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严重被高估的人——袁崇焕

袁崇焕常被称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但实际上袁崇焕劣迹斑斑,实在名不符实。

1、喜欢吹牛: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崇祯元年崇祯在平台召见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在这次召见中提出了自己的五年平辽计划。结束后有人问他平辽计划,他却说:“我看皇上比较焦急,安慰他罢了”。

欺君罔上不谈,袁崇焕做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者,首先需要的是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毛主席提出的:论持久战,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而他却儿戏一般五年平辽,充分暴露了他在战略层面的短板。

2、阿谀奉承:讨好魏忠贤

天启年间,魏忠贤势大,为讨好魏忠贤,多次写信奉承魏忠贤说他是从至今太监第一人。

甚至还在在辽东为魏忠贤建设生祠,用来给人供奉,这就不是一般的拍马屁了。修个生祠估计花不少钱,前线钱粮吃紧,钱也不知哪里来的。

3、肆意妄为:擅杀朝廷大臣、虚报军情,这也是他最大污点

当时辽东局势还不至于糜烂,因为在后金后方还有两方势力,一为朝鲜,二为皮岛。

但后金攻打朝鲜时,朝廷让袁崇焕救援。袁崇焕却谎说,攻打朝鲜后金军队有10万,留守的也有10万之众,也不想想这时后金总共兵力才多少。因此原因错过了救援朝鲜的时机,导致朝鲜沦陷。

毛文龙是皮岛总兵,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绝对是一方大员。

皮岛的位置异常重要,因为它就在鸭绿江口,与朝鲜半岛只一水之隔,离后金老巢也不远。虽然无法对后金造成大规模的杀伤,但是皮岛位于后金的大后方,时刻牵制着后金。后金没有海军,也奈何不了皮岛上的毛文龙。只要后金军有什么大动作,毛文龙就袭扰后金的大后方,让后金军苦不堪言,可以说皮岛的战略地位不亚于山海关。因此皮岛没丢之前,后金根本不敢肆意入关劫掠。

另外,毛文龙手下有三名义子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但是这一切都被袁崇焕改变了,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后,皮岛军心涣散,将领降的降,逃的逃上面三位也都先后投降后金,成了大明的敌人,可以说是辽东战场上的一个转折点。更为可惜的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降清,成为清朝四大开国藩王,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由此可见袁崇焕的所作所为不仅不能称之为抗清名将,称之为援清名将也不为过,后来被崇祯杀死可能并不冤枉。


汪精卫吧。汪精卫是孙中山遗嘱起草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黄埔军校教党代表。年轻时曾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付少年头”。党内斗争却不是蒋中正对手,被人取而代之。

北伐犹豫不决,清党出手狠辣,意志力不强,虽想“曲线救国”,最终却投日卖国,当了头号大汉奸,遗臭万年


像常凯申,冯焕章,李德邻,何敬之,朱益之,闫百川,唐孟潇,陈伯南,卫俊如,陈辞修,程颂云,薛伯陵,顾墨三都是被高估了的人物。


历史上被高估的人有很多,被高估也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在这许多被高估的人中,我认为前秦的苻坚应该算一个

苻坚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君主,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前秦国力强盛,从强敌环伺的环境中杀出重围,一举统一北方地区。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首先他的功绩摆在那,加上他自身起点低,说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也不为过。

然而这个雄才大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真正的雄才大略比起来,未免不够看。

且不说他人生最大的污点,淝水之战。就看他之前的作为,也难当这个美誉。

苻坚想做“仁君”,因此他无原则无底线的信任他人,一再赦免谋反的苻柳等人、对慕容垂、姚苌无保留的信任对谋反的苻重、苻阳等人不但不治罪,竟然继续重用!

苻坚想做能虚心纳谏的君主,可是却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不断的穷兵黩武,以致到最后连王猛的话都听不进去。淝水之战前,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南征,包括他的弟弟苻融。只有心怀不轨的慕容垂等人极力怂恿。

苻坚为巩固前秦的统治,居然想出把氐族人迁居到全国各地,却在腹地留下大量的鲜卑人。“诸氐别其父兄,皆恸哭,哀感路人。”这样的做法不仅丧失本族的人心,更使得如鲜卑这些异族有机可乘。

前秦能够发展起来,和一个人脱不了干系,就是宰相王猛。王猛是个超级牛人,在他的治理下,前秦一步步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苻坚任用了王猛,这是他对前秦的最大贡献,王猛死后,苻坚变得更加的刚愎自用,导致淝水大败。

由于苻坚前期统一北方的功绩,很多学者对他的评价很高,但是在我看来,苻坚能有这样的功绩,只是因为有王猛,他和王猛既是君臣,也是师生。苻坚是个好学生,但好学生不代表就能出好成绩,他努力的学习汉族文化,却只学到了形式。

苻坚好大喜功,志大却才疏,有雄才却无大略,没有王猛,他什么也不是,和历史上那些真正的雄主相比,实在是不够看。


不存在被高估的历史人物,“估”这个词只能用在未发生的的人或事上。比如说“估计明天下雨。”因为这件事没发生所以用估计。没有人说“估计昨天下雨的。”用在人身上“我估计他能做好这件事。”是他还没去做我们有他能做好的预期。如果他做完了这件事,能做不能做我们都知道了就不会用估计了。


我发现只要是出名的历史人物,要么被严重高估,比如诸葛亮。要么被严重低估,比如隋炀帝。要么被神话,姜太公。要么被魔化,比如纣王[泪奔][泪奔][泪奔][泪奔][泪奔]。只有那些默默无闻的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


感谢,我是闲来无事聊聊历史,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人们看待历史人物,大部分都是从影视剧以及演义中了解到这个人物的,都是经过美化和加工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真正的样子,因此就会出现很多被高估的历史人物。那么今天咱们就就来聊聊有哪些人物被我们高估了。

首先,最让人们高估的就是郭嘉,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之一。演义里他有过很多精彩的决策和表现,后人们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郭嘉若不死,卧龙就没机会出山。这句话把郭嘉和诸葛亮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上,甚至他的地位比诸葛还要高一些。但这句话纯属与历史非常严重的不符,要知道郭嘉当初到了曹操手下时他是26岁,而诸葛才15岁,到他死的时候诸葛亮也才26岁而已。从年龄上来说,他们在历史上基本上是没有碰面的机会,因此这句话是不成立的。

其次就能力而言郭嘉也不是三国时比较厉害的人,虽然他的谋略很有自己的一套,但完全和诸葛不是一个水平。三国最厉害的四个人是诸葛,庞统,司马懿和姜维。他们这些人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才,不仅能统领大军去打仗,同时还可以辅助皇帝,在政局上有着自己的地位。而郭嘉他也只是一个谋士而已,他的作用是帮曹操想办法,如果真要派他去打仗,那么是完全没有这个能力的。

历史上的赵云也是被严重高估了的,说起赵云总想到他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之一,曾经为了救阿斗,在曹操的大军中杀进杀出,基本上这一个仗让人们觉得赵云实在是厉害,但是这毕竟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故事。而真实的他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在三国中能领兵的能力只不过也算是中等水平,而且他跟随刘备后,基本上没有打过什么胜仗,甚至后期还被诸葛贬了官。

在他死后,人们称他为顺平侯,这意思就是他是属于比较守规矩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中庸的一个将领,没有太大的功劳也没有过错,这个评价并不算很高,之所以人们觉得太厉害主要还是为演义中的情节把他给神化了,不管是领兵能力还是自己的武力基本上都在演义里给描写强了。但不过有一点却没有夸张,历史中真正的赵云也是非常忠心的,并且一生也非常正直。

三国里还有一个被高估的就是关羽,提起关羽人们总是能想到各种优点,甚至后人还为他修了很多庙。即使他有一些过失,但人们总是不愿意提及,毕竟他既是财神又是忠义的象征。但真正的关羽人缘是比较差的,同时也非常的骄傲,在他眼里只有与他结拜的另外两个才是自己人,其余的都是外人,甚至他还怕其他的将领抢了自己的地位,比如诸葛亮和黄忠都被他冷漠的对待过。他不但看不起自己人,他连敌人也要一起鄙视,他虽然曾经被迫在曹营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她对曹是非常鄙视的。由于他的性格非常孤傲,因此他把别人想的很坏,孙权曾经想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这个举动是想要两家和亲联盟,但是关羽知道后,他觉得这不仅仅是不是好意,反而还经常骂孙权。最后孙权依然和刘备联盟了,同时也借给他兵马打仗,可以说孙权对待蜀国是非常好的,而关羽却一直不知道感恩。

这三位就是被高估了的历史人物,或许在你们心里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并且谋略还非常高,但实际上的他们却让人非常的遗憾和意外。


让开,让我来答,严格来说这个人应该不属于高估的范畴,应该就不应该估他!

孔融。我说的不是其他,就是我们从小学习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你能相信孔融居然抛妻弃子?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东汉时的青州刺史权利以及管辖范围很大,总揽包括今天山东省泰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河南的一zd小部分的军政大权。孔融做青州刺史时间不长,大约到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结束。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专谭所掳。

孔融之人,抛妻弃子者!

那最后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所杀呢?罪名是:不忠不孝!

孔融这个人,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放荡不羁,啥话都敢说,什么人都敢得罪。先说说他干了哪些得罪人的事情把,马日磾(di)死后,朝廷要追封,孔融说了一大堆不让朝廷封,朝廷想把砍手砍脚的刑罚恢复,他又说了一堆不让用此刑罚。就这两项就得罪了不少人。得罪别人没关系,但是他偏偏把曹操给得罪了。

曹操当时下令禁酒,但是孔融却又列举了一堆喝酒的好处,反对曹操,后来曹操的家事他也在旁边说来说去。有些人可能要说了直言进谏不是生活烦忧事业失利夹slx后面跟上066这个围心大师帮你解疑惑转好运很好吗?在这一点我站在曹操的立场,禁酒是为了节约粮食这点曹操做的没错。

这就已经得罪了,但是孔融名气之大,如果被杀了得寒了多少人的心,毕竟在位者还是要顾忌天下人的言论的。前面说了孔融啥都敢说。他说了什么呢?子与母,有什么爱,就像把东西放在罐子里,倒出来就没关系了,子与父,如果父亲不好,把东西给别人吃,也要把父亲饿死。这是不孝。

曹操要和刘备开战了,孔融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指刘姓。这是不忠。

最终孔融自然是因为不忠和不孝被处死了,这很正常,不忠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大罪,处死一点都不为过,第二不孝,当时是非常的注重孝道的,汉朝就提倡的以孝治天下,选拔人才都要看孝,孔融却说出这样的言论,必然是要被处死的,不然风气都会被破坏了。

当然了孔融的死也有政治原因,不过杀他的两大理由就是不忠和不孝,只能说他是死在了自己这张什么都说的嘴上。

最后只能说一声,高估了孔融的礼貌谦逊!哎!


中国历史上严重被低估的是吕雉,而被低估的原因只是她是女性,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了她的第一个道家女性君主的身份,因为古代女皇帝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称呼,儒家作为道家的学生出于对吕雉道家贵族身份的尊重淡化了她的影响,将第一个女皇帝的称呼给了武则天。

汉王朝的开国君主应该是刘邦和吕雉这个“夫妻档”组合,唐王朝的开国君主应该是李渊和李世民这个“父子档”组合,宋王朝的开国君主应该是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个“兄弟档”组合。

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赵光义后来都名正言顺当上了皇帝,而因为“夫为妻纲”的关系,虽然道家史学家司马迁认可了吕雉的皇帝身份,但一直没有得到儒家史学家的认可。

而“楚汉争霸”,名义上是刘邦、项羽争霸,实际上应该是儒家平民刘邦、道家贵族吕雉夫妻与兵家贵族项羽争霸天下。

吕雉的作为表明她就是为“逐鹿天下”而生的,简单一句话,就是她那个时候就有了坚定的造反精神,找个丈夫,不过是为了造反事业的“名正言顺”。

史书记载,吕雉进入沛县,是为了避祸,主要原因是吕雉,而吕雉当时才20岁,应该说其所避之祸很大可能就是“造反之祸”,然后她找寻的刘邦这个丈夫已经35岁了,而且我们后来知道吕雉嫁给刘邦的条件就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逐鹿天下”,也就是说,吕雉的造反,是源于其骨子里的,刘邦的造反,则是逐渐水到渠成的。

名义上追随刘邦的张良、萧何、韩信,张良作为道家贵族,是不大可能欣赏刘邦的,几乎合理的解释,就是汉王朝有另一股来自道家贵族的吕雉势力在真正吸引着他;萧何也不大看得起刘邦,在吕雉准备嫁给刘邦时,就语重心长的进行了阻止,直到刘邦兵不血刃“约法三章”取得同为儒家平民的咸阳守军的投诚,才应该说心悦诚服的接纳了刘邦;韩信同样也不大看得起刘邦,称自己领兵“多多益善”,他表面上对刘邦的服从,应该是便于同吕雉谈待遇,是刘邦势力和吕雉势力之间的“骑墙派”。

刘邦是深刻体现了“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这个亘古的话题。


秦:蒙恬李斯

汉:李广项羽

三国:关羽诸葛亮杨修孔融曹植袁绍

晋:钟会

唐:李靖罗成薛仁贵李元霸宇文护李建成

宋:王安石中兴四将

明:李自成张献忠

清:太平天国运动主将康乾盛世

民国:北洋军阀奉系军阀蒋系军阀辫子军

近代:林彪戴笠


不不不,历史上没有谁被高估了,只有低估了这些键盘侠,凡是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一般的,你先在历史留个名,再低也得少将军衔说话,否则纸上谈兵,鹦鹉学舌一点都不好,武庙十哲军事都只能一般,那您是什么牛逼人物,岂不是风云随你摆,天渊亦浅沟,能被李靖推崇的人居然在军事史上只能是一般,名落孙山之流却嘲讽三元之人,牛逼牛逼。


说实话现在历史都是渲染出来的高估人物,今天给你说说,实际的高估人物。

周瑜,实际上周瑜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诸葛亮那是三国志里的厉害人物,但是很多他做的事,都是历史上找不到的。

周瑜的丹阳借兵大家都知道吧。孙策周瑜二人合作,并肩作战。这才是真实的故事。

先克横江、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兴平二年,逼走刘繇。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已经有了平山越的兵力财力粮食。你还是回去镇守丹阳吧。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从小事看大事,周瑜头脑清晰,做事果断,一眼看出来谁是将才。

历史评价周瑜,从三国开始到唐宋元明清,都没有一个不赞周瑜的。特别是我们的领袖也是这样说的: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顾曲周郎;一时瑜亮;饮醇自醉;从这三个典故分析周瑜就说一个高估的人物。


绝对是康熙,居然有人贴金千古一帝。最大的败笔就是逼反吴三桂,三跪多少岁,康麻子多少岁,熬死得了,非要削藩。


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我觉得郭嘉算一个。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风头一度盖过了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名气直逼诸葛亮,甚至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实在有点过了。

客观来讲,郭嘉有才吗?不可否认,的确有才。只是他没有这么神化,无法跟诸葛亮、荀彧这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大家相提并论。

那么为什么郭嘉这么受曹老板喜欢呢?我认为主要在于郭嘉对于人心的揣摩比较精准,换句话说就是懂分寸会说话,眼光独到。

历史上,郭嘉一开始是要投奔袁绍的,很可惜袁绍没有录用他。郭嘉离开了袁绍那里,内心以“袁绍不知用人,很难称霸称王”来安慰自己,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知道袁绍为人,为什么还要去投奔他而不是去投奔“为贤是举”的曹操?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那时候实力很弱小。后来,经荀彧推荐,郭嘉见到了曹操,并答应为曹老板工作。在工作期间,郭嘉口才一流,加上的确有些才华,很快得到曹老板的赏识。

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十胜十败论”,乍一看分析的很到位很透彻,但是仔细琢磨,这很大程度上是拍了曹老板的“马屁”而已。老板嘛,谁不爱听奉承之言,几句话把曹操拍的喜笑颜开心花怒放,嘴上谦虚说言过其实啦,心里其实很受用。这样一来,曹老板更加喜欢这个会说话的年轻人,而郭嘉也借此机会确定了自己在曹营的地位,毕竟曹老板手下能人辈出,如果不设法出头就一定会被埋没。

郭嘉年轻有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拍拍马屁也无可厚非,毕竟有时候在职场动手远不如动嘴效果明显。另一个郭嘉比较有名的策略是离间袁氏兄弟袁谭袁熙,也就是“遗计”,先让曹操假装攻打刘表,在袁谭袁熙争地盘而大打出手时再予以各个击破,这也正是印证了郭嘉对人心人性的揣摩比较到位。

仔细想来,郭嘉的足智多谋多针对个人而不是运筹帷幄决胜战场,比如刘备投奔曹操时,郭嘉力劝曹操杀掉刘备,这一点程昱也想到了;再比如,赤壁之战被一把火烧了精光,曹操叹郭嘉英年早逝,其实程昱及其他谋士也都提醒过他,只不过没有采纳而已。

在我看来,曹操之所以看重郭嘉,很大因素是在于他善于捕捉人心,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两个人在一起畅谈能够很投机。反观荀彧、诸葛亮,不管是从大战略着眼,还是随军出征,都是深谋远虑诡计多端,郭嘉确实无法跟这二人想比。不过必须承认,郭嘉也的确有才,至少应该和程昱是一个档次的谋士,只是被过于高看了。

以上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同看法,可以在下面留言讨论,欢迎大家关注,一起研讨历史。


个人认为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是宋仁宗,据说乾隆最佩服的皇帝除了他爷爷,还有就是李世民、宋仁宗其实相比李世民,宋仁宗水的多了,他在位的前10多年还能算是好皇帝,民众生活不错,不过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前期是刘太后主政,刘太后作为一个有点魄力的女人,罢黜宋真宗期间一系列自欺欺人天书运动,发展水利,发行交子,天下太平。宋仁宗后来主政,则是物价飞涨,以宋代米价为例可见一斑。因为生活水平降低,宋仁宗的中后期开始不断有农民起义了。

宋仁宗一直被津津乐道他为人过于宽仁,但是这个优点用于治国,往往就是劣势,因为他随意赏赐,加上西夏叛乱,导致物价飞涨,国库开支入不敷出,因为对西夏战争失利,还被辽国勒索,加重了民众负担。因为被西夏屡屡打败,最后也不得不花钱来息事宁人,换取李元昊称臣的一个虚名。战争结束后因为怕辽国和西夏再度战争,不得不扩招军队。宋朝的军队过于庞大,军费开支过高也是他的时期开始的,所以宋神宗上台后为何要急着进行改革,为何要说“穷吾者,兵也”,都是宋仁宗时期留下的病根。

所以宋仁宗只能说是个守成之君,能说还行,但绝对无法和李世民并列,排不上前列。


历史都是后人评说的,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也许你觉得是英雄,我的看法也许是草莽。也许我觉得是风流人物,但是你觉得是荒淫无度之人。所以大家不必去较真,当一个故事听就好。

下面我来说说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人物曹操,为啥这样说呢?三国论坛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曹魏好人妻,东吴控萝莉,蜀汉全是基”。“曹魏好人妻”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曹操,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人品确实不咋地。你说一个人品不好的人,却被后市许多人物评为英雄人物,你去问问那些被抢老婆的后人怎么说?还有许多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一生九次战场逃命,丢兵弃将。没有什么经典战役。

李二李世明也说过此人: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可见此人能力一般,但是聪明也许是有的。

高估的多了,。大部分都是沾文学作品的光,被美化艺术化。

这只是本人浅显看法,历史人物,没有高估低估,能在历史上被称道的人物,都是一座座挺拔的山峰,值得我们瞻仰。


我读了诸位的回答,几乎把名人都列入了。什么关羽呀,诸葛亮呀,戚继光呀…,我提一人,就是白崇禧,人称小诸葛。我看过许多东西,只有台儿庄一战,白崇禧有所表现。后来,让人赶鸭子一样,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根本看不出他和诸葛亮有何相似之处。


我觉得被严重高估的应该是麦克阿瑟将军,朝鲜战场上以为可以轻轻松松打败中国人民志愿军,结果呢……


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仔细想想还还真不少,对于高估,还是有区别的,一种是史籍文献中的高估,他们一般都是被正史所高估,人为故意的拔高他们的品行,这种现象,文人多一点,比如说北宋时期的大部分文官,都被《宋史》所高估,《明史》又将明朝的大部分文官高估,究其原因,无外乎史书是文官集团所书写,担任史官得也都是文人,他们的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每每太高自身的身价和贬低别人。有时候我在读史书的时候,往往会想,这些人这么有本事,为什么所在的朝代还会灭亡可呢?仅仅是因为几个坏皇帝吗?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等人,他们的品德远远没有像史书中写的那么光明正大,如果是的话,那么登州阿云案和狄青被罢枢密使这两件事怎么说?“君子群而不党”,历代中的文官,基本上都没做到。另外一种高估来自于民间对历史上真实人物的演义传说,穿凿附会,这种现象,武将多一点,比如说关羽,秦琼,杨家将等等,这些基本都是,而且被高估的没边了,北宋杨业“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怎么回事?还不是让人家活捉了?这样的例子多的说不完。所以说,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简直是太多了!


历史上被高估的人我认为非李广莫属。我们先看看李广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中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教科书上面对于龙城飞将的注解是李广(备注一称卫青),但是我们仔细看这段时间的历史,会发现李广甚至连龙城都没去过,《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古。至龙城,斩首虏数百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错误的。当然也有人认为龙城指的是唐代的卢龙城(汉代李广的练兵之地),飞将呢是因为元光六年,李广任骁骑将军,出雁门,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李广假装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匈奴人惊叹其骑术,得名“飞将军”。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我们再看看李广的战绩

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开始于元光六年,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在这期间内,汉军发动了三次重大反击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河南之战:汉武帝为应对匈奴骑兵进犯上谷,渔阳等地,派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突袭匈奴楼烦王,白羊王等部,收复河南,这个与李广无关。

漠南之战: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派卫青为车骑将军,出朔方,反击右贤王,李息出右北平,牵制左贤王,这场战役也与李广无关。

河西之战: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为防止东北方向的左贤王部,派李广,张骞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这一站张骞和李广部损失惨重,张骞也被废为庶民,李广功过相当,没有封赏,从这里可以看出相对于卫青霍去病来说,李广确实比较平庸,不出众也不菜。

漠北之战:卫青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地,北进几百公里,同时命令李广等人东面迂回策应,很遗憾的是李广迷路了,自己觉得羞愧自杀了。

以上就是李广参加的所有反击匈奴的大战,他的能力封侯确实比较勉强,因为他那个时代有最抢眼的将星(卫青和霍去病)。

战功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

七王之乱时,梁王授予他将印,《史记》记载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这个就很尴尬了,原本就受宠,抵御吴楚军时更是立下大功,声名日盛,但这不是好事,这次只能怪权势弄人。

终上所述,李广没有封侯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他也没有用想象的那么厉害。


原始地址:/shijie/1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