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这是百度关于《万历》的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书主要是反映明代的社会现实,通过描述几个典型人物,如张居正,万历皇帝,海瑞等等,以小衬大来反映现实。说实话,大都是关于政治的,这本书融合了黄仁宇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懂政治历史的,会从中看出中国之来路,看出很多有建设性,强理解性的观念。包括为人处世,治国理念,发展前景与道路等等。但是,我想看想了很久,然而真正看的时候,其实一脸懵逼。所以我几乎也就看了一点点味道,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高层次的感悟,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多的可能就是一点所谓的人生感悟,不过越是这样倒越是值得多看几遍。

看到话题就想来说说,因为,我觉得这个真的晦涩难懂,忍不住来说说。


要想能真正读懂万历十五年就要先读懂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主要是以小历史来照应出大历史,这也黄仁宇先生的中心思想,黄仁宇的书给人一种理性的目光来看待整个中国的历史问题,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也是一本很好的书籍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主要内容是,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编辑推荐

《万历十五年》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媒体推荐

书评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英文版荣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BookAwards)两次提名,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纪念《万历十五年》问世30周年,大历史观发轫这作,特别推出增订新版,校订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完善内容: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插图: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图文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作者:(美)黄仁宇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原本只有英文版,后来随着被很多人喜爱,加印了中文版。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说它奇怪是居然不好给它归类,有人说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商业的书籍,也有人说是一本散文,还有人拿这本书来学习成语,只有少部分人说这是本历史类书籍。

可这本书的的确确是花了大笔墨来写历史,从名字看作者黄仁宇是讲述了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其实书中写事只是一种表现方式,意在事外。例如,在万历皇帝篇一开始写了个小故事:

万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本来清静的大街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大堆官员奔赴皇宫。原来,传出来消息,万历皇帝要开会:午朝,所以大家拼命赶,迟到了要扣工资嘛。结果满头大汗跑到端门,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样子,负责点名的侍卫将军也不在。大家以为是一场乌龙拍拍屁股回家后,万历皇帝很生气,竟然扣了全体官员的工资。

这件事只是个引子,折射出万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能力不够,连个会议都召集不起来。《万历十五年》主要讲述了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万历皇帝、首府张居正、清官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书中涉及了官员的道德、为官的技术、官场哲学等。


把以前写的文章拿来一用。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爱的书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早想给这本书做书评了,没有时间,所以,今天谈谈《人民的名义》里寓意深刻的《万历十五年》一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最早看见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有人觉得历史入门看此书很好。的确,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可读性又不差,而且本书受到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很深。我也看过批评这本书的人,历史圈子内的(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并评价这本书呢?

一.学术上看本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像很多历史民科挺喜欢,中国历史学术界似乎没有多大关注,其实不然,商传先生就在讲座《谁误读了晚明史?》谈过黄仁宇先生。

商传先生对《万历十五年》学术评价是中肯的,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也隐晦的指出了黄仁宇的问题。商传先生说了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黄仁宇先生和大陆教授开会,结果,黄先生和大陆学者怼起来了,最后黄先生说自己当年是国民党的兵,大陆学者说自己当过共产党的兵,所以,最后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商传先生说这些话,也就是论证黄仁宇认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实上,黄仁宇先生学术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万历十五年》,而是他对于明代经济财政的研究。他的经济史的研究,我们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二.高育良与《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让高育良如此热爱呢?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的生平经历。黄仁宇先生的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当基金成员,但并不是核心人物。黄仁宇早年在家乡生活,在长沙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战时期弃笔从戎,在中国远征军当兵。后来来到美国学习历史。

从他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国民党官场关系与传统管理那一套相当熟悉,可以说他本身就是民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简简单单用理论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书写历史。历史其实很依赖研究者对于社会阅历,黄仁宇先生的阅历足够丰富,但黄仁宇的作品估计有种从历史角度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吧!高育良书记也是精通官场的一个老油条,最后怎么能不失败?

我们大部分阅读《万历十五年》的读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黄仁宇把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成“潜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组织,乃成千上万的农民。而基本的组织原则,即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及法治和人权。高育良书记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个有学识的学者,又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书记对《万历十五年》里面最爱的人物一定是申时行,申时行打太极,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书记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时行喜欢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极,高育良则是用喜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打太极。这时候,总会想到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申时行在明代尚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高育良书记面对的是21世纪的新时代,所以高书记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我们的党不是旧官僚,党员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官僚岂能长久?

其实不仅仅高书记爱《万历十五年》,很多人也谈过《万历十五年》,而黄仁宇真正擅长的是经济史,学术界对他的大历史评价不高。更多喜欢黄仁宇的恰恰是学术圈外的人,这一点很有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语言白话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个个故事来分析中国明代社会与中国式管理,带着探讨问题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学者汉学家史景迁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史料,用人物命运经历剖析社会,也就是说西方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但是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创作,而黄仁宇又是一个有西方教育经历与中国社会经验的人。所以,这本书当年在中国火起来也实属正常。普通人也会看的下去,高书记爱读也很正常。

高书记与其说是爱历史,倒不如说是对于旧官僚的生活状态心有所感,而且高书记深知权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万历皇帝,当文官集团抱成团,你去应付很棘手。李达康为例子,他在京州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为什么京州还会有丁义珍,陈清泉这些的官员存在呢?说到底有些人抱成团,不好对付。

三.《万历十五年》本书

万历十五年用了七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了万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等等。而且背后还有作者查阅史料与考证的功底,不能不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七个人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这一点不禁让人深思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孔飞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开一个社会的面貌。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倒不如说在还原一个,明代官僚体系与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年份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后反映的东西。黄仁宇就是带着解密的心态,解答“李约瑟的疑问”,解答“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些问题,所以黄仁宇先生所选取的历史上面的例子有取舍,这种取舍是好是坏不好说,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确的出处。

真正想学习历史,入门阶段看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深入研究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一手史料和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则是非学术性的,即使距离明代已经有了几百年,我们会看见一些精英阶层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万历十五年》最早是用英文写的,给美国人看的,说是万历十五年,其实是写万历整朝历史。写法独特,以小见大。多少有点同情万历皇帝,但明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30年不上朝,而且在位48年,为一己之私(皇子确定)与大臣奋斗终身,可怜,可气,可悲!


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已经成为“长销书”,印书基本等同于印钞票了。这本书原来是英文写的,译成中文后,风行大陆数十年,年年都在各类推荐榜上,还曾入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这书原书名直译的话比较有意思,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书主要是讲明朝万历年间的事,而“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黄仁宇将视线聚焦在这个所谓无关紧要的年份,通过对万历皇帝、大臣张居正、以及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思想家李贽等人的不同侧面的介绍与点评,写出了明朝走向衰败之途中的必然性。

总体而言,这书还是比较好读的,主要就是讲故事,但作者的视野比较大,而且主要着力点在于反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问题。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几乎个个都比较奇葩。我记得许多年前读完《万历十五年》,最直接的印象是,原来皇帝也不是万能的。皇帝也被各种政治势力左右,与一般直观和想象中的皇权独大完全不一样。

在该书的中文版《自序》中,黄仁宇曾经说到过:此书“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作者的目的就是包括中国古代传统的各种弱点,这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也有关。


芸芸众生如蝼蚁般忙忙碌碌,所求不外“功名利禄”四字,种种心态,种种手段,以期达到目的。南怀瑾大师曾解说过”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南师还说人人都妄想不劳而获。比如南师讲古代一个故事,有个好人死了,去见阎王。阎王打开记录一看,说:“你太好了,来生还要做人,享最好的福气。”这个人就问阎王:“我来生做什么人呢?”阎王说:“你想做什么人呢?”这个人说:“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这个人讲完,阎王站起身说:“哎,老兄,世间真有这等好事?你做阎王我做你!”此等美事即便是阎王都艳羡不已,可见不劳而获是人人的梦想。但是明朝万历皇帝是个什么现成的例子呢?他一出生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9岁登基,皇太后严格教子,千年名相张居正亲为帝师,开给小万历的教学日程,堪称最牛最狠课程表,小万历天资聪颖,孝顺懂事,全部是最优组合,小万历的将来也必然应该是尧舜再世,万生之福啊,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小万历对无比敬重情如父子的张居正逝后抄家清算,其状之惨,当世之人都不忍目睹。之后,青年万历在廷试所出之题为《无为》,不知当时的青年才俊们是如何揣摩圣上心态,如何理解老子圣言而解答的,总之,青年万历皇帝从此遁世,直到往生。在他遁世的40多年中,他在想什么?他不愁吃不愁穿,名山大川到处玩,读读书弹弹琴,红颜知己常陪伴,外加,一辈子清闲吗??貌似没有啊。他没有给廷试的学子们以答案,他把自己封闭到了一个绝密的角落,再也没有人走进他的空间,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内心。不能想象,一个人,一个皇帝,一个世人梦寐以求万般皆有的皇帝,却是对世间厌恶到了何等程度,对人性厌恶到了何等程度,对人生厌恶到了何等程度,才会消极遁世长达40多年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出来见过人,说过话。倘若他残暴如桀纣,倘若他愚钝如阿斗,那便也罢了,但他是个早慧,乖巧,善良,孝顺,几乎完美的好孩子,那么究竟是怎样伤心绝望才会如此决绝呢?想必他自己也曾问过无数个“为什么吧,或者他根本没兴趣知道答案了。那就不问为什么了,既然不能躲进深山幽谷,那么躲进深宫也是一种活法。


很不错的书,勾心斗角的。


刚刚好看到这个问题哈,正好最近也在阅读这本书,所以我就说说我的看法,还是上一张自己拍的图片。

作为史学的门外汉我就不说这本书的史学价值这些了,今天就说一下我的阅读体验和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特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详细琐碎,适合不了解明史的人来阅读,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可能就显得有些烦了,所以说它是极好的历史入门书籍。

关于阅读,这本书也不会让您感到枯燥乏味,相对于其它的历史类书籍,它还是有很多趣味性的。

没读之前呢,你觉得它是单纯的讲明史的,但是读了之后会发现它压缩了整个的封建制度史,主要就写了下面六个人和皇帝的事情

借用下一楼那位朋友的图,希望他不要介意。


讲了明朝衰落的必然性,指责明朝以道德替代法律的治国方式。而万历申时行李贽虽然隐约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但是对如何解决却毫无头绪,不得不说这是一代人的无奈。


《万历十五年》是当代中国人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

(黄仁宇)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称《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是一本奇特的书,也是一本微观历史的代表作品之一。《万历十五年》以1587为契机,来讲述明王朝的衰败。自本朝建立者洪武皇帝废除宰相,决策权便开始掌握在大学士(熟读经史之人)手上。

《万历十五年》故事讲述的是在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作者是黄仁宇。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万历皇帝)

《万历十五年》运用的史料不但丰富,而且种类多样。除了《明史》、《实录》等,还有当事人的书信、日记、文集、奏牍以及时人的笔记等。此外,作者借鉴了一些今人的论文、专门的研究著作。他站在万历的角度分析其怠政的原因,也使读者理解了万历。万历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富有天下,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是必须在大臣们划定的道德规范中生活,其心情之苦闷可想而知。在他试图冲破这些枷锁不果之后,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反抗方式。

《万历十五年》以小见大,不失为一本历史学上的佳作。


如果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历史是一颗参天大树的纵立面,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便是大树中的关于明朝一小段横截面,本书以万历十五年做为引子,将万历年间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几个人物言语活动,严谨而又生动地展现出来。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内容或不及太史公司马迁文笔下那样优美,引人入胜,但其翔实的史料引用,严谨客观的写作手法令这本书一出版便声名鹊起,广受好评。

黄仁宇先生亦借用司马迁写史手法,对无论张居正,申时行等朝廷首辅大员,还是戚继光,海瑞,李贽等性格鲜明的忠臣名士,都以史料为依据,并不加杂自己好恶的主观色彩,力求客观把人物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看到真实的海瑞,李贽,戚继光等深入人心的人物。

书中对人物的心理历程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如对万历从稚童继位,被母后与首辅张居正严格要求,而无法享受童年乐趣,以致后来荒废朝政二十多年,是否有因果联系,通过各史料引证,让人深以为然。

书中对万历的复杂性格,变态心理;对张居正受贿擅权,贪图享受;对戚继光克扣军饷,行贿媚上;海瑞偏执孤僻,不尽人情;李贽孤傲痴狂,与世不容等人性的缺点也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书中对当时明朝经济进行深刻分析,对中西方政体也作了客观对比,政治危机横向,全面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帝国病入膏盲的前兆。

《万历十五年》一书的畅销,反映了现代读者对历史求真求实的渴望,当被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历史让我们产生审美疲劳,谁又不强烈渴望看到素净真实一面呢?

万历十五年暴露了许多中国人性,政体中丑陋落后的一面,正如黄仁宇先生历史观中所讲:写万历十五年不是为了以让中国丢丑为目的。希望中国能认识到短处,发挥长处,必能重新振新!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特别的历史名著,相比于学术书籍,它更流行化,但相对于《明朝的那些事而》的通俗,它又有些严肃和严谨。

这本书里,黄仁宇大师选择了历史上一个十分平淡的年份,介绍了明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通过挖掘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悲剧,影射出了他们当时所处的大明表面光荣下背后的无奈。

很多的历史书籍,逻辑四平八稳,叙述理所当然,只考虑历史进程,不关心个人的自我奋斗,但《万历十五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心观察了处在历史进程中每个人,分析了他们的情感,欲望以及纠结,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

拿万历皇帝来说,与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不同,万历的人生可以说是既纠结又痛苦,他的家教很严,从小就被教导一定要听张居正的话,亲政之后,也曾有过两年勤勉治国的时光,在这两年中意气风发,激情慢慢,欲想在皇帝的职位上干一番事业,甚至又一次在京城遭遇大旱之时亲自走到天坛去祈雨。

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万历和朝廷文官大臣完全对立的情况,他希望立自己最喜欢的贵妃的儿子当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太子的母亲才配和皇帝同葬)。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官员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他,上奏本,辞职不干,逼得他手足无措。

至此,万历皇帝终于明白了自己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封建礼教的一面旗帜,是文官集团所制造的符号象征,从而灰心意冷。甚至更深一层地说,他只不过是这家帝国马车上最尊贵的乘客,而并不是他最初所想象的马车夫,他根本无力控制这个庞大帝国的前途,他所作的决定根本什么都不能改变,即使他是皇帝,因为帝国这架马车被一股强大到无法想象的两千年来所积累的力量所裹挟着向前走。

所以,这么一个早已失去控制的腐朽的庞大的帝国机器,一步步走向终点的时刻也毫不令人奇怪了。——这也是作者想说的,在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没有大事发生的年份,古老帝国的命运已经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影射在了我们面前。

《万历十五年》里的几个关键人物,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阴阳两面,一方面他们尽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且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另一面却是人性在个人利益前的艰难。

在这些人中,有名臣,有皇帝,有和稀泥、玩平衡的高手,有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到变态程度的人,有卓越的军事家,有深刻的思想家,可是,不管他们的能力、性格、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如何,最后的结局都算得上悲剧人物。

万历皇帝日趋慌乱,消极怠工,不再励精图治;首辅申时行想要维护王朝的稳定却力不从心,最终卸职归田;张居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关节眼却去世,其身后却被参劾,以致子孙发配边疆;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清正廉洁,行使严正却遭排挤,被迫退休;军事将领戚继光“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一代名将却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这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该书英文版成书于1981年,中文版由作者本人亲自“英译汉”,中文版首发1997年,到2014年已经翻印了38次,是绝对的爆款大作!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融入自己的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首次运用“大历史观”分析方法,从政治学、财政学、社会学、组织管理学、法理学等多个角度,来剖析明代的社会症结,以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

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黄仁宇从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张居正、申时行,都御史海瑞、总兵戚继光、名士李贽等人身上,挖掘了诸如经筵礼仪、万历习字、皇帝立储、视察地宫等大量的历史细节予以佐证分析,达到了寻点成线、点线成面的效果,也十分突出了从明中后期开始,礼教对于君臣的过分压迫,这也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冲突对抗持续频发的一大根源。

黄仁宇的着墨手法,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能娓娓道来,反而更加引人入胜了。归结为两个字:精彩!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所著,最先出版的是英文版,然后由作者和他的朋友完成中文翻译,它开辟了独特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对于喜欢明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

其次大概是当官的必读此书,书中关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的描述,夹杂了太多宫廷政治学,首辅张居正手段强硬干练;继任者申时行,则采用另外一种和稀泥的老成手段,维持皇帝与官僚之间的平衡,总兵戚继光凭借张居正的支持,平步青云,是明朝少有的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武官。万历皇帝贵为一国之君,但却是在张居正的阴影庇佑下成长,成年以后,表面乾坤独断,实则优柔寡断。权谋之术,爬满了全书,甚至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官,这样不惧生死的民族英雄,都会贿赂首辅

李贽算是一个独特的章节,李贽官至知府,辞官后潜心佛法,他出家的庙是私人佛堂,没有获得政府颁发的执照,而他本人也没有梯度,算是代发修行,他自己说,他这一生,都在为吃饭奔波,这句话讲的太实在了,让我颇有共鸣,人这一生,不就是为了一口吃的罢了。

不同的人读此书,必然会有不同的感想,随笔胡写,不成敬意!


讲了张居正和皇太后怎么欺负万历皇帝的故事,教授讲的故事,罗里吧嗦一大堆,没什么可读性。


一东拼西凑的书


《万历十五年》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写作方式和角度与以往迥然不同。原来严肃的学术著作还可以这样写,读者读得也很轻松。当年明月之《明朝那此事》和《易中天品三国》多少都有他的影子。

而其中的学术观点,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允许有不同争论。但我,很多方面不敢苟同。


当然是历史书啊。一句话概括:发生在1587年看似小事却非小事的各种能影响到后来的事。


原始地址:/rebang/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