“有才而不用与无才等,用才而不信与不用等。”这句话拿来形容孔融,着实贴切。

在汉末军阀初兴时,孔融作为北海相,也是有自己的地盘。但他的地盘是很小的,只是青州的一隅之地,被袁绍、公孙瓒、曹操等人的势力所包围。左承祖曾劝他投靠强者以自保,自视甚高的孔融不仅未听从,反而把左承祖杀了。此举大失人心,刘义逊等人知道孔融干不了大事,遂纷纷离他而去。

后来,袁绍的儿子、青州刺史袁谭把势力扩张到北海郡,发兵大举进攻孔融。孔融坚守了几个月,军队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数百人。袁谭军以集密箭雨攻城,所有士兵都毫无斗志,而孔融仍然摆出悠闲自得的模样,坐在案几前读书,谈笑自若。这种从容不迫的勇气确实很令人佩服,只是未免有作秀之嫌。

都昌城终于被袁谭军所攻破,孔融这才落荒而逃,妻子儿女都成了俘虏。想摆出儒将的风范,结果只成为笑柄。

第五,不合时宜的名士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后,以朝廷的名义召孔融到许都。孔融在当时是名人,有声望,曹操自然想招来充当门面。不过以曹操的火眼金睛,看出孔融只是夸夸其谈之辈,因此让他出任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长,专门搞土木工程,没什么实权。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既是属于孤高自傲型的人,对同类之人也惺惺相惜。因此,他与愤青祢衡成了好朋友。祢衡是个怪才,打小时候就博览群书,才华纵横,辩才无碍,恃才自傲,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看到祢衡,孔融如同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对曹操来说,孔融就是没有实干能力的清谈家,可有可无。他之所以表面上装作尊敬的样子,是因为孔融的名气很大,在知识分子中有影响力。但孔融是个老愤青,对曹操总是冷嘲热讽。后来,曹操借刘表之手除掉他的好友祢衡后,孔融的怨气更大了,时不时发表一些侮辱曹操的言论。曹操心里讨厌他,最终忍无可忍了。

孔融由于不能自视自己,屡屡挑战曹操的权威,最后落得被族诛的下场。曹操杀他的三个理由,其实都是不成立的。其一,指责他担任北海相时,招罗党徒,图谋不轨。其二,指责他讥讽诽谤朝廷。第三,与草民祢衡交往时,言行浪荡不检点,相互吹捧。祢衡吹捧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吹捧祢衡是“颜回再生”。

其实,孔融最多就是发发牢骚,难有什么大逆不道。他的悲惨命运,还是因为其愤青的性格决定的。而追溯其性格的缺陷,又是源于少年得志,因而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缺点,过于清高自负,又没有实际才干,最终导致悲惨的结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孔融的变化并不稀奇。

孔融让梨,并不是单纯说孔融有分享的精神。

而是,孔融说“自己个子小,所以吃小的”。这并不是单纯的谦让,而更多是一种登记制度。

正常来说,小孩子更弱小,应该受到一定优待,吃大一些的例子。

孔融却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就是一种登记制度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谦让。

如此类推,孔融成为哥哥以后,也会毫不犹豫的吃掉大梨子,将小梨子让给弟弟。

这同我们的尊老爱幼,是有本质不同的。

可见,孔融小时候未必是什么好孩子,有着严重的等级思想。

另外,孔融10岁时,就表现出一个嘴炮的牵制,说话尖刻,不饶人。

资料这么写: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家,宾客把孔融是神通的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座的孔融立即反驳道:“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锐气尽出,目无尊长,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看看,10岁的小孩子对大人说话如此尖酸,可见性格如此。

长大以后,孔融的的所作所为,更像一个愤世嫉俗的书呆子。

为啥?

他本来是一方大员,家族和全国对他都有厚望。

然而,孔融就是个嘴炮,文不能文,武不能武。

开始被黄巾贼管亥包围,孔融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太史慈冒死去请公孙瓒救援,最终靠刘备大军才解围。

之后袁绍派兵攻打北海,孔融还是没有办法,竟然当做进攻不存在,整天和清客喝酒作诗。

结果袁绍大军攻破北海,孔融带着数百部下仓皇逃走,连老婆和孩子都被袁谭抓获。

惨不惨?

如果孔融说自己是文官,不擅长打仗。实际上,他在北海长达6年,政治治理上也毫无建树。

说通俗点,孔融确实就像当年陈韪说的那样,神童长大未必是强人。

然而,孔融却像今天很多所谓神童学生一样,自认为是社会顶级精英。

一旦遭遇一些挫折,他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愤世嫉俗,指天骂地。

孔融投靠曹操以后,曹知道他名气大,给了他一个虚职养着。

然而孔融却处处同曹操对抗,耍嘴炮。

曹操说东,他就说西,曹操说这事能做,他就说能做。

其实,就是通过和曹操对着干,孔融刷存在感,好像自己比曹操还强。

最终结果,就是孔融被曹操干掉,家人也被株连。

那个封建年代,你搞什么言论自由抨击主公,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孔融,本就是志大才疏的类型。

小时候,因为让过几个梨,所以在东汉那种举孝廉的道德观念下,这小子五讲四美、精神文明都是一等一的,所以封个神童,一直名声在外。

长大了,做了北海相,孔融也是个忠心于汉室,看不清天下风起云涌的不识时务之人,后来跟着曹孟德混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曹操野心和独裁超过了他的政治理想所能容忍的程度,因此整天和祢衡等发牢骚、打嘴炮,一直和曹丞相作梗。

时间长了,他比祢衡也就是一路货了,愤青就是这样变出来的。

后来,孔融同志和祢衡开始研究生物学,讨论父母生子女是自然行为,不需要尊老爱幼等更加前卫、超越时代的新思想,最终被曹丞相抓住“不孝”的道德把柄给做掉了。

从此,孔融就定格为愤青了。


很简单,生不逢时啊。要是早生个数十年,孔融何至于此啊。要文化有文化,要风度有风度,有气质有气质,要品德有品德,要IP有IP,要粉丝有粉丝。他这样的人才,在东汉正常的时候,就是一个三公的苗子。可惜,生不逢时。恰恰碰到了东汉末,军阀并起,天下大乱。

说好的有文化有家世有品德就能够出人头地,海内扬名,可你们不按套路出牌。这读书人竟然要给武夫卖命。说好的儒家天下呢?

尤其是像曹操这样的阉人之后竟然已经称孤道寡,手操皇帝,号令天下了。这世道还有什么混头?

要想出头,就得像荀彧个样,夹起尾巴给曹操这个阿瞒当跟班,还要假惺惺说什么明曹实汉,要靠曹操匡扶汉室。这也就是自我安慰罢了。到头来,还不是成了曹臣汉贼?他荀彧能够自己骗自己,我孔融办不到。

要我当汉贼,不可能的,一辈子也不可能的。算了,算了,你们玩吧,老子是看腻了。既然你们砸了锅摔了碗,就不要怪我乱来了。

于是,孔融兄暴走了。他成了三国铁杆愤青,抬杠霸王,找碴能手,专注让曹操不爽十多年。有一年,曹操同志宣布今年大家不要喝酒了,因为今年粮食欠收,大家少酿点茅台,省点粮食出来。

本以为这个政策是爱国爱民,专等着大家夸呢。结果孔融来一句:“曹总,当年商纣王好色所以亡国了,你干脆把婚姻也禁了呗。”

你看,这个话说得很直很有理啊,不能因噎废食嘛,不能因为发生了强奸案,就把所有男人都阉了嘛。

曹操点个赞,说老孔你说得真对。

这就不是好好说话了。明明心里恨得要死了嘛,明明想一刀砍死孔融了嘛,为什么还要装做心悦诚服的样子呢?

有时候,孔融因为好好说话说出了水平,一般人都难以理解了。比如有一回,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配给了曹丕。

孔融评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一听,很感兴趣,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还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我咋不知道呢?你看的是哪本《封神演义》啊?

孔融说,我也是瞎猜的,以现在的事情推算,他们以前应该会这么干吧。

一向不好好说话的曹操也无话可说了。

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拿刀砍死,这下世界终于安静了。


少有天资先养德。


一提到孔融,想必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内容,指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孔融乃孔子的二十世孙,年幼时的孔融不仅做出过“让梨”这样令人称道的事情,他也曾干出过其他许多令人称奇的事情。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过人的智慧,他也因此被人称之为神童,然而,长大后的孔融却变成了十分情绪化的愤青,并且还因此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孔融天资聪慧,自幼便受世人赞扬,然而年幼的孔融心性未定,容易在赞美声中迷失自己,这一点却未能得到父母重视,对他加以正确引导。孔融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时任太山都尉的孔宙。孔融十岁那年便随父亲到京城洛阳,恰逢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居住。孔融早就听说过李膺的美名,想前去拜访,然而被李膺的门人拦了下来。孔融求见心切,便谎称自己是李膺的亲戚,于是便顺利见到了李膺。李膺见到他后十分疑惑想不起自己有这样的亲戚,然而聪明的孔融灵机一动说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就此,孔融不仅聪明的化解了自己撒谎犯下的错误,更是得到了李膺的赞赏,就此名声大噪。

年纪轻轻便被称为神童,又得到名士的赏识,年幼的孔融自然是十分得意的。孩子的心性未定,轻易就能受到旁人左右,作为父母,其实最应当的是教导孩子要低调为人、谦逊处世,切不可争强好胜。然而,孔融的父亲在得知此事之后,却只夸了孔融聪慧。于是,这便在孔融心中种下了自傲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在孔融心中更是不断的生根发芽。

成年后的孔融变得十分的骄傲,并且他的骨子里又有一种读书人的“敢言气派”,就此从神童沦为愤青。孔融越长大越自傲,他到处炫耀自己是孔子后人身份,逢人讲话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而后来孔融更是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合,又不懂得识时务,而就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在最初,曹操与孔融因为“匡扶汉室”这一政治理念而相处得十分融洽,可是到了后期,天下形势有变,曹操也随之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然而孔融并未看清局势,而是一直墨守成规,并且与曹操一有不同的政见便口无遮拦的批评曹操。曹操心中早有怨气,只是感觉时机未到。

东汉末年时因为天下大乱曹操为了稳固民生颁布了“禁酒令”,然而孔融偏偏不懂审时度势,就要和曹操对着干,他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反对曹操这项禁令。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最终惹得曹操忍不可忍,罗列起孔融诸多罪名,除掉了孔融。孔融从一个神童变成了一个愤青,并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害了自己的性命,确实令人惋惜。

纵观孔融的一生,年幼时因为天资聪慧而被称作神童的孔融较之寻常孩童受到的夸赞与关注更多,然而父母在他年幼时未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让本应有一番作为的孔融就此变为愤青。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个豪族名士,孔融太不识时务了,因为自己的天性自傲和那张直言的嘴给自己惹了祸端,因而在官场上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在是令人唏嘘啊!


类似的这个问题回答了N次,感觉还是木有说透。前几次似乎把孔融说得很不咋滴,其实,孔融远没有那么不堪。只是说明,从曹操的角度来看,杀孔融是必然的,并不是说孔融一无是处。今天就从孔融的角度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个咋样的人。

01

一个好青年,至仁,至孝,至义。

孔融从小就聪明,可谓“神童”。

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的理由是: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弟弟,先让弟弟挑;哥哥比我大,我要敬着哥哥,再让哥哥挑。这小孩的做法很让人感动,但大家有木有感觉这小孩很聪明的同时有些狡黠,想方设法自己要小的,有木有为了博取大人的夸誉而有意为之呢?你看他两次的行为标准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了不同的准则。不喜勿喷,请大家注意看孔融以后的行事风格。

孔融孝父

孔融十三岁时,其父孔宙去世啦,孔融悲伤过度,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汉朝时,采取举孝廉制度,孝廉可以获取名声,被举荐可以做官。让梨视为不贪,哭父视为至孝,这可是举孝廉的根本啊。看看今天小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否觉得孔融的仁孝带有一定的目的哪?当然做官不是坏事,要不咋生活呢?关键还要看做官以后的表现。

一门三义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州郡捉拿。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家。时孔融仅十六岁,哥哥不在家,孔融就做主把张俭留在家里。后来事情泄露,张俭得以逃脱,而孔褒,孔融哥俩则被逮捕入狱。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弟弟不知情,罪在我。”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三人争义,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

看看,孔融是完全靠的住的能背靠背的战友,你说哪个同事不乐意跟他一起共事呢?

如此看来,此时的孔融是一个至仁至义至孝的好青年,如不能提拔录用,组织部门就严重失职啦。于是乎,层层举荐,孔融就入朝为官啦。可谓少年成名,少年得志。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孔融也做到了。

02

入朝为官,刚直不阿,然四十难不惑

孔融被征召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侯。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此时董卓专权,欲废掉少帝,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烈,常有匡正之言。董卓记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安排孔融去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相(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设置城邑,创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荐贤良,礼贤下士。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后来,孔融被黄巾军管亥所困,情势紧急,刘备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孔融幕僚左承祖劝其要结纳袁绍或曹操,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要篡夺汉室,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而且怒杀左承祖。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刘备举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进攻北海,自春至夏,战至最后仅剩数百人。孔融依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傍晚城陷孔融逃走,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看看一代名士,迂腐到如何地步?危难时刻都干了些啥。打不过人家,为了老婆孩子,为了一城百姓,该投降就投降;要舍身成仁取义,那你别跑啊。贪图虚名还怕死,此人没救啦。

子曰:四十而不惑。看看孔融在这个年纪做的这些糊涂事,还是不老道啊!看来孔融没好好领会他祖宗教导“子张问干禄”的精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融反其道而行之,祸不远矣!

03

与曹操为敌

再看看孔融其他的那些糗事。

太傅马日磾奉命出使,到了淮南,被袁术强迫任军师。马日磾忧愤至极,呕血而死。等到马日磾遗体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独自陈说:“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竟然取媚奸臣,被他人所指使。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还说袁术越级叛逆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啦,马日磾却跟从他。按照汉律,与罪人往来三天就是死罪。而且旁征博引,意思是马日磾失大节,不追究定罪就已经很宽大啦,不应该再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这让死者及家人情何以堪?这让乱世中的同僚如何跟你背靠背?有木有落井下石的味道?有能耐去找袁术算账啊,就知道瞎逼逼。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为其子纳甄氏为妻,曹操很满意这个婚事,孔融却讥讽说这是武王将妲己赐周公啊,曹操很不爽。人家娶个儿媳妇你掺和啥?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讽说: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看看,孔融也不是个厚道人,这个嘴,的确臭的很。好歹曹操也是为国出战,你不出力也就罢啦,还在说风凉话。

当时,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还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王。朝廷下诏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来维护朝廷脸面。

孔融号称名士,道德典范,在刘表跟马日磾这事相比较,就看出孔融思维逻辑的混乱,缺乏统一的准则,仅仅是权衡利害而已,这是不是打小就有的毛病啊。

当时饥荒,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不要禁酒,而且多为傲慢无礼。曹操那可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啊,你孔融好喝口你就在家里偷偷地喝就是啊,估计曹操也不会把你咋滴,你出来装啥么大尾巴狼啊!

还有那个“请准古王畿制”“崇国防疏”。其目的是限制曹操扩大地盘,成就霸业。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

如果照此,孔融是忠于汉室,抵制诸侯势力发展,是忠臣的话,那就再看看他自己做的那些事吧。

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意思是皇帝又不是非你刘家不可,谁都可以做的。脑子是不是进水啦,你说人家袁绍,袁术,曹操都想做皇帝,可人家只做不说啊!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孔融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后来跟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就走进宫廷。别看今天穿衣戴帽,人各有好,但在那时候可是死罪啊。

再看曹操给孔融定的不孝之罪吧。一是孔融跟祢衡相互标榜:有一天,祢衡向孔融拱拱手,说“你就是仲尼不死啊”,孔融随手还礼,“呵呵,你就是颜回再生啊!”看这马屁拍的,孔融他老祖宗也躺不下去啦。还很不巧被玩潜伏的郗虑听个正着,藐视圣人,罪莫大焉。

另一件当是孔融说过的最惊世骇俗的言论“亲子无亲论”。这个说过多次啦,就不多说啦。诸位回过头去看看,是孔融少不更事呢?还是老了老了变糊涂啦呢?

曹操遂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藐视圣人,大逆不道”等罪名将孔融于建安十三年诛杀,时年五十六岁。

或许像某些史学家说的有“莫须有”的成分,但从整个孔融的所作所为,杀他不冤。

孔融作为汉末一代名儒,继蔡邕之后为文章宗师,亦善诗歌,文学成就很大。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并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不可否认孔融的文学成就,但其成年后的品行,尤其是情商,政商都与他的名声相去甚远。


原始地址:/wenda/3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