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出了哪些名人/明星?

就知道铜陵出了个让出[灵光一闪]六尺巷的名人。


铜陵,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铜陵已探明的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和全国之首,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2020年,铜陵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当然,铜陵市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一位是院士。

第一位: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

他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和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需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第二位:慈云桂

慈云桂(1917年4月5日—1990年7月21日),安徽铜陵市枞阳县麒麟镇梅花村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慈云桂于1935年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194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46年1月至7月被选派赴英国考察雷达技术,8月分配到已迁回北平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无线电实验室的创建;1946年—195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1953年任雷达通信系副主任;1955年—196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66年—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教授;1970年—1978年任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0年7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慈云桂长期从事无线电通讯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促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他主持建成了雷达和声纳实验室,研制了中国早期的舰用雷达和声纳,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舰用雷达和声纳工程师。研制成功2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151—3/4型。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进入了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行列,使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设计研制上述各种计算机过程中,一直担任总设计师并负责技术抓总,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途径和决策,及时解决各种难题。

慈云桂在大学工作40余年,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1961年5月,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几十年来他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计算机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慈云桂为国内高等学校编写了100多万字的教材,其编写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数字积分机原理、结构与应用》再版三次。慈云桂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一代宗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研究所的创始人。慈云桂院士从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开始,继而到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又从一般大型机到“银河”亿次巨型机,他始终活跃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最前沿。他与同事们共同奋战的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计算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我的记忆里面好像没有有也是好多人不知道的过好自己出不出名和我基本挨不到边


所有人都忘了建国后从事外交工作的、行政六级的黄镇(将军)。他虽因转外交而未能封将,但按级别推算,起码是中将吧?


铜陵名人非常多,为桐城派故里。其名人有: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都身居要职,他们在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即事物发展的道理),并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岁即著书立说。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何如宠(1569—1642),桐城人(今枞阳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何如宠,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祖籍婺源田源何田坑。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何如申[明]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今石矶镇何家青山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寻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为政清廉,归无长物。著有《万伯遗诗》萧穆的著作《敬孚类稿》中有一篇《追录旧游何氏青山石屋寺后记》。在这篇文章中,萧穆记载了他在故乡游赏青山时,何氏族人海曙太守何锡之对他讲了一则关于何如宠兄弟的故事。青山内有一间天然石屋,是何如申与何如宠的读书之所。一年岁末,兄弟俩身无分文,不便回家过年,就一直呆在山中读书。除夕之夜,半夜时分,兄弟俩忽然听见屋后山中“轰隆”一声巨响。

章伯钧近代政治活动家,收藏家,是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1895~1969)近代政治活动家、收藏家,是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章伯钧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政协副主席、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等职位;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和民主活。1957年,章伯钧被划为“右派分子”,淡出政治舞台,但仍保留部长级待遇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职。1969年,章伯钧病逝于北京。人物生平1895年11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日)章伯钧诞生在安徽省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后方乡章家大屋。他六岁丧父,幼读私塾,后入桐城中学。1916年考入武昌国立高等师范(即今武汉大学)英语系。齐之鸾[明]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今雨坛乡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9岁时读私塾。一日,同乡前辈袁宏太仆来访,恰值塾师外出,塾中学童见袁都惊恐逃散,只有之鸾端坐不动,伏案读书。袁太仆笑道:“客人来不理会,未免不礼貌吧!”之鸾回答说:“老师教导我读书,没有嘱咐我接待客人。”袁太仆大加赏识,后以女儿嫁之。之鸾在任刑部给事中期间,直言敢谏。正德十一年,武宗受权奸煽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宫市馆舍,供君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认为:身为天子,岂能乱政?他极力上疏,剖陈其弊,武宗遂止。佘文烈佘文烈,祖籍铜陵县大通人,生于1901年,卒于1961年。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佘文烈在芜湖参加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芜湖早期中-员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担任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农工运动部部长之职;在早期芜湖-和工人运动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1930年被捕-后担任过反动职务,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家道贫寒早年历经艰辛佘家祖住大通,其父佘五云在朱家坂等地以教私塾维持生计,家道贫寒清苦。佘文烈5岁起即离家跟随父亲生活,稍大一点就要挑水、打柴。

左光斗(1575一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乡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其父左出颖,乡人称左太公,生9子,光斗排行第五。光斗出身贫苦,从小发愤图强,有大志。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恶吏畏惧敛迹。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


陈翥宋(982至1061),字子翔,北宋林学家,潜心研究《齐民要术》亲自种植泡桐,悉心照料,总结经验,写成《桐谱》一书,它是我国也是世事第一部,也是现存唯一的一部植桐专著。

刘大(1698至1780),字才甫,号海峰,清朝桐城人。雍正七年和十年,曾两登副榜。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论文偶记》翕县志》等。

章伯钧(1895至1969),近代政治活动家,收藏家,是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第一届人大代表,政协副主席,《光明日报》社社长等职。

朱光潜(1897至1986),笔名孟实,桐城县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美学会会长,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之后丿一代美学宗师。一生著述甚丰,论著和译著多达七百余万字。

左光斗(1575至1625),字共之,号浮丘,桐城横埠乡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及第,为官多有善举,明察秋毫反对阉党专权,知人善任,奖励后学,明末抗清名将,孤守扬州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就是左光斗的学生。有《易说》,《左光斗奏疏》等传世。

还有钱澄之,方以智,阮大铖,江席胜,张添,阮齐林,陈仲仁,余多瑞,朱曙征,张长荣,钱叶用,黄彩虹,洪源,方伯敬,吴昭元,吴笛等。


将军应该是一个地方的名人,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安微铜陵市的解放军将军都是枞阳县的,今天就介绍4位,他们是:

△钱利华,安徽铜陵市枞阳县钱铺乡南岭村人,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原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章传家,安徽铜陵枞阳人,解放军少将。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1月入伍,1974年5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历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2007年7月任国防大学马列教研部副主任。2008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钱立志,安徽铜陵枞阳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63年10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博士生导师,华东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工学博士毕业。现为炮兵学院一系副主任、兵器工程教研室教授、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他是全军著名信息化弹药专家、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信息化弹药专业创始人,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获国家和军队教学科研高等级奖励25项。

△陈访友,安徽铜陵枞阳人,1929年出生,国防大学军兵种教研室主任。1988年被授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统计的不全,欢迎大家补充。


原始地址:/wangluo/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