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为学之道表现在哪些方面?

先为人后为艺术家


傅雷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其子傅聪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及夫人在其子傅聪留学波兰后相互之间的通信。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体现了傅雷为学教子之道。傅聪的成就,可以说与傅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密不可分。


不知者不评判


傅雷家书写的太好了,我孩子上大学时,我读了第一遍,给孩子发了不少上边的好句子,那时是用短信。

他和儿子就是朋友,对孩子方方面面的教育,都是那么心细。

他夫人也是那么善解人意,给他孙子织了毛衣,孙子穿着奶奶织的毛衣照的照片太可爱了。

可是没见到孙子,就双双自杀了,很是让人惋惜,都那么爱他们孩子,是怎么舍得走的。

傅雷四岁父亲就去世了,只有二十四岁,他母亲在他二十五岁时也去世了。

他儿子是世界有名的钢琴家,每一次收到儿子的信,夫妇是那么开心,每次都是读好几遍。

儿子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父母教育分不开的。

最近又读了第二遍,又有不一样的收获。

看他的家书,真是受益匪浅。


傅雷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其子傅聪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及夫人在其子傅聪留学波兰后相互之间的通信。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体现了傅雷为学教子之道。傅聪的成就,可以说与傅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密不可分。

其中涉及如生活细节、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理等诸多方面。不是单一说教,而是像朋友一样交谈,以身作则,有实例,有感悟。这诸多方面,也都是傅雷先生的自我要求、自我写照,是傅雷先生为学、教子的生动体现。


虚怀若谷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又被邀请,好吧,因为如今的社会,有钱多作怪,无钱一身轻,有钱没命花,有命却借钱,最后全成空,看客围成圈,谁能逃得掉?


您好,感谢邀请,傅雷不仅是作家,还是美术评论家,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人的学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他的成功离不开勤奋好学和远大志向。

1.傅雷年幼时,母亲便为他请先生读书认字,先天的聪慧加上后天的好学,都为他以后的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博览群书,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拓展了逻辑思维,学以致用,因此在文学,艺术,翻译上都有所成就。

3.高度的道德修养,一颗赤诚的求学之心,对孩子知识的培养和严格约束,才能在为学之道上越走越好。


不知者不敢言。抱歉抱歉


在傅雷先生写给孩子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是他对于儿子傅聪的深深爱意,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教子之道。

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这封信的结尾,傅雷先生又叮嘱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在译林版的序中,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对于孩子幼时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清澈明朗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们而言,的确,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参与过中共中央全国宣传会议,听取毛主席的报告后,给傅聪写道:“自己先要锻炼的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加油’。”是的,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教育是极全面的,并不着眼于生活,也从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给了他一些启发。

在傅聪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时,傅雷先生给了他极重要的观念。傅雷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学历等外在条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于夫妻的相处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嘱傅聪和儿媳弥拉,一定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无论孩子的人生在哪个阶段,傅雷先生都会对他进行殷殷教诲,只担心自己给他的太少,只想让他少走些弯路,这一生平安喜乐。如傅雷先生所说的那样:“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苦闷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傅雷先生是在用自己一生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己所能去教育孩子,这是代代父母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儿女最幸运的地方。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从傅聪的生活里,从自己的生活里,或是从他人的评价里,给予傅聪平实的、细微的却极重要的建议。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虚怀若谷,匠心独具。


原始地址:/wangluo/2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