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都说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

意会,意会,意会!


心领神会,妙不可言。


我明白了


用肢体语言啊


口可口可


懂就行了,不要说出来。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应该借助外物来寄托感情,让别人去体会,比如弹琴,琴是弹给懂自己的人听的,是一种共鸣。


既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然表达起来很难,但是并不是不可表达!哲学、音乐、数学、以及计算机编程所要传达的东西用通常的语言也是很难表达,甚至在哲学中为了表达真正的内涵,哲学家们会生造一个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的语言形式,音乐有音乐的符号,数学有数学的符号,计算机编程也有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因此创造出特定的语言形式后,想要表达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可行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说只能用心去领悟,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说,有人跟你说了一个秘密,而另一人又很想知道,他就会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谢谢邀请!

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言:岩燕烟檐掩

语:玉鹬欲渔鱼

这两句话,读给没有看见的人听一听,有几个听的懂?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事情,用语言描述不清楚。

比如学游泳,只跟你说怎么游,不手把手教,自己在勤奋练,可能永远都学不会。

再比如学骑自行车,只跟你说怎么骑,不教你,你不自己练习,也是学不会的。

所以才有了孔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貌似这句话也被很多人乱理解了:学习了知识之后,经常复习一下,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啊。

其实孔子的本意是:学习了新知识,就要像刚学飞的小鸟一样,时不时的找机会练习一下,就能找到飞翔的乐趣。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最关键的还是学以致用。


不是不可表达,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多的是一种语境,要结合当时说话的场景,才能搞清楚说话人当时的具体含义。

所以,这句话用语言表达其实有所欠缺。

凡可说的,皆无意义。

凡有意义的,皆不得不以荒唐的语言传递其意义。

比如,“意思”这两字,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就会有不同的含义。

A:你这人真没意思。

B: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A:没什么意思。

上面的几个意思都有不同的含义。

所以这大概真的就是中国文字的奥妙所在,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般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比如当一对年轻的男女之间相互有好感,双方大多通过眼神或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暗送秋波,这种意思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还有就是由于某种原因,有些话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只有通过肢体动作来向对方暗示,这也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相近。文字或影像背后总蕴藏着一些不能直说的意境,一方面是因为事物外露的表象总是冰山一角,用语言无法完全概括,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含蓄美使得文人墨客们爱通过某些意象来泄胸中之块垒。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就不只是写蜀地山路之险峻,也在借写自然来控诉朝廷的险恶。

而且既然是“不可言传”,自然是领悟比直接告诉你效果要好,言语的力量固然是伟大的,但文学作品永远都是要你透过文字去看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实在想要写出,也可以用情景交融法和一些意象。


人人都会遇到丶没有多想


直觉,灵感,稍纵即逝!


四个字:自己悟吧


在我看来,题主是在问:怎么表达一种对事的感觉,这件事又“很难说”或者“不可说”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得先从原句入手,明白究竟不可言传些什么;随后再分析怎么表达意会到的感觉。

只想看结果的话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一、到底不可言传些什么呢?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意是指只能用心去揣摩,(因为这件事或物)难以或不便用语言说明

该句出自《庄子•外篇•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想要明白原句描述的这种感觉,那得先从此句的前因后果说起。

庄子原句这段讲,世人所看重的大道是载于书本的,书没有超越语言的范畴,因此,语言是有它的可贵之处的。

紧接着,庄子又写到,语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具有意义,意义又指向着(大道)。但是,这种通过语言含义对大道的指向,庄子认为是难以用语言传达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想法: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历来精研大道的人都认为其含义深刻、奥妙,到了难以认识的地步。正因如此,就只好勉强形容描述它……

老庄二人都如是说,可见只可意会的主要原因,正在于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的局限性是指?

语言要通过聆听或阅读等方式,使人之间不能直接、完全地理解。

语言发出和接收者存在差异,即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理解偏差。

而在这种局限之下,本就在发展、并非一尘不变的事物就更加难以言说了。这种语言的意义指向就只能意会了。

二、究竟怎么表达“只可意会”的感觉呢?

以“形色名声”描述

这是通常的做法。以“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表达,即从外形、颜色、名称、声音来描述它。

具体到描述感觉,可以从其展现的表情动作和对话语气、其所具备的情感色彩、世人称之的褒贬、行文基调来形容这个感觉。

比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之中“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描写。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这段开头便是要讲曹操煮酒与刘备论天下英雄的故事,一面曹操在试探,一面刘备在掩饰。具体试探何物、掩饰什么均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之事。

对于环境的描写,为刘备对于接下来所议之事感到惊心作情感铺垫,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体会刘备所处的坐立不安的感受。

“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听到曹操说自己“必知当世英雄”并让自己“试指言之”时,刘备在两次推脱后,无奈如此回答。这里的回答是问句,之前的推脱和此刻的询问皆表达出刘备对于曹操试探之事的谨慎。并且其之后回答列举的均是世人皆知的人物与评价,未带有自己独到看法,坐实“不识其面”,只“闻其名”,“舍此之外,备实不知”的说法。从人物对话,逐步展现不可言传之事所具备的隐晦色彩。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动作描写向读者展现一副可视的画面,从肢体语言最直观地表达人物的形象。“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对比刘备此刻的动作便知,刘备心中一惊,忧虑其筹谋被曹操知晓,以致手不受控。这些动作及语言的描写,将曹操只可意会的试探,给刘备带来的不可言说的感受跃然纸上。

好在“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操遂不疑玄德”。

这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经典描写片段,值得后人品读、借鉴。

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如此细致的描写,能够通过精炼的环境设置、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既展现了“不能说”,又表达清楚了“可意会”。结果往往“不足以得彼之情”。

2.以具体事物比喻

因此,在“形色名声”之外,还可以用具体的事物作比喻,以将意会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想象,比如: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难以言明。因此论述它与天下万物的关系,老子将其比喻成大江大海能容纳百川。这样通过比喻,使人对于道之内涵有了形象的理解,将难以言说之事阐述。

3.寻情之共通之处

此外,通过情感共鸣也能将意会之事表达。但这对于读者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其有过类似经历或者对于此事有相同见解才能通过共情来理解这种表达。

因此,“不可言传”是因为语言有局限性,难以直接表达出语言意义的指向。而“只可意会”的感觉表达,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作情感铺垫、语言动作描写或作具体比喻等以寻到共情之处,使人能够从中感受、理解。


既然不可言传,又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这个问题提得似乎很矛盾,但我觉得不矛盾。我认为这个“言传”是指“不可直说”的意思,不可直说,却可以曲意表达。

首先,意境深远的古诗词,就可以借助意象,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

1、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这是曹植《七哀诗》当中的一句,意思是,如果可以的话,我要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进入夫君的怀抱。借怨妇之口,表达了曹植愿为曹丕效力献功的意愿。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风雨,晚来风。

这是李煜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的起句,看似写景:春花经不住风雨的摧残,谢的太快。实则抒情:感叹南唐小朝廷的美好时光竟是如此的短暂,充分表达了降宋之后“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3、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是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当中的词。表面看表达的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实际暗指时间易逝,物是人非。

其次,它也是指生活当中的语言艺术,我虽没有明说,但你却懂的。

1、你和我谁的字好

王僧虔是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曾经和齐高帝一起研习书法。一天,高帝突然问他:“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个问题十分敏感,不能直接回答,因为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没有自己的好,又会让高帝面子上挂不住,甚至还会影响君臣间的关系。

于是,王僧虔机智地回答说:“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实际上,皇帝的数量毕竟有限,字在君中最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臣子却不计其数,在臣子中最好却是了不得的事。王僧虔的弦外之音很明显,高帝的字没有自己的好。高帝听了他机智的回答,立即领悟了他的弦外之音,哈哈一笑,便不再提这件事了。

1、夜壶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都是住平房,屋里没有卫生间,厕所盖在屋外。晚间方便得用夜壶接尿。

一天,一个老汉到供销社去买夜壶,接待他的是一个没有结婚的女营业员,老汉挑来挑去,手里拿了一个夜壶犹豫不决,于是姑娘上前推荐他买。老汉说:“好是好,就是有点儿大。”姑娘在一旁不紧不慢地说:“冬天夜长啊!”

这个女营业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老汉听出了其中的潜台词,痛快地买下来夜壶。

无论是诗词创作的“曲径通幽”,还是人际交往的“弦外之音”,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艺术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让人际关系更融洽。


怎样才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语言和思想的差异化体现,语言服务于思想,但却无法超越主体的地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庄子·天道》中: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言传也。

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是道家的哲学,主要的意思是说一些思想只能用心的感受和揣摩,仅仅用语言是没办法具体表达出来的。延伸的意思指一些思想和道理的奥妙,无法言说,有时也会指情况微妙不便于直言。

语言跟着思想走,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语言是为了人们便于交流更准确的传达彼此间的思想而发展的,但事实上,在人们传递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能起到的作用并非百分之百的。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语言交流带来的信息传播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比例,其实人类在进化初期没有语言时,也依旧不影响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依旧能准确的传达到位。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欺骗性和修饰性,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换个语调,甚至调换一些词语的位置,整个意思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词不达意,语义不明的语法错误不仅出现在语文考试当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不断的上演,那为什么人类还是能通过语言的表象依旧能触碰到思想的内核呢?这要归功于人们的肢体语言和一些微动作微表情判断话语里的真伪。

并没有人会偏听偏信一些语言上的字面意思,古语有云:听话能听音,说的就是词语表述外的意思,如果社会上都是一些有什么说什么的耿直之人,这个社会反而会变得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

每个生命体的存在,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思想之所以神秘就在于个体性和差异性,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解读出来的意思就不一样,那怎么能做到信息的无损耗传递?重点不在于说,而是独立个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层面对一件事情的重组和深刻分析。

这也是为什么会说谣言止于智者,最初的一个“听说”只是因为语言的不断传播和个体的主观性解读,最后演变成一个三人成虎的事件。

为什么犯罪案件会依靠一些心理学协助?正是因为思维的复杂性,而语言却又具有欺骗性和修饰性,想要找寻事件背后的真相,最好的办法就是深挖思维的内核,基本原理则来自潜意识的不可控制性。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思想的感悟,而非语言的文字理解,不在一个层面的东西如何变为现实?就像在语文的学习中,让赏析很多古诗词,甚至是一些文章的阅读理解,其实本质上并没有标准答案。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就一定是我们旁观者揣测的那样吗?往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网友cue写出“那只草鱼眼中发出诡异的光”的作者,本人也是一脸懵逼,这么写只是觉得很有趣,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深层含义,这么说起来竟带点讽刺意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以是对一种思想的解读和升华,甚至是一句话给自己带来的醍醐灌顶,如果所有的思想都着重于语言话的表达出来,这个社会会失去很多艺术美和文学美。


原始地址:/wenda/1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