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的“看、重、漫、量、难、忘、为”等字,既读平声又读仄声吗?

这么死板的看问题可不行!平仄是用来“标注”字的读音的,而不是“指导”认字读音的。“你瞧瞧”和“你看看”里面的瞧和看明显的不是一个读音嘛!谁规定一个字只能读平音或者只能读仄音呢?


对于多音多义字来说,你不必在乎它的平仄。凡是《平水韵》中平、仄声都有的字,你可以随便用,读音按格律诗词句式平仄来读,词意可根据本句要表达的意思来理解。


根据意思判断读音和平仄啊,比如:他的体重是五十千克。难道你说体重(chóng)吗?在今天,读zhòng自然是仄,chóng就是平了。曾经填过一首回文词,里面有两个多音字,意义不一样,试举如下:

《菩萨蛮·相思》

月移窗漏光如雪,雪如光漏窗移月。

白发长人哀,哀人长发白。

泪垂红蜡坠,坠蜡红垂泪。

言可重重山,山重重可言?

长:第一个是增长的意思,是仄,第二个是长短,平。

重重:第一个重是重量的意思,第二个是重重叠叠的意思,形容多。意思就是誓言重的像重重的山峰。第二个重重,都是读chóng,意思是山峦叠嶂,怎么能传达消息呢?


呵呵发的好。现在有好多人发表律诗,我很支持也表示肯定。但是,有的符合格律要求有的不符合格律要求。有的诗词协会会员发表的律诗有的也不符合格律要求。甚至古诗词中有的律诗也不符合格律要求。这是因为:1.没有很好的掌握和研究格律诗的格律和要求。2.诗人本身所处的地域不同,个别汉字发音不同也是造成格律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之一。当你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容易造成格律不符合要求的原因后你就能巧妙的掌握律诗的写法。我祝各位诗友开心快乐!


没错,看、重、漫、量、难、忘、为这些字,都是平仄两读的,像这样的字还有“听、醒、令、教、思”等。借这几个字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平水韵》中所属韵部

“看、重、漫、量、难、忘、为”这几个字,前边的网友说得也比较细,我着重说一下后边这几个。

“听”分属下平声九青、上声十二吻和去声二十五径。“醒”分属下平声九青、上声二十四迥和去声二十五径。“令”分属下平声八庚和去声二十四敬。“教”分属下平声三肴和去声十九效。“思”分属上平声四支和去声四寘。

实例

欧阳修《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横放吟啸且徐行”。以上的“听”为去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听”为平声。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听、醒”均为去声。

纳兰容若《南乡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醒”为平声。

陆游《东关》“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篷”,“醒”为上声,“听”为去声。

宋之问《度大庾岭》“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李商隐《筹笔驿》“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令”均为平声。

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令”为去声。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为平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教”为去声。

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思”为平声。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为去声。

我的体会

我的体会,平时读诗背诗,尽量留意一下平仄两读的字和入声字,入声我不会读就读成去声。读古诗词要读在平仄上,就像唱歌要唱在旋律上。这样对格律的掌握、对平仄两读的字的识别,对平水韵中入声字的识别,都是有好处的。因为坚持时间长了,就会有语感,到时候自然而然,感觉就应该这样读。比如晏几道的《南乡子》“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我自然会把“教”读平声,“笛”是入声直接读去声。有语感了,就很自然了,不用刻意再去留意什么。

建议大家多听一听叶嘉莹先生读诗、讲诗和吟诵,叶先生读诗词的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以上是我对平仄两读字的认识和读诗的一点体会,欢迎大家留言。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这几个字在平水韵中都是多音字,“看”“漫”“难”都分属“十四寒平声,十五翰去声”;

“重”分属“二冬平声,二宋去声”;

“量”“忘”分属“七阳平声,二十三漾去声”;

“为”分属“四支平声,四寘去声”。

在实际运用中也是这样。

一枝花(唐·何希尧)七绝

几树晴葩映水开,乱红狼藉点苍苔。

东风留得残枝在,为惜余芳独来。看是去声。

七夕(唐·杜牧)七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牵牛织女星。看是去声。

万寿寺歌词(唐·张隐)七绝

位乖燮理致伤残,四面墙匡不忍

正是花时堪下泪,相公何必更追欢。看是平声。

乞竹(唐·王建)七绝

乞取池西三两竿,房前栽著病时

亦知自惜难判割,犹胜横根引出栏。看是平声。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唐·张说)七绝

暮春三月日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重是平声。

不见来词(唐·施肩吾)五绝

乌鹊语千回,黄昏不见来。

漫教脂粉匣,闭了又开。重是平声

乐府杂咏六首·金吾子(唐·陆龟蒙)

嫁得金吾子,常闻轻薄名。

君心如不,妾腰徒自轻。重是去声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唐·李涉)七绝

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

谁知渐渐因缘,羞见长燃一盏灯。重是去声。

上清辞五首(唐·李九龄)七绝

入海浮生汗秋,紫皇高宴五云楼。

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香满十洲。漫是去声。

使东川·江上行(唐·元稹)

闷见汉江流不息,悠悠漫漫竟何成。

江流不语意相问,何事远来江上行。漫是去声。

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唐·韩昭)七绝

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

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天。漫是平声。

八月九月望夕雨(唐·徐凝)七绝

八月繁云连九月,两回三五晦漫漫

一年怅望秋将尽,不得常娥正面看。漫是平声。

书从事厅屏上(唐·刘坦)七绝

金殿试回新折桂,将军留辟向江城。

一醉犹难得,辜负扬州管记名。量是平声。

元日有题(唐·崔道融)五绝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麋鹿分,只合在山林。量是平声

书事(宋·戴复古)

喜作羊城客,忘为鹤发翁。

问天求酒,翻海洗诗穷。

已过西南道,适遭东北风。

扁舟载明月,枉作卖油公。量是去声。

和段仲衡谯楼新军额二首(宋·陈傅良)

笔落元戎,诗成坐客新。

谯门双壮观,边将一团春。

梦破盘行玉,名存瓮得银。

衰迟亡补报,着意与民亲。量是去声。

七夕(唐·李中)七绝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留。难是平声。

上礼部侍郎陈情(唐·施肩吾)七律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反,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难是平声。

勉儿子(唐·韦庄)五绝

养尔逢多,常忧学已迟。

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难是去声。

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居(唐·吴融)七律

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晓岫近排吟阁冷,夜江遥响寝堂虚。

唯怀避地逃多,不羡朝天卧直庐。

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余。难是去声。

上兜率寺(唐·杜甫)五律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庾信哀虽久,何颙好不

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忘是平声

二灵寺守岁(唐·戴叔伦)七律

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灺共萧然。

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

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

忧心悄悄浑寐,坐待扶桑日丽天。忘是平声。

与清江上人及诸公宿李八昆季宅(唐·耿湋)五律

汤公多外友,洛社自相依。

远客还登会,秋怀欲归。

惊风林果少,骤雨砌虫稀。

更过三张价,东游愧陆机。忘是去声

代州民问(唐·白居易)七绝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官职家乡都却,谁人会得使君心?忘是去声。

一片(唐·李商隐)

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

良工巧费真累,楮叶成来不直钱。为是平声。

三代门夏禹(唐·周昙)

尧违天孽赖询谟,顿免洪波浸碧虚。

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鱼。为是平声。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唐·顾非熊)五律

才过重阳后,人心已残。

近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

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

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为是去声

上崔十五老丈(唐·刘商)七绝

天汉乘槎可问津,寂寥深景到无因。

看花独往寻诗客,不经时谒丈人。为是去声。

古人对多音字处理是比较宽泛的,按照格律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像我们今天一定要符合音义的区别使用。了解这一点对于学习写作格律诗的朋友们还是有用的。


原始地址:/shijie/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