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哪里人?历史上的玄奘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吗?

玄奘是哪里人?看完这个故事就能知道:

隋大业二年,在江陵通往豫州(今洛阳,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同年,改洛州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的官道上,两辆牛车吱吱扭扭的走着,车头前都挂着黑白的挽幛,侧面插着一面招魂幡。前面的牛车罩着蓝色的布厢,后面的牛车上两个身着重孝的青年男子一个抱着灵牌,一个扶着灵棺。

头车旁有一位身形高瘦的中年男子骑着一匹老马,他身着素衣,愁容满面,脸庞消瘦,但天庭饱满,剑眉挺鼻,虽然眼眸中不时流淌出几许忧伤和愤懑,但依然无法掩盖他褒衣博带,玉树临风的魏晋名士风度,要是年轻个二十岁,无疑是一位大大的帅哥。

这是车帘被挑开了一角,一位明目皓齿,冰肌玉骨,大约十六七的俊俏女孩往外看了看,男子也回头和女孩对视了一眼,一刹那,男子鼻子一酸,差点眼泪流下。

“太像了,太像我那逝去的夫人!”

“爹,袆(念会)儿醒了。”

随着女孩的一声呼唤将男子从记忆中拽了回来,男子急忙眨了几下眼睛,将泪水咽下,忙不迭地将身子俯下朝车内看去:

一个肤色白皙,唇红齿白的漂亮小男孩正偎依在女孩腿上,他那双透彻黑亮的眼睛中还含着泪珠,用稚嫩的声音轻轻的叫了声:“爹……”

“袆儿醒了,醒了就好,赶紧让你姐姐喂你点水,吃点东西吧!”

听到袆儿醒了,后车的两位青年也一下子跳下了牛车,急忙掀开后帘探身到前车里,叫着弟弟的名字……。

这一家人一年前也是走在这条官道上,只不过那时是从豫州缑氏县的刘河村出发前往江陵。

中年男子名叫陈惠,是洛阳名士之后,东汉名臣陈寔(念拾)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前朝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

这陈惠,身高八尺、英俊潇洒,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像祖上一样秉性刚直,不侍权贵,颇有魏晋名士之风,年纪轻轻就因为学问人品被举孝廉,后朝廷闻其大名,几予委官都被坚辞。

而这一次,新皇刚刚登基。

这位新皇堪称史上最要面子的皇帝,又是开通京杭大运河,又是搞万国朝圣,这么英明的皇帝怎么能让名臣雅士赋闲在家呢?快出来为朕撑足面子,奥不,是为国效力啊!什么?不出来?带五百骁果军去(隋炀帝杨广单独组建的职业化近卫军,,骁果取自果敢之意,这支部队以关西人组成,也有一说这批士兵是以死囚组成。他们个个身高体壮,武艺高强,装备精良。每人都配有千里马,装备骑枪和马刀,身穿血色的明光铠甲,头戴赤金豹头盔,左臂上刺有血鹰,号称十万。),这样情况下,陈惠不得已带领全家前往江陵赴任。(江陵,又名荆州城,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魏晋南北朝时,与当时扬州治所建康齐名,有“江左大镇,莫过荆扬”之誉。)

陈惠的妻子也是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其父是洛州长史宋钦,这宋氏生的美丽贤惠,嫁到陈家后更是勤俭持家,将陈惠祖上留下的那点家业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为陈惠诞下四子一女,其中躺在牛车里年仅五岁的正是最小的儿子,名叫陈袆。

(其名一说“祎(yī),一说“袆(huī)”。认为用“袆”的理由是:“袆”字出自《礼记》中的句子“夫人副(古代贵族妇女的头饰)袆”,‘袆’义为一种服饰(或说祭服)。陈袆的二哥名陈素,“素”字也是出自《礼记》中的句子“大夫素带”,“素”义为白色的生绢(带),也是一种服饰。这种亲兄弟间名字出自同一古籍的原则,应该是有力的证据。

认为用“祎”的理由是:(一)“祎”为美好之义,且多用于人名;(二)玄奘的“奘”字,为壮大之义,根据古人名与字相配的原理,大与美相承,从意义上看“祎”字更加合理。(三)“祎”和“袆”两字,一个为示字旁,一个为衣字旁,由于这两个偏旁十分接近,古代常常混用,“袆”字可能是“祎“字的误写。这种说法有个关键问题,就是把俗名和法号联系在一起,这两者没有关系的。

而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在正文里都用“陈袆”,但在旁边加个括号,里面注明也作“祎”。钱教授解释说:“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只有一个地方讲他叫陈祎,另外四个同时代的文献讲他叫陈袆,而我们在没有足够多的证据情况下,只能取多的一个,不能拿少的否定多的......笔者认同这个说法,故本文中都用“袆”hui。)

牛车中那个小小孩童陈袆,此时捏呆呆的靠在姐姐的腿上,恍惚间好像靠在妈妈的身上,而姐姐像妈妈一样温柔的缕着他额前的软发,用小勺慢慢地喂着糖水,这一幕让袆儿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天前那个秋风瑟瑟的傍晚……

五岁的陈袆对生死还懵懂无知,他只知道妈妈已经好久不能听袆儿讲述《百喻经》里的故事,也不能微笑着给袆儿分析故事背后那隐藏的寓意,更不能带着袆儿去看看江陵的山水秀色,聆听虫鸣鸟语,欣赏山花烂漫。

她已经在床上躺了很久了。

从陈惠赴任江陵不久,夫人就病倒了,便是陈惠访遍名医,也无奈何夫人身体一天天不堪,眼看就熬不过这个深秋。

陈袆的大哥,三哥,都已经是“舞象之年”(舞象之年是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在古代,是可以上战场的年龄,“舞象”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男子18岁时可以称之为“舞象之年”。),姐姐也年已及笄。(念基,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兄妹三人围在母亲的病榻前,眼见着母亲气息垂危,不由得放声大哭!

袆儿听闻哭声,扔下了给母亲采摘的蒲公英,那是他隐约听到郎中说这是药,想给母亲采摘了治病的。

小小瘦弱的袆儿跪在了母亲床前,即便再不懂他也知道母亲要离他而去了,他心里好害怕,好难过,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抓住妈妈,袆儿还等着妈妈好起来听袆儿念书呢!

一刹那,袆儿突然挺直了腰身,双手合十,用稚嫩清澈的声音大声诵读起《佛说阿弥陀经》: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译注: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

这时,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说:在这世界的西方,越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国。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

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吗?因为那里的众生只有快乐而没有众苦,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梵音入耳,如清流涓涓,似乎一下洗涤了人间的悲苦,冥冥中,彩衣飞舞的飞天簇拥着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徐徐下凡,远方佛光尽显,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眼泪虽从袆儿眼角滑落,但一缕斜阳正透过窗格照在身上,袆儿灵光环绕,如同一尊小小的佛,诵读声越发坚定!陈惠和三个孩子也被袆儿的举动惊住了,他们凝神静气听着袆儿诵经,一起双手合十祈祷。

窗外的秋风停止了肆虐的呼啸,烛火一下子拔高了寸许,房间亮多了,病床上的母亲微微转过了头,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

是的,她听到了袆儿的诵经……

那是在刘河村那条弯弯的小河,河中布满硕大的莲叶和盛开的莲花,在乌蓬小船上,袆儿正拼命的用手划着水,飞舞的蝴蝶,戏水的鱼儿,沁人的花香,这是袆儿的快乐老家,快乐童年。

突然,袆儿停止了划水,抬起头,奶声奶气的问妈妈:“娘,你听过放龟归水吗?”

不等母亲回答,袆儿就摇头晃脑的讲了起来,“从前,有一个小孩,在陆地上玩耍,捉到一只大乌龟。他想杀死这只乌龟,但不知用什么办法,就问别人。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把它投入水里,它就会被淹死。’小孩相信了这个人的话,就把乌龟投入水里。乌龟到了水里,立即游走了。”袆儿讲完自顾自的大笑起来,“娘,你说这个孩子傻不傻啊?乌龟到水里不就是放生了吗?”(《百喻经》放龟归水)

母亲也笑起来,她知道这是袆儿看了灵岩寺寂空长老借阅的《百喻经》中的故事,“那袆儿,你会和这个孩子一样傻吗?”

“不,娘,我会直接把乌龟放了。”

“为什么?”

“寂空长老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出自《梵网戒义疏》,隋又编撰为《菩萨戒义疏》,即后世的《梵网经》。)

母亲知道袆儿从小就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但没想到这样一长段经文袆儿竟能朗朗而出。

“那袆儿,为娘倒要问你,刚才这段故事的寓意你知道吗?”

“不知道。”

袆儿从刚才的得意中稍稍收敛了一些,寂空大师借给他这卷经书时,只是说《百喻经》有一百个小故事,都阐发了佛教的理义,你要从故事中反复揣度,顿悟其中的佛理。

母亲微笑着说道:

“袆儿,以后很多事情都会有人教你这样做,有人教你那样做,但我们遇事要多思,不可轻信,不可盲从。就像做学问,不能因为有人告诉你游戏远比读书有意思,你就放松学习,那以后无论多么好听的故事你都读不到了。”

袆儿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有趣的故事里竟然还有这样的道理在里面。

烛火跳动摇曳着,母亲在这梵音中不过是回光返照,她轻微咳嗽了几下,思绪回转,用饱含眷恋的目光从先生,大儿,三儿,女儿身上逐一扫过,大儿已成家立业,这次因为自己病重专门从洛阳赶来,二儿也已定下姻缘,如果不是自己病了,早应该洞房花烛了。女儿也定亲于洛阳大户人家,想必今后不会受什么委屈!只有这一老一小,让她难以放下!

先生成天沉浸于圣人诗书中,哪里知道持家的柴米油盐,袆儿才五岁,以后怎么办?一想到这,母亲的目光落在袆儿身上,就如同绳索束缚一样一刻不能离开,她的脑海里浮现出袆儿降生前的那个梦:

天边彩云间,一匹白马,载着一个锦衣少年,朝着她潇洒走来!他是如此出众,以至于霞光都无法遮蔽他的风采,这是上天赐予她世上最珍贵的礼物!

可这个少年,此时转过身,挥挥手,踩着七彩祥云一路向西远去!

她看到了开头,她也一下明白了结尾,尽管一路坎坷,但我的袆儿一定会做出一番惊天伟业,佛祖会保佑袆儿一生平安,我可以放心离开这个娑婆(念:梭婆)世界!

(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忍苦的能力相当强。根据佛教的说法,世人所在的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

斜阳落寞,乌云罩顶,风声凄厉,蜡炬成灰。母亲带着一丝欣慰和无尽的不舍而去了。

那个中气十足而又稚嫩无比的童音戛然而止。他才五岁,让他现在就如同参透人间悲苦的佛陀一样坦然面对世上最亲之人的离去,那是太残忍的事情!

树梢上的乌鸦哑哑的哀叫着,那是在一声声呼唤着母亲,佛祖太远,西天极乐世界看不到,袆儿从此以后就是那没娘的孩儿!

君不见: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牛车辗转数天后终于回到了洛阳缑氏县的陈河村(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

缑氏县位于洛阳东南八十里地北侧,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轘(念环)辕古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京畿辅之地。

而位于凤凰山下凤凰谷的陈河村的后山,也就是被凤凰谷环抱的阳山半腰处,一座新坟正被披麻戴孝的老少五人跪拜着。

仍在轻声啜泣的陈袆紧紧靠在姐姐的身旁,从失去母亲后,他潜意识中就把姐姐当做母亲。

从江陵出发,陈袆一路昏睡了三天,姐姐焦急的一直将他搂抱在怀里,从母亲去世的那一刻起,她的心里就一下明白了母亲的牵挂,虽然一年后就得远嫁,但仅剩的这些时日,她也要像母亲一样照顾好爹爹和小弟。

她时而看看车外的父亲,父亲的眼里总是充满了忧虑,为这个国家,为世上百姓,为他的郁郁不得志,而今,又添上了丧妻之痛。

更多时候她将眼光凝聚在怀中的小弟,他的脸廓继承了父亲的英俊伟岸,就像三个哥哥一样,而眼睛像极了妈妈,清澈透底中总是带着淡淡的哀愁和慈悲。

她的小弟聪慧至极,不同凡人。从出生起就是刘河村乃至缑氏县的传奇。

姐姐清楚的记得,那天是仁寿二年(602年)的三月初九,老人们讲,小弟出生的那一刻,凤凰谷突然瑞光普照,霞光万里,千百只鸟儿起落在凤凰台。须臾,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围绕他家的院落盘旋鸣叫,久久不落。老人们都说,这是预示贵人降临啊。

从小弟降生起,陈家大院那口干涸许久的井里竟然又冒出了清凉甘甜的泉水,陈袆就是喝着这口井的水长大。村民们都说陈家小少爷是喝了这口井的水才聪慧过人,所以又把这口井叫“慧泉”。三岁起,陈袆便开始在父母的教诲下识字读书,很快,《千字文》便熟读在胸,而后《启蒙记》也不在话下。(周兴嗣的《千字文》,顾恺之的《启蒙记》都是魏晋南北朝后流行的启蒙读物)五岁不到,陈袆便开始在父亲的引导下接触《论语》,《孝经》等。

对小弟的聪颖好学、天赋迥异,父亲时常欣喜挂在脸上。虽然陈惠本人对仕途丧失信心,但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始终是天下读书人的理想。

眼见着当今圣上一统天下,结束了前朝的割据纷争,而且一改那腐朽的九品官人法,推出科举取士,天下读书人无不蠢蠢欲动。或许,袆儿就可重现祖上的光芒,登堂入室,成为匡扶社稷的一代贤臣。

可是,眼前的小弟,嘴角还在微微下撇,眼角处不时还有泪珠,喃喃中轻声呼唤着娘,贵人为何多劫难?

姐姐想到这,心中剧痛,不由将小弟紧紧地搂住。

昏睡的陈袆不时喃喃自语,姐姐仔细的听着,他似乎还再说:佛、菩萨、涅槃,极乐世界……

是的,昏睡的三天,陈袆的脑海中始终在母亲的身影和灵岩寺的佛堂中穿梭:

那是在袆儿四岁的时候,父母带着四个孩子来到灵岩寺求佛祖保佑一家平安。(灵岩寺始建于北魏,幼年的玄奘曾多次到该寺聆听佛法,玄奘归国后改名为“兴善寺,后人为表示对玄奘法师的怀念,又改名为唐僧寺。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拜谒唐僧寺,提议更名为“玄奘寺并亲题“玄奘寺匾额。),那天,初次进寺的陈袆对一切都那么好奇,为什么佛祖端坐而手势不同?为什么罗汉千姿百态而面目各异?直到一种浑厚而空灵的声音传入耳中,袆儿的小心脏被这个奇妙的声音击中,仿佛身体从最深处到每一个毛孔都无比舒适。他一路小跑,循音而去!

终于他站在了这梵音前:一排排的僧人盘腿打坐,诵读早课。

陈袆怯生生地学着众僧盘腿坐下,他看着僧人膝上打开的书,轻轻念到“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佛说阿弥陀经》选段)

片刻,早课结束,袆儿身旁的僧人率先站起,满眼带着惊讶招呼众僧,“快来看看,这小菩萨会念经文!”

“哎呦,真的厉害,这谁家的孩子,这么点就能诵读经书呀!”

众僧七嘴八舌的说道,陈袆不由得羞红了脸,低下了小脑袋。

当父母上完香,求完签,告别山门时,灵岩寺主持寂空大师对陈惠说道:

“檀越施主,老衲观贵公子悟性非凡,颇具慧根,这一本《百喻经》赠与小施主,我佛有缘,阿弥陀佛。”

灵岩寺,现称为玄奘寺

传说陈家大院的慧泉

佛教自传入中原,兴衰几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一度非常盛行,北周武帝时期,佛教弟子多达三百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寺庙数万所,僧众免服各种徭役,寺庙免交各种赋税。而周武帝宇文邕(念涌)为增加国库收入,稳固政权,增加征兵人口,开始大力打压佛教,拆除寺庙,强制僧众还俗。到了隋朝后,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天子又开始大兴佛教,大建寺院,佛教迎来了春天。

在这种气氛下,加上小陈袆对佛教天然的亲近,使得这稚嫩小儿成了灵岩寺的常客,很快,一般僧人已经无法回答陈袆那千奇百怪,涛涛不休的问题,只好由寂空大师来作答了。

“长老,佛是什么?”

“佛,梵语‘佛陀’,是觉悟宇宙真理的人,他觉知三世一切诸法无常,缘起性空;他已‘三觉圆满,万德具足’,解脱自在,具足福慧,以自证之德,度化一切众生,令离烦恼苦,得涅槃乐。”

“那长老,佛原来不是那个最大的神像,他就是一个大智慧,慈悲为怀的大好人喽!”

“可以这么理解!”

“佛说度化一切众生,令离烦恼苦,得涅槃乐,难道众生都在苦海中吗?”

寂空大师看着歪着脑袋,闪着明光的小陈袆,不由乐了,“这孩子对佛学的探究可不是一般人可比。”

“众生皆在苦海中,袆儿,你要用你的眼睛,你的脑瓜,去看去想去悟。”

陈袆若有所思,却又不得其解,在他四岁的年龄里,世界是如此美好,小草,春风,飞鸟,鸣虫,河流,小鱼……,哪一样都让他流连忘返,还有慈爱的母亲,博学的父亲,可亲的姐姐!

“那菩萨呢?”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意思。菩提,是觉醒、觉悟。萨埵,是大有情。

简单说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人,同时菩萨也让有情的众生觉悟。”

“有情人?菩萨是石头,是泥塑,哪里来的情?”袆儿觉得好奇怪!

寂空大师长叹道:“世间最有情的就是菩萨,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众生快乐和幸福。”

“那我娘就是菩萨!”袆儿高兴的说到。

“对啊,父母皆是佛菩萨!释迦牟尼佛曾告诸比丘:‘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出自《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真经,而非《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伪经。)

寂空大师继续说到:“如果世间众生皆如父母多情,待子女般待众生,以子女的苦为自己的苦,让众生去掉执著、去掉贪悭、去掉愚痴等这些痛苦的根源而觉悟,则众生皆为菩萨。”

陈袆眨么着眼睛,似懂非懂,突然说到:

“我记住了,对别人我们一定要常怀慈悲之心。”

寂空大师不由心中波澜起伏,鼻头发酸,微微颤声说:

“孩子,众生为我,还是我为众生,只此一念,你便是菩萨。

小菩萨,老衲有礼了。”

言罢,双手合十,目光慈爱,注视着这个心存善根,悟性极高的孩子。

陈袆也庄重的双手合十向寂空大师回礼。

让时空再转回到那咿咿扭扭的牛车,陈袆在昏睡的三天里,每当想起逝去的母亲就会想起佛经的教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时而明白,时而困惑,他试图用佛理化解心中的悲痛,用佛理去解开母亲那久留在他身上最后一抹目光中的含义……!

直到二十二年后,陈袆毅然走上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得真经解惑!

那时,他已经被尊称为:玄奘大师!

安葬完妻子,陈惠带着儿女回到了阔别一年的陈家大院,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挚爱之人的离去让这个挺拔的汉子尽显老态。没了精于持家的贤内助,他只好开起了书馆维持生计。

一晃三年过去了,大儿,二儿已经生子为人父,懂事的女儿也早已嫁人,身边只有这个八岁的小儿陪伴,聪慧乖巧的袆儿已经读完了平常人十七八岁才能读完的圣贤之书。更多时候,他穿梭于家和灵岩寺之间,陈惠知道,那里有他一生的恩师,有他一辈子探寻的真经。

陈河村的村民异样地看着这个没娘的孩子,他从不和同龄的孩子嬉闹,似乎那些玩伴间的游戏,那些少年才有的嚣泄均与他无关。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门前的梧桐树下,手捧书,痴痴呆呆而念,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长叹顿悟。

“这娃儿是不是蘖呆了?”

“他大娘,给孩子拿过去几个馍,一天了,净看书,饭吃了没都不知道。”

“陈先生的这个娃儿,以后是当状元的,咱们村从来就没有一个娃儿这么爱读书!”

村民们虽然议论纷纷,但与生俱来的善良和陈家的忠厚为邻让他们对陈袆还是倍加呵护。

每当这个时候,陈袆都毕恭毕敬的鞠躬,感谢爷爷奶奶、大叔大娘的恩情。

而陈惠,就在不久前,和寂空大师有过这样一番讨论:

“大师,我天性愚钝,又脾气怪异,官场是容不下的!而袆儿天资聪慧,为人处世又颇有雅士之风,我想让他参加科举,报效朝廷。”

寂空大师无奈地苦笑道:

“陈施主,袆儿是天资聪慧,善理人际,但他心存大善,慈悲为怀,敏感多情,更不可为官啊!况且当今朝廷……”

说到这里,寂空大师停顿了许久!问陈惠到:

“施主可听说长白民变?”

(此时的大隋,处在风雨飘摇的前夜,隋炀帝完成了营造东都,开凿大运河,修葺长城的壮举,对内则开设科举,三巡扬州,随后又亲征平定了吐谷浑,一时间,好似文攻武略登峰造极,而长期沉重的徭役赋税却最终导致百姓揭竿而起。大业七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

陈惠重重的叹了口气,寂空大师这一番话着实说到了他的心底。

“那大师以为?”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和尚的故事——玄奘和他的西域行》

第一章、佛缘二、少年的执着


我来对此问题做一些简单回答。

玄奘(600——664年)关于他的生卒年,异说颇多,兹采用道宣《续传》卒于麟德元年、世寿六十五岁之说。俗姓陈,名祎,原籍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出身官宦之家。祖父陈康,北齐礼部侍郎;父陈慧,曾任陈留、江陵等县令,隋末动乱,辞官隐居。玄奘上有兄二人、姊一人。次兄陈素,出家为僧,法名长捷。玄奘幼年时期曾穷研经史,由于家境困顿,十岁时(大业五年,609年)兄长捷携往东都净土寺为童行,得到研习佛典的机会,十三岁时,隋炀帝敕于东都度僧,玄奘受度出家,得法号玄奘。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惑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经过17年,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创译《大菩萨藏经》、《显扬圣教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经典。

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程艰难是真实的,但并没有说向小说《西游记》里说的有九九八十一难。

有史载,玄奘孓身犯险,偷渡关隘,沿途得到高昌王麴文泰和突厥叶护可汗帮助,越大漠,过雪山,穿越铁门关,风餐露宿,千难万险,经过一年多跋涉,进入北印度。《大唐三藏圣教序》里这样记载着:

“是以翘心净土,往洲西域,乘危远迈,仗策孤征。积雪飞展,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从上描述可见,去西行途中的艰难历程是常人不敢想象的。


玄奘出生于河南洛州一个农家小院。他的父亲叫陈惠,历任陈留、江陵等地县令,是当地名士。他看不惯官场上的争名夺利,一心想和家人过悠然自得的安稳日子。他为第4个儿子取名为“祎”,祎后来出家,法号“玄奘”。

玄奘出生于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隋文帝驾崩时,陈祎过着安稳平和的农村生活,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喜爱读书,最喜欢和自己的二哥陈素一起读书。

可惜,陈祎4岁那年,母亲去世,陈祎第一次直面死亡,对他打击很大。隋炀帝上台后,父亲陈惠辞官归家专心抚养孩子,教他们学习四书五经。

陈祎天资聪颖,8岁即可快速、准确地理解书籍真意,父亲亲授他曾子的《孝经》。

然而,对儿女疼爱有加的父亲,在陈祎9岁那年突然撒手人寰,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到净土寺落发出家,法号“长捷”。

在家无立足之地的陈祎,也在贫困与失落中,背起行囊,投奔二哥而去。陈祎虽然只有10岁,二哥知道他的能力,已具备了相当高的佛法诵读能力,便推荐他当了一名少年行者,也就是童僧,先从育读、学习经典开始。虽说隋朝皇帝大力推广佛法,但当时还不是谁想出家就能出家的。

那一年,隋炀帝下敕文,要在洛阳选拔27人剃度为僧。然而,对刚刚年满十岁、尚未出家的陈祎而言,即使每天专心读经,也很难从已经学有所成的数百人里脱颖而出,被选为度僧。

陈祎是落寞的,也心有不甘,只能巴巴地在衙门边上看着。不想却被当时负责遴选的使者郑善果慧眼识中,一下子注意到他,问了他几个问题。陈祎面无惧色,非常漂亮地回答了问题:“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也许这只是当时陈祎一时的志向,深得郑善果的喜爱。陈祎破格提拔,得以剃度出家,法号“玄奘”。

成为净土寺僧人的玄奘,在听完本寺僧人景法师所讲的《涅槃经》后,深深为之着迷。为了理解其中的奥义,他勤学苦读。

当时描写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经过及其深远意义的经典,已有多个汉译版本,既有小乘佛教也有大乘佛教,众说纷纭。玄奘在潜心学习的同时,心中自然也有许多困惑。

战乱时期,他和二哥曾到过长安,后到成都定居。20岁时,在受具足戒后,他取得了正工僧职,成为空慧寺的住僧。一心向学的玄奘,在学完了蜀地经论后,与二哥分手,想要重返长安。沿途,他仍不忘向名师请教。25岁回到长安的玄奘,已开始看清自己应该走的游学之路。

当时中国的佛典多是由西方人翻译的,并没有中国人亲自阅读原典,严格忠于原文进行翻译。也就是说,当时读的佛典都是二手资料,翻译过程中,难免有些词不达意。于是,玄奘萌生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的想法。他要去看一看第一手资料,要前往印度,向原典“问明所惑,再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映到经文的翻译中,把”真文“奥义,传达给众多中国人。

当然,历史上的玄奘并非真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比九九八十一难更难。首先,他得解决语言问题。为了深入理解原著精髓,他首先必须通晓梵语;其次,他还学习了西域各国的语言,这样才能与人交流啊。玄奘非常有语言天赋,在旅途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重要的难关就是通行安全问题,当时毕竟是战乱时期。他收集了大量的来自印度、粟特等地的西域人士带来的最新消息,这些也不能保证他的安全,因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而且,他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一双脚。

与《西游记》里唐僧不同的是,玄奘的出国申请并未得到批准。当时的朝廷为维护国内社会稳定,仍严格限制国境线上的往来。但玄奘心意已决,趁国局动荡朝廷无暇他顾,他匆匆备好行装,手执一根拐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长安。

据传,玄奘离开长安前夜,梦到了已故多年的母亲,母亲问他要去哪里,他回答道:“我要去寻求佛法。”这就是他离开长安背井离乡前往西域的理由。

西域的入口是凉州。从长安到秦州有8百多里,玄奘顺着渭水沿岸走了好几天才抵达秦州,再从秦州——兰州——凉州——甘州张掖、肃州酒泉——河西走廊——西部关口玉门关。各州吏虽然收到通牒要求将玄奘遣返,但他们对他网开一面。

本来玄奘请了一个胡人作向导,帮他度过玉门关,可才靠近第一座烽火台,胡人就拒绝同行,不愿再继续冒险了。玄奘无奈之下,只能独自前行。在第一座烽火台,玄奘就被发现了,箭矢迎面飞来,他最终被带到烽火台内。在这里,他又得到一个人的慷慨相助,并告诉他应该选择第四座烽火台,从那里出去,就是莫贺延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莫贺延碛即“沙河”,全长八百余里。

玄奘真可谓是历经九死一生,才穿过沙漠,与沙漠东端的伊吾遥遥相望。这还是玄奘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从伊吾到高昌到龟兹,翻越天山,“冰雪所聚,积而为凌”,连找一块干燥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睡在冻土上。玄奘苦战了七天才终于出山,据他的记载,在这场艰难旅途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当年的惨状多年后仍让他心有余悸。前行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危险的,然而玄奘只是加快自己的脚步,永不停息。

在玄奘17年的游学过程中,到底经历了多少磨难,无人知晓。即使在现代,也没人完全走完他的全程。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玄奘是河南偃师人,俗姓陈,贞观元年自行前往印度取经,因为没有得到唐政府的批准,他的西行之旅是非法的,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偷渡出境”,他的难处其实就在这里。在瓜洲有一位叫石盘陀的少数民族男子,把一匹有经验的老马给了玄奘,此后迎接玄奘的只有漫漫的戈壁沙漠。

西天取经演绎成小说《西游记》,说玄奘经过九九八十一次劫难,路途遥远环境恶劣,鞍马颠沛补给匮乏,不难想象史实中的玄奘一路西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但是玄奘真正经历过的一次生命危险,是他离开瓜洲到达野马泉之前。

玄奘在这段路途中失守打翻了赖以生存的水袋,而这一片地区是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他又迷路了。四五天连续没有水的日子,玄奘已经奄奄一息,神志恍惚,没水又没向导按常理他将葬身于这里。

不过那匹识途的老马救了玄奘,它自己信马由缰把玄奘带到了一眼泉水旁,那就是野马泉。玄奘的旅途危险来自缺乏向导和穿越戈壁沙漠的经验,而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当他走出戈壁滩后到达哈密,受到当时信奉佛教的高昌国国王的接见,从此玄奘的西行旅程就变得顺利起来。

虽然玄奘断然拒绝了高昌国王请他留下当国师的要求,但国王还是帮他准备了大量西去取经的物资财富和随从马匹。给沿途西域各国都出具了国书,以届时向玄奘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玄奘通过高昌国王得到了西突厥可汗的帮助。当时西突厥是西域诸国的老大,玄奘从此既有了物质上的保障又具有西域大国的政治庇护,他的西行之路畅通无阻。

从高昌国出发到达印度,他没有再遇到任何麻烦,相反由于他的背景硬气和财力丰厚,玄奘反而成了一路施舍的“金主”。先后如此天壤之别的遭遇,玄奘一直认为他是祈祷观世音菩萨的结果,不过人要是自己不努力不自救,上天也不会眷顾你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原始地址:/rebang/11492.html