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是斗米恩升米仇?心理学怎么解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对人的恩情牢记不忘。古人有衔环结草相报,也有陈世美恩将仇报。他人对我有恩,投桃报李,牢记于心,点滴不忘。人心向善,积善成德,人友善于我,我感恩记于心。常言道,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一个人落魄之时,几天揭不开锅,家无充饥之米。危难之时见真情,你在这紧急时刻送给他一升米,无疑是救他一命。犹如沙漠之中送水,冰雪之中送碳。他会记你一辈子,片刻不敢忘记。

另一个人生活不差,仅一时间挪借不过,生活困难。你得知他有困难,背上一斗米去借给他。你的好意会被他误会,我只差一升米,你送来一斗米。还叫他不必写欠条,有的时候再还。他会以为你是在嘲笑他,叽笑他无钱。越想越气,视你为仇人。

所以人们便总结出来,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人在紧急生死关头,你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他会永久记住你的恩情的。人是知恩报答的,只有禽兽才不知道报答恩情的。


我觉得这个跟家庭连续有很大关系


你能确保那个感恩的人是真的感恩而不是因为你那有你想要的,或者他(她)这么做会得到什么东西(并非全物质)。


我认为拥有感恩的心不是人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跟自幼的教育(经历)关系很大!而且佛系地理解感恩是:一方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性,更是人品!何况乌鸦还懂反哺!不懂感恩的人是不懂知足的,比较自私,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另一方面,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只图回报。当然工作和做生意的另当别论。如果给别人一点帮助就惦记着别人回报,那是做生意!还有,都说报恩要及时,我认为不是及时,是时时(贯穿一言一行于一生)——比如一辈子不做坏事就是一种感恩,对父母对祖宗的感恩……不难也难的!总之,我们尽可能感恩所得,尽可能不求别人感恩。当然不可否认有时需知道“礼尚往来”,比如在你很需要帮助,曾经得到你帮助的人连举手之劳都不做,那你就知道TA的为人了。


人不为己,天殊地灭。对自己有很大利益就去报恩,对自己一点没有利益就成仇人,敌人,也会恩将仇报。


因人而异。人的心理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反馈也不同。


是由于每个人秉性的不同,而秉性又来源于多种因素,比如:家庭环境教育程度个人经历个人觉悟等等,分辨的方法是多了解多接触,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方,所谓日久见人心!


有些人属于一味索取型,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你帮助ta觉得是应该的,不管怎么帮助,最后只会把我们作为获取的工具。面对这样的人,最好坚决说不,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你的善意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理解和感恩,而是怨言和怒骂,于是就有了斗米恩升米仇。

主要我觉得帮助人要有原则

1.救急不救穷

2.救助他人标准不要太高

3.避免过于主动地帮助别人

4.对于一味索取的人,要坚决说“不”


斗米雪中炭

感激在心间

升米生贪心

欲望大无边


*……心理学角度。人都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这是本能。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关系里都追求“我是棒棒的、我是有用的、我是优越的、我是被爱被肯定的”。

*……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被帮助者的价值感自然会低于提供帮助者。不对等就出现了。

*关系是否能平衡,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个人情对方是否有能力还。如果双方旗鼓相当,你今天帮我我明天帮你,不存在地位高低悬殊的情况。那就会很自然平和。因为价值感对等。

*……但如果本身双方权利地位能力有悬殊,就会存在不平衡。所以在提供帮助者面前,被帮助者往往内心矮人一节的感受。虽然这是自愿的,但这并不好受。因为等于在别人面前承认“我不行”、“你比我能耐、“求你帮我”的姿态

*……如果求助者本身比较自信,自我价值感很好,也有感恩心。那他付出的“价值感缺失”的代价就少一些,自己完全能消化。

*……但如果,求助者本身就自卑、敏感、价值感低。他再去求人办事,就会感觉自己很“屈辱”,感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这个时候,提供帮助的人姿态就极其重要。提供帮助的人如果明显展示出“优越感”、“高人一等”、“拯救者”的姿态。很容易激起求助者的极大反感。因为这让求助者倍加感到自己的“无能”和“卑微”。

*……有句老话“大恩如大仇”,就是这个道理。

受人大恩的人如果自我内心不强大,很可能就出现这样的心理独白:“我永远在你面前低你一等,我见到你永远要低头哈腰,我永远也抬不起头,永远欠你的,恩太大我确实还不起,你压着我,我永远是个抬不起头做人的,所以我恨你,我恨低你一等。”

*………所以,帮助别人,返到招人怀恨,都是自我价值感作祟。注意方式方法。


感恩是一个人人品的重要表现。人是社会动物,也是群居动物。一个人从生下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感恩,就是要从内心深处领悟、体会社会和别人对你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懂得社会和别人对你的好,懂得回报社会和别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人作为人的重要标志。不懂得感恩的人,从心理上看,往往心智不成熟不健全,缺乏健康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容易把社会和别人的关爱帮助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当作对他的所欠所愧,有的心态扭曲,仇富心理特别强,把社会和亲戚朋友的关爱帮助当作他们的责任,是应该的,是必须的。你比我过得好,你富贵了,就得帮我给我,不给不帮是你的不对。是你不仁不义,不够意思。这种人往往把自己的贫困潦倒归罪于社会和亲戚朋友。


人在困难时候受到恩惠的话,一般都会非常感激的。

但是如果习惯了得到某人的恩惠,他会认为这种救济是理所当然的,他不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回报什么,甚至不会思考自己应该感激,反而在得不到恩惠的时候,怨恨过去一直帮助他的人。

心理学家Tesser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大体上,人们对施助成本与恩惠价值的评估越高,所引发的人际感恩就越强。

意思是,人在一直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内心会慢慢发生变化,他根本不了解施助的成本,而且对恩惠的价值评估会变低,那么他自然不会感恩。

比如有人吃不上饭,邻居每天送他一个馒头做晚餐,最开始他会非常感激邻居让自己饿不死,但时间久了之后,他反而会去打听邻居吃的是什么,如果邻居吃肉,为什么只给我一个馒头?他不仅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恨。这就是明显对施助的成本和恩惠的价值估计过低,他感恩的可能性就更低。

甚至有种说法叫“大恩似仇”,也就是说受了很大恩惠的人,他会有心理压力,报不起这个大恩的时候,他又不想被认为是个忘恩负义的人,那么,他会找个合理化解释,来说明并不是自己不感恩,而是别人根本就没有给予什么恩惠,或者说别人之所以给予恩惠,是另有所图。

这是人性恶的一面,也提醒施恩的一方,如果对方没有提出要求,就不要过多给予主动帮助,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发生,不会让帮助显得理所应当,另一方面,也是照顾被帮助人的心理,让他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不至于让帮助显得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也欢迎你转给自己关心的朋友看。

欢迎关注“一点心理学”,让生活轻松一点。


我觉得这是心理素质的问题,有的人很容易有仇恨心理,也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真的仇恨谁


人是利己的动物。在困境中,你帮助一下他,他也十分感激,当时感激留在心里,有机会回报恩情。如果每次都帮助他,他会产生应当的心理,感激全无,一旦没帮他,会招他的怨恨,为什么不帮他。


有人就是太贪心,拿人帮助当奴人!

他人帮助笑脸迎,他人不帮就成仇!

要帮还是帮君子,小人再帮也无光。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

所以感恩的前提是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想给予回馈。

但是这种回馈在社会生活中,是一项靠自觉领认的责任。

你不想领,那就没人能强迫你回报恩人。

是否需要感恩的界限在有些人看来又不是很清晰,例如

你出租房里卧室的灯坏了,女房东在隔壁住,后来她找朋友免费修好了灯,她觉得是你把灯弄坏了,她卖人情找人来修你就说了句谢谢也不知好歹了,但是你觉得出租屋的灯坏了理应房东解决。

这就能看出来这是需要感恩还是义务帮助的界限有时候不像“给人让座,然后收获一句谢谢”这么明确。

而且对别人感恩报答,是需要损失自己的时间或者金钱的,每个人设定的界限不一样,感恩的程度也就不一样。

而且有时候在能力还不足的时候,道德感太强的人会把感恩当做一个负担,就会尽量避免。

但懂得感恩,在心理学上,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十分有益的帮助。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便将“感恩”作为实现蓬勃人生的一项必要举措。

在欧文·D.亚隆所著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也倡导通过建立感恩的心来进行家庭治疗。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更多感受到,知恩图报的人,活得更加充实,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内心也十分阳光乐观。

所以感恩不仅回报了别人,同时也会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浇水施肥。

最后,家长有无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感恩教育,对孩子能否正确形成感恩的心,影响也是十分大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相关体验的话,哪里来的感受和行动?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早形成知恩图报的健康心理,适度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方法当然是言传身教。

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观看成年人暴力击打傀儡娃娃的孩子会在实验场地内同样更会去击打傀儡娃娃。

所以身边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建立影响更大,要孩子做到感恩,家长首先得知恩图报。

综上所述,造成感恩心理不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每个人认知的感恩程度不一样,设定需要回报的界限也不一样,有些人会把感恩当做负担不想承担,有些人从小没有适当的感恩体验。


是升米恩,斗米仇吧?升米恩是因为你的帮助正好是对方需要的,为对方解决了现实困境;而斗米仇则是因为你的慷慨激发了对方人性中的贪欲,当这种贪欲不能持续得到满足时,便会滋生怨恨。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慷慨给自己招来恨意,在帮助别人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忙解决对方的现实困难,而不要去解决预期困难。人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真正让人抓耳挠腮的却是眼前的难处,当人们被眼前的难处困住动弹不得时,你施以援手,就能让对方感激不尽。比如一个人在丛林中不小心掉进陷阱大喊救命,这时你将他救了出来,他一定对你心存感激,但如果你为了让他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处于安全境地而把前面的5个陷阱全给捣毁了,他未必会感激,因为那5个并没有困住他,没有造成他现实的困境。

二、要防止自己善心泛滥,当对方视你的帮助为理所当然时,要适时收手。一升米和一斗米相比,自然是一斗米多,但一升米却是刚好能解除对方的现实困难,而一斗米却让人有不劳而获之感并滋生贪婪,而一旦得不断到满足时,便认为是你欠他的,此时他向你索取,你若不给,那必定成仇。所以我们在好意帮人时,一定要随时把握对方的心态,一旦发现对方将你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就要收敛自己的善心。

三、应别人所需帮忙,不要主动去帮。切忌在别人没有渴求时就去帮忙,你的主动帮忙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无能,他会认为你在施舍而不是帮忙,继而引发自卑,而谁愿意与一个让自己自卑的人在一起呢?

四、小恩小惠比慷慨施舍更让人有感激之心。有一则寓言,上帝宴请十大情绪赴宴,宴席上大家有说有笑,唯独有两人互不理睬,上帝很奇怪,把他俩叫到一起问原因,一个说“我叫慷慨”,另一个回答“我叫感恩”,结论就是慷慨与感恩素不相识,因为自己的慷慨从来没有得到过感恩的回应,而感恩与慷慨也素昧平生,因为感恩不会对慷慨有任何亲近。所以,若有人寻求帮忙,给予解他燃眉之急的小恩小惠即可,他会因为你是在真正帮他而感激你。

五、先拒绝大的要求,再施以小的帮助,会让人更加感激你。有人找你借一斗米,你拒绝了,之后,对方再找你借时,你给对方一升,对方会一改之前对你的不好印象,这是因为对方会认为这是自己经过努力得到的,并且你没给多少,也说明你们俩差不多,他没什么好嫉妒的,再加上借得不多,返还时对他不会有太大负担,他能轻松与你相处,自然不会成仇。

六、不要让别人得到的太轻松,最好是让对方有所付出。人到落迫都是逼不得已,特别是在有求于人时,更是将自尊抛在了一边,若这时你直接施舍,等于认同了他不要自尊的事实,但如果此时你让他先帮你一个忙,哪怕这个忙你是臆造出来的,也会让他挽回自尊,当他付出后,你再帮他,他就会认为你们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内心愉悦,自然对你千恩万谢。


心理彦究员认为:一个人是否感恩跟他所形成的是积极自我还是消极自我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积极自我,他就懂得感恩;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消极自我,他就容易恩将仇报。

什么是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

要想了解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得先从“自我”概念讲起。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很早就提出一个“三我理论”,即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简单地讲,本我就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以快乐为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我,以道德规范为原则;自我是现实中的我,以现实为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一般有心理问题的人大多是自我功能出了问题,既满足不了本我的需要,也达不到超我的要求,内心充满了各种纠结和内耗,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自我分成两大类: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顾名思义,积极自我就是以积极的视角解读自己解读他人解读这个世界,而消极自我用消极的视角解读自己解读他人解读世界。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总是看到积极的一面,有的人却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

比如,一个年轻人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旁观者中有人认为这个年轻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是个活雷锋;而有的人却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另有所图,说不定是想偷老奶奶的东西。其实,两种不同的认知取决于这个人的内心里是住着一个雷锋还是住着一个小偷。内心住着雷锋的人就是积极自我的人,内心住着小偷的人就是消极自我的人。

积极自我的形成和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三岁前形成的,而自我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是0-1岁。而自我的形成与抚养人有关系。

3岁前,如果抚养人能在抚养婴幼儿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情绪稳定、抚养人及抚养环境稳定,让婴幼儿感受到安全感、满足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当这四种感受出来后,他的积极自我就形成了。积极自我的人内心有五种积极的好声音:我很好;因为我很好所以他们都爱我;因为他们爱我所以他们愿意满足我;因为他们愿意满足我所以他们不会伤害我;他们都很好,我很幸福,生活很美好。他先从积极的自我评价开始,再到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积极评价。

因为积极自我的人对自己对外界都有着积极的评价,所以当他们在接受别人恩惠的同时,一方面能欣然接受,另一方面也会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慷慨解囊。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眼中的别人就是心中的自己。

当一个人的内心是积极的、良善的、正能量的,他看到的他人和外界也是积极的、乐观的、良善的、正能量的,即使外界有些不当的负面的行为出现,他也有能力从这个错误行为的背后解读出良善的动机。所以,积极自我的人很容易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喜爱和信任,他会愈发地从外界的关注、喜爱和信任中强化那五个积极的好声音,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所以,一个有着积极自我的人,他有着很强的安全感,他的安全半径、善良半径、信任半径较大,这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消极自我的形成和影响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频繁更换抚养人和抚养环境、有需要时得不到抚养人的关注和满足,或者抚养人的情绪不稳定,让他一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的不良感受当中,没有安全感和满足感,更别提自豪感和幸福感了,于是,消极自我就这样形成了。消极自我的人内心也有五种声音,但却是五种消极的坏声音:我不好;所以他们不爱我;他们不会满足我;他们随时会伤害我;我太不幸了,他们太不值得信任了,生活太痛苦了。他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别人往坏里想,就象戴着一个灰色眼镜,看到的外面都是灰色的,雾蒙蒙的。

因为消极自我的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着负面的认知和评价,他不相信别人愿意真心地帮助自己,他认为别人的帮助是一种施舍,是瞧不起自己的表现。所以,他要么会直接拒绝别人帮助,要么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但是他一边接受着一边还会心怀仇恨,发誓将来一定要活出个人样,让这些瞧不起我的人仰视我。

最耳熟能详的当属影星孙俪的捐助门事件了,被资助的山区学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资助,在上大学后又屡次以换手机、打游戏或谈恋爱等为由频繁向孙俪要钱。当孙俪停止资助后又在网上发文恶语相向,责怪孙俪“好人不做到底”。

所以,当一个人以消极负面的心理看待人和事,他会自动地恶意解读他人,他向外界传递的是怀疑、被动、悲观、抱怨、恐惧、仇恨,那么别人面对他自然也会有所防备,以防御的心理对待他。这样一来,更强化了他内心的五个消极的坏声音,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这对他的工作、生活乃至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消极自我转向积极自我的途径

虽说一个人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三岁前或一岁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自我就无法成长和改变。心理彦究员认为,消极自我向积极自我的转化有三种途径

一、学会善解人意并坚持做到

什么是善解人意呢,就是解读他人行为背后的良善动机。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没有人生来就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没有谁会故意伤害别人,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正向的动机,哪怕他的行为是错的是恶的。这个不难理解,比如生活中爱发脾气的妻子、职场中抢别人功劳的“小人”,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行为,但是他们背后的动机都是正向的。比如妻子希望得到丈夫的关爱,员工希望得到老板的认可。

有时候我们可能发现不了他人的真正动机,那么我们至少能做到最基本的善解,那就是:虽然他的行为是错的,但是他不会无缘无故伤害我,他一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是我不知道而已

记住,善解人意不是为了讨好他人,善解人意最直接的好处是让自己保持好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积极的更重要的事情上去。这样一来,外界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好情绪好心态好策略,自然也会投报之积极的回应。所以,善解人意是真正的利人利己。坚持善解人意,形成善解人意的好习惯,你就能成长为积极自我。

二、学会真正的自我接纳

上面提到了消极自我的五个坏声音,五个坏声音的基础声音就是那个“我不好”,后面的四个坏声音都是以“我不好”为前提的。所以生活中常见到的那些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总是说社会丑陋人性丑陋,总是把别人往坏里想的人,说明他对自己是不满意的,他是自卑的,他是自我不接纳的,他不认为自己是那个善良的、值得被人爱、值得被人信赖的“好”人。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评价他身边的人、评价他所在的团队、评价他所在的社会都是正面的多,对别人的评价都是良好的多,他眼中的别人善良的多,说明他内在是真诚的、善良的、安全感高的,他对自己是完全接纳的。

所以,接纳自己很重要,接纳自己的错误行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不理想的现状,甚至接纳目前的那个消极自我:这有什么呀,有错就改呗;不完美就不完美呗,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啊;现状不理想不代表以后不理想啊,我找准方向继续努力呗;消极自我那是以前,我现在赶紧成长自己呗,用不了多久我也会转变成积极自我的……每当自己恶解别人的时候,每当自己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每当自己意志消沉的时候,马上用上面的接纳自己的声音跟自己对话,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认知。

三、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很多人的一生都在疗愈自己的童年。说明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之大。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童年对自己的影响多是潜意识的影响,是自动化的影响,不受我们的意识所控制。我们童年中的某件事伤害到了我们,当时那些不良的感受就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库当中,成年后一旦遇到类似的事件,那些不良感受就会随之喷薄而出。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成年人的视角重新解读童年的某件创伤事件,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件事,用成年人的新的想法新的认知替代童年的想法和认知。这是个比较专业的过程,建议大家找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的引领下疗愈童年创伤,纠正不良的情绪,纠正错误的认知和三观,最终做出正确的积极的策略。

所以,积极自我的人懂得感恩,消极自我的人却会恩将仇报。不同的策略折射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人格。不管是积极自我还是消极自我,都是后天养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修正和转变。我是心理彦究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一个懂感恩的人,其实是智慧的。这个世界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镜子,你就会看见怎样的世界!

计较的人,路会越来越窄,感恩的人,路会越来越宽。甚至可以说,感恩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你越感恩你就拥有越多!


当今已见怪不怪了哦


原始地址:/shenghuo/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